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10日 星期五

地方拒基地 因戰爭無分前後方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89652/web/ 

◆  地方拒基地 因戰爭無分前後方
◆  發展知識經濟 需優質博班教育
◆  賴招降納叛 在野怎接招?
◆  被賣過一次 藍要再被耍嗎
◆  賴違建詭辯 充斥民粹對抗
◆  代孕?請先從孩子著想
◆  國力決勝關鍵 要靠猛藥救生育
◆  網紅推波 年輕人吸毒有樣學樣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地方拒基地 因戰爭無分前後方


2023-11-10 05:40  聯合報/ 王振昌/飯店業(高雄市)


海軍規畫要在五縣市新增六處陸置對海飛彈基地,馬上就有當地市長和議員反對,「恐成為戰時第一擊的目標」、「造成民眾恐慌及危害」、「可能破壞地方整體發展」。在中央政府喊著要全面備戰的同時,這個新聞表示我們的政府官員,對於戰爭一旦開打,有著截然不同於實際的想像。

岸置對海飛彈主要針對的是敵登陸船團,登陸船團當然是朝向可供登陸的「紅色海灘」而來。台灣西部沿海,可供登陸的海灘就這幾個地方,所以可以設置對海飛彈基地的地方也就是這幾個。如果中央政府連在這幾個地方設立飛彈基地無法強力執行放任國防部被地方勢力圍剿,這樣也不用講什麼國防,花錢買什麼武器了。

從俄烏和以哈軍事衝突經驗中,炸彈落到誰的頭上,或是突擊隊要去那個縣市辦的活動上抓人,不需要得到市長或市議會的同意。既然是這樣,以國家安全整考量而設立飛彈基地陸航基地三軍聯訓演習場等,只要是國防安全專業考量,中央政府就應該強力執行,地方政府不管藍綠,也應該全力配合畢竟戰爭一旦開打,不但垃圾不分藍綠,砲彈也不分藍綠

只是過去這七年,這個政府一方面挑釁對岸,一方面放任地方抗議反對軍事建設;最近,又指責反對黨立委阻擋預算,實在不懂,我們國家對於國防建設整體方向是什麼

國際社會在這二場衝突各懷鬼胎,最多只能協調人道走廊。台灣不要忘記,在我們的美麗島上,戰爭一旦開打,是沒有鄰國可以協調「人道走廊」的;自然也沒有所謂「前方後方」,或是那種「義務役不用上前線」的政治回答以色列打到現在,總理小孩還留在美國沒有響應祖國號召,相同的事情會發生在哪些大官的身上?我們到時候可要張大眼睛看!











發展知識經濟 需優質博班教育


2023-11-10 05:40  聯合報/ 林志忠/陽明交通大學電子物理系退休教授(新竹市)


國人對美國加州理工學院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Caltech)非常敬佩,認為它是一所世界一流大學。而使該校從籍籍無名的社區學校,發展成全球科學和工程學教研重鎮的功臣之一,是美國物理學家密立根Robert Millikan,因對電子電荷光電效應精確測量獲得民國十二年(1923年)諾貝爾物理獎)。

從一戰結束到二戰結束的約四分之一世紀密立根執掌加州理工學院,他抱持一個信念主張美國的強大未來有賴於倡導基礎科學及其各種應用的研究。他把堅定信念付諸具體行動加州理工學院人類文明創立百年基業和楷模

美國基礎科學和其各種應用研究鼎盛與強大威力,在電影「奧本海默」裡展現無遺,想必觀眾印象深刻。若沒有尖端科學與工程教育,二戰如何和何時結束,定是另外一番景象。原子彈發明(先不論善惡),讓人們見證知識力量,而這些知識來自扎實和深入歐美博班教育

近代物理為例,基於量子力學原理發展出來的知識經濟science-based technology)的典範包括X光、電子顯微鏡、電晶體、雷射、磁振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等等,數不勝數。今人能想像若日常生活中沒了手機、醫院裡沒了X光機和 MRI 機,可能造成的不便,與健康及生命缺少保障的景況嗎?

日前中研院院士施敏博士去世,他因發明浮閘記憶體,撰寫對全球工程師及科學家影響深遠的《半導體元件物理學教科書,又刻畫了眾多國內半導體產業領軍人物的事業人生軌道,而備受懷念與感恩。施敏自身的求學養成階段,和深受其直/間接教誨及影響的師友,有許多發生在博班教育裡或產業界有博士學位者間,這就是知識力量

國內社會熱心提倡創意創意若能落實發明若能成為產業,就構成知識經濟。一個重視知識經濟社會必能鼓勵和肯定嶄新思維及理論概念,而能創造知識經濟果實國家將會贏得榮譽,並貢獻文明(乃至獲得諾貝爾獎)。但要落實知識經濟,則有賴深刻及專業博班教育。所以,優質的博班教育有促進國家經濟發展提升人均收入,與鼓舞人心士氣功用

不僅理工如此,華人對余英時教授和林毓生教授高度評價,這兩位人文學者崇高聲譽,也是來自他們早年的感人博班求學經歷,和其後終生在大學裡從事博班教育與著書論述

發展知識經濟提升社會福祉增進國民自信心,需要優質的博班教育










賴招降納叛 在野怎接招?


2023-11-10 05:39  聯合報/ 鄭紹成/中國文化大學國貿系副教授(台北市)


藍白難合,民進黨總統參選人賴清德坐收漁翁之利。賴戲言藍白合只有一字「空」,近來更勤於「招降納叛」,延攬非綠人士進入綠營或為其發聲,遠者如「兩百一十趴將軍」,近者如曾是新黨黨員和柯文哲選戰操盤手姚立明

首先,賴此番用人布局應是自認穩奪大位,意在彰顯其能用天下之才、雍容大度。但以甫公布之選戰幕僚合照,固然姚站中間、賴旁之C位,但鄭麗君、邱義仁、陳茂仁、林佳龍和卓榮泰等才是真正亮點;英系、正國會、新潮流等民進黨各派系均有代表入列,表明賴是綠營共主,姚則是非綠陣營樣板代表

其次,賴的「招降納叛」,也顯示對於自認一場空的藍白合仍心存畏懼。在媒體討論藍白合近月來的熱潮中,賴形同邊緣化,民調支持度不增而降。賴深知藍白合抑或柯郭合都會嚴重影響其選情,煮熟鴨子有可能高飛,殊不知綠營選戰團隊早已就位,一個立場多變的外來政客掌舵,僅有一日媒體熱度,豈能改變選戰主軸?

第三,綠營不分區立委名單和綠營相對攻勢,也有另類「招降納叛」,及對美、中之政治考量。例如,面對民眾黨提出之陸配徐春鶯,綠營側翼卯起勁狠打其背景,並已先斷言未來恐有洩密賣台之嫌;但對被譏為「親共舔中」、有著「中國小三」的自家綠營立委,卻未見任何批判。對於一個「未來進行式」、尚未發生的陸配不分區立委人選窮追猛打,反觀對已是「過去完成式」、身為立法院國防外交委員會成員的黨籍立委,綠營卻輕輕放過。外遇是否可能泄漏任何國家機密給中方?雙標差別待遇何其顯著?

綜言之,面對藍白難合和柯郭的曖昧不明,賴清德意圖在綠營近四成的基本盤往上突破,取得穩定領先。對於非綠營人士的延攬,以及不分區立委的提名,在在顯示其擴展非綠營選票和獲得年輕人支持的選戰考量。

毛澤東的鬥爭原則主張「聯合次要敵人,打擊主要敵人」柯文哲自詡是毛澤東信徒,常說「朋友要多,敵人要少,四面交好」。賴清德的「招降納叛」多用非綠人士,代表其尚有「主要敵人(藍白)」芒刺在背,故而服膺柯「增加朋友」的政治概念;如此是否能使賴順利登上大位?就看在野陣營如何接招、撥亂反正、造福黎民、下架執政黨了!













被賣過一次 藍要再被耍嗎


2023-11-10 05:39  聯合報/ 王振寰/政大退休教授(新北市)


超過六成的民意希望下架民進黨,導致藍白合成為選戰中的主要議題;但卻是反反覆覆,柯文哲不斷羞辱侯友宜說「讓你選也選不上」,又說他的民調超過侯友宜很多,另方面卻又不斷與郭台銘眉來眼去。

做為選民實在看不下去,因為主帥不定,所以區域立委也不容易動起來。現今到處看到民進黨立委參選人與賴清德的合影看板,但很少看到侯友宜與國民黨參選人的合影看板。看來一個百年大黨,恐被一個一人政黨給綁架了。

表面的合作不能代表真正的合作,現今柯文哲已要求國民黨禮讓部分、或協助民眾黨的區域立委選舉;未來如果取得關鍵少數席次,不排除會要求國民黨支持民眾黨的立法院長人選,朱立倫有想過這可能嗎?

此刻國民黨應立即全力支持侯友宜當選,侯的民調現今已經超過柯,應該更有自信、並全力拉抬黨籍區域立委,而非浪費心力在與柯的合作上。國民黨已經被藍皮綠骨的李登輝出賣過一次,難道還要被「白皮綠骨」的柯再戲耍一次?














賴違建詭辯 充斥民粹對抗


2023-11-10 05:39  聯合報/ 蔡哲明/專欄採訪作家(新北市)


民進黨總統參選人賴清德老家違建爭議持續延燒,因新北市府查出沒有稅籍資料,賴清德起初還以「有門牌非違建」回應外界,現在卻又喊話新北市府「給礦區民眾一條路走」。自己違法在先卻還控訴他人,完美展現賴的「違建詭辯」。

詭辯」(Sophism)源自希臘語,直指利用各種混淆不清與不合邏輯的論點來欺騙別人,符合自身利益、背離普世價值,藉此獲取名聲、特權以及金錢;當賴清德將兒時住的「工寮」與現址「住居移形換位,也未公布該門牌建物的使用執照與建物登記,非礦業權的房屋土地地目變更也未出示,若無申請,當然視同違建,但賴清德卻以「礦工子弟」的民粹對抗,形成「違建詭辯

賴清德對於老家違建的爭議表示:「面臨像他家相同處境的有許許多多的人,當然新北市政府可以說個別可以提出申請,但是新北市政府何嘗沒有責任?」賴清德又把新北市府提供礦區民眾的居住權給搬上檯面,要求能給他們的房子有一條路走;但在違建與道路之間,卻一言喪邦。賴清德企圖將「老家違建」嫁接「礦區路權」,而將自身違法問題歸咎於土地區域計畫;這一連串的語言行動,都是透過詭辯方式達到說服目的,利用文字先於真理的手法來混淆視聽,只為掀起政治正確以強渡關山。

賴神的「違建詭辯」已挑戰外界「三觀」,舌粲蓮花背後充斥民粹對抗利用政治正確倒行逆施意圖,凸顯的是虛偽理性的「胡說八道」。













代孕?請先從孩子著想


2023-11-10 05:38  聯合報/ 游彥城/陽明交大科法所博士生(新竹市)


報載爭議近卅年的代理孕母政策擬修法鬆綁。記得當年與碩士指導老師雷文玫教授討論人工協助生殖法時,關於代理孕母、單親女性、同性男婚姻以及同性女婚姻等尚屬不被開放的範圍,彼時的我們就思考到,未出生孩子的權益也是需要被保障跟討論的,所以是否能夠開放,所需考慮的面向必定得更周詳及廣泛。

相較於二十幾年前的時空背景與現在的社會氛圍,台灣思想更開放也更國際化。民國一○八年(二○一九年)五月廿四日,司法院釋字第七四八號解釋施行法正式上路台灣成為全世界第廿七個、同時也是亞洲首個同志婚姻合法的國家。此一里程碑昭示的是我們對婚姻多元性包容

然而,接受婚姻的多元性,並不等同社會大眾對生育議題的認知已有較大變化,尤其在沒有做任何調查研究前,便大舉開放人工協助生殖範疇時,鮮少人會去思考到未出生的子女意願。

的確,對未出生的子女,我們只能用推測去想像他們的某些權利保障,特別是自己是不是應該被生下來這件事。當大人們興高采烈,大張旗鼓認為政府修法和社會大眾的思想眼界更進一步之時,是否有人思考到這些未出生的子女將來在出生後,社會以及同儕又會是如何看待他們?

請不要忘記,孩子有他們相異於大人看世界的角度與感受,我們應該在立法時更仔細的去考量,而不是一味地從大人的角度來思考人工協助甚至是法的適用範圍。假如將來因為使用人工協助生殖法開放範圍的子女在出生後,其求學路上與師長同儕間談論起家庭狀況時,他們是否有能力去為自己的家庭做說明?又或者他們的同儕能理解,甚或是師長們有足夠的能力在教學場域裡把握住該有的分際,給予孩子們尊重?

對於開放人工協助生殖法的議題,每一個層面都值得我們深思熟慮。即便大範圍開放可以滿足社會不同的面向,例如擁有小孩的權利、享有親權、完整的人生,讓人工生殖產業更蓬勃發展。但這些都是成人世界的考量,請替未出生的孩子們再三思索。

台灣有舉世聞名的醫療,是否大範圍開放人工協助生殖,應當等社會氛圍普遍認同後再逐步開放,或許較為適切。











國力決勝關鍵 要靠猛藥救生育


2023-11-10 05:38  聯合報/ 陳志偉/家庭教育博士(桃園市)


第三胎補助一百萬!終於看到石破天驚人口政策

做為家庭政策研究者,提醒想要成為台灣領導人的政治人物,缺乏有效解決少子化問題的策略,未來購買再多精良的武器設備,沒有人操作;加碼再多的交通建設,沒有人使用;開發再多的產業,沒有人投入;設計再多的教育文化,沒有人受惠。國發會所謂民國一五九年(二○七○年)人口折半只是低估,事實上隨著出生人口一再惡化,甚至民國一四九年(二○六○年)就會崩塌至一千五百萬人。這正是因政治人物只看四或八年任期無視少子女化未來廿年就可能成為比中共攻台更能擊毀台灣的致命傷

台灣人口現狀再不突破,民國一一四年(二○二五年),六十五歲以上人口占廿%以上超高齡化社會即將出現,民國一一七年(二○二八年)人口紅利於焉消失;民國一二四年(二○三五年),一個能工作的人必須養一個不能工作的人。

別以為去年是虎年所以才出生不到十四萬人,今年兔年竟然出現民國三十八年(一九四九年)後首次前九個月出生未達十萬人的紀錄。然而,現今社會中堅的五、六年級當年卻每年動輒出生四十多萬人。因此蔡英文就任總統後出生的年輕人,廿年後開始付出勞動力時,恐怕每人必須繳交現今三倍稅金及勞健保,才能維持五、六年級這代勞動人口退出政治人物看到這些情況,難道還不知道要下重本挽救人口嗎?

異議者認為不婚不生已是文化,撒幣式的生育補助不能挽救少子女化。但對掙扎於婚不婚、生不生的將婚族,既然經濟不佳不婚不生主因之一,很可能因生育可獲第一桶金而生。撒幣不是立即要把每年新生兒拉回廿萬,只要每年促生幾千嬰兒,對每年逐漸成長至回到廿萬目標應該很有用。

提醒還希望能順利領到退休金的中壯年,以及不想看到社會福利破產致薪水被高額扣繳的青年,要有心理準備為能生育的人,共同負擔讓他們願意生育的補助費。這筆錢不花,等到失去一整個世代的人口,未來投入再多經費都來不及,國力怎麼救都救不回來。那些酸言酸語參選人,都是下錯藥政客醫生

國一一三年(二○二四年)是台灣國力的決勝期,千萬別忘了,沒有人口,武器、交通、產業、經濟,終必崩盤












網紅推波 年輕人吸毒有樣學樣


023-11-10 05:38  聯合報/ 魏世昌/工程師(宜蘭市)


看到幾位超人氣網紅涉及持有與吸食大麻,令人感觸很深。他們在社會上有很高的聲望,也有很高的收入,加上網路迅速擴散的效應,對社會的影響層面既廣且深。而在泰國宣布大麻合法化後,台灣年輕人看見國內外網紅相繼前去拍攝吸食大麻的影片,也讓許多年輕人趨之若鶩,接觸大麻與其他毒品機會亦增加。

台灣毒品氾濫的程度令人怵目驚心,依據台灣高等檢察署發布的毒品情勢分析報告,去年全台各級毒品查緝量為歷年最高,台灣查獲大麻重量也逐年增加,施用大麻人數也增加,並多為年輕人。前陣子聯合報才報導,有名廿多歲女大生從十七歲接觸大麻,使用約三、四年,因而出現幻聽、幻覺症狀,常以為有人喊她名字與她說話;更驚人的是,個案坦承系上同學有一半吸食大麻。如今高齡少子現象早已被列為國安問題,如果愈來愈多年輕人吸毒,很難不令人擔心,台灣會不會因此自然滅亡?

大部分成癮者,一開始幾乎都是因為好奇及受同儕影響而開始接觸。在無知的情形下,認為毒品是可控的,想用就用、想戒就戒的心態,輕忽了毒品的可怕,讓吸毒者一步步走上成癮之路。有研究指出,大麻對大腦的傷害是永久的,吸食後一旦成癮,代表大腦的損害已到一定程度,行為控制能力損傷,這永遠都不會恢復,只要未來又再接觸到成癮物質,就會再度成癮,是屬於長期疾病。且大麻的危害不僅是大麻本身,背後是更毒毒品的敲門磚。

我認為應嚴肅看待網紅涉毒事件,特別是家長們應該要非常關注。其實,就是要多花時間跟孩子相處溝通,學會如何關心孩子,避免孩子誤食染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