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12日 星期一

經濟日報社論/評估核能與再生能源共存可行性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96490/web/ 

◆  聯合報社論/奧運讓世界看見台灣,台灣也要看見世界
◆  聯合報黑白集/環團的信念危機
◆  經濟日報社論/評估核能與再生能源共存可行性







經濟日報社論/評估核能與再生能源共存可行性


2024-08-12 02:07  經濟日報/ 社論
賴總統成立三大委員會,氣候變遷委員會為其中之一,外界關注核能議題。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國家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第一次會議,會後記者會發布二項共識,首先是每一個能源的選項,在不同的層面會有不同的挑戰,並且要在發展與永續變遷與調適之間取得平衡,確實挑戰嚴峻。第二項共識是現階段政府應對各種能源的選項,充分揭露資訊、充分釐清事實,並建立共同且真實的資訊平台,弭平資訊落差。然而,這二項共識是屬於概念性的觀點,並非實質的政策方向,而且首次會議中並未對核能發電的存續,做出實質討論,實令人遺憾

賴清德總統會中致詞表示,有關非核家園不是民進黨的意識形態,引起朝野不同的解讀。而總統府再次重申,非核家園政策是在民國九十一年(2002年)環境基本法制定,當時是由許多跨黨派立委共同提出,並要求政府訂定計畫,逐步達成非核家園目標。

賴總統的話固然沒錯,但更重要的是「穩定性的供電」與「可控制的電價」是全民、全部產業所共同期盼的能源目標;再加上民國一一二年(2023年)修正氣候變遷因應法,新增第4條規定:國家溫室氣體長期減量目標為民國一三九年(2050年)淨零排放,因此氣候對策委員會應該要討論20年前制定的非核家園政策,是否能達成民國一三九年(2050年)淨零排放目標,同時又兼顧供電穩定、控制電價的期盼?

近來引發非核家園政策的檢討,主要是氣候對策委員會副召集人童子賢之持續強調「核能與再生能源應該共存」的論點。他提出台灣電力能源結構之黃金比率為「30%再生能源、30%核能、40%火力發電」。非核家園政策的問題是捨去核能之穩定供電、低碳排放與低成本的優勢;更進一步,為了擴增再生能源的供電比率,產生了再生能源特別是光電過度占用國土、農地面積的新問題

童子賢提到光電產業耗費土地資源,1.5萬公頃面積的太陽能板(近600座大安森林公園),才抵得上一個核三廠,約占民國一一二年(2023年)用電的5.67%。行政院前院長陳冲也發聲,強調全台可耕農地由民國七十九年(1990年)約45萬公頃因廢耕等已經減半,如因光電再增加農地流失,未來想擴大農業生產,勢將無地可耕。

再者,隨著明年5月核三廠二號機除役,台灣就停止使用核能發電;而再生能源尚在發展過程,政府先大力使用天然氣來發電,預計民國一一四年(2025年)占50%,致使發電成本深受天然氣價格影響,也為通膨埋下伏筆。同時,當再生能源供電持續增加,規劃民國一三九年(2050年)再生能源的發電占比要達到六成以上,則面臨供電間歇性的挑戰,因而引發儲能成本上升,也使電價有上漲的壓力。

此外,AI 相關產業是未來台灣經濟成長主要驅動力,也是台灣在國際競爭地位的代表,但該產業相當耗用能源,許多專家也希望政府將此新趨勢納入是否會衝擊供電穩定性的分析。

綜合以上,我們認同童子賢能源政策的論點:所有能減少碳排的能源都不該放棄,除核能外,像氫能、地熱發電、潮汐發電亦應發展。同時,政府不應該以核廢料處理的挑戰為理由,因而放棄核能發電。而且,明年台灣就沒有核能發電,現在正是檢討非核家園政策的關鍵時刻。

倘若朝野共識發電能源組合應包含核能,那麼解決核廢料與相關問題,就是執政黨的任務。應該進行的工作,包括:修改「核子反應器設施管制法」與進行安全評估,讓已除役的核電廠恢復供電;並且,針對核燃料棒,蓋核二廠室外乾貯設施、核三廠室內乾貯設施,與擬定最終處置計畫;同時,評估重啟核四廠的可行性;最後,執行低階放射性廢棄物最終處置設施之場址設置等等。其實,只要政策同意核電,以現代科技水平,這些技術問題都能克服。












聯合報黑白集/環團的信念危機


2024-08-12 01:05  聯合報/ 黑白集
國家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8日舉行首次會議,委員會召集人賴清德總統強調「非核家園不是民進黨的意識形態」,他也在會中裁示,不排除任何有助於淨零的能源方案,「包括未來新的、先進的核能技術」。圖/總統府提供


總統府召開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反核和擁核兩派面臨見真章時刻。反核大老施信民說,童子賢和李遠哲擁核,帶給環保團體很大壓力;但反對走核電的回頭路是環團一致的立場。施信民這番話,除暴露環團的信念危機,也顯示其內在矛盾已無法處理。

所謂「環團」,本應泛指關注環保議題的團體;但施信民口中的環團,指的卻是一群有特定立場的團體,他們因長期支持民進黨而成為其附隨組織。這些環保團體,對台灣近年新興環境議題缺少關懷,甚至甘當政府打手。例如,各地光電侵吞農地魚塭案,乃至三接四接的居民抗爭中,這些環團都袖手旁觀環境災厄,對受害民眾毫無同情。

在核電議題上,這些主流環團更暴露了他們信念的薄弱和膚淺。核電是「零碳排」,從環保的立場,環團照理應極力支持核電才對;但他們卻死抱反核立場,選擇當民進黨政策的擁護者。此舉,暴露了這些環團目標與行動的矛盾:他們死守民進黨不合時宜的神主牌,卻把自己誓言要保護的環境拋在腦後。

環保如果脫離了科學,就只剩下盲從如果它連人性都不顧,那就只剩殘酷。何況,核能不僅事關台灣電力的穩定與低廉,更關係到台灣對地球「減碳」的責任。現在,施信民竟想藉環團之名施壓賴總統,他遮得住自己破碎的信念嗎?











聯合報社論/奧運讓世界看見台灣台灣也要看見世界


2024-08-12 01:07  聯合報/ 社論
女子拳擊好手林郁婷在巴黎奧運57公斤級決賽勇奪金牌。 路透社


昨天凌晨,女子拳擊好手林郁婷拿下金牌,為我國巴黎奧運代表團畫下完美句點。中華隊共拿下二金五銅,雖不若上屆東京奧運二金、四銀、六銅的史上最佳成績,但也在歷屆排名第二,仍屬難能可貴。

在競技層面,此次中華隊在三十二個比賽種類中報名十六項賽事,並在其中五項奪牌。最令人驚豔的,當屬女子拳擊四位選手參賽,抱回一金二銅,成為中華隊最大的「獎牌庫」。尤其林郁婷在國際拳總惡鬥國際奧會、《哈利波特》作者 JK 羅琳高聲質疑下,勇奪台灣拳擊史上第一面奧運金牌,更令國人動容。

男子羽球雙打李洋、王齊麟擊敗世界排名第一的大陸組合,成為奧運羽球史上首次蟬聯金牌男雙組合,也令國人為之瘋狂。男子定向飛靶選手李孟遠首次參賽,即為我國摘下此項目的第一面獎牌。女子舉重五十九公斤級老將郭婞淳雖未能衛冕金牌,但仍保住一銅男子體操唐嘉鴻頂住壓力,獲得單槓銅牌,亦為我國體操發展延續佳績。

不過,儘管整體成績不差,但仍透露些許隱憂。中華隊在東京奧運奪牌,分布在十個不同種類,但在巴黎奧運奪牌種類只剩下五個。跆拳道、桌球、射箭、高爾夫等上屆奪牌項目,此次均鎩羽而歸。民國一○六年(二○一七年)台北世大運,造就台灣多位世界級選手,但近年來台灣已無再舉辦大型國際綜合賽事,「世大運紅利」已達終點,未來何以為繼?另由於國際拳總的諸多爭議,拳擊項目至今仍未列入下屆奧運賽事。而本屆中華隊最大的獎牌庫就是女子拳擊,如果下屆奧運確定排除拳擊,對中華隊的前景將是一大挑戰。

在奧運最多獎牌的田徑、游泳、競技體操等項目上,中華隊都處於劣勢。中華隊優勢項目也不穩定:從過去的跆拳道、桌球、棒球,轉而為近年的女子拳擊、舉重、羽球等。世界各運動強國的賽事強項,均經多年累積和傳承,中華隊的奪牌項目變變變,對重點體育賽事扎根,實屬不利。

在非競技層面,奧運理念是傳達和平。此次奧運有許多令人感動的場面,如大陸羽球女單選手何冰嬌獲銀牌後,在頒獎時特別展示因傷退賽的馬琳西班牙國旗;日本男排帶著已逝隊友的照片參賽;戴資穎因傷出局,好友同時也是對手的依瑟儂與她暖心相擁,都是奧運精神的體現。

但國際新冷戰格局,也讓巴黎奧運蒙上政治對抗的陰影。大陸游泳好手潘展樂打破男子自由式一百公尺世界紀錄,卻遭到美國等傳統游泳強權的質疑甚至敵視;因俄烏戰爭遭抵制無法參賽的俄羅斯,竟利用其掌控的國際拳總發動對女子選手性別戰」,甚至鬧上聯合國安理會,林郁婷亦遭池魚之殃。

兩岸因素也影響奧運觀戰氛圍。例如國內民眾對大陸女子選手進行性別、容貌攻擊,或在大陸斬獲多面跳水金牌後質疑對岸剝削選手。我奧運代表團的稱呼,也重現「中華隊」與「台灣隊」之爭。國民黨立委翁曉玲賀麟洋配奪金,一句「中國人的驕傲」,竟遭綠營支持者出征。而巴黎現場應援旗幟、貼紙被沒收或不准進場,都讓人掃興;羽球男雙四強戰的奪海報事件,更讓衝突達到頂點。

奧運很難擺脫國際政治干擾,但將政治意識形態加諸選手身上,更與奧運精神背道而馳。國人渴望「讓世界看見台灣」,但這需要實力與風度;而國人能否在最高國際運動殿堂「看見世界」,更為重要。強化運動實力的同時,如何傳達奧運精神,才是所有政治人物、體壇人士、運動員乃至全民應該認真對待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