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3日 星期三

【專家之眼】全世界最大笑話:台灣貧窮率世界最低

◆  【專家之眼】全世界最大笑話:台灣貧窮率世界最低
◆  【專家之眼】監察院也查NCC舊案 NCC還能喊冤?
◆  【專家之眼】馬習可能二會 就讓他留在歷史裡吧!

◆  【專家之眼】廢除原產地標示:這次美國萊豬真要來了?
◆  【專家之眼】開徵戰爭稅—抗中保台怎能一毛不拔!
◆  【專家之眼】中華民國護照的命運







【專家之眼】全世界最大笑話:台灣貧窮率世界最低


2024-04-03 08:16  聯合報/ 劉明德/德國柏林自由大學政治學博士
根據CIA World Factbook資料,德國的貧窮率高達16.7%,台灣的貧窮率只有1.5%,世界倒數第二低。圖/本報資料照片


▶▶▶不斷更新/0403花蓮大地震 完整新聞速報

台灣的中央政府非常冷血。例如:民國一O六年(2017年)9月,家住台南的42歲謝姓女子活活餓死,生前曾2次到超商偷食物。為什麼會餓死?原因是不符合政府規定的低收入戶條件,而無法申請任何補助;民國一一一年(2022年)6月,彰化和美葉家兄弟三人僅靠弟弟每個月3,700元的輕度身障生活補助度日,經常有一餐沒一餐,骨瘦如柴,先後昏倒送醫。為何葉家生活清貧,卻領不到低收入戶補助?因為名下有三合院祖產,不符合申請資格。

發生在彰化葉姓兄弟、台南謝姓女子身上的悲劇,是地方政府的責任嗎?不是,是中央政府對「窮人」的認定過於嚴苛所致,才導致這些窮人請領不到政府的補助才餓死,這就是本文所說的冷血。請記住,葉姓兄弟、謝姓女子的故事只是冰山一角。

根據 CIA World Factbook 的資料顯示,民國一O九年(2020年),台灣在所調查的172個國家中,貧窮率世界倒數第二低,貧窮率只有1.5%,最低是土庫曼,貧窮率為 0.2%,而所有福利國家的貧窮率都遠遠高過台灣,例如德國是16.7%、法國14.2%、瑞典是15%、丹麥13.4%、荷蘭8.8%。上面的數字讓人納悶,台灣的人均所得遠遠不及上述福利國家,台灣的社會福利也遠遠稱不上社會福利,竟然,台灣的貧窮率只有富有的福利國家德國的十分之一會發生如此結果,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某些地方被動了手腳,簡單的講,就是台灣政府玩統計遊戲、玩定義遊戲

台灣的貧窮率為什麼只有1.5%呢(根據 CIA)?而德國竟然高達 16.7% 呢?原因就出在定義上面。先說德國。德國的貧窮線是:只要人均淨收入低於全國淨收入中位數的60%,就被視為窮人,這裡講的是淨收入(Nettoeinkommen)。何謂「淨收入」?在德國,所謂的「淨收入」是指總收入扣除稅以及法定社保支出之後的剩餘金額。以民國一一一年(2022年)為例,德國的貧窮線落在每人每月1,250歐元(折合台幣43,000元),這裏講的是淨收入,而非台灣的可支配所得

台灣方面,台灣政府所認定的貧窮依據是《社會救助法》第4條第2項:「最低生活費,由中央、直轄市主管機關參照中央主計機關所公布當地區最近一年每人可支配所得中位數百分之六十定之」。換言之,低於可支配所得中位數的60%者即為貧窮。以民國一一一年(2022年)為例,每戶」可支配所得中位數為94.0萬元,「每人」中位數為33.7萬元,因此,中位數的六成就是20.22萬元。家戶年平均每人低於20.22萬元(平均每月1.685萬元)才算是貧窮戶。

接下來要問,何謂「可支配所得」?行政院的定義如下:可支配所得 = 總所得 - 非消費支出。接下來要問,「非消費支出」具體所指為何?它包含:(1)利息支出:房貸利息、其他(含互助會);(2)對私人及企業經常移轉支出:婚生壽喪慶禮金(含年節紅包)、公益慈善捐款(寺廟、教會、財團法人等)、其他(工會或公會會費、互助金、戶外親友生活費等);(3)對政府經常移轉支出:各種稅、彩券、其他(罰款、規費、工程受益、汽車檢驗費、行車執照費、燃料使用費、護照等);(4)社會保險,如勞保保費、健保保費;(5)對國外之經常移轉支出。

由上可知,德國的淨收入與台灣的可支配所得,兩者並不相等,德國的淨收入不包含「利息支出」、「對私人及企業經常移轉支出」以及「對國外之經常移轉支出」這3塊。由於台灣政府扣除更多的支出項目,就拉低了可支配所得中位數的數值

因為可支配所得=總收入- 非消費支出。當「非消費支出」的數值越大(也就是包含的項目越多),可支配所得的數值就越小。這3塊占總收入的比例有多少呢?根據主計總處所編的《家庭收支調查報告》得知,以111年為例,這3塊總共62,334元(分別是利息支出11,324元;對私人48,380元;對國外2,360元),占總收入的4.6%(62,334÷1,340,848)。不要小看這4.6%,它可就影響了幾十萬人的申請資格。

由此得知,同樣是「中位數」,但「淨所得」中位數與「可支配所得」中位數,內涵不同,淨所得中位數門檻較低,而台灣的可支配所得中位數門檻高上一截

具體來說,民國一一一年(2022年),家戶人均每月所得必須低於16,850元台幣才有資格申請低收入戶補助,而德國卻是每人每月所得低於1,250歐元(折合台幣43,000元)就有資格申請。當然,德國的人均所得比較高。但是,就比例而言,民國一一一年(2022年),德國人均 GDP 為 48,562 美元,而台灣是 32,679 美元,約為台灣的1.48倍。若按照1.48倍這個比例,那麼,台灣的貧窮線應該落在每人每月 29,054元台幣,可是,我們的政府的認定標準卻是 16,850 元台幣。換言之,台灣的門檻訂得太高了,以至於能進入「貧窮線」的人太少了

單單收入這一門檻就已經篩掉很多人,何況還有動產限額以及不動產限額這兩個門檻,三個門檻都非常的高,能同時滿足的,實在太少了,這就是台灣貧窮比例世界最低的原因。

根據《納稅者權利保護法》第4條:「納稅者為維持自己及受扶養親屬享有符合人性尊嚴之基本生活所需之費用,不得加以課稅」。「享有人性尊嚴所需之基本生活費用」必然適用於任何一位國民,根據這一條,彰化葉姓兄弟、台南謝姓女子,以及千千萬萬請領不到生活補助的台灣子民,難道他們維持住了人性尊嚴了嗎難道這不是政府的基本責任











【專家之眼】監察院也查NCC舊案 NCC還能喊冤?


2024-04-03 07:46  聯合報/ 褚瑞婷/世新大學博士
社會對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的信任幾乎崩壞。示意圖/本報系資料照片


▶▶▶不斷更新/0403花蓮大地震 完整新聞速報

三月底,立法院在野黨團成立鏡電視申設及後續爭議調閱專案小組,且迅速通過運作要點,藍白共同推舉民眾黨立委林國成為召集人,將針對鏡電視自申設到上架等相關程序的爭議進行資料調閱。不過,民進黨團卻意圖以違憲為名試圖阻擋,行政院長陳建仁也搬出大法官釋字第729號解釋,認為立法院應謹守分際,司法權與立法權有明確分別。為此,立法院交通委員會也在程序上以提案要求鏡電視調閱小組未來確保五權分立原則,調閱小組甫得以順利成立。

為什麼一定要查國家通訊委員會(NCC)?除了各項爭議導致社會對 NCC 的信任幾乎崩壞之外,NCC 審理案件的能力也無法取信於其他行政機關。日前,監委王美玉等人透過新聞稿表示,大富媒體及凱擘集團違反併購案通過時的附帶負擔條件,在今年一月遭公平會重罰一億元,而監察院也有所疑慮,多次請 NCC 查明卻查無所獲,反而被公平會查個水落石出故此,監察院為了解 NCC 是否未詳實調查凱擘集團違規情事,有無怠惰失職的可能性,已對此案申請自動調查

回頭再看看鏡電視已進入司法程序的眾多案件,以及 NCC 主委陳耀祥遭列瀆職被告的事實,當立法權、司法權、監察權都已經開始對 NCC 審理的案件產生疑慮且進入各種實質調查的過程,NCC 還能堅稱自己是依法行政,還敢喊冤嗎?

除此之外,當大富媒體及凱擘集團違反併購案附帶負擔條件被公平會重罰一億元,而三立入股中嘉同樣違反 NCC 的附帶負擔條件,恐涉媒體壟斷規定,NCC 卻只開罰1,440萬元。兩相比較之下,NCC 的裁罰標準及判定原則是否太過寬鬆,莫非又要立法、司法、監察聯合啟動才能查明真相呢?

依法行政是行政機關應有的基本倫理,行政機關在審理過程的程序正義更是重要的道德原則。然而,社會對於 NCC 早已不抱希望,甚至將期待放在下屆 NCC 委員身上,希望國會能嚴審新任委員的適格性與政治傾向,將獨立機關的政治陰霾一掃而空。事已至此,NCC 也甭在攔轎喊冤,最後關頭也是該全盤托出的時候了。













【專家之眼】馬習可能二會 就讓他留在歷史裡吧!


2024-04-03 07:31  聯合報/ 楊穎超/銘傳大學副教授
馬英九(左)和習近平於2015年在新加坡舉行1949年來兩岸領導人的首次會晤。(路透)


▶▶▶不斷更新/0403花蓮大地震 完整新聞速報

前總統馬英九展開卸任後第二次訪陸行程。對此評論五花八門,多是認為馬該說或不該說什麼,但其實此行重點早已確立,外界只能問:中共想藉馬此行說什麼?

兩岸社會對馬訪陸仍然是有期待的,畢竟瀕臨兵凶戰危久矣。因此,有人期待馬此行能讓兩岸目前的緊張情勢降溫、建議著墨重建兩岸「互不否認治權」默契、若能傳達「金玉良言」讓大陸轉變當前對台步步進逼做法、改善兩岸關係,是馬「卸任後的偉大」、規劃馬退休生活,盼他成為藍營溝通兩岸事務的主要橋梁等等,甚至連全台老百姓安危均繫於馬一人這種話都出來了。

然而,期待一個無權者在兩岸發揮定紛止爭效果,本身就有荒謬性,連馬基金會也不得不回應表示,馬現已無任何職務,唯一能做的,就是推動兩岸青年交流,促進兩岸民間減少敵意。去年證明這樣的方式可行,透過兩岸年輕人建立起友誼,化解了許多兩岸間的對立,馬此行是「和平之旅」,也是「友誼之旅」云云。

但馬的方式可行嗎?猶記得他上次行程結束後,即稱「九二共識又活過來了」。現在看來,事情發展恐不如所言;而馬英九基金會多次強調帶青年同去的意義:無論何時都需要兩岸交流,特別是兩岸年輕人的交流,馬英九非常重視此事,所以在適當的時機就會安排。但回想他八年任內,青年交流絡繹不絕、內容五花八門,比他近年每次帶個廿、卅個人多太多了,結果任期最後,出現了以年輕人為主體的太陽花運動。這應可作為他任內兩岸青年交流政策的總驗收。

面對支持者越來越少的窘境,下台後甚至禍及他所領導的政治力量,馬該真誠面對自己領導出了什麼問題,警惕他人不要重蹈錯誤,外界也該記取前車之鑑,找出更有能力的領導者,讓馬好好過退休生活了。

至於中共,雖然近年一直說,已牢牢把握住兩岸關係主導權,但令人遺憾的是,僅看這次訪陸輿論,對中共是否能主動採取態度多半未抱期待。這麼多對台研究單位、這麼深訊息收集功夫,中共恐怕該想想:在強人與官僚政治交互影響下,多元管道是否善用?而兩岸關係,究竟是被主導到戰爭還是和平方向?如果情況不盡令人滿意,那麼,未來該做些什麼?

答案或許可從綠營對馬的攻擊思考。行政院長陳建仁呼籲馬要在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面前主張「台灣是主權獨立的國家」。陳的說法違憲。但他敢這樣說,雖是欺負台人對政客違憲不知利害另一方面,也是因為中共論述作為,講到底是對台灣與中華民國沒有差別。關於後者,限於篇幅,只能推薦聯合報黃年前輩深湛論述,茲不贅言,在此僅提醒一點:中共如果能區別對待,和平的兩岸關係才能打開一條活路

當然,在台灣追求和平兩岸關係者,也不能消極面對領導缺位問題。局面阢隉不安,努力創新論述、做好兩岸社會溝通,而不是只讓片面論述壟斷言論市場,這應該是目前該努力的方向。

總之,過去地位或許是後來能否成事的重要參考,但領導人之所以讓人樂意跟隨,是他盡心公益克服連串挑戰,打開局面,證明他的眼光價值若只是自私為己、遇到挑戰就退縮、帶出來的人也無力解決問題,讓曾經帶領的力量越來越弱,過去功業,就只是歷史一瞬而已兩岸要推進和平關係,需要有大魄力與遠見的領導人,我們期待還在台上的,能夠珍惜歷史給的機會,至於給過機會卻沒好好運用的,就讓他留在歷史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