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10日 星期三

經濟日報社論/美國終於發現中國是「難啃的骨頭」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93396/web/ 

◆  聯合報社論/小圈圈用人,賴清德組閣起手式保守拘泥
◆  聯合報黑白集/還好有馬英九
◆  經濟日報社論/美國終於發現中國是「難啃的骨頭」







經濟日報社論/美國終於發現中國是「難啃的骨頭」


2024-04-10 02:49  經濟日報/ 社論
美中關係示意圖。路透


美國總統拜登剛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進行電話會談,會中相互警告;財政部長葉倫訪華,進行艱苦的談判。半年前,商務部長雷蒙多訪華,華為適時推出新手機,展示突破美國封鎖的成果;兩國多月前,國家安全顧問蘇利文跟中共外事辦主任王毅進行會談,聚焦於他說的「滿布地雷」的台海議題。美方都沒有達成期盼的美好結果,因為中國立場與意志堅定,且深懷謀事技巧,是很難纏的對手。

拜登去年與習近平會晤並沒有達成太多實質的共識,這次電話會談後雙方發布的新聞稿南轅北轍,相互警告意味濃厚。可以預見,會後華府與北京的鬥爭仍將繼續,美國對中國各方面的遏制不會縮小範圍與力度,中共在台灣問題上與美台對壘的鬥爭也不會趨於緩和。 拜登面臨連任選戰屈居下風與烏克蘭戰爭後繼無力的雙重壓力,他要展現能與北京當局溝通與施壓的能耐,也要警告中國不得協助俄羅斯軍需工業。

中國則聚焦於台灣議題,話說得很重,習近平表示,中美關係必須要扣好「戰略認知」這個「第一顆鈕扣」;他明確告知拜登,如果「縱容支持」台獨勢力分裂活動,則觸碰到了中共的「第一道紅線」,北京「不會聽之任之」。習的警示明晰與強硬,前所未見。台灣問題不僅是美中關係的核心議題,而且是雙方關係最可能的引爆點,中方在準總統賴清德就任前來個下馬威,要求美國不得助長台獨氣燄。

財政部長葉倫訪華出發前警示,中國在乾淨能源上生產過剩,若向世界傾銷,美國將課徵關稅。中方則以「不要借題發揮」回應。葉倫先後與中國副總理何立峰及總理李強會談,她最關注的議題在於保護美國產業,要求中方處理好電動車及太陽能等清潔能源領域的過剩產能問題。中國方面不會全盤接受,畢竟已將電動車、鋰電池、太陽能列為「新三樣」,做為舒緩內部經濟困局及確立世界領先地位的戰略性產業,如何能在美國施壓下即退縮? 中方在官方新聞稿中並未對葉倫的「指導方針」作出具體回應,而僅關注美方對中國經貿限制措施,可見雙方歧見甚深,矛盾難以全然化解。

葉倫或許還關切中國減持美債問題,希望中國加持美國國債,至少不要減持,以免妨礙美國經濟的穩定。這是中方對美談判的籌碼,除非美國在貿易壁壘的設定上做得不太過分,否則中方不會輕易允諾。

美中之間的博弈,現在進入到戰略相持階段,雙方各有籌碼應對。美國對中國進行全方位打壓的意圖未減,但又發現與中國的博弈相當艱難,是「難啃的骨頭」,打壓效果多不如己願。

美國貿易代表戴琪日前在歐洲將「恐中」表現出來,她喊話歐洲國家共同因應中國經濟模式對美歐經濟開放體系帶來的挑戰,並直言「這是需要(政府)干涉的事」。她指出,中國有效且十分成功的經濟計畫,從貿易、生產到消費的成長都日益對美歐經濟帶來壓力。她呼籲各國共同「挽回美歐企業在中國非基於市場體系競爭下所失去的經濟機會」。

中國的體制有其弱點,但舉國體制在謀劃整體策略與動員、執行上有其優勢,不僅能緩解外來壓力,亦可增強對外競爭實力。中國正試圖發揮體制優勢因應外部威脅,而且已在某些領域突破西方國家的技術封鎖。

在這方面,商業部長雷蒙多就領教了。她去年9月訪問中國時,華為推出新款5G手機,雷蒙多活生生「被這款手機突襲了」。中國確實不好對付,國家安全顧問蘇利文今年1月底跟王毅會談,他述說雙方深度討論台海兩岸議題並分享各自立場,但因議題「滿布地雷」,所以不能公開內容;其中的凶險可想而知。

這就是中國,充滿鬥爭精神,有謀有略,西方國家遏制中國頗受掣肘,甚至受害的可能是自己。











聯合報黑白集/還好有馬英九


2024-04-10 04:02  聯合報/ 黑白集
馬習二會10日登場,備受關注。圖為2015年11月7日,時任總統馬英九(左)與中國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右)在新加坡會面的「世紀之握」。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前總統馬英九登陸,馬習二會深受關注。綠媒報導,國安高層稱馬習會延後舉行,是因習近平要和美日菲峰會「拚場」。蔡政府如此肯定馬習會之重要性,倒提醒了民眾一件事:台海緊張升高,大國對話卻獨漏台灣;若非馬英九,台灣連上台發聲的機會都沒有。

美國強化第一島鏈國家抗中,拜登分別與日、菲領袖舉行峰會,分派軍事任務。峰會前,拜登要和習近平先打聲招呼為確保拜習電話會談順利,在台協會主席羅森柏格特銜命趕來台北,搶在倒數前夕將我金門實彈射擊喊停

三國峰會是針對區域安全,台灣有事,但台灣不能參與。更難堪的是,為了拜習對話,軍方規畫朝福建開砲演習的主權宣示行動,只能暫時喊卡。無論是第一島鏈抗中,或美中共管台海,蔡政府都沒有置喙餘地。相比之下,馬英九比蔡英文有用多了,至少能在國際注目下,向習近平傳達台灣追求兩岸和平的多數民意。

蔡政府畢業前引發台海對峙,致使前線的司法管轄與軍事作為都受美中箝制,無法自主。此時,綠營叫嚷前任總統去中南海維護國格,是打誰的臉?

蔡英文自詡台美關係史上最佳,但在大國博弈詭局裡,台灣卻身不由己。其團隊無視內外危機逼仄,卻還替拜登操心馬習二會搶鋒頭。這種國安會若留任,馬英九日後應會很忙。












聯合報社論/小圈圈用人,賴清德組閣起手式保守拘泥


2024-04-10 03:07  聯合報/ 社論
總統當選人賴清德將公布新內閣名單,據了解,民進黨前主席卓榮泰將出任閣揆。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歷經三個月醞釀,準總統賴清德的內閣人事初步底定。前民進黨主席卓榮泰及前文化部長鄭麗君將分任行政院正副院長,國發會主委龔明鑫轉任政院秘書長,賴清德助選功臣潘孟安則出任總統府秘書長。至於國安團隊人事,則仍由蔡政府的吳釗燮、顧立雄、蔡明彥擔綱。這樣的起手式,勾勒出賴清德「小圈圈」用人的基調,缺乏新人新政的恢宏企圖。

府院率先架構的人事梁柱,皆屬「賴家班」人馬,「同溫層」色彩濃厚。賴清德擔任閣揆時,卓榮泰曾任其秘書長;五年前民進黨初選的「蔡賴之爭」,擔任主席的卓榮泰亦未倒向掌實權的蔡英文。對此,賴清德應心存感激,兩人亦有足夠的默契和交情。卓榮泰的輩分,高於林佳龍、鄭文燦等學運世代,由他組閣,黨內阻力不致太大。此外,卓榮泰行事比較圓緩,這點有助於他和在野黨的溝通對話。然而,他過去在府院擔任的多為「幕僚」角色,未來能否勝任閣揆的主帥重任,有待觀察。

鄭麗君四年前堅辭文化部長,雖稱是為了家事,也透露她和蔡政府略有扞格。其後,她藉由「青平台基金會」的運作,透過與學界和社團的深耕,保持自己的影響力。前年賴清德參選民進黨主席時,鄭麗君代他到中央黨部登記;去年賴清德參選總統時,鄭麗君擔任其「國政藍圖召集人」,匯集兩百名專家學者發表國家希望工程,幫賴清德打響參選起身砲。尤其,鄭麗君獨派色彩濃厚,這和賴清德可能更意氣相投。

卓榮泰與鄭麗君的組合,當然是賴清德絕對信任的人馬;但「卓鄭配」之強項在於政治,若論行政決策專業眼光之完整,則顯有一大塊空白。正因如此,特別由龔明鑫轉任秘書長,來補強其財經決策的精準度。但此一安排,反而凸顯團隊架構的偏斜;畢竟,讓國發會主委去擔任秘書長,可能矮化財經決策的重要性,這是令人擔心之處。

把自己的親信都安排在身邊擔任重臣,一方面顯示了賴清德需要安全感,另一方面也顯暴露其開闊不足。作為得票率僅四成的總統,外界原本期待他揚棄黨派的門戶之見,以更開放的態度廣納社會賢才共同為國效力;但目前的架構,顯距離人們的想像甚遠。據傳,他原有意延攬和碩董事長童子賢出任閣揆,對方卻因家人反對而作罷,實屬遺憾。民進黨執政這些年,將社會氣氛搞到非藍即綠及互相攻伐,賢達之士會視從政為畏途,也就不難想像。賴政府未來四年,如果能還給社會一個朝野出入自在、不分顏色和平共存的空間,即是莫大的功德。

賴清德這次組建新政府,在國安方面的部署,對蔡政府人馬幾乎照單全收,只在職務上略有輪動。這點,雖說是為了謹守「小英路線」,不得不然;但在觀感上,不免給人了無新意的印象。例如,史上斷交最多又經常發言暴衝的吳釗燮,卻回鍋任國安會秘書長,其實缺乏說服力。包括顧立雄在風雨飄搖之際出任國防部長,雖號稱是「文人部長」,但他能否真正穩住軍心和民心,許多人仍抱持疑問。

觀察目前賴政府的「卓鄭配」和國安人事,都屬於低限度的保守布局,僅在小圈圈中覓才,很難看出多少改革銳意,遑論開創新局的宏圖。但即便只是如此謹慎的部署,仍將有不少蔡總統倚重的派系人馬遭到排除或冷落;屆時,會不會引發黨內的另一波爭鬥風波,仍難逆料。「蔡下賴上」雖然不是政黨輪替,但人事更迭仍可能造成意外心結,就要看主事者手腕是否高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