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8日 星期一

經濟日報社論/準總統產業之旅要更接地氣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93316/web/ 

◆  聯合報社論/再不積極推動都更,要讓老天爺哭幾回
◆  聯合報黑白集/那些奔跑救人的英雄
◆  經濟日報社論/準總統產業之旅要更接地氣






經濟日報社論/準總統產業之旅要更接地氣


2024-04-08 03:00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總統當選人賴清德下月20日就任,本報社論曾建議首任內閣組成應多考慮具財經背景人士,並儘早提出具體政策,讓產業界能更瞭解新政府的施政方向。賴清德已經啟動產業之旅,並以台積電與半導體產業作為出發首站,顯示他知悉拚經濟成績單對他開展首任任期的重要性,產業界也欣見準總統的這一步。

八年前蔡英文總統在首任就職演說中提到要推動五大創新計畫,分別是智慧機械、綠能科技、生技醫藥、亞洲矽谷及國防產業。這項計畫是蔡總統執政拚經濟的起手式,在公布之初就在產業界引發擔憂,認為五大創新計畫雖有願景,但跟台灣現有產業的關連性較低,特別是在當年已是台灣經濟主力的半導體產業,在五大創新計畫中卻較少著墨。

五大創新計畫引發的波瀾,在時任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的公開談話後達到了高點。張忠謀當時利用出席工商協進會早餐會的機會,直言蔡政府若只看重新產業,把現在的都忘了,即便新的產業都成功了,也補償不了老產業的衰退。張忠謀的談話是希望蔡政府的產業政策,別忘了半導體業。之後蔡政府調整施政方向,重新關注半導體等相關產業發展之需要,台積電近年持續擴張並達到世界級企業,若沒當年張忠謀的呼籲與政府的政策調整,恐怕就沒有今日台積電的護國神山地位。

賴清德記取當年經驗,他的產業之旅第一站就選擇了台積電與半導體,顯然他已體會到台積電與半導體是台灣經濟發展最重要的組成。此外,賴清德的產業之旅才開始走,後面還有相當長的旅程,對他上任後怎麼推動產業政策影響重大,我們建議準總統可以對準台灣經濟發展的需要,既能聽到產業界的聲音,也能更接地氣。

賴清德的產業之旅已與半導體、無人機、工具機、旅遊業等產業交流,但對於產值大、就業人數眾多的傳統製造業或內需服務業的交流目前仍偏少,而這些產業當前可能正需要政府協助轉型,或在加入區域經貿整合一事上讓台灣有更多進展。舉例來說,塑化產業近年面臨來自內外不利因素的考驗,對內有產業轉型永續或高值化的挑戰,外在有我國未能加入區域經貿整合的難關,塑化業產業鏈極廣,從業人員也多,手上並不缺資金,缺少的是一個明確的轉型發展計畫。

從總經數據上來看也反映產業界的憂慮。主計總處上修台灣今年成長率預期至3.43%,但另一方面卻將民間投資成長率預估從3.17%下降至1.45%。官員或可解釋這樣的修正是因為產業界擔心今年地緣政治,特別是美國與中國大陸情勢的變化,暫時擱置部分投資計畫,但我們這幾年不斷提醒,國內多個老牌傳統產業的投資逐年遞減,代表這些獲利資優生手上雖有大筆資金,卻找不到好的投資標的,如果情勢不變,這些產業在國內的布局恐怕將逐漸凋零。

從近年國內外經濟發展的大勢來看,我國的半導體、ICT等產業仍將繼續擴張並維持榮景,賴清德與新政府繼續支持這些優勢產業是正確的作法。但同時間,我國經濟發展也不宜完全押寶在單一產業,而是要多點進行,讓既有的優秀產業能夠找到繼續成長的道路。

張忠謀過去在評論蔡政府的產業政策時曾說,創新與分配相互矛盾,若沒有成長,就業與分配就無從解決。賴清德的產業之旅必須找到創新與成長的平衡點,也要找到台灣產業多元發展的平衡點。準總統的產業之旅目標正確,但要讓新政府推動產業政策更接地氣,賴清德的產業之旅的安排,觸角與雷達得更廣一些才行。












聯合報黑白集/那些奔跑救人的英雄


2024-04-08 00:36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太魯閣砂卡礑步道5日發現兩具遺體遭巨石堆埋,懷疑是游姓男子一家人。圖/救難人員提供


花蓮大地震後多日,搜救隊仍在搖晃不停的山區搜尋失蹤登山客。人們首度看到救難環境如此凶險:落石堆疊危如累卵,搜救隊員在其間跳上躍下;一有發現,他們快跑前進救人。但連日餘震不斷,也不禁令人掛慮這些搜救者的安危。

這些來自各地的救援隊伍,冒著生命危險在破碎地帶搜救,他們的身影令人肅然。隊員們成群快步奔跑,除了要躲避山坡不斷降下的落石,更要跟死神賽跑,搶時間把受困者救出。來自屏東特搜隊員賴孟傳,僅用簡單的樹枝和頭帶就將骨折遊客一路背出災區,真不愧是佳暮英雄!他們帶來的搜救犬也屢立大功,憑著敏銳嗅覺,在巨石坡中找到多名罹難者。

正因為搜救隊的專業和效率,目前震災最大的懸念,僅剩砂卡礑步道的失聯登山者。這次地震,有不少外國旅客遇險,他們都是為了此地的壯麗風景而來;雖飽受驚嚇,也對我國救援之神速印象深刻

值得一提的是,慈濟不僅在第一時間主動提供災民熱食,並在避難所設置隱私效果極佳的帳篷,大受日本媒體讚賞。此外,嘉義一對經營餐車的年輕夫婦開了十小時車,來到倒塌的天王星大樓現場,為災民及工作人員帶來蛋塔和麵包各一千份,所有物資都來自嘉義鄉親的愛心捐贈這番千里送麵包的心意,正是社會最深情的溫暖














聯合報社論/再不積極推動都更,要讓老天爺哭幾回


2024-04-08 00:34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花蓮市天王星大樓加裝六根側邊支撐鋼梁,出動一部大鋼牙機具拆除前側。記者陳敬丰/攝影


花蓮大地震至今已造成十三死、一千一百多人受傷。當搜救人員冒險挺進山區搶救受困與失聯者時,花蓮市最早傳出災情的天王星大樓,也開始拆除。俗稱「大鋼牙」的拆除機具一口一口拆咬這棟卅八年屋齡的危樓時,餘震不斷、雨勢不停,住戶感傷地說「連老天爺都在哭」。

台灣真不知要讓老天爺哭幾回!不只天王星大樓,花蓮市另一棟卅年屋齡的五樓建物同時傾斜,當天就拆除夷平;隨後經結構技師評估,花蓮又發出廿五件危樓紅單警示。新北市土城四十年老公寓群也成重災區,居民激動向市長侯友宜高呼不只是結構補強,他們要危老都更!而台北市屋齡六十年的南機場公寓連棟整建住宅,同樣被震成危樓,市長蔣萬安宣布「台北市進入大都更時代」。

民國八十八年(一九九九年)九二一大地震後,內政部營建署修訂建物耐震設計法規,大幅提高安全標準,希望達到「小震不壞、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耐震目標。問題是,全台有近五百萬戶房子已逾卅年屋齡,五十年以上老宅更超過百萬戶;尤其台北市老屋密集,七成以上房屋超過卅年,近十五萬間的五十年老宅也居六都之冠。這些九二一地震前的建物,適用舊的規範,抗震能力不足,改善幅度有限。在人口高齡化趨勢下,老人困居老宅,地震來了怎麼辦?

尤其部分老舊建築在過去幾次地震後受損,即使做耐震補強,有的紅單轉黃單,有的撕了黃單,現狀看似安全,卻禁不起再一次大地震的考驗。天王星大樓民國一○七年(二○一八年)就因花蓮地震受損被貼黃單,後經修繕解除,這次仍逃不過大震劫難。南機場公寓在九二一地震和三三一地震後也都被貼上黃單,做了耐震補強,這次卻直接貼紅單疏散了。

與地震共存是台灣的宿命,地震學者評估花東縱谷發生規模六以上地震的周期約為六年,預期中的嘉南百多年周期大震不知何時發生,學者更警示台灣未來有可能再發生規模八強震。台灣地震科學中心也提示,台灣西南部及這次花蓮大地震鄰近地區,未來可能面臨較高地震危害;宜蘭地區、台北地區和花蓮市等平原與盆地地區,則因鬆軟土層可能造成更大震度,具有更高地震危害。

但面對如此頻密的強震與危害,我們準備好了嗎?台灣地震科學中心首席科學家馬國鳳指出,除了請專業技師鑑定外,科學中心正推動在建物內部放地震儀,用 AI 判斷建物地震反應的頻譜變化,了解建物是否可能已受破壞。這的確有助結構監測與防震預警,而老建物結構補強也的確是急迫要務,但根本解決之道仍是危老改建或都更防災。

不過,都更整合緩慢,危老改建意見也難齊一。即使進入「大都更時代」的台北市,其實已經射出都更八箭,但進展有限,遑論其他各都或縣市。中央應提供更大助力。蔡政府吹噓推動危老都更政策,中央地方攜手改造逾四千二百件老屋;但比起全台近五百萬戶卅年老宅或百萬戶五十年老宅,這也能列政績?事實上,蔡政府寧可拿拼湊膨風的社宅數字去和在野黨拚口水,也不願多費心思在法規和制度面上協助都更順利推動。

花蓮強震,蔡總統、賴副總統指揮救災,未提都更。蔡政府上台前,賴清德經歷台南大地震大樓倒塌的不眠不休搶救過程,有馬政府在中央全力支援;現在賴總統上任前,台灣又遭強震襲擊,賴清德趕赴花蓮協助救災,也不分藍綠中央地方齊心。但如果不加速都更,根本解決問題,未來地震,賴總統搶險救災恐疲於奔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