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之眼】陸軍士督長被換 是精進士官制度失敗替罪羊
2024-05-08 07:32 聯合報/ 楊穎超/銘傳大學副教授
軍隊戰力要強,要滿足軟硬體條件。圖/本報資料照
蔡政府任內諸多軍事訊息,包括提高國防經費、大買武器、兵役延長、潛艦國造、時不時洩出的小規模台美軍隊交流,乃至於最近部分美製武器系統可能在台聯合生產等,都塑造出蔡政府最挺國軍、國軍戰力越來越強形象。但,真的嗎?
理論上,軍隊戰力要強,至少要滿足軟硬體條件。硬體是有先進適合的武器裝備,軟體則包括士氣、人力資源與部隊制度等能配合做有效運用。近年因美國自身需要,主動賣武器與「指導」我建軍方向,前者先不管適合問題,至少政府做起來比以前容易,成為當前宣傳重點,但後者在美方少注意部分,成績如何,就避而不談了。
最近陸軍有多位士官督導長人事異動,其中原因仔細推敲,或許可以對蔡的國防政策用心程度一葉知秋:司令部原士督長李家緯未往參謀本部等高司單位任職,轉調步訓部兵器組教官,遺缺由在馬防部任職二十年的士督長接任;此外,李的陸軍士督長室幕僚也緊急全數調整,4月26日通知,5月1日生效。
外傳相關異動起因是李對陸軍司令鍾樹明交辦的精進制度,未見起色。鍾司令雖未正面回應,但在隨後主持「強化士官制度政策指導座談」時,放的調子就在期勉新任士督長要持續推動精進士官制度,並提及陸軍迫切需要提升士官小部隊戰鬥、任務式指揮等能力,確保戰時能有效發揚部隊戰力,因此遵循國防部指導,推動精進士官制度等語;稍後新任士督長與士官幹部談話,也在共同研討精進士官制度的期程規劃,並表示,將分赴各單位巡迴座談,召集士官幹部共同研討,針對現行制度不足之處加以精進云云。
如果調職主因真與精進士官制度有關,證諸過去歷史,李恐怕是替罪羊,鍾司令也搞不定,國防部高層沒有眼光與用心才是問題關鍵。
會這樣說,是因為精進士官制度問題不在個人,而在整體制度。當初推此政策,主要是大陸來台的資深士官退伍後,補上來的士官質、量都出了問題。時任參謀總長劉和謙於民國八十一年(1992年)初指示研擬方案,年底由國防部頒布《精進士官制度實驗指導大綱》,欲釐清軍士官權責、激發士官主動性,但從民國八十三年(1994年)開始推動後,隔年就沒能進入計畫第二階段。此後軍方雖續提此詞,暗示還沒放棄,民國九十年(2001年)監察院糾正報告卻直指該案並未改善部隊戰力,士官僅有操作武器的基礎能力;民國九十七年(2008年)國防部再推「士官評議委員會」,下放軍官部分權力,但民國一O二年(2013年)的洪仲丘事件,參與士官呈現出的素質,又給方案重重一擊。
當時外界多把焦點放在軍法審判移交司法機構的影響,鮮少注意國防部的改革草案裡,也有對士官制度提出改進方案。隨著大眾注意力轉移,改革作為也束之高閣,權力仍然回到軍官手裡。就算曾提高士官專業加給,並推動修正軍士官權責劃分指導原則,但如果有效,這次人事案後續就不用再研討精進制度的期程規劃了。
該案在三十年間,有如鬼打牆般一直被提起,卻始終達不到預定目標的原因與解方,監察院、立法院、國防部,甚至一般軍人都提過建議,但上位者缺乏策略眼光、也從假裝重視到不重視,再加上大環境擠壓,耽誤了國軍改革。對此僅指出三點:
一、早在蔡政府上台前,就已提過對策。蔡所屬的新境界文教基金會,於民國一O三年(2014年)出版國防政策藍皮書第六號報告《新世代的軍人》,質疑過領導軍士官幹部經驗能力,並提出解方,但經歷八年完全執政,做到多少?該修的法修了沒?而在民國一O九年(2020年)蔡出席三軍士官新生聯合開學典禮,針對精進士官制度,還要求參謀總長領導三軍士督長進行整體規畫,近期提報。這是別人幫她準備的稿,唸完後有沒當回事?大家心知肚明。
二、軍士官幹部學養經驗不足,也與部隊缺員、任務繁重有關,而蔡執政期間,兩岸持續緊張,軍隊保持日常戰備都來不及了,士官自也沒時間強化專業訓練。賴上台後,兩岸關係恐怕會更壞,這對士官素質培養,勢必雪上加霜。
三、新總統賴清德公布國安人事時,說「國防二法通過後,軍政軍令已經二元化」,暴露出他與親近幕僚對國防事務不進入狀況,而新任文人國防部長顧立雄,外界對他期待甚殷,稱他瞭解軍務,又沒軍種包袱,他自己則表明上任後的目標,是加強國軍不對稱作戰與聯戰能力,同時讓國軍可以與國際合作。換句話說,根本沒考慮要解決士官制度面臨問題。但究竟是哪邊該先解決?真正瞭解軍務的人應能分清。
綜合言之,精進士官制度是為提升軍隊最重要骨幹-士官質量而生,但從九十年代由國防部高層發動,屢提屢停,一直未成,既能知其重要性,又能明白解決問題不易,國軍已經耗費三十年光陰了。此次人事異動,看不出加壓力給下層,可以有什麼新變化。而從新政府領導對國防事務的生疏,與外界不少拍馬風向,能期待國防部高層做魄力改革嗎?兵者乃國之大事、存亡之道,外界在悲觀之餘,仍不得不抱持一絲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