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26日 星期日

經濟日報社論/美中對抗升級 台灣的機會與挑戰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垃圾 udn ,欠缺 

◆  聯合報社論/從「民主台灣」到「民主已死」的執政鬧劇
◆  聯合報黑白集/曲線的言論自由
◆  經濟日報社論/美中對抗升級 台灣的機會與挑戰







經濟日報社論/美中對抗升級 台灣的機會與挑戰


2024-05-26 03:00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各界預測美中貿易對抗將再度升溫。 路透


美國總統拜登宣布將對中國製的電動車、鋰電池與礦物、太陽能板、半導體等產品提高關稅。其中,電動車進口關稅將由25%提高到100%,今年起生效。其他從今年開始生效包括電動車用鋰電池及電池用零組件(由7.5%提高到25%),以及太陽能板(由25%提高到50%)。而半導體與非電動車用鋰電池的關稅稅率提高,則分別於民國一一四年及一一五年(2025年及2026年)起生效。

這是在川普政府之後,拜登政府對中國實施的最廣泛加徵關稅措施,各界預測美中貿易對抗將再度升溫。而拜登政府此次提高對中國進口產品關稅的舉措,一般認為與今年底的總統大選有關,希望藉此強化其推動美國製造業回流的形象,爭取選民的支持。另一方面,也反應中國國內產能過剩情況的嚴峻,已經引起貿易對象國的擔憂,欲透過關稅調升的方式遏止其產品的低價輸出

鼓勵甚至是施壓使製造業回流,這是美國政府長期的施政方向,從歐巴馬、川普到拜登政府,都以此為目標,只是手段不同。歐巴馬時代的先進製造夥伴計畫,以鼓勵、合作的方式推動美國的再工業化;川普則改以懲罰性關稅的措施,逼使製造業逐步移出中國;拜登一方面延續川普時代的關稅懲罰措施,同時又以補貼與施壓並重的方式,欲使供應鏈轉移至美國國內。

而近期拜登政府擴大對中國懲罰性關稅的作法,更可視為其對川普競選言論的回應,利用執政優勢,在任內就逐步實現川普針對中國威脅的部分政見,即擴大對中國部分產品的關稅課徵,如電動車、半導體等。

不過觀察近期中國經濟的發展,其國內消費需求下滑,導致汽車等主要商品內需市場低迷,各行業出現產能過剩的情況,各國更擔心中國藉由低價出口的方式,消化其過剩的產能。因此,美國政府近期對中國的提高關稅措施,應非僅為競選考量,亦有意藉此防堵中國產品的低價傾銷

不過本次美國對中國擴大課徵關稅的產品中,部分產品占美國市場的比重不高。以電動車為例,中國車廠主要的生產銷售以國內市場為主,約占九成,其外銷主要對象為歐洲、泰國、澳洲等地,美國自中國進口的電動車數量很少。但因中國車廠過去挾政府補貼而具成本優勢,在中國尚未大舉入侵前,美國即提前宣示將進口關稅提高至100%,防止中國製電動車以低成本優勢搶入美國市場,填補其國內需求下滑造成的市場缺口。

再以半導體為例,在美國對中國高階半導體設備與材料管制下,大陸自然地將原本高階製程產能轉向成熟製程,但中國國內的成熟製程需求有限,未來勢將透過出口而衝擊全球半導體市場,尤其是成熟製程的半導體產品。美國擬自民國一一四年(2025年)調高中國製半導體產品關稅至50%,不但提前預防中國的傾銷,更等同於宣示將對中國半導體產品進行全面封阻從對高階製程材料與設備的管制,到成熟製程產品的懲罰性關稅課徵

目前國際機構如 IMF 或其他輿論對美國此舉或有不同意見,中國也可能因此採取報復措施,導致加大兩大經濟體間的貿易壁壘,以及可能造成美國通膨問題的惡化等。但在各界對中國內需不振、國內產能過剩的疑慮下,再加上美國總統大選的推波助瀾,美中貿易對抗的層級恐仍將因此持續堆高

台灣業者過去已開始進行全球供應鏈的重新布局,未來仍應繼續積極推動相關工作,甚至強化供應鏈的韌性與彈性,以因應美中兩國經貿對抗升級所帶來更多的全球經貿不確定性。














聯合報黑白集/曲線言論自由


2024-05-26 00:33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楊蕙如在日本關西機場事件率網軍汙衊駐大阪辦事處,依侮辱公務員執行之職務罪判刑5月定讞,她聲請釋憲,憲法法庭判條文部分違憲。 記者王聖藜/攝影


憲法法庭判決侮辱職務罪違憲,並為侮辱公務員是否有罪設下三道嚴審關卡。看似更加保障言論自由,但第一線警察質疑「執法尊嚴國家都不挺了」,而人民則仍然擔心動輒被查水表。大法官畫出新紅線,但也讓言論自由看來更像是隨有心人擺弄的曲線

此判決最直接關聯的就是楊蕙如率網軍汙衊駐大阪辦事處,導致前處長蘇啟誠輕生一案。當時其貼文直指「大阪處這些人」就是垃圾的老油條、黨國餘孽,明顯是對特定人的公然侮辱

神奇的是,楊蕙如很可能因法律的曲折變化而無罪:她雖被依妨害公務罪起訴,法院改依侮辱公務員職務罪判有罪定讞,如今大法官為她侮辱公務員職務解了套,公然侮辱罪也因逾告訴期而不了了之。如此「罪未有應得」,真是大法官想要的結果?

並且,就如同之前大法官認為「罵人髒話不一定有罪」,大幅限縮公然侮辱罪範圍,可能助長飆罵歪風,此次判決更為執行公權力埋下口頭或肢體語言的更激烈衝突,除警察感嘆國家不挺執法尊嚴外,檢察官也憂心其他執行具爭議和危險性職務的公務員恐更膽怯。

而最根本的問題仍是,大法官看似保障人民更多言論自由,但政府動輒查水表及以反滲透法等製造寒蟬效應卻更嚴重;大法官如何處理言論自由曲線失衡天平,更值得關切。












聯合報社論/從「民主台灣」到「民主已死」的執政鬧劇


2024-05-26 00:30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民進黨立委頭綁白布條,將「民主已死」的布條在議場內展開。記者林澔一/攝影


賴清德就任總統前後,立法院外持續爆發群眾抗議活動。過去街頭運動抗議的是執政黨,此次抗議對象卻是在野黨。這幾場群眾集會打著「民主已死」的標語,對照賴總統就職演說高舉的「民主台灣」,凸顯了抗議活動的荒謬。更諷刺的是,賴清德喊著「民主台灣的光榮時代來臨」,卻在上任前就諭令綠委「反守為攻」,演成國會暴力衝突,就職後更鼔舞各地群眾上街頭向國會揮拳,壓制在野黨。

今年大選,民進黨以四成少數贏了總統,但輸掉國會多數。民進黨不改鴨霸專斷作風,國民黨和民眾黨則在多個議題合作,以立法院過半席次共同推動許多民進黨「不喜歡」的法案。賴清德就職演說坦承三黨不過半是「全民選擇的新模式」,換言之,人民既然選擇不讓民進黨完全執政,此一結果就應該受到尊重。

然而民進黨和挺綠民間團體不做如是觀,反以「擴權」、「黑箱」等理由,在立法院內以粗暴和不入流的動作阻撓國會改革修法,在立法院外發動群眾抗議施壓,甚至自詡為「太陽花第二」,標榜延續太陽花學運精神。但除了「反國民黨」的訴求一致,此次群眾抗議活動可說和太陽花運動完全扯不上關係;從理念看,甚至是背道而馳

雖然時隔十年,太陽花運動標榜的價值早已備受質疑,連民進黨立委邱議瑩都說「太陽花已經崩潰了」,如今民眾還沒忘記的只有一個林飛帆從「林九萬」榮升「林廿萬」。但太陽花運動抗議對象畢竟是掌握權力的執政者,反對政府濫權。此次綠營號召群眾卻是抗議在野黨修法防止執政者濫權,從本質上看,說這是「太陽花第二」,完全牛頭不對馬尾。

更荒謬的是,這些抗爭團體及民眾,過去八年對民進黨政府各種違法濫權、黑箱立法不發一語,不是被收編就是被和諧,如今忽然在意起「黑箱」和「擴權」,說穿了不過是要保障民進黨少數執政仍能掌握無限權力罷了。其實藍白推動的國會改革法案,許多內容都與過去民進黨在野時提出的法案相同,但昨日之是已成今日之非。從賴清德高度讚揚各地群眾示威,就可知與其說這是抗議活動,不如說是民進黨秀拳頭政治動作:議場內用暴力杯葛議事秀拳頭;議場外藉由群眾力量護航民進黨,使藍白陣營有所忌憚,不敢進一步修法限制執政者濫權。

問題是,修法的立委均是今年才通過民意檢驗的「新民意」,每個立委都受到選區最新民意的託付,或具有至少超過卅萬張政黨選票的民意基礎。立法院外的抗議群眾,不能撼動這些合法的全新民意。三黨不過半既是人民的選擇,限制執政濫權,更是多數民意的要求。國會審議立法,本是主權在民與民主意志的展現。如果藍白立委受少數民意恫嚇,立場退卻,形同變相護航民進黨政府,才是違背多數民意、悖離選民託付

賴總統力挺立法院外的群眾抗議活動,說這是「公民社會力量的展現」。他顯然忘記了,民眾選出立法委員,由這些立委組成的國會多數,才是真正「公民社會力量的展現。賴總統寧願和街頭群眾抱團取暖,就是否定立委一票一票展現的公民力量。少數總統不願尊重國會多數,綠營「抗議在野黨」的街頭鬧劇,恐怕只是未來四年台灣政治的冰山一角。鼓動支持者上街頭壓制在野黨,可能成為民進黨的操作模式,加劇朝野對抗。執政的民進黨發動街頭抗爭,可凝聚基本盤,但掌權者否定民意,打著民主旗號反民主,才真正是「民主已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