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5日 星期日

名家縱論/以人民之名\星期透視/賴清德的兩岸和平之路

udn 論壇報垃圾 udn ,欠缺 

◆  友善自信 吸引陸客
◆  星期透視/賴清德的兩岸和平之路
◆  挺台參與WHA 美應展現實力
◆  健保1點1元 天經地義
◆  漁光島基地台爭議 溝通不可少
◆  安平跨港大橋 莫再成空虛
◆  名家縱論/以人民之名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名家縱論/以人民之名


2024-05-05 01:00  聯合報/ 蘇永欽(作者為政大講座教授)
憲法法庭針對死刑存廢進行言詞辯論。圖為昔日廢死聯盟赴法務部門口抗議的標語。 聯合報系資料照


旅途中心繫死刑是否違憲案的開庭,網上只能看到片段的辯論過程報導。不論如何,如此影響深遠的決定能以這樣公開對話的程序進行,確實是很大的進步,因此不論結果如何,我還是祈望大家都能比較坦然的接受。

某些近於謾罵的評論對象是聲請人的訴訟代理人,如果知道這幾位是對我國人權解釋有卓越貢獻憲法律師和學者,有其一貫自由主義信念,批評者可能不會反對他們過去在若干問題上努力的結果,卻只因在死刑問題上無法忍耐異議,而驟生怨懟,不僅不公平,尤其無助於理性溝通環境促成。一位大法官儘管對正反方都提出犀利的問題,也被認為是種公開表態,即使可理解是對可能不利判決方向的惴惴不安,這樣強做解人也實在太不尊重,反而洩漏評論者沒有做好研讀大法官歷來見解的功課。

大法官對於合憲方提出高民意支持維持死刑的論述,詢問是否認為法庭不能以憲法對抗民意,其實很清楚是要論者講出死刑問題和一般問題在憲法的觀點下有什麼本質的不同,以致連憲法本來就賦予大法官對抗多數民意的審查權也須多作考量,比如死刑背後的文化底蘊可特別強化其民主正當性?這樣的咄咄提問,與其說是大法官自己心證的公開,其實更可看出大法官期待兩方有真正深入的對話。同樣的,僅從多數被法庭裁准的法庭之友支持違憲,恐怕也不能證明這些由人民、機關、團體主動提出的意見,已顯示法庭操縱的痕跡。

庭審結束,十二位大法官才要開始面對這個歷史性的難題。由於我對本案的爭點在兩個月前已公開表達了些淺見,這裡就不再贅述,不過旅途中曾與一位美國工程師聊到憲法話題,他對現在最高法院解釋憲法總是強調回到兩百年前的憲法原意,深表不解,我只能說,他若知道這個在多數國家都不太能接受的憲法哲學,和之前在美國引領風潮幾十年的「活的憲法哲學,正代表一種風水輪轉,也許就因為能動的過度才有今天反動的過度。所以如此,分析起來當然涉及很多因素,但某種深沉的政府體制和法律文化差異,應是更關鍵的因素。而同樣面對許多重大社會變遷,同樣在現代司法體系巔承擔某種風向調整功能歐陸憲法法院,為什麼看不到類似的誇張擺盪?以下一點點不成熟的觀察或許還是可以給尊敬的大法官們參考。

很少人注意到歐洲國家普遍會在每份判決頁頭印上「以人民之名」,或「以共和國之名」等字樣,其目的倒不在提醒法官順從民意,對負有監督立法功能的憲法法院尤其不可能有這樣的想法。解歐陸法文化者一定知道,這樣的文字是要讓人民知道,這裡說話的是代表國家的司法權,不是個別的法官,即使合議的法庭,也更像一個有高度默契交響樂團,而不是各自獨立的演奏家。我曾詢問一位以自由主義信仰聞名的德國教授,為什麼他在十二年大法官任期中只寫了兩份不同意見,他說他在法庭裡從來沒有把自己定位於一個理念的貫徹者,而是和其他同僚共同磨勘追求憲法法院當時最好的決定。所以何爾姆斯大法官曾以「瓶子裡的九隻蠍子」形容美國最高法院,我看到的大陸法系憲法法院則更像獨立思考蜂群。美國自然形成而難以效顰法文化,以色列近年的激情發展也許可供參考。

我完全沒有否定美式違憲審查之意,事實上在上篇文章我還特別建議不要以簡單的教義學論證來應付這樣一個影響深遠爭議但看到新制走向票票公開後,見解變更頻密,而理由的書寫愈來愈看不到集體的凝重,以及不時標榜的司法積極主義,確實不能不擔心,什麼時候我們也掉到一個跟著政治擺盪司法國,即使完全沒有這樣的條件











星期透視/賴清德的兩岸和平之路


2024-05-05 01:01  聯合報/ 趙建民(作者為中國文化大學國發大陸所所長、陸委會前副主委)
總統當選人賴清德昨天出席行動創新AI內閣新閣策勵營,盼望新內閣都能傾聽民意,做好施政。記者潘俊宏/攝影


「台獨金孫」將即位總統,美國情治首長證實,中俄針對侵台進行聯合演習;印太司令稱解放軍民國一一六年(二○二七年)完成攻台準備;資深解放軍專家費雪稱,賴清德第一任內避戰就算成功。AIT主席三個月內兩次來台,前處長不顧美國不做調人的承諾,公開倡議美國傳話。於是,各方展開搶救,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和馬前總統絡繹於途,一時之間,三條和平之路乍現:

第一條道路是「美國模式」,主張在主權妥協的前提下,台海雙方各讓一步,以不支持台獨換取北京維持和平現狀,展現三特色:主權模糊、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代表中國、台灣是「模糊的」中國的一部分,可以參加不具主權身分的國際組織。希望在此現狀下,找到化解紛爭的辦法,這也是柯林頓在位時國務院提出「中程協議」的核心內涵。

兩岸若欲避戰,主權問題不容迴避。「美國模式」雖不承認台灣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但在主權問題上貼近陸方立場。於此,過去曾領風騷的「九二共識」可以彌補不足,具有兩岸主權模糊,卻體現中華民國的憲法特質。

衡酌目前局勢,這已是台灣想維持和平的最適方案。奇怪的是,賴清德一面倒向美國,寧可默許布林肯在北京說「共管台灣」,卻將較「美國模式」更優的「九二共識」斥為讓渡主權,又將台獨界定為「台灣主權不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至此,兩岸恢復互信,已無可能。

馬習二會,習近平稱「九二共識」核心是「一個民族的共同認知」,創造兩岸和平第二個選項,也就是身分認同的文化穿透力,卻與法律地位無關。民意顯示,近六成台灣人民不排斥中華民族的歸屬感。陸委會卻將此謬為「遠古傳說」,一言喪邦莫此為甚!

國民黨立院黨團訪陸,陸方立即允諾漸進恢復兩岸直航,並開放若干農漁產品輸陸。民間交流排除意識形態,有助鬆動僵化的政治敵對,這是過去法、德化解百年世仇,終至奠定歐盟榮景的妙策。兩岸交流互惠的利基行之有年;陸委會卻以「不符對等原則」否定,執政黨立委甚至以中共統戰揶揄之。

賴清德不斷宣揚「和平四大支柱」,和平之路卻無一暢通,或與民進黨對兩岸形勢的評估有關。蔡英文近日在會見外交使節時稱,台灣位於威權擴張的前沿。而在與日本前防衛大臣會面時也說,台灣是第一島鏈關鍵防線,將與民主夥伴深化合作,共同維護印太地區和平穩定。

蔡總統高談冷戰對抗,布林肯卻向習近平說,美方不尋求新冷戰、不尋求改變中國制度、不尋求通過強化盟友關係反對中國、無意同中國發生衝突。

日本已故首相安倍稱「台灣有事便是日本有事」,卻在二○一八年和習近平見面時,要求「推動日中戰略互惠關係深入發展,共同致力於地區穩定與繁榮」。英國前首相特拉斯訪台時,呼籲將中國列為英國安全威脅,回國後卻推動對中武器輸出。領導人們對國際現實的體會,如此不堪!

賴清德不斷強調「和平支柱」,妙的是,眾裡尋它千百度,路徑依然雲深無處。













友善自信 吸引陸客


2024-05-05 01:10  聯合報/ 黃健群/工業總會大陸處處長、大學兼任助理教授
基於兩岸都有意增加交流前提下,兩岸觀光正常化應可樂觀期待。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自習近平在馬習二會釋放出鼓勵兩岸民眾增加互動交流的訊息後,陸方已提出包括福建居民赴馬祖旅遊等諸多朝向鬆綁的政策與呼籲,由於不符合我政府希望大陸全面開放的期待,因而兩岸觀光前景未明。但基於兩岸都有意增加交流前提下,兩岸觀光正常化應可樂觀期待。建議即將上任的賴政府,應先從以下幾方面開始著力:

首先,以積極方式建立兩岸溝通管道。由於兩岸互信不足、且各有政治考量,因此兩岸旅遊陷入僵局。但在兩岸都希望恢復正常交流的此刻,賴政府應先採納我觀光業者建議,立即透過解除不合情理法、且斲傷台灣利益的赴陸禁團令以表達善意;再透過台旅會、大陸海旅會的所謂「小兩會」平台,或其他民間管道,主動赴金門或廈門與陸方互動,找出有效溝通模式。

其次,以永續思考提升台灣旅遊品質。過去兩岸大交流時期,雖然陸客絡繹不絕、活絡台灣觀光產業,但一些粗糙的低價團,使得來台陸客不但「起得比雞早、跑得比馬快、睡得比賊晚、吃得比豬差」,走馬看花下亦無暇體驗台灣人文風情;一些景區的「宰客」行徑,更讓陸客有「不來台灣遺憾終身;來了台灣終身遺憾」之喟嘆。事實上,隨著疫後旅遊復甦,全球許多城市及景點,以總量管制或增收旅遊稅等方式,避免境外旅客影響居民生活;同時提升旅遊品質。因此,賴政府應透過公私協力,建立重質而非只重量、可讓陸客願一來再來的旅遊品質。

最後,以友善文明自信推動陸客來台。兩岸雖在政治上有所歧異,但多數民眾並無彼此仇視的理由。然而,近年來在極少數政客煽動,及部分官員、民代乃至名嘴,用和事實差距甚大的謠言汙名化、羞辱大陸,結果是兩岸敵意螺旋急遽上升。若執政當局仍將大陸視為境外敵對勢力,將與陸交流者都視為「通敵」、稱讚大陸者都是「背骨」;很難想像大陸民眾會認為台灣為友善之地;台灣要推動陸客來台,亦將事倍功半。

兩岸之間應是制度文明、經濟產業的競合,而非軍事武力的對抗;但如何競合?關鍵在兩岸要先能交流。台灣立場偏綠的網紅鍾明軒赴陸旅遊,並不需要因為肯定大陸進步而改變其政治認同;旅居泰國、來自浙江的網紅肖恩、陳老師,也不會因為他們的陸籍身分,而減少台灣粉絲對他們的熱情與喜愛。就如老生常談,兩岸應透過交流求同存異。賴總統要請習近平喝珍奶,看來難度極高;但塑造更多友善氛圍,讓大陸民眾願意來台歡喜喝珍奶,相信新政府會同意,這是最具體可行、操之在己的輕易之舉!












挺台參與WHA 美應展現實力


2024-05-05 01:12  聯合報/ 張光球/致理科技大學副教授(台北市)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出訪期間發出聲明,強烈鼓勵WHO邀請台灣以觀察員身分,出席今年WHA。法新社


美國拜登政府上任以來,對北京加重經濟制裁,加大反中的國際範圍,並逐漸明朗化對台灣的支持,甚至公開美軍人員駐台、我特戰軍人赴美聯訓,期能達到嚇阻解放軍的目的,防止美中武鬥的發生。儘管如此,雙方一路從安理會鬥到南太平洋,舉凡涉及我國權益之事務,更是國際關注焦點。每年五月底舉行的世界衛生大會(WHA),是美中重要的國際較勁場合之一,今年也不例外,卻有些許變化。

日前,美國國務院亞太助卿康達在國會聽證會上表示,美國支持台灣以觀察員身分參加 WHA,並即將加大支持的聲量,預計支持美國立場的國家數,會超過去年的廿二國。隨後,國務卿布林肯強力鼓勵世界衛生組織(WHO),再度邀請我國以觀察員身分與會,但態度不若以往強硬。對此發展,我外交部長吳釗燮在立法院感謝美國的支持,亦表示今年參加 WHA 仍不樂觀,相信國人皆有此認知,但接下來歐盟的態度是一指標。

四月中荷蘭眾議院壓倒性通過動議案呼籲該國政府敦促歐盟支持台灣參加 WHA,與此同時,歐盟輪值主席國比利時外長拉碧Hadja Lahbib)僅表示,會與相關機構與國家共商此議。回想過往歐盟,甚至七大工業國組織(G7)外長會議,在 WHA 召開前早已多次支持台灣參與,如今反應趨於保守,與美國大選可能變天、俄烏戰爭不力、德國總理訪中及習近平即將訪歐洲有關。換言之,國際充滿著不確定性

美國深知在不支持台獨的原則下,最能挑戰北京能耐及底線的,就是讓台灣在國際上有足夠的活動空間,所以拜登政府已不只一次強調讓台灣以「非國家或政治實體」的身分參加國際組織;一來可以讓台灣活躍於國際,二來可以避免美中的正面武鬥,如此盤算,最大的障礙仍在北京。簡言之,美國知道中共兩岸問題的底線,不願因台灣獨立與中國兵戎相見,卻忘了北京也不見容台灣在國際舞台具有重要性

雖然台灣可能再度被拒於WHA門外,但美國態度決定我國在事件中的國際分量。如果美國全力支持台灣與會,並率先提案讓我國以任何身分與會,同時施壓盟國贊成,即使提案遭到否決,只要贊成國大幅超過去年,台灣就是最大贏家,因為各國看見美國展現出實際挺我國加入國際組織的舉動,而非僅出售武器或派國會議員訪台。

國際無視台灣在醫學研究、醫療普及、公共衛生、防疫嚴謹等方面的成就,從民國一O五年(二O一六年)第六十九屆 WHA 之後,台灣就無法以觀察員的身分參與,這不只是我國的不幸更是全球的損失。國際處於不確定性,我國必須有一套應變的劇本,以便台灣能繼續立足於國際舞台。












健保1點1元 天經地義


2024-05-05 01:18  聯合報/ 盧俊瑋/皮膚科醫師(台北市)
衛福部長薛瑞元指出,若是要將健保點值提升到每點至少0.95元,健保費率估計要從現行5.17%調高到6%才夠;若為每點1元的話,提高到上限6%恐怕也難以支應。記者杜建重/攝影


五二○總統就職在即,近日立法院的各項攻防也如火如荼。其中健保點值是否能達到一點一元,也成了各方角力的重點戰場之一。

對於身在第一線的醫護人員來說,健保點值是否能夠如選前各方候選人所許下的承諾,得到一定的保障。根本不是什麼艱深的數學、經濟問題,而是政府是否能夠正視第一線醫護權益的誠信問題。

有道是:欠債還錢,天經地義。所謂的健保點值不足一元,指的是每當第一線醫護人員做了一塊錢的工,健保署只會給不到一塊錢的錢。而剩下那不足的部分哪去了?往往被健保官員拿去買民眾滿意度、無限制擴張健保業務做功德去了。

而且這個功德做得還理直氣壯。

每當有人問起,怎麼可以這樣欠醫護錢不還?官員竟可以可以理直氣壯地在立法院質詢現場,反過頭來斥責質詢者不懂總額、不懂醫療,甚至更大聲回嘴:倘若一點一元會拖垮健保。

同樣的事若發生在各位讀者身上,這就彷彿各位的老闆每個月發薪都是上報符合政府規定標準薪資,但是領薪水時,各位卻會發現薪水總被打折。去問老闆,原因是「倘若公司給全薪,公司會倒!」是否讓人啼笑皆非?

若你能了解被拖欠薪資的令人不平之處,難道這個社會不應該回頭思考,醫療的確是人權福利,但是這個權利不應該建立在壓迫醫療人員的前提之上!

醫護人員做一元的工,就應該拿一元的薪水,這件事,沒有那麼難懂!














漁光島基地台爭議 溝通不可少


2024-05-05 01:16  聯合報/ 許澤天/成功大學法律系教授(台南市)
台南安平區漁光島擬設置電信基地台,正對億載國小漁光分校,家長擔心電磁波影響孩子健康,要求移走。記者鄭惠仁/攝影


漁光島,與台南市區一水之隔,近年已成為許多民眾遠離塵囂的旅遊景點。從月牙灣朝著陸地望去,只見沙灘、樹林與天空,不見人工建築,誠屬最佳拍照景點。然而,近來有數樓之高的龐然大物,猛然出現在海濱林地,原是電信業者為改善島上收訊設置的基地台,不但改變原本自然景觀,更因直接設在漁光分校的正門口,引發學生家長議論紛紛,擔憂仍在發育中的孩童暴露在過度的電磁波下,會影響身體發育或健康。

電磁波對人體的危害程度為何,意見頗為分歧,至少立法者已從規範角度斟酌各方利益,在電信法第卅二條第四項但書中規定高中(職)以下學校得不同意電信業者設置室外基地台。只是,該項但書在文義上似乎只限於校園內,對於校門口的基地台,學校似無置喙餘地。但法律解釋應探求目的,不能拘泥於表面文義,乃法學基本認知,亦合乎事理人情。譬如禁止攜犬入校,豈可以狼非犬,縱容狼隻入內?故從立法目的思考,應考量基地台電磁波的影響範圍,尤其是仍處身心發展較早階段的小學兒童。該項但書的解釋,自應擴及鄰近小學校園的處所,而非只從土地所有權範圍解釋。試問,在校區內,離教室百米以上設置基地台需要同意,難道改到校門口前、距離教室更近的基地台,卻可規避同意?

漁光分校的家長們也都認同里民的需要,只是在決定設置基地台前,因未徵詢學校意見,導致許多家長在對電磁波抱持疑慮下擔憂受怕,甚至選擇讓孩子轉學,令人遺憾。相關單位在這裡要努力的,不是只用「一切依法」與「科學證明」說服在過程中不受尊重的家長,電信業者更是不可以因抗議就取消基地台的設置,完全輕忽自己依照契約,對於漁光島居民應履行的收訊服務。

原先設置基地台的程序極不妥適,相關業務主管機關與業者確有疏失。昨在學校的努力下,邀請 NCC、電信專家學者、民意代表、學生家長、里長和里民多人在漁光分校交流,咸認電信業者應本於契約與企業社會責任妥善處理此一問題;一方面讓漁光分校師生家長安心,二方面滿足里民通訊需求,三方面能夠兼顧景觀。盼望主管此事的 NCC 官員依照討論共識,在審核發照前擔起最後把關的角色,始能早日改善漁光島的通訊。

誠摯盼望政府單位與業者日後面臨類似問題時,好好體會電信法第卅二條第四項但書的規範意旨。與其認為該項但書是在肯認電磁波對孩童的危害,毋寧是在要求相關單位須妥善進行溝通,否則也不需規定學校得不同意,而應直接禁止在學校或周遭架設。須知,在校園內外架設基地台的問題,不是只有提供科學數據,亦非跑完相關單位公文流程的形式作業,更在於對家長的尊重與釋疑,才能避免不必要的杯葛爭議。














安平跨港大橋 莫再成空虛


2024-05-05 01:15  聯合報/ 吳昭明/資深新聞工作者(台南市)
新近動工,經費高達23.4億的台南「安平跨港大橋」,或將添加「一處空虛」,而且是負面公共工程的好教材。圖/南市府工務局提供


「沒有人在擋建設!有建設才有進步,地方才會繁榮。」這是一些政客支持政府工程預算的台詞與思維邏輯。遺憾的是,卻因此闢建許多「蚊子館」。聯合報曾經有一句經典的按語:「蓋一棟空虛」。

新近動工,經費高達廿三點四億的台南「安平跨港大橋」,或將添加「一處空虛」,而且是負面公共工程的好教材。大橋橫跨在水域狹小的安平漁港,興建的理由是解決安平舊部聚落交通壅塞問題。

但是,解決安平交通問題,關鍵不在建橋。跨港大橋新聞稿指出,已開通北邊的和緯路,可以分流。和緯路是前市長施治明時期開始開闢的道路,西端、鄰近舊聚落的工程竟走了近卅年才完工,這是造成安平交通阻塞的原因之一。和緯路全線通車,應可疏解不少車流量。

阻塞交通的另一個癥結在市政府長年不作為,放任車輛進入安平舊街區。試以莫札特、卡拉揚的故鄉奧地利薩爾斯堡為例,搭載觀光客的大小車輛不但不准進入舊街區,而且觀光客上下車後,車子即離開。

台南市政府不就車輛管理問題著手,卻意圖以可議的硬體工程來解決治理的怠惰,而且成效大有疑慮。

舊聚落上下跨港大橋不但得繞遠路,走安北路,還是一處車輛糾結的路段,新聞稿竟說,「不再非走安北路不可」,可是自欺欺人的話術罷了?目下,已有和緯路可疏解北向交通;往南,有多條道路可以接通,如果路標指示得宜,知道怎麼避開繁忙路段,不到五分鐘就可以出舊聚落。

上述,諸多解決問題的討論,不難理解安平港跨港大橋是否必須。眼下,廿餘億,或是零頭罷了。到處都是蚊子館的當下,再來「一座空虛」又何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