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藍白不合 賴笑到最後
◆ 擺盪游移 柯不應膨脹
◆ 護理國考降門檻 抓錯藥
◆ 輕蔑人文 兩岸互動之病
◆ 賴面對違建 情勒露本性
◆ 藍白諸公 別食肥走瘦
◆ 提高騎車成本 懲罰小民?
◆ 少年司法政策 改革已等24年
◆ 消弭歧視 降低代孕疑慮
◆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少子化對大學教育的威脅與調適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少子化對大學教育的威脅與調適
2023-11-14 02:17 聯合報/ 郭瓊瑩(作者為中國文化大學景觀學系主任)
梁啟超等知識分子對「教育」之本質關心與憂心從未停止過,迄今亦然。郭瓊瑩/攝
無論是國內之知名大學或國際歷史悠久之名校,除了建築之歷史特色外,更關鍵是其聘任與產出之「大師」,其德行學問得以傳承後世。郭瓊瑩/攝
除了硬體建設外,如何培養學生之胸襟、態度與品格,通常在教育評鑑之KPI中難以展現。郭瓊瑩/攝
台灣的教改運動已近卅年,這些年間面臨大型社經變遷,硬體建設拓增了,惟教育之核心價值與軟體策略仍跟不上全球化之劇變。郭瓊瑩/攝
「所謂大學之大,非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學問才是核心價值。」郭瓊瑩/攝
張其昀先生創辦「中國文化大學」,並不只側重「中國」「文化」,而志在弘揚知行合一之心學,初期以延聘「大師」為治校核心信念。郭瓊瑩/攝
民國八十九年(二○○○年)後出生的新世代,即將大學畢業,而今年入學的大一新生明顯減少,就出生率來看,此勢必挑戰著全國公私立大學之規模結構、經營與必要之調適。
國立大學有政府之財務支持,師生比尚非問題,而私立大學必須藉由「學費」來支持大比率之師資及行政資源支出,就教育事業經營效能,勢須對辦學有重新定位與面對威脅之心態變革。
身為私立大學的教師,在各門專業迎向錯綜複雜、斜槓整合局勢下,如何自我提升調適教學框架,除了考量自身之學術研究品質與工作權外,以「互為學習為中心」之知能傳授及人格培養,在此關鍵時刻至為重要。
近年除大都會區外,許多偏鄉之學生其家庭經濟狀況並非充裕。此次某位總統參選人提出要補助私立大學學生學雜費,有許多家長表示應先休學,等政策下來再讓其子弟入學;相對於國家各項建設龐大的支出,學費補助只是區區零頭,但對部分弱勢家庭卻是「大事」,此亦可看出今日大學區域化、社區化之趨勢主因「經濟問題」所致。
上世紀台灣大學生出國比率高,北上或離家向外拓展人生經驗之風氣卻逐年縮小。如此下來,台灣學生之視野格局將普遍變窄,其國際競爭力亦漸弱。此實值得領導人深思,到底我們的大學教育與技職教育該如何調適,才得以學用合一?
日前參訪了梁啟超故居的「飲冰室」,看到一百多年前梁任公在一次演講中提到「反觀晚清民國以來的現代教育日益物質化、機械化,學校幾乎成了一個販賣知識的場所,而修身之學則棄之如敝屣,全面退卻、衰落。同時,上層社會人士的精神人格也日益墜落,如此下來,中國有可能重蹈西方覆轍。」這句話在百年後仍宛若鮮活的現實描述。
民國初年的教育家,他們作為領導者,均有博學多光譜之思想與貫通古今天文地理與人文哲學之涵養。蔡元培認為「教育者,養成人格之事業也。」傅斯年認為「在大學裡得到學問乃是最重要的事,得到證書乃是很次要的事。」梅貽琦認為「所謂大學之大,非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張其昀認為「大學教育應以通才為根幹、專才為枝葉、培養學生之胸襟、態度與品格。」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於民國一一一年(二○二二年)發表了「教育的未來」之報告,認為「教師不一定擁有獲得真理的特權,他和他的學生一樣也必須處於不斷進步的過程中。」
總結是:「我們迫切需要改變方向,因為人類的未來取決於地球的未來,而這兩者目前都處於危險中」,「大學應重新定位為新的教育社會契約,重建我們彼此與地球、與技術間之關係的社會契約」。緣此,因應時代變遷,公私立大學分工,院系所整合交流,無框架共享式之教與學,正是實踐此契約之新導航!
藍白不合 賴笑到最後
2023-11-14 02:40 聯合報/ 田方倫/中國國民黨前青年團團長暨指定中常委(台北市)
藍白合進入倒數,馬英九基金會執行長蕭旭岑(右)在廣播節目中表示,前總統馬英九(左)支持並呼籲以全民調方式決定藍白合總統參選人。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馬英九前總統透過辦公室提出全民調,希望能夠整合藍白,讓侯柯二人共組最強組合,下架民進黨,但會有結果嗎?
過去這幾個月筆者最關心的民調,不是侯柯二人誰當老二,而是已經持續很久的、六成五的民眾希望能夠政黨輪替。但當藍白只在乎自身的民調,而不正視六成五的民意,更顯示藍白目前各有各的想法,若無最終結果,就是保送賴清德。
退一萬步,馬前總統、韓前市長兩人應是藍營的共識最大值,當馬韓二人都喊出全民調解決問題,試問朱主席、侯市長、金執行長,三位究竟還在考量什麼問題?難不成剩不到一周就要登記,還會出現更科學的解決方案嗎?
看見柯主席過去一個月對藍營種種批評,藍營支持者內心沒有怨懟肯定是騙人的,但藍白兩方合作的大目標就是完成第三次政黨輪替,給執政黨最直接的教訓。兩千三百五十萬國人值得共同完成此次輪替,讓民進黨了解真正的「民主」與「進步」。
詐騙、疫苗、口罩、快篩、八八黑槍、總統論文、綠電光電、新竹棒球場、台南疏洪道,哪個案子是國人可以接受的?倘若無法接受,為何國人還要讓民進黨繼續執政、繼續掌握國家機器?
誠摯呼籲朱主席、侯市長、金執行長,相信自己、也相信台灣人民,透過全民調加速整合,對中華民國的未來絕非壞事。不然,不合沒關係,大家隨心所欲快樂投票,就讓賴清德笑到最後!
擺盪游移 柯不應膨脹
2023-11-14 02:45 聯合報/ 吳宗政/竹科工程師(竹縣竹北)
民眾黨總統參選人柯文哲。圖/聯合報資料照片
民進黨連續執政將近八年,貪汙腐化,無積極的建設和作為,政風敗壞,已嚴重腐蝕台灣的政治和社會根基,並造成極大的民怨。但民進黨民國一一三年(二○二四年)總統大選依然有很大的勝算,因為它有三個支柱可以作為依靠:一是行之有年的教改;二是控制絕大部分的媒體,包含報紙、電視和網路;第三,除國民黨外,製造和強化第三勢力,以瓜分反對民進黨的勢力和票源,即現在的柯文哲民眾黨。
教改的結果讓大部分的年輕人對國民黨產生排斥和不信任,排中仇中恐中,塑造民進黨才是台灣民主的推動者和執行者。這樣的教改應是得到美日的支持和默認,以打下台灣做為抗中前哨站和刺蝟的堅實基礎。我們也可由在馬政府時代不敢碰教改,看出背後的強大壓力和勢力,也讓現今年輕人對民進黨的失望,並沒有轉成對國民黨的支持,而是成功的轉移到柯文哲的身上。
柯文哲的崛起很大一部分是靠民進黨的支持,如在台北市長選舉中,靠著民進黨支持者的投票轉移才驚險獲得勝利;再加上偏綠媒體有意無意的加持,讓柯文哲保持聲量和支持度到現在。
其實我們觀察柯文哲,一直在藍綠間游移和擺盪,以獲取最大的政治利益,甚至對他祖父在二二八期間的遭遇,說法一變再變,以得到台灣人民的同情。柯文哲自視甚高,難和他人相處共事;輕視女性的言論和不按牌理出牌的行事風格,都在現今的政治氛圍中被視而不見。而柯文哲在民進黨的貪汙腐化之中,再也看不下去,才漸行漸遠,打出二○二四年政黨輪替的口號;並用他直來直往的口條,得到年輕人的共鳴和支持。
若這次民進黨勝選繼續執政,將會更肆無忌憚、為所欲為,並加大對媒體的控制,如數位中介法及媒體換照等,藍白將持續被邊緣化,尤其是柯文哲和民眾黨。柯文哲必須了解這個台灣政治背後的戰略脈絡,才能夠了解自己現在所站的位置,去幫自己定位並思考藍白合,不要過分自我膨脹。否則政治的潮汐來來去去,自己將無法站在浪尖上,最後反被這個大浪潮所吞沒。
護理國考降門檻 抓錯藥
2023-11-14 02:22 聯合報/ 邊立中/護理師、副教授(台中市)
護理師考試內容調整,預計自明年3月31日施行。示意圖。本報資料照片
近日考選部降低護理師國考門檻的舉措,引發了護理人員熱議,並對此方案大多表達反對意見。衛福部長薛瑞元表示:「不太清楚護理師不滿的理由,我們要充實人力,讓更多人國考能考過卻被反對,我不太知道邏輯在哪。」以下是筆者以護理人員的觀點表達的想法。
降低護理師國考門檻這一政策表面上看似是對護理師短缺問題的解決方案,但實際上卻忽視了更深層次的問題:我們並不缺乏持有執照的護理師,而是缺少願意進入臨床工作的專業人員。臨床護理人員缺口日益增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薪資低、工作條件不佳、專業不被尊重等。
首先,薪資和工作條件,是影響護理師臨床工作意願的重要因素。長時間的工作、高壓環境、不被尊重,再加上不成比例的報酬,使得許多護理專業人員選擇離開臨床一線。這種現象對於病患安全和醫療質量是一個隱患。因此,解決方案應該集中在改善護理人員的工作環境和薪資結構上,而不僅僅是增加護理師的數量。
其次,降低國考門檻的政策可能會導致不合格人員進入護理行業。這不僅會影響病患的安全,還會損害護理專業的整體形象。護理工作是一項高度專業化的職業,要求從業者具有堅實的醫學知識和技能;試想,今天如果身為病患或病患家屬,願意給一個專業不合格的護理人員照顧嗎?因此,國考門檻的設置不應該只是數量的遊戲,而應該是確保進入這一行業的人員具備必要的資質和能力,所以護理國考各科總分平均六十分的門檻不應調降,甚至不應該為了提高通過國考率,而將各個專業科目擅自加權計分。
此外,我們需要強調持續教育和專業發展的重要性。即使在護理師進入行業之後,也應該有一個系統的培訓和考核機制來保證其專業水平的持續提升。這不僅對護理師個人的職業發展有益,也對提高整體醫療服務質量至關重要。
最後,任何關於護理專業的政策變動都應該充分聽取基層護理人員的意見。畢竟,他們是直接面對這些變化的後果的人。他們的見解對於制定有效和可行的政策至關重要,但目前降低國考的方案卻缺乏傾聽基層的意見與溝通。
總之,解決護理人力短缺問題的關鍵不在於簡單地增加護理師的數量,而在於提升護理專業的吸引力,通過改善工作環境和薪資結構,以及確保護理師的專業水平,從而吸引和留住優秀的護理人才。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確保病患得到優質的護理服務,並保持護理專業的地位。
輕蔑人文 兩岸互動之病
2023-11-14 02:24 聯合報/ 吳成豐/靜宜大學企管系終身特聘教授(台中市)
聯經出版社與台灣社會企業永續發展協會攜手首辦人文企業獎,是支驅動人文精神強心針,筆者更期許,人文是啟動兩岸互信互助的鎖鑰密碼。
值得吾人關注的是,那戕害人文精神至鉅者,卻是現時世界政治環境所充斥的謊言、假象與非透明。台灣亦在受害之列。
舉凡人與人,或人與人群,或群體與群體之間的人、事、物的交相互動,均屬人文範疇。而這些互動所產生的包容、和諧、公平、正義與關懷等等行為,均是人文精神的示現。近三年全球三大不幸事件透露的強烈訊息是,人文精神被傷害事實隨處可尋。
其一,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這第一支巨錘敲醒人們的是,社會福祉如公衛醫療等「使用價值 use value」,遠遠不足;包括歐美許多富裕國家,也未倖免。而其中疫苗採購過程與藥效的正確揭露度,更備受非議;國際透明組織更在民國一一○與一一一年(二○二一與二二)連兩年警告說,貪腐存在許多國家。
其二,烏俄戰爭。此第二支巨錘擊向世人的,竟是烏俄戰彷若兩大壁壘分明的陣營所支持的代理人戰事。兩國受害的軍民哀嚎聲中,人們似乎同時見到軍火販子與政客的歡笑。國際透明組織評估民國一一一年(二○二二)全球清廉分數(一百分滿分),烏克蘭三十三分,俄羅斯二十八分。
其三,以哈加薩戰爭。以國無差別攻擊下,巴勒斯坦的醫院、學校被炸燬,數萬人傷亡。許多國家指責以國,而聯合國卻束手無策。
三大事件暴露的是:包容、公平、正義的人文精神,在國際社會彷若無存。筆者因而關注,台灣現時政治重中之重的兩岸關係,在國際人文精神淪喪氛圍中,又是何種面貌呢?台灣現今氛圍是,抗中被掌權者把持操作,兩岸多面向交流大多停滯中,如觀光旅遊跌到谷底,在在攸關台灣百工百業的生計。
耶魯大學心理醫學專家索斯威克 Southwick 等人新近倡議,「人類倫理行為源自於社會的互動」。如今兩岸互動關係有如止水,何來人文效益呢?即便民間媒體與協會社團,戮力人文企業;但公部門欠缺兩岸互惠互助的思維,如同索斯威克等人所言「道德的神經科學」中,那大腦裡「獎酬網路」失靈一樣,人文精神也將被視如無物。
那麼,人文企業在此人文無感的泳池中,其永續發展必將受制。筆者誠摯建議,有醫學背景的總統參選人,務請重溫書本再三省思。
賴面對違建 情勒露本性
2023-11-14 02:24 聯合報/ 王瑞興/前台灣省政府地政處科長(台北市)
民進黨總統參選人賴清德的萬里老家,未經申請修建成兩層樓透天厝,確屬違建。日前賴於新北競總成立,雖承認老家是違建,卻訴諸情緒勒索扮演受害者,說老家工寮很簡陋,颱風颳走屋頂還得去撿回來,不能用國民黨的違建來定義。綠營立委莊瑞雄接力演出,於立院質詢詭譎轉移為礦工的居住權。國土署長吳欣修答詢配合說,這與過去的違建觀念完全相反,中央將與相關單位研議通案處理原則。
莊吳兩人演雙簧,都在轉移焦點,忽悠國人。因為,該項業務自始屬於地政單位權責,今年九月才改隸國土署,吳署長不知民國七十年代中期已通案處理,筆者就是當時的承辦人。
問題緣起國民政府敗退台灣未幾,大量軍人退伍,舉目無親,徵得部隊長官同意,於營區周圍蓋簡陋居住設施居住,區域計畫實施後,因仍屬軍事營地而被編定為「特定專用區特定目的事業用地」。
住民因有修建需要,陳情更正為建地,成為當時省議會質詢議題,由筆者服務機關召開會議決議略以:土地所有權人與建物使用人之間法律關係,係屬民法私權,如建物不違反「實施都市計畫以外地區建築物管理辦法」,於取得土地所有權或徵得土地所有權人同意後,更正編定為建築用地。處理原則通案適用於各種樣態,已經處理無數案件。
礦工之子的老家早可循此方式,以「設籍、房屋稅籍、裝設水表及用電證明」四種之一,申請更正編定為建築用地。捨此不為,擅自修建,當然是違建。賴原可以道歉並拆除,輕易化解危機,卻訴諸悲情。
從政前的賴清德,畢業於台大復健學系物理治療組,之後取得成大學士後醫學系學位,並無特出。他能在黨內迅速崛起,只因是台獨激進派,受到台獨大老辜寬敏等力挺,被拱上神壇而飄飄然。但從這件很平常的違建案,歹戲拖棚,凸顯賴不過爾爾!見微知著,更可見其台獨心態無可救藥,如當總統,只會帶給人民更大的不幸!
藍白諸公 別食肥走瘦
2023-11-14 02:24 聯合報/ 賽夏客/資深教育工作者(苗縣頭份)
老百姓盼望了一個月又一個月,藍白兩黨的聯盟總是「食肥走瘦」,迄今徒勞無功;乃因雙方都「算盤打過杠」(客家厘諺語),斤斤計較,怕自己吃虧,怕被穿小鞋,就是不怕老百姓心急如焚;所幸馬前總統在緊要關頭登高一呼,期能快刀斬亂麻。若無人解開僵局,「火車」就開走了!
在這訊息萬變的時代,一日之變如千里,何況是四年的漫長?歷經疫苗、口罩、快篩、雞蛋等民生之亂,人民有如驚弓之鳥;不僅如此,又在意識形態下不斷對中共挑釁,人民太平日子恐要結束。這樣內憂外患的執政,不換黨執政待何時?
然而,面對藍白兩黨的忸怩作態,老實說,操盤手「屙屎唔知風向」,做事很不得要領,拖到已經火燒屁股,還堅持東堅持西,真不知腦袋裝什麼東西?鷸蚌相爭的結果不就是漁翁得利?
多方民調資料顯示「合則兩利,分則兩害」,人民已別無選擇,下架民進黨遠比藍白或白藍怎麼合更為重要!機會不會等人;錯過了,才來「唔曉駛船嫌溪彎」,無濟於事;錯過了,還有沒有以後的四年好等待?藍白諸公,別再「食肥走瘦」了。
提高騎車成本 懲罰小民?
2023-11-14 02:22 聯合報/ 楊宏基/自由業(台北市)
報載交通部最新「機車使用狀況調查報告」,近九成機車使用者淘汰現用機車後,仍會繼續購買機車。有學者建議提高機車持有與使用成本,才有機會改變使用習慣,提高大眾運輸使用率。
大眾運輸的問題在那裡?尖峰的時候擠得像沙丁魚,離峰的時候等十五至卅分鐘才有一班車;推出 TPASS 月票後,利潤被稀釋的業者「上有政策,下有對策」,離峰改成固定班次,車輛維護馬馬虎虎,有的車夏天冷氣不冷,有的車車廂內灰塵、黴斑駭人,還有吃了感冒藥昏昏欲睡的司機冒險上路。這些狀況官員和學者知道嗎?
高官、有錢人有汽車代步,會用大眾運輸工具的多是小老百姓;不是人人都是朝九晚五的上班族,很多人起早貪黑是生活所迫,配合不上大眾運輸車次、路線、設站點,只好使用「肉包鐵」機車代步。如果提高機車持有與使用成本,是要機車停車格全面收費,還要「計時」而非「計日」?這是懲罰民眾嗎?
少年司法政策 改革已等24年
2023-11-14 02:22 聯合報/ 鄭胤宏/中華兒童及青年協會理事長(台北市)
司法院將於本周五、六舉辦兒童人權月國際研討會,固然能精進少年司法政策,但司法院沒有傾聽民間聲音,未能兌現先前承諾,這才是少年司法的癥結所在。
少年案件多由一位法官不公開審理,這使得少數個案有法官洩漏個資、叫少年不要抗告,或是命少年下跪等情況。筆者曾促成監察院作成「少年法庭法官遴選機制調查案」,於去年十一月十四日公布,提出設置吹哨者、加強職務監督等結論。司法院也承諾將於一年內妥善修法,例如成立遴選委員會審查少年法官遴選。但一年過去了,司法院令人遺憾地跳票。
甚至給司法院廿四年,期待都會落空。司法院於八十八年召開全國司法改革會議,建議少年案件實行專家參審制,這能讓少年法庭更加公正透明,避免極端個案,相較平民參審較無爭議。不同型態的少年案件參審制度,在北歐四國及德國也都有例可循。從專家參審到多元進用專家轉任少年法官,更能補足人力。可惜筆者於十月初透過司法信箱詢問,迄今仍然沒有回音。
司法改革強調與社會對話的「人民有感司法」,人民的意見卻似乎只能透過媒體或監察院,司法院才比較有可能聽見,遑論是否接受。保護孩子的改革緊急又迫切,司法院從少年法庭的組織架構、職務監督、遴選機制、專家參審,大大小小都能做,我們的等待卻從一年等到廿四年。人生能有幾個廿年?司法院又剩幾個少年還沒失望?
消弭歧視 降低代孕疑慮
2023-11-14 02:22 聯合報/ 洪銀娥/資深教育工作者(金門縣)
日前民意論壇〈代孕?請先從孩子著想〉,認為應尊重孩子在單身女性、同婚伴侶等族群被代孕出生的意願,也要考慮孩子未來面對社會觀感、同儕詢問及師長如何輔導等諸層面。
我不知道世上哪個嬰兒誕生,父母有先徵詢其意願?文明社會用認知和理解彌補少數人先天缺失的遺憾和傷痛,同婚法通過就是一例。馬士洛需求階梯理論—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會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實現需求,任何出生背景的人都適用,孩子得來不易的家庭通常更願意花時間陪伴孩子成長,使其更早擁有自我人生實踐。佛陀也言「人的貴賤,並不在於出生如何,乃在於行為如何」。消弭潛意識歧視,能降低疑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