2024年9月18日 星期三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大學教育體制的新挑戰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97434/web/ 

◆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大學教育體制的新挑戰
◆  善用平板平台 因材施教
◆  不准陶侃搬磚 剝奪教學自主權
◆  教部智慧領航 應該把餅做更大
◆  不應放棄紙本教學
◆  平衡健保與自費醫療 莫步南韓後塵
◆  司法立法民意即將對撞
◆  北檢愈描愈黑 別寫天下奇文!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大學教育體制的新挑戰


2024-09-18 03:57  聯合報/ 郭瓊瑩(作者為中華民國景觀學會榮譽理事長)
大學教育是否成功,教育部評鑑標準絕不能以學生數及空間利用坪數…等 KPI 來衡量,不同專業養成之基本需求絕不能齊頭式平等。郭瓊瑩/攝


因緣際會參與由 IFLA世界景觀建築師聯盟)的專業教育認證,包括國內、大陸、港澳、日韓等大學專業教育的檢討。除了全球頂尖大學外,諸多國家之大學均同時面臨幾個共通挑戰:

少子化:衝擊著招生,尤其是私立大學未獲政府補助,必須自覓財源,而生源又涉及各國或地方政府對個別教育體制之規範,如不同學制是否可跨國界申請認可。

智慧化:包括 ChatGPT 之興起,如何引導學生善用高科技資訊工具,但又必須在學術倫理上對表象議題背後之論述、是非與正義有自我識別之自主力與客觀性。

資本化:今日全球化快速進化中,資本化對「價值觀」已非昔日之「一分耕耘一分收穫」。社會多元複雜發展,加上不同專業在產值與人力報酬回饋上之落差,亦導致年輕學子也養成投資報酬率之務實觀。尤其當快速回報之特定產業超越傳統需長期深耕培育路徑,亦誘導了許多年輕人選擇不再自我投資於學術知識之深造。

平庸化:追求卓越與完美,在今日社會氛圍中漸趨「不務實」之標竿設定,主因為追求金字塔端之成就,已非今日普羅社會價值觀。自各國之政治變遷格局中,許多投機式與捷徑式之操作,實大大影響著年輕人對自我生涯規畫設定趨同趨平。

地方化:此實為相當諷刺之現象,原本「全球化」風潮早已席捲全球,唯也因諸多因素,在地理區位、種族文化、風土資源與人力資源…上之鴻溝,即便聯合國及各先進國家均倡議合作、平衡、正義、互助…但現實之競爭力仍朝兩個極端發展。當諸多地域未因全球化受惠反受害時,也讓另一股力量引回「地方化」之定著限制。

面對充滿挑戰不定性之未來,上述這些共通現象已經逐步成為大學校長與教育界討論省思「教育」體制該如何重新定位?

香港高科院(是一所非被認定政府聘用人員標竿)的職業人才培育學校。其校長卻自我定位為:不必和大家擠入全球大學排名,但期培育出一畢業即可與產業無縫接軌的學生。並強調應用型研究」與「產業結盟之多向度多光譜跨界合作;也拋開師資必全為專任研究型框架,導入具專業務實經驗型「兼任師資」群來串聯調整傳統研究型學術教師之光譜配比。

務實之治理架構,強調對「社會實踐」「民生福祉」之貢獻互動,並以有彈性之學程來接軌快速之社會變遷,而其培育出來之學生得以為業界接納,立即上路,並保持另類落地之自信與榮耀感。

當許多大學教授為了學校排名、升等而落入無止境之頂尖期刊論文發表循環桎梏中;另一端,有一群師生未必被認可為卓越亮眼,但他們刻正為社會基層人力資源作基礎培力,一步一腳印紮根落地時,誰才會是未來世界的影響者?













善用平板平台 因材施教


2024-09-18 03:56  聯合報/ 郭伯臣/台中教育大學校長(台中市)


針對日前聯合報報導指出「生生用平板/非所有教學都適用」,及去年偏鄉學校開機率偏低等二項議題,筆者提出以下幾點看法:

一、平板、大屏、單槍投影、數位學習、AI 軟體平台等,這些工具本非萬能,當然無法適用於所有科目。就像老師一樣,無法一位老師教所有科目,我們應該解這些工具的用途與局限,在適當的領域正確使用這些工具,來幫助學生學習與提升教學效率。

二、善用個人化載具與軟體來因材施教,有助於提升學生的學習成效,國內外許多研究已證實,舉國內最近的分析為例:根據國教署去年十二月扶助學生學習的「科技化評量」結果顯示,三個月內使用「因材網」學習超過四小時以上者比未使用者,國、英、數三科的通過率分別高出約百分之十二百分之十五百分之十三;去年十四縣市五年級全體學生學力檢測的結果,也顯示善用因材網的學生成績高於不常用的學生。此外,無論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報告,或美國教育部發布的數位學習指引,日、韓、新加坡等國家數位學習推動政策都很清楚說明要善用載具來推動個人化學習。因此我們要討論的應是如何在適當的科目,降低老師應用的門檻,提供好的支持作為。

三、目前透過教育雲的 OpenID,已可讓師生使用單一帳號及密碼登入六十二個以上的學習平台或軟體,大量降低使用的門檻,教育部也在因材網上建置了小學至高中的各種領域免費數位內容,並整合國資圖、科博館、國家圖書館等館所之電子書及數位資源,讓教師可以方便備課。此外,今年八月廿二日公布了校長的數位領導指引、教師的數位教學指引3.0,及家長數位學習指引等,並同步辦理相關研習,提升校長數位學習領導與教師數位教學的能力

四、為提升教師應用載具教學的能力,教育部推動入校入班(手把手)服務計畫來協助教師進行數位教學,由教學經驗豐富的教師擔任領航教師,陪伴生手教師進行數位教學,指導課堂軟硬體操作方式及排除問題,並入校示範教學,以提高教師數位學習之意願。偏鄉學校整體的平板月平均使用率扣除維修與備用平板),也從去年九月百分之八十四點一提升至今年六月百分之九十九點五,已經有明顯提升。

五、載具的使用是漸進的,日本於民國一一○年(二○二一年)即已「一生一機」,且推動時把載具視為一種文具,但實際有效應用還是需要逐年提升的。在過去半年,我帶領縣市的夥伴們去參訪日、韓、新加坡,夥伴們也發現我國的數位學習處於領先地位,各項配套與成效評估機制相對完整,而從各項數據與學習成效的結果顯示,數位學習的推動正穩健的向前邁進,未來政府應該持續優化網路與建置免費的數位內容,並提供在職教師更多數位教學的專業支持。

六、偏鄉教師流動率高因此常常會是初任的公費教師或代課教師在偏鄉教學,職前教師的師培課程也應隨時代趨勢而強化數位學習相關課程此外也應多鼓勵代課教師一併參與在職教師的研習













不准陶侃搬磚 剝奪教學自主權


2024-09-18 03:56  聯合報/ 蕭福松/大學教師(台東市)


中秋節剛過完,下周教師節又將到來,不過根據教育團體對中小學教師做的快樂度調查,有三成教師並不快樂,原因包括學生難管教、政策要求太多。

教師自嘲教書是「高危險行業」絕非笑話。一位老師只是要求學生別吵鬧,竟被拿三明治砸得狼狽;一位老師斥責擾亂秩序的學生,就被不良分子跟蹤,嚇得不敢出門。

聯合報日昨報導,雲林縣一所國小學生因沒做功課,老師引「陶侃搬磚」故事罰學生搬磚塊。有家長稱老師罰學生搬磚塊,害小朋友哭哭啼啼;學生搬磚塊上下樓,萬一摔倒怎麼辦?譴責老師如繼續留下「太沒天理了」。家長責怪老師不該罰學生搬磚塊,但家長知道孩子為何沒做功課?孩子回到家沒做功課,是老師還是家長的責任?

一位老師在聯絡簿上寫道:「貴子弟上課常打瞌睡,作業也沒寫,請家長多予留意並指導。」第二天家長到學校,先用三字經問候老師,然後說:「恁爸就是不會教,才把囝仔送來學校給妳教,怎麼反而要我教?」

家長因為沒空或不會教,所以要老師幫忙教、同時管教,老師當然得從最基本的生活常規及班級經營開始做起,要求寫作業、守秩序,是培養學生認真學習與自我負責態度的初步。

教育是循序漸進的,必須在小孩啟蒙階段,也就是最易接受引導的時期,教導其正確觀念和良好行為,正確觀念建立了,行為就不會偏差錯過童蒙這個黃金期,一旦偏差觀念、乖張脫序的行為養成,再要矯正就難了

老師仿效「陶侃搬磚」要求學生搬磚塊,是要學生從勞動中「自我惕勵」,學習負責任、盡本分,完成老師交代的作業。如果連這樣的提醒與教導也要被究責懲處,還有老師願意為學生多付出嗎?

教育宗旨除知識傳授外,更重視人格和品德教育的養成。只要求老師善待學生,卻不要求學生尊重老師、聽從管教,顯得偏頗。話說回來,若學生因沒做功課被罰搬磚塊是「受教權被剝奪」,那麼老師仿「陶侃搬磚」寓教於行卻被狠批,不也是「教學自主權被剝奪」?












教部智慧領航 應該把餅做更大


2024-09-18 03:56  聯合報/ 饒達欽/台師大工業教育系名譽教授(台北市)


課程之於教育,猶如水之於身體;前瞻、廣袤的課程帶給學生具備職涯工作能力與寬裕性的發展。有鑑於AI、機器人對人類生活的影響,以及氣候變遷、永續生存的競合因素中,推陳出新的課程亟需年年改善而非十年長期「慢得拉」,快、精、準與適用是推動課程創革的動力與要求!

近日教育部推動「智慧領航計畫」,明年起以二年投入六千八百萬元,推動運用數位科技之「人文與科技」跨域系列課程經典闡述、演繹創作、在地文化、社會平權、智慧生活、醫療保健、環境永續及數位人文相關創新應用等);每校(每案)最高四百萬元補助;典範者可高達五百六十萬元。細究之下,約十七至廿餘校可獲補助,僅有不足五分之一學校可獲得,其他學校只好自食其力或喝西北風!

教育部提供之方案,若採競爭型計畫,往往是前廿至卅大學校之囊中物,後段學校則自生自滅,或另謀出路。長期以來,形成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的「優勝劣敗淘汰現象!對弱勢學校、學生、家長不利,更對社會不利,將如骨牌一一墜倒!誰來救?

建議教育部應將大餅做得更大而非各單位各行其是,收割小草小餅計畫應分「基礎型、進階型、卓越型」,讓大家共襄盛舉!智慧的前瞻教育繫於此!幸甚!亦希冀其他類型計畫也能放眼大眾,而非獨鍾少數菁英。












不應放棄紙本教學


2024-09-18 03:56  聯合報/ 黃義勝/大學生(台中市)


我是大三生,拜讀十六日生生平板 一學期用2次」一文,看到最後一段時深有同感。我自己也是喜歡紙本閱讀的學生,也同樣認為 3C 產品只能是輔助。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許多人認為不需要買紙本書,只需要用平板就可以上課了,這種想法當然是錯的。

以我就讀的大學為例,身邊的人似乎都覺得網路發達,沒必要購買紙本書籍,浪費錢、浪費紙張,且「不愛護地球」,但他們似乎沒有發現紙本閱讀的好處。紙本閱讀可以讓學生更專注;如果是用平板閱讀,學生就很可能會滑到其他頁面,不會專心。

使用平板教學很難讓學生認真學習,就像文章中提到「許多同學一拿到平板就開始連線上網、看 YT 影片,並沒有按照老師的指令去操作」,所以如果放棄紙本教學,學生程度會大幅降低。

使用平板上課雖然跟得上潮流,卻忽略了教學的本質。什麼是教學的本質?就是要讓學生熱愛學習。教育部不能放棄紙本教學,而應以紙本教學為主,3C 產品為輔,這才是能讓台灣學生更進步的方法。












平衡健保與自費醫療 莫步南韓後塵


2024-09-18 03:56  聯合報/ 張瑞雄/台北商業大學校長、全球品牌創新永續協會理事長(台北市)


看到昨天聯合報的「陽光行動」專題有關健保與自費醫療的報導,心中有戚戚焉。俗話說「健康無價」,但其實是「健康有價」,而且是貴森森。全民健保的實施在台灣已有近卅年的歷史,它的設立初衷是為了讓所有民眾都能享有基本的醫療服務。但近年來自費醫療的比重正在不斷增加,讓民眾看病都大傷荷包。

導致自費醫療比重上升的主要原因包括:健保審核和給付速度緩慢,使得許多新的治療方式和藥物無法及時納入健保,成為自費項目;健保給付標準嚴苛;新醫術和醫療成本增加;以及醫療院所為了彌補健保給付的不足,積極推銷自費醫療項目,這也推高了自費醫療的比重。

自費醫療的增加對於患者和家庭而言是一個沉重的負擔,尤其是對於長期治療的患者來說。例如癌症患者,有時自費治療的費用高達數百萬元,高昂的自費醫療費用讓許多家庭面臨經濟困境,甚至出現「因病致貧」的情況,拖垮了家庭經濟,這是許多患者面臨的現實困境。

自費醫療也引發了醫病關係的緊張,一方面,醫師在推薦自費項目時,往往基於患者的病情需要;但另一方面,由於資訊的不對等和溝通時間的不足,患者及家屬可能會懷疑醫師的建議,認為是為了賺取自費項目的利益。病友團體指出,如果能落實醫病共享決策」和「第三方諮詢」,加強溝通,讓患者充分解自費項目的必要性及療效,或可減少這些誤會。

最近南韓的醫療體系危機給台灣提供了一個警示,由於給付過低及醫療糾紛刑事化,南韓醫院大量推銷自費醫療,導致醫師紛紛轉向醫美等高收益的領域,造成醫療體系的惡化。這使得南韓的醫師罷工成為社會集體惡夢,給政府和醫療體系帶來了巨大壓力。台灣的情況雖未到如此嚴重的地步,但也值得警惕,健保給付過低、自費醫療比重增加和醫師護士人力的不足,會對台灣的醫療體系產生類似的影響。

為了避免走向南韓的後塵,政府需要積極尋找解決辦法。首先應加速健保給付的審核流程,讓新藥、新醫材更快納入健保範圍,減少患者的自費壓力。其次,政府應該考慮適度調整健保保費,提高健保給醫院的合理給付,確保健保的永續發展。

此外,落實大病才跑醫學中心,小病看診所或地區醫院的分級,讓大醫院更有時間照顧重症病人,更有時間和病患及家屬溝通,減少醫病資訊落差,讓患者充分解自費項目的必要性。

全民健保是台灣全民健康的重要保障,如何在保障基本醫療的前提下,平衡自費醫療和健保給付,讓老百姓生病時不要「因病而貧」或「因貧而亡」,這就是需要政府和社會共同關注和解決的全民健康的最重要課題。













司法立法民意即將對撞


2024-09-18 03:56  聯合報/ 戴世瑛/律師(台北市)


柯文哲被收押,因為是主要反對黨主席遭羈押,因而國內外矚目,美國在台協會與大陸國台辦都對此發言。我想政治人物除關注民眾黨重創後的政局發展外,更應擔憂的是本案後續,加上關聯事件的堆疊加乘,或將使原本國民對司法偏低的信賴度再受重創。

柯文哲有罪與否迄難定論,但辦案過程中的「馬拉松式」超時訊問、「先放後抓」的羈押程序、屢被質疑洩密違反「偵查不公開」等,均不無可議。此番司法系統辦案的努力與高效率,對比凍壓七年的「鄭文燦案」與調查牛步化的「超思案」,亦難謂無「雙標」之嫌。目前柯文哲放棄羈押抗告,似藉此凸顯遭「司法迫害」;故除非罪證確鑿,否則法律案件「政治化」後,無論日後判決結果如何,恐怕已是「信者恆信,不信者恆不信」。

無獨有偶,具高度社會爭議的死刑存廢與國會改革兩釋憲案,與司法院正副院長及部分大法官的人事同意案,均集中在近期處理屆時可能接連引發司法權、立法權與廣大民意間的對撞,影響難以估計屋漏偏逢連夜雨,近日竟有法官涉嫌協助詐團律師洗錢遭起訴,動搖司法公信力之事件再添一樁

上述疑慮理由,雖說不外當權者漠視當前司法體系沉痾;例如國內詐欺犯罪癱瘓偵審作業的問題,仍一意介入干預以遂其所願;或體系內少數人員禁不住權、錢誘惑,淪為政治打手或犯罪幫凶;或若干裁判與解釋逸脫常理、有違公平正義,致外界觀感不佳。但不可諱言,因「審判獨立」與終身職保護,司法人員之養成與考用選拔的「菁英化」、長期不受外部監督、欠缺有效考核淘汰機制,導致腐化失靈不易察覺,及特權易於掌控的脆弱結構,才是積弊根源

為對症下藥,最近德國欲拉高國會對憲法法院法官的同意門檻、美國總統拜登想廢除大法官終身職、墨西哥推動全民普選法官的司法改革,均為例證,反觀我們呢?

莫認為無形的司法公信力崩壞不關痛癢,一旦維護正義的最後防線淪陷,輕則人民被迫自力救濟、私刑報復興起,重則國家社會被撕裂激化,走向分化對立。何況促轉會為平反民國五十九年(一九七○年)泰源監獄暴動事件所作「促轉司字第六二號決定書」,既為其所謂「抵抗權阻卻違法」背書,並否定當事人所受審判程序的正當性;則未來倘有人再次高舉「公民不服從」衝擊和威脅現行體制,我亦不覺意外。

藍委李彥秀說「今天的柯文哲,可能就是明天的你我」。讓人想起漢朝張釋之名言:「廷尉,天下之平也,一傾而天下用法皆為輕重,民安所措其手足?」千載之後,仍然適用












北檢愈描愈黑 別寫天下奇文!


2024-09-18 03:56  聯合報/ 黃丙喜/國家公益發展協進會榮譽理事長(台北市)


賞析屈原的「卜居」等天下奇文,人間樂事。中秋時節,閱讀北檢的「京華城案洩密調查新聞稿,卻如水中撈月,盡是虛幻霧裡看花,滿是疑惑。台北地檢署又打了一記偵查威信的自傷拳!

當危機發生,如果機關首長逢人推迎、遇事遮掩,底下的新聞發言人就會是大眾的出氣包。危機處理有句名言:「危機會讓一個人顯現真正的顏色。」北檢的偵查京華城洩密案正巧陷入了這種愈描愈黑的困境。

針對近日部分媒體報導民眾黨主席柯文哲被扣的隨身碟內載有「2022/11/1小沈1500」,以及檢廉至銀行查扣柯家保險箱等事,引發社會對「偵查不公開」的廣泛議論。北檢傳喚五名記者後表示,依目前初步查證,足認本案偵辦團隊絕無洩漏偵查內容之情事

北檢說明,記者報導係依據消息來源、轉述見聞或依據多年採訪經驗、本案關係人之公開受訪內容及法院發布之新聞稿等素材,綜合分析判斷後撰稿。當官的真要有寫官樣文章的本領,可惜的是,此新聞稿非但沒有終止臆測,反而引起更多罵聲;替報導此一新聞的記者解釋採訪寫作的過程,反而引來更多檢媒一體的質疑,何苦來哉!

北檢強調這是初步查證。好!那會繼續查證嗎?會發現什麼偵查不公開的新事證嗎?又會寫出什麼令人哭笑不得的新聞稿呢?真是聰明反被聰明誤,一波未平,又埋下另一波風險。

新聞公關難為,特別是當前政府施政講求大內宣的時刻機關首長普遍喜歡到處吹牛、放煙火,新聞單位就成了救火隊。明年賴政府的宣傳經費大增六十五%,其來有自。吹新聞,要錢;帶風向,更要錢

北檢的新聞稿引出了另一個關鍵的議題,記者可在法庭上拒絕證言嗎?新聞媒體被民主社會視為「第四權」的權是「權利」,而非「權力」。沒錯,記者的工作是享有不透露消息來源的保障,但在法律上並不是如律師、醫師的拒絕證言權

保護消息來源如北檢所說,是記者的天職,也是新聞倫理的要求,他們拒絕透露提供訊息者的真實身分,宜予尊重。但是,如果北檢不追出新聞是否真偽?來源是否單位?就想請外界勿再以臆測、捕風捉影的方式,無端指摘北檢或偵辦團隊有違反偵查不公開之情事,豈能符合大眾對追查偵查不公開的期待?

政府的烏紗帽是國家的公信力,如今怎麼全走了樣?立法院怎能是橡皮圖章?在野的立法委員們,別做秀,這會期是審政府預算,上工幹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