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造優質燈會 點亮台灣
◆ 醫院好壞人都救 窮人卻難上門
◆ 名家縱論/二輪投票的政治意義
◆ 大屋頂下/這就是「新型兩岸關係」…不獨不武 賈慶國投石問路
◆ 星期透視/美大選變數 考驗新國安團隊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名家縱論/二輪投票的政治意義
2024-03-10 05:02 聯合報/ 蘇永欽(作者為政治大學講座教授)
有國民黨立委提案修改總統副總統選舉罷免法,改採和大部分總統制或半總統制國家一樣的二輪投票,以確保其有絕對多數的民意基礎。基於以下三點,這個改革非常必要,而且現在就是最好的推動時機。
第一,現在的一輪投票制只在穩定兩黨體制下可行,當如此嚴格的參選門檻都擋不住第三組人馬的出線,而且在兩大建制黨強力棄保操作下,得票最多的一組也才得到百分之四十多一點的選票,問題已相當嚴重,若再以選務工作繁重或將造成參選爆炸而堅持舊制,是完全說不通的。
我國憲法賦予總統的職權雖不多,但即使不談完全執政下實質與聞百政,即使回歸護持國家安全與調和五院運作這些核心任務,也可說無不關乎整體國運,不能沒有絕對多數人民的支持,使其領導更足以彰顯命運共同體而有底氣回應任何挑戰,足見主要民主國家採取這樣審慎的選制,確有其深刻的考量。細究背後思維,第一輪無人過半其實已顯示當時沒有人可以得到絕對多數的支持,因此第二輪投票真正的意義,是在確保不會由「多數人反對」者來承擔其職,以我國目前統獨意識形態的分歧而言,此一認知尤其重要,如果制度上只能概括承受無人過半即由得到相對多數者當選,當選人勢將陷入領導危機。
第二,由於「最高行政機關」的行政院依憲法必須對立法院負責,且無任何類似美國總統否決立法院決定的權力,縱令任命行政院長的總統有絕對多數民意支持,只要立院三黨席次都不過半,除了像純內閣制國家一樣組成聯合政府以建立穩定治理結構外,別無他途。如果再考量比例代表選制等高度內閣制的因素,很多人想像的美國分立政府運作模式,其實全無借鑑空間。這就是為什麼選後政局到現在陷入混沌未明狀態,什麼時候會癱瘓,真的不能太樂觀。
面對三黨競逐的局面,不少人已經預見這樣的結果,而且至少選前民調排位第二、三的政黨已做過結盟努力,只是欠缺經驗且全無規範,終歸失敗。這也可看到正確選制的必要,兩輪投票雖未必能促成選前的結盟,但在進入二輪投票的兩星期,因為只剩兩組、且總統和立委選舉合辦,民意走向已趨明朗,結盟阻力必然大減。無論如何,到了二輪投票結束,再頑固的總統恐怕也抗拒不了組成聯合政府的新民意。
第三,且戰且走的民主改革,最難的就是如何掰開人和制度因素的糾結。選前我就呼籲賴清德主席即刻主導總統選制改革,沒有任何迴響倒也在意料之中。因此選後如果各方終於意識到改革的必要,試問當在更接近下一波選舉,以致可能的博奕者都到位時才開始推動,還是寧可提早在利害情勢尚屬未定,因此還算接近「無知之幕」的狀態,會是比較理想的時機?答案應該很清楚。就和改革獨立機關成員產生方式也該做相同的思考,為什麼一定要拖到利害關係人都進來攪局時才開始行動?
我知道還是有人會用二輪投票必須通過修憲來阻擋改革,但且不說民主國家在憲法裡直接規定選制本就極為罕見,因此例外絕對不適合放大解釋。大家只要細讀增修條文第二條第一項,就知道後段規定的重點是放在總統與副總統的「同列一組」,以示不同於之前的分別選舉;至於誰是得票「最多」的一組,當然可以容許由法律確定採一輪或二輪投票,用這樣不經大腦的意見阻擋這樣重大的民主改革,是不是太廉價了?
星期透視/美大選變數 考驗新國安團隊
2024-03-10 05:02 聯合報/ 張五岳(作者為淡江大學兩岸關係研究中心主任)
今年一月台灣大選後,觀察北京對台政策是否有重大改變?第一個初步觀察厥為在大陸「兩會」召開前的民國一一三年(二○二四)對台工作會議,對台小組副組長王滬寧發表的重要講話;第二個更重要觀察則是兩會期間,最高領導人習近平的涉台講話,暨李強政府工作報告與中央領導層的涉台講話。
雖然在台灣大選後,兩岸因為諾魯與我斷交、陸方片面改 M503 航路促使我方赴陸旅遊團停招、農曆春節期間金門海域發生不幸事件…等,促使兩岸官方惡言相向。然而觀察中共高層近來對台發言,從二月下旬的對台工作會議、兩會期間李強所提的政府工作報告涉台篇一○六字,及最關鍵的習近平六日在政協民革等聯組會的講話,為大選後習首度就涉台議題發言。此外,王滬寧七日參加人大台灣團的講話、身兼對台小組秘書長的王毅在七日中外記者會針對媒體詢問台灣選後,外界擔憂緊張升高衝擊區域和平穩定的講話;到八日人大委員長趙樂際在常委會報告中,對涉台鬥爭也提到「參與推動中美洲議會取消台灣地區『立法院』『常駐觀察員』地位接納中國全國人大為常駐觀察員」、中紀委書記李希五日在人大福建團提及要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
從習近平以降的中共領導階層在兩會陸續發表涉台重要講話,加上今年並未有涉台議題的立法,顯示中共對台政策並未因為台灣大選與選後兩岸情勢有重大的改變,但是加大「反獨」、「促統」、「促融」力度,尤其是對外上的「促統」卻是日益凸顯,北京正將「一中原則與二七五八號決議」、「一中原則與台海和平」、「一中原則與中國統一」畫上等號。
台灣大選至今,中共對台政策未有重大的宣示與改變,固然以其高舉堅決貫徹新時代黨解決台灣問題的總體方略,強調要牢牢掌握兩岸關係主導權與主動權有關,更與美中密集對話有關,包括台灣大選前劉建超的訪美、大選後拜登第一時間的表態「我們不支持台灣獨立」;一月底王毅與蘇利文在曼谷「富有成果的戰略溝通」,二月中王毅與布林肯在慕尼黑「建設性」的溝通。除了美中管控,當然也與立法院「朝小野大」的政治生態變化有關。
個人認為,第三個階段是「兩會」閉幕後到五二○前夕,可能才是中共對台最關鍵的施壓期,北京對五二○可說是既「沒有期待」,也「不想意外」。「沒有期待」指的是選前已用「中台辦負責人」措辭強烈點名批判賴,自然不可能靜待賴總統五二○演說後再採取必要作為,是以,在五二○前文攻、武嚇、經濟脅迫等複合型施壓恐難避免。對台施壓旨在對內交代、對美施壓與對台威懾,迫使五二○演說讓北京「沒有意外」;「不想意外」指的是在美國對五二○演說的高度關切下,兩岸雖屬緊繃但也不想有擦槍走火意外。只要美中高層維持管道暢通,加上拜習通話可望在五二○前舉行,只要美台溝通暢通,縱使兩岸無法對話,風險亦屬可控。但五二○後,伴隨美國大選則存在更多不可控變數,才是對新政府國安團隊的真正考驗。
大屋頂下/這就是「新型兩岸關係」…不獨不武 賈慶國投石問路
2024-03-10 05:02 聯合報/黃年
大陸政協常委賈慶國說:今年的兩岸關係大概率還會延續過去幾年兩岸關係的狀況,也就是說「不獨、不武」。
這幾句話有三個亮點。一、說過去幾年的兩岸關係是「不獨、不武」。二、說今年的兩岸關係大概率仍將延續「不獨、不武」。三、最令人豎起耳朵的是,過去不曾聽過大陸方面說兩岸關係的狀況是「不獨、不武」。「不獨、不武」是馬英九時代的語彙。
賈慶國是政協常委,現任北大中外交流基地主任及北大全球治理中心主任。此次香港《中國評論新聞》以「兩會專訪」的欄目對其進行訪談,就美中台關係均有展開。此人發言,此時發表,其涉台言論如前文所引述,與大陸方面近年及當下的一般議論頗見差異,因而有人猜測此篇專訪似有為兩岸新局投石問路之意。而本文認為,即使這篇專訪(下稱賈說)不具政策試探的背景,但賈說的主軸觀點仍對兩岸新局有值得參照思考的意義。
最值得玩味的是賈說的美國視角。他說:「…美國也會反對台獨(不獨),這不是因為它內心不想支持台獨,而是因為支持台獨不符合它的利益,因為這會把美國拉入一場和中國的戰爭中,這可不是美國想要的(不武)。當然,至少在目前和可以預見的未來,美國也不希望看到中國的統一(不統)。所以,我覺得今年的兩岸關係,大概率還是會延續過去幾年兩岸關係的狀況,也就是說『不獨、不武』。」(按,就邏輯說,也不統)
解讀賈說這段美中台論述,有三個要點:一、兩岸關係不只是兩岸關係,而是美中台關係。二、美國的兩岸政策是「不統/不獨/不武」,因此兩岸關係也就維持在「不統/不獨/不武」(反對任何一方片面改變現狀)。三、賈說務實直面此一架構的存在,但只能說到「不獨/不武」,而說不出「不易統/很難統」,只說「美國也不希望看到中國統一」。
賈說「不獨」,可以理解。但他說兩岸關係過去幾年是「不武」,且今年(及未來幾年?)仍將延續「不武」,則不平常。而他又明白點出「美國不希望看到中國統一」,更是打開天窗說亮話。
然而,倘若美中台的三邊關係,相互受到「不統/不獨/不武」的架構性制約,三方是否應當務實直面「不統/不獨/不武」的制約,不再誰想獨、誰想統、誰想武,而應當設法相互在「不統/不獨/不武」下找出打開兩岸新局的新路徑。這也許就是賈說的投石問路。
賈認為,大陸已有足夠的實力來遏制台獨,賴清德破格挑釁的可能性不大。這是他認為兩岸仍將延續「不獨」的部分理由。
賈當然主張統一,但也知統一不易,言明「美國不希望見到中國統一」,且顯然認為美中台不應捲入戰爭,因此他認為,統一需要更大的耐心,更需要通過和平的方式來解決。這可視為延續「不武」的部分註腳。
賈說的「延續不獨不武」,是對兩岸現狀的觀察,也可視為對兩岸新局的期待。其實,「不獨/不武」,可說就是《大屋頂下》近年強調主張的「新型兩岸關係」:
舊的兩岸關係是「中共與台獨皆要消滅中華民國的兩岸關係」。新型兩岸關係則是「中共與台灣共同維持中華民國的兩岸關係」。
新舊的移變是:民進黨不獨,不消滅中華民國;中共不武統,不消滅中華民國。從不獨、不武出發,就可能建構新型兩岸關係。
再者,不獨、不武,也是《大屋頂下》長期主張的「從目的論移向過程論」。目的論是在追求「統一」或「獨立」之目的,過程論則是淡化目的,注重和平發展的過程。
若以《大屋頂下》的「新型兩岸關係」及「從目的論移向過程論」來解讀賈說的「不獨、不武」,那就是:「定錨中華民國/共構和平競合。」
近年來,愈來愈看得出大陸兩會工作報告涉台論述的行文晦澀。一國兩制漸已脫鉤,有時甚至九二共識也不見了。今年的兩會報告尤其如此,不見硬的更硬、軟的更軟,而是有一種硬不得也軟不得的味道。政協的涉台報告不到五十個字,雲淡風輕,說得出有點意思的只是「助推兩岸融合發展」八個字。國務院的涉台報告亦僅一百字,提及一中原則、九二共識、堅決反對台獨、堅定不移推進祖國統一大業等,最後也只是歸結到「推動兩岸和平發展/深化兩岸融合發展」。如此輕描淡寫,「必須統一,必然統一」、「一國兩制」、「地動山搖」、「不承諾不使用武力」等濃墨重彩的辛辣大詞好像都用不上了。由此俱見,中共的兩岸政策已告觸礁擱淺,甚至到了腸枯詞窮、不知該怎麼說才好的地步。
到了習近平六日看望聯組會時說,「不斷壯大反獨促統力量,共同推進祖國和平統一進程」,也未似過去屢以辛辣言詞烘托,至於「和平統一進程」六字,可謂似也透露出一種「不武的過程論」的思維。
「武統有約束/和統無論述」,這是中共兩岸政策觸礁擱淺的原因。若在未來的相當時段,不能武統,也不能和統,則中共除了在「不獨/不武」的架構上,追求「和平發展/融合發展」(亦即移向「過程論」)以外,試問難道還有其他路徑可走?
至於即將上任的賴清德政府,既已宣示「沒有台獨路徑圖」,就應當對內對外更加明確地以「定錨中華民國/依據中華民國憲法」來建立台灣的主體性,而勿再玩弄「內殺型台獨」。賴清德可以反對中共的「一中原則」,但必須回到中華民國的「憲法一中」。如此,以台灣的「不獨(定錨中華民國)」,來制約中共的「不武」;亦以中共的「不武」(不以武力消滅中華民國),來穩定台灣的「不獨(定錨中華民國)」。此即《大屋頂下》所說的「交換論」,這也或許是賈言投石問路的潛台詞吧。
在邏輯上,賈言的思考是:台獨不可能(連賴清德都說沒有路徑圖),統一不現實(原因之一,在可見未來美國不願看到中國統一),武統更有約束(美中台誰想打一仗?誰敢打一仗?)。這個「不獨/不武/不統」的大架構,是美中台三方皆必須務實面對的天花板,那麼,何不就從「新型兩岸關係」的「過程論」來重新思考兩岸新局的新路徑?從合理的過程,走向改善之目的。
就把賈言當作是投石問路吧。中共與賴清德當局皆應沐浴薰衣,以「定錨中華民國(不獨),共構和平競合(不武)」為兩岸新局(新型兩岸關係)馨香祝禱。
打造優質燈會 點亮台灣
2024-03-10 05:05 聯合報/ 卓玫君/文化工作者(台北市)
民國一一三年(二○二四)台灣燈會今天閉幕。如今在每年元宵節期間,全台有數十個燈會百花齊放,主辦單位無不挖空心思,結合雷射、LED、投影、精密機械、無人機與最夯的 AI 等,燈會無疑成為台灣創意的競技場,相信未來將持續進化。
環顧世界,與光明有關的節慶,還有印度排燈節、泰國水燈節、北歐聖露西亞節、法國里昂燈光節等,各有其歷史文化脈絡。奇特的是,近年在世界各地尤其歐美,常見具東方色彩的超大型花燈展會舉辦,如英國奇幻彩燈節、美國休士頓冬季夢幻彩燈節等。
事實上這些在全球遍地開花的燈會,是四川自貢彩燈產業的一環。自貢市民國五十三年(一九六四年)開始辦理首屆燈會,成立彩燈公園並售票辦理,迄今卅屆。民國七十九年(一九九○年)起行銷至國際,約自民國一○三年(二○一四年)英國彩燈節起,因結合傳統工藝與現代科技,兼顧歐美審美喜好,加上網路社群推播,彩燈節開始獲得歐美主流社會廣大迴響,迄今累計於八十多個國家和地區舉行。
歷經多年運作,自貢市在全球辦理的燈會已建立一套商業模式,主要與各國大型公園、古蹟、動物園、植物園或私人莊園或遊樂園等合作,場地數十畝不等,材料於自貢製作,展前將半成品以貨櫃出海,並派遣工匠前往組裝,約於耶誕節至農曆春節期間開展,票價廿至卅美元不等。為了更融入當地文化,近年推出西方童話或經典文學燈組如「彼得兔」、「愛麗絲夢遊仙境」等。針對法律糾紛暨融資等問題,亦提供涉外服務,並在海外設立公司開拓業務。
宏觀來看,自貢全球燈會是對岸「中華文化走出去」重點戰略,近年更著力於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辦理,花燈外交可說繼熊貓之後,成為最受歡迎的對外交流項目,並結合重要國際場合如 G20 高峰會、法國建交紀念活動盛大辦理。自貢燈會則由地方節慶,蛻變為一千餘家彩燈企業、六億參觀人次、年產值六十億人民幣的產業鏈,帶動就業十三萬人、擁有著作權千餘項。更以「彩燈+」模式,攜手中小企業、文化藝術、非遺項目、書展影展、鹽幫美食在火樹銀花中走向世界。
自貢模式未必適合台灣,但確實讓人看見燈會有產業化的可能性,不只是一次性的燒錢活動。台灣多元文化孕育出不同型態的元宵活動,除公部門主辦的大型燈會外,還有從傳統文化脈絡長出的平溪天燈、鹽水蜂炮等,近年還有結合傳統與當代藝術的月津港燈節、龍崎空山祭等,即使老街或寺廟發起、民眾參與彩繪的鼓仔灯燈會,如斗六太平老街、台南普濟寺等,亦璨如燈河。匯集台灣頂尖創意、科技與藝術能量的優質燈會,應具備點亮台灣、點亮世界的潛力。
醫院好壞人都救 窮人卻難上門
2024-03-10 05:05 聯合報/ 李亞琪/服務業(台北市)
大選後萬物齊漲,又傳聞四月電價要漲恐造成新一波物價上漲;衛福部廢除「醫療機構收取掛號費之參考範圍」,醫療院所可自行調整掛號費,也引來一片罵聲。對民眾來說,在萬物齊漲的當下,猶如雪上加霜。
住家附近有間診所多年來掛號費維持一百五十元,元月開始調漲到兩百元,掛號費取消上限後,可能又會漲價,鄰居紛紛議論;同事去某醫學中心看病拿慢性病處方箋,只是看門診並未做其他檢查,批價要九百多元,若再調漲掛號費,以後三個月拿一次慢性病處方箋,勢必更貴。看病已經變成奢侈,看來更要保重好身體,窮人更沒有生病的權利。
衛福部說,取消掛號費上限是回歸市場機制,如果某家醫院掛號費較貴,民眾可以選擇去別的地方看病。問題是習慣看某個醫生了,也認為只有這個醫生才了解自己的病情,且多數也會選擇離家較近的醫院。捨近求遠,舟車勞頓,徒增困擾。
先前因為缺蛋,蛋價曾經飆漲到一斤一百元,早餐店、小吃店跟著漲價,如今蛋價有跌下來,但漲價的店家卻「回不去了」,滷味攤一顆滷蛋要十五元,一個便當往往要一百元以上甚至更貴。日前叫了一桶中桶裝瓦斯,也從原本一桶六六五元漲到六百八十元。
選後迎來的不是春天,而是漲價寒冬,苦日子要來了嗎?那天走在路上,一位年輕的媽媽帶著兩個六、七歲的小孩正要去早餐店。媽媽問小孩想吃哪一家?男孩雀躍地指指裝潢比較漂亮的那一家,說要去那家店,媽媽對他說:「這一家比較貴,待會不能點太多喔。」小男孩乖巧地點點頭。這一幕讓人很感嘆,物價上漲,民眾為通膨所苦,要精打細算過日子。唯政府不知民間疾苦,還要變相剝奪窮人看病的權利。
取消掛號費上限,目的是要以價制量,杜絕浪費浪費健保資源,但窮人會因為沒錢忍受病痛不敢去看醫生,等小病拖成大病,不是更浪費健保資源?衛福部讓醫療院所自行決定調漲掛號費,就是相信醫療院所不會漫天喊價,但沒有法律制約,人性往往是禁不起考驗和比較的。
這和當時勞工在爭取一例一休權益時,蔡總統說「這不是跟我說,去跟你老闆說」是一樣的思維,難不成掛號費調漲增加民眾負擔,民眾要自己去跟醫療院所反映,那我們還要政府做什麼?
網路上有一句話:「醫院會救一個壞人,但不會救一個窮人。」道出殘酷的社會現實,或許不盡然,但付不出掛號費的窮人只能望醫院興嘆是不爭的事實。一項政策、一所醫院、一道高牆,隔開了疾病和健康,貧窮和富裕,底層和下層的距離,也隔開一個台灣,兩個世界,窮人也只能自求多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