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18日 星期三

經濟日報社論/日銀升息到1%的巧妙布局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97434/web/ 

◆  聯合報社論/政府不要帶頭高齡歧視,很難嗎?
◆  聯合報黑白集/北檢自侮而後人侮之
◆  經濟日報社論/日銀升息到1%的巧妙布局






經濟日報社論/日銀升息到1%的巧妙布局


2024-09-18 03:14  經濟日報/ 社論
圖為日銀照片。 路透


日本執政的自民黨下任總裁,也是下任首相的選舉,9月已正式開始。當史上最多的九位候選人在自民黨總部發表政見時,日本央行日銀也在低調地布局未來兩年的利率政策。日銀利率決策會議成員之一的田村直樹12日明確表示,在民國一一五年(2026年)度的後半,日銀政策利率應最少升息到1%。

日銀利率決策會議成員公開表明升息目標,是極為罕見的情況,尤其是日本泡沫經濟之後的近30年來,短期利率未曾跨過0.5%的門檻,且日本民眾七成的房貸是變動利率,連動日銀的政策利率。日銀一旦升息到1%,民眾的房貸負擔將明顯增加,恐造成消費與經濟停滯。

此外,日本從民國九十七年(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之後,日銀的短期利率到今年7月升息為止,只有零利率與負利率兩種,加上民國一O一年(2012年)安倍前首相上任後,貨幣寬鬆政策成為自民黨的主流後,十幾年來日本民眾與執政黨都不曾考慮過為資金有利息這回事,現在日銀委員喊出兩年內要將短期利率從0.25%上升到1%,看得出來日銀是異常積極。

然而從日銀最近動作不斷來看,日銀應是策略性的趁著此次自民黨總裁選舉九人「大亂鬥」,無人掌握絕對優勢的情況下,要奪下未來利率政策的話語權。

這次總裁大選中,有安倍經濟學使徒自居的高市早苗、日前去安倍墳上致意的小林鷹之等尊安倍勢力參選。日銀若不趁著大選,候選人不方便批評日銀,樹立利率政策的未來路徑,萬一尊安倍勢力當選,日銀恐怕又要被迫走回無視副作用的極盡量化寬鬆,追求短期經濟成長的「安倍經濟學」老路

所以8月23日日銀總裁植田到眾議院財政金融委員會說明,7月底的日銀升息與8月初日股大跌有無關係時,植田挺直腰桿強調今後日銀升息方向不變。之後冰見野良三副總裁,以及多位委員都在不同場合發言,表明只要通膨維持日銀評估走向,未來日銀會繼續升息或減少貨幣寬鬆的發言。

日銀利率決策會議成員九人,到目前已經五人表明支持升息方向,這說明升息已經成為主流

前日銀總裁福井俊彥曾說,1%是利率政策產生效用的最低水準,低於這個水準,調降利率也無法產生足夠效果。

換句話說,日銀人都知道,如果要讓利率成為有效的貨幣政策工具,至少要讓名目利率維持在1%的水準。現在的日本經濟正是日銀千載難逢的機會,根據日銀7月底公布未來兩年的通膨預估,扣除生鮮食品的 CPI 漲幅分別為2.1%、1.9%,接近日銀2%的通膨目標。

依據經濟學界討論,央行的中立利率約是「-1.0%~+0.5%」的範圍,在通膨為2%的情況下,名目利率的範圍就是「1%~2.5%」之間,這也就是田村直樹委員,宣言兩年內日銀最低利率應到1%的依據。因此只要日本未來兩年的通膨維持在2%上下,日銀政策利率逐步升息到1%的機會非常高。而在這過程中,由於日銀已經先喊出央行利率應該維持在中立利率的政策論述,如果政治人物跳出來反對升息,卻沒有很強的反對論述,恐怕會引發爭議。

混亂的日本政局,成就了現在的強勢日銀。就台灣的產官學界而言,之後要觀察日銀的利率政策走向,有兩項重點:政局與通膨。如果尊安倍派的高市早苗或小林鷹之成為新首相,且自民黨又在接下來眾議院大選繼續維持政權,那日銀1%政策利率的展望,恐會遭遇強大政治壓力。

就通膨來說,如果日圓持續升值,減少了日本通膨壓力,那日銀要升息到1%已無充分理由。但總的來說,以日銀打算未來兩年升息到1%為基本預測,同時注意政局與通膨變化,是台灣未來關注日銀動作與日圓走向的合適立足點。
















聯合報黑白集/北檢自侮而後人侮之


2024-09-18 03:48  聯合報/ 黑白集
京華城案外界各式爆料不斷,電視台女記者馬郁雯(左二)日前上節目時,爆料檢廉偵辦進度,並自爆消息來源來自檢調系統,北檢分他字案調查,檢調17日以證人身份傳喚她到庭說明。 記者許正宏/攝影


檢廉偵辦柯文哲京華城案,核心案情連日外洩。特定綠媒報導案情進展如親身參與,被戲稱北檢「鏡股」、「泣股」輿論批評「黨檢媒一體」,民眾黨更指控政治迫害阿北,迫使北檢分案調查洩密。檢方陸續傳喚作證,最後約談自稱「經營檢調七年」的記者一小時,隨即宣告查無不法。網民嘲諷「連戲都演不好」,質疑「是辦案還是串供」

北檢新聞稿處處馬腳。例如,宣稱報導來源均非檢廉調法院公務人員,但結論只有「本案偵辦團隊絕無洩密」。那團隊的長官呢?檢方既尊重記者保護消息來源天職,如何確認洩密者並非自己人?

若是認真查辦洩密,北檢應針對有權知悉偵查機密者,即檢調廉與北院、律師等參與本案人員,而非只傳喚記者。說難聽,檢廉涉嫌利用「偵查不公開」洩密,出事就躲在記者「保護消息來源」言論自由傘下。柯 P 還沒被起訴,司法已賠上尊嚴公信。

話說回來,若如北檢所稱「係記者依判斷撰寫」,與卷證諸多不符;NCC 不辦假新聞嗎?更何況,造謠影響司法偵辦,甚至電視台記者損害北檢公正形象,檢方不依法追究,豈非坐實「黨檢媒一體」?

北檢要求外界勿再指摘違反偵查不公開。自清不成惹一身泥,還怪別人潑髒水。敬告檢座大人:人必自侮而後人侮之。















聯合報社論/政府不要帶頭高齡歧視,很難嗎?


2024-09-18 03:48  聯合報/ 社論
台灣2025年將進入超高齡社會,每五人就有一人六十五歲以上。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台灣民國一一四年(二○二五)超高齡社會即將來了,但長者的日常仍然處處遭遇歧視,時時面臨不平等對待。老人福利推動聯盟最近倡議全面修正《老人福利法》,將法案正名為《高齡者權益保障法》,不但「老人」改稱「高齡」,「福利」變成「權益」,更納入積極的「長者發展權」衛福部長邱泰源允諾請相關單位研議。

這是社會面對「老人」的思維轉變。我們的社會有敬老的傳統,民國六十九年《老人福利法》的立法宗旨,就強調「宏揚敬老美德」,維護老人的生活、健康與福利。隨著社會結構與價值的變遷,敬老內涵也逐漸改變,歷次修法先後加入老人權益,刪去敬老美德,又加上老人尊嚴與延緩失能。邱泰源允諾研議修法,但其回應不脫個人權利、醫療照護與社福資源,背後思維仍將高齡者視為社會的負擔,而非社會的資源

最近健保強制退休族依附子女投保的爭議,就是政府帶頭高齡歧視的案例。本報日前獨家報導,罕病基金會創辦人陳莉茵的健保,在先生辭世後被從區公所遷出,幾個月後健保署通知,指須依附兒子投保,否則罰款。她不想成為子女負擔,希望獨立投保卻遭拒,直呼「只想做個自主老人難道不行嗎?」新聞回響熱烈,不少長者感同身受,不解自己明明有經濟能力,只因退休就被迫成為依附親人的「弱勢」;而沒被家暴或遺棄就不能獨立投保,這又是什麼邏輯?

長者須依附子女投保,看似體恤,卻可能引發家庭紛爭。手足間該由誰負擔父母保費,考驗手足情分。為少付一點健保費,父母往往依附在投保薪資最低的孩子身上,若父母沒主動掏錢、手足也不願分攤,保費將由青貧子女一肩扛,恐造成家庭關係緊張。若是親子關係冷漠,父母要開這口更是為難。

健保署官員解釋,健保是強制性社會保險,須依附投保,觀念來自健保為自助互助,加上民法扶養義務等精神。長者想獨立納保的聲音,健保署雖說聽到了,卻以事涉修法且複雜為由,還需研議,但外界看來只是推託之詞。健保署說不出口的,可能是為收取更多健保費,只能無視長者尊嚴

早年退休人士可以第六類身分加保,一○二年二代健保上路後取消。同年的「老人狀況調查報告」顯示,當時六十五歲以上長者經濟來源,仍以來自「子女或孫子女奉養」的近四成四最高,其次為「政府救助或津貼」占三成六,只有近兩成長者靠退休、撫卹或保險,仰賴儲蓄利息租金投資過日子的不到一成七。但現今長者樣貌已大相逕庭,衛福部最新的一一一年「老人狀況調查報告」,六成五長者主要經濟來源是自己,來自家人已降至二成八,另有百分之六點七靠政府救助或津貼。

老人不等於窮人,部分退休族領的退休金,甚至比年輕子女薪水還多,許多長者並手握土地房產、大筆存款但現行健保制度,仍視高齡為「弱勢」,將年齡、有無工作和弱勢、繳不起健保費畫上等號,甚至可能加重青貧子女負擔,讓他們更感到世代不公健保署應研議退休族獨立納保機制,尊重個人自主選擇權利,並調整保費結構,量能付費,兼顧世代正義和長者尊嚴,作為未來健保法修法重要方向之一

不論政治人物在選舉中開出多少巴結長者的支票,在現實生活中,仍然隨時隨地可見高齡歧視,長者依舊被視為社會與經濟的負擔老盟要求將「長者發展權」入法,或有助於改變社會既有思維的窠臼,但政府更應積極改善仍遭漠視的長者尊嚴與平權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