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14日 星期二

王建煊/王老先生講故事之396:啟發思考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王建煊/王老先生講故事之400:別剝奪孩子的學習機會
◆  王建煊/王老先生講故事之399:管好孩子的口腹之慾
◆  王建煊/王老先生講故事之398:善用經驗法則
◆  王建煊/王老先生講故事之397:栽培孩子要找好土
◆  王建煊/王老先生講故事之396:啟發思考







王建煊/王老先生講故事之396:啟發思考


2023-11-10 14:12  聯合新聞網/王建煊(前監察院院長、天使居創辦人)
做父母的要教導、啟發孩子取得知識的方法,方法熟練後,孩子就能學到豐富的知識。 示意圖,非新聞當事者。圖片來源/ingimage


「給他魚吃,不如教他釣魚。」這個古老的哲理,大家都耳熟能詳。

受教育就是學釣魚的方法。窮人只要受到良好教育,窮國家只要發展教育,就能國富民強!從前我家很窮,常窮到米缸無米,媽媽要向鄰居借米,每次只能用手帕包一點米回來。

教育使窮人翻身
到台灣後,軍公教人員實物配給,終於可填飽肚皮了。等到我大學畢業,考進海關工作,我們家境一下子由窮困變成小康。可見教育是窮人翻身的不二法門

可是我們現在的教育有些走火入魔,家長及學校對孩子求知,在方式上都是採取直接給魚吃,而不是教孩子如何釣魚。我們如果將知識比喻成魚,就容易懂這道理。孩子回家告訴父母,今天他在學校跟老師學到五項知識,也就是從老師那裡拿到五條魚。

父母鼓勵孩子要多拿一點魚回來,老師也抓緊時間,盡可能給學生更多的魚,這就是所謂填鴨式教育。孩子並未學到如何去取得知識,亦即如何去釣魚。

應重啟發式教育
做父母的要教導、啟發孩子取得知識的方法,方法熟練後,孩子就能學到豐富的知識。我們告訴孩子,樹上有很多好吃的果子,但如何吃到果子,要自己想辦法。父母及老師不是忙著摘樹上的果子,塞給孩子。而是要鼓勵孩子用梯子爬樹,或是用棍子把果實打下來。孩子學會想辦法,就能摘下果子來享用。

我從前利用星期六下午,在研究所教課,對學生的問題,我不會立即給他們答案,而是採反問的方式,讓他們動腦筋想一想一步一步將答案找出來,例如:

以能源稅為例
生:老師,台灣應不應該課能源稅
師:能源是什麼?
生:一般能源不外乎是指,油丶電等。

師:你為什麼想到這個間題?
生:報紙上看到的。
師:那你認為呢?
生:我覺得應該課稅,能源有限,應節省使用。
師:課能源稅就能節省能源嗎?
生:以價制量,應該會有用。
師:會不會導致物價上漲
生:應該會,但大家必須忍受。
師:老百姓反對怎麼辦?
生:一定範圍內的用油丶用電不課能源税,或是給與補助。

師:現在實質上有課能源稅嗎?
生:有,例如對油品有課貨物税
師:那不是重複課稅了嗎?
生:可以考慮取消油品貨物稅併入能源稅

師:靠能源税可以增加很多稅收嗎?
生:應該可以,因為到處都會用到能源。
師:從稅收中提撥一部分,鼓勵發展節約能源技術提升能源使用效率,是不是更好?
生:那當然更好。

教導取得知識之法
經過這樣的討論,是否要課能源税,由學生自己思考而得到答案。而在找到答案的過程中,學生學到了更多。這種教導模式啟發式的,不是填鴨式的。當然上面只是舉例,在討論的過程中,會有更多的辯論會啟發更深刻思考。而這些魚、果子,都是他們自己拿到的,不是老師直接給他們的。

教導孩子取得知識方法,遠比直接授予知識重要得多。父母平時與孩子討論問題時,就要用這種啟發式方法並鼓勵孩子在學校要勇於跟老師和同學討論及思辨但要注意禮貌不可變成惡言相向,或成為意氣之爭如果從小就能養成這種習慣,在日後漫長學習過程中,就會受益匪淺

本文與台灣醒報同步刊登















王建煊/王老先生講故事之397:栽培孩子要找好土


2023-11-14 07:43  聯合新聞網/ 王建煊(前監察院院長、天使居創辦人)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也需要好土,否則是不能結實纍纍的。示意圖,與新聞當事者無關,圖片來源/Ingimage。


栽培孩子要找好土。

耶穌曾對眾人講了個撒種的比喻「有個撒種的人,撒出去的種子,有的落在路旁,被飛鳥吃掉了,有的種子落在淺土裡,發了芽,但養分不夠,不久就死了;有落在荊棘裡的,被荊棘擠死了;只有落在好土裡的種子,就結實,有一百倍丶六十倍或三十倍的。」

耶穌這個比喻,重點在説明撒天國之道的種子,可能發生的狀況。

好土才能結實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也需要好土,否則是不能結實纍纍的。怎樣才是孩子成長的好土呢?讓我們先來談談孩子成長的環境吧!中國大陸有慈善機構在部分高中辦有「珍珠班」,專門招收家庭特貧而成績特優的雙特學生,給予一切免費的待遇,每班學生五十人, 到了高二時,依文科、理科分班,文、理兩班各二十五人。

因此, 兩班分別缺額二十五人,由非珍珠班的學生遞補。這時家長會各找門路,設法讓孩子擠進「珍珠班」。有的學校乾脆收取擇班費,出價高的優先進入「珍珠班」。這些遞補進來的學生,要正常繳費,並無免費優惠,大家為什麼要搶破頭呢?因為「珍珠班」的學生勤奮好學,品德亦佳。孩子與這樣的同學為伍,成績及行事為人肯定都會有進步,可見「珍珠班」是培育孩子的好土

當孩子的益友
有個富家子弟,讀書不用功,脾氣又差,家長不知如何是好,最後把孩子送到一所天主教辦的教會學校去,這所學校用愛心嚴格管教。學校裡有些學生來自貧窮家庭,但成績好。這個富家子弟的家長找了一個這樣的同學,跟自己的孩子作伴,在教室裡座位相鄰,並住在同一寢室。

這個窮孩子讀書的所有費用,包括膳宿,都由富家子弟的父母負擔,但希望這位同學要當自己孩子的益友,並輔導他的功課。後來,這個富家子弟果然變得很上進,並考上了重點大學。這位家長後來又如法泡製,在大學裡又找了一位優秀學生與孩子作伴。這位家長懂得為孩子找好土,真是高明

大陸有所高中與美國洛杉磯一所學校結為姊妹校,每年在美辦接待家庭 ( Host Family ) 計畫。選派學生在暑假期間去洛杉磯,住在負責接待的美國家庭,共同生活六個星期,吃住起居都在一起,任何時刻都用英語溝通。學生們回國後,英語能力突飛猛進,連發音都有點美國腔。有的學生説,這六個星期學到的英語,比他初、高中六年念的英語實用很多;對美國文化的解增加不少,也學到很多社交禮儀。到美國接待家庭去住,這是好土

環境影響人格
我和幾位朋友創辦的「愛心基金會」,在花蓮為原住民的小學生辦課後輔導班,效果甚佳。因為許多原住民父母到外地工作,把孩子留給祖父母照顧,祖父母年歲已高,且與社會脱節,無力管教孫子。孩子們一放學,就去河裡抓魚或到街上去玩,回家就看電視,根本不做功課。課業當然跟不上,升上國中後,情況更糟,英文、數學、自然科學等,對他們而言,好像在看天書,開始蹺課、逃學,變成中輟生。女孩子大一點,就被帶到色情場所。其實這不能怪他們,因為他們沒有被種在好土裡。

我們課輔班成立後,孩子們有專門老師輔導他們做功課,一個月下來,孩子們的成績大有進步。有人説,我們的成效真是立竿見影。其實並不是我們多偉大,而是原住民孩子本質不差,只是缺乏好的土壤來培育他們課輔班讓他們養成每天寫作業的習慣,並有專人指導,成績自然進步,生活也步上常軌,是讓他們成長茁壯的好土

本文與台灣醒報同步刊登












王建煊/王老先生講故事之398:善用經驗法則


2023-11-15 07:46   聯合新聞網/ 王建煊(前監察院院長、天使居創辦人)
多注意經驗法則的妙處,自然會知道,哪些事可為,哪些事不可為。示意圖,與新聞當事者無關,圖片來源/Ingimage。


監察院有個小花園,內有一魚池,養了四、五十隻彩色錦鯉,有時我會趁著午休去散散步、甩甩手,小魚池約有十公尺長,我站在一頭作甩手運動,不一會兒魚都游了過來,群魚相聚,十分好看。

後來我走到另一頭去運動,魚又都游過來了。為什麼呢?因為魚有經驗,有人到池邊,可能會有東西吃,這種現象在許多觀光景點的魚池,都可以看到。

孩子哭也沒用
我的外甥叫我大舅舅、叫我太太大舅媽。他小時候,每次到百貨公司,一定要騎玩具馬,還一直不肯下來;看到玩具就要買,不買給他,他就坐在地上哭鬧。小外甥用這一招,經常可以達成目的。有次到百貨公司,小外甥又故技重施,我太太説,我們不要理他,也不要回頭看他,慢慢地向前走。

小外甥愈哭愈大聲,還是沒有人理他,當大人們快要消失在視線中,小外甥一看苗頭不對,爬起來就往前跑,追上大舅媽,不但不哭了,也不提買玩具的事了。更妙的是,過了幾個月,我們又去那家百貨公司,小外甥對別人説,上次我就是坐在這裡哭著要買玩具,但大舅媽説不買就是不買,哭也沒用。

魚及小外甥都懂得經驗法則,父母在教育孩子時,也要多注意經驗法則的妙處。我在公共場所看過太多這種大哭大鬧的小孩,父母束手無策,真是奇怪。父母教育孩子,愛心要藏在裡面,不能被孩子威脅。讓步一次,就會有第二次,愈晚糾正愈困難,有技巧的堅持幾次,以後就建立規矩了。依規矩照章行事,多做幾次,經驗法則就會發生作用,孩子自然會知道,哪些事可為,哪些事不可為。

經驗法則
我讀小學時,當時沒有原子筆,多用鉛筆或鋼筆。最時髦的是派克鋼筆,派克51型鋼筆更是最新潮的。有位同學家境富裕,有天居然帶了一枝派克51來學校,大家爭相圍觀,這在當時,好比戴了三克拉的鑽戒一樣。到了中午,那枝鋼筆竟然不見了。同學都覺得大事不妙,怎麼辦?但帶筆來的同學,卻很輕鬆的説:「沒關係,我爸爸不會罵我的!」小六的孩子,為何敢如此斷言?因為類似的事,可能以往多有發生,父親從未責罰他,孩子由經驗法則知道,這次爸爸也不會罵他。

孩子掉東西在所難免,有的父母會追究責任,打罵一頓;有的則認為東西已經掉了,打罵孩子也沒用。久之,上述經驗法則就出現了。孩子把東西搞丟了,應該要機會教育,讓孩子寫一篇報告,説明東西遺失的經過,檢討遺失的原因,有無找回之道?如何去找?下次要注意些什麼?孩子若搞丟重要東西,也應接受適當的懲罰。

而且因為遺失東西而寫篇報告,是不錯的作文練習,孩子的國文程度也會進步。聰明的父母如能這樣做,孩子會從中學到很多。

不放棄就有希望
我們在交通工具上或公共場所,有時掉了東西多認為追回無望,因為人來人往的,怎麼可能找得回來呢?只好自認倒楣算了。最近高鐵拍賣近年無人認領的失物,居然有 23,000 件。所以東西掉了,甚至被偷了,不要覺得一定找不回來。或許有好心人撿到,送到一定的地方等待失主去認領。有時小偷被抓到,贓物中可能有你被偷的東西,去警局報案,日後説不定有機會失而復得。如果我們這麼做,孩子由經驗法則中會知道,找回失物的機會雖不大,但機會仍是有的,這可以教育孩子「不放棄就有希望」的觀念,而這種觀念的建立,對孩子一生都有益處。

教育子女的方法,俯拾皆是,只要時時利用周邊事物,給孩子機會教育。聰明的父母,視子如命的父母們,動動腦筋,管教你們的寶貝吧!

本文與台灣醒報同步刊登













王建煊/王老先生講故事之399:管好孩子的口腹之慾


2023-11-16 08:42  聯合新聞網/ 王建煊(前監察院院長、天使居創辦人)
很多孩子,從小就吃垃圾食物,造就了許多小胖子。 示意圖,非新聞當事者。圖片來源/ingimage


中華料理聞名世界,江浙菜、廣東菜、四川菜、台灣菜等不勝枚舉,各有特色。但要問什麼菜最好吃,還是媽媽做的菜。

我們常説,這道菜有家鄉味。今天吃的菜餚,使我想起了媽媽的味道!為什麼媽媽做的菜最好吃?因為我們從小吃到大,味道已經刻在記憶中了。

吃與健康
小時候,大家都窮,我們家更窮,所以菜都弄得很鹹,這樣比較下飯。日後口味就偏重,別人説正好,我們一定覺得太淡;我們説正好,別人就會説太鹹。我不那麼喜歡吃魚,更討厭魚腥味,醫生説吃魚有益健康,所以近年也常勉強自己吃魚。為什麼不喜歡吃魚?我想,可能與小時候住在大別山鄉下,很少有漁產;而且家裡窮到連填飽肚子都有困難,少有機會吃魚有關。

現在很多孩子,從小就吃垃圾食物,漢堡、薯條、可樂、洋芋片,欲罷不能。這些垃圾食物造就了許多小胖子。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調查,國內十二歲以下肥胖及過重比率為31.3%居亞洲之冠。而且有一半肥胖兒童到成年時期仍然屬於肥胖狀態。這些小胖子成年後,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機率,是非肥胖者的 6~20倍。孩子是我們的至寶,我們竭盡所能去關愛他們,對於致命的肥胖問題,能不重視嗎?

食物喜好來自家教
醫學研究指出,人類大部分疾病都是因為習慣不好所致,其中最關鍵的就是不良的飲食習慣。以肥胖來説,除了欠缺運動習慣外,還是因為吃進去的熱量太高。有的孩子長得很壯,但不一定健康,垃圾食物是元兇,例如,經常喝可樂或汽水。一瓶  360cc 的汽水,含有十二茶匙的糖,這些精製的糖,對孩子的健康有害無益

有次遇到朋友帶著讀幼稚園的小孫子,活潑可愛,我逗他説:「中午請你去吃漢堡,要不要?」他説:「我不吃垃圾食物。」我想,這一定是他的父母教的。現在孩子不吃垃圾食物的不多,父母能讓孩子主動拒絕垃圾食物,顯然是下過功夫的。

我還遇過家長以垃圾食物作為獎勵品的,例如,孩子考試成績好,就帶他去吃漢堡、薯條。這種方式殊為不智,獎勵的方式很多,為什麼要引導孩子養成不良的飲食習慣呢?這可能跟爸媽自己也是吃垃圾食物長大有關。

建立良好飲食習慣
我吃飯超快,在擔任財政部長時,開會常以便當招待與會的人,部長未開動,大家不好意思開動,可是我一開動很快就吃完,又開始講話。許多同仁便當還吃不到一半,只好停下來。媒體調侃我説「同仁尚未打開餐盒,部長就已吃完。」

吃飯要細嚼慢嚥,非但唾液有助消化,而牙齒、胃丶腸是三大消化器官,牙齒多嚼一下,胃腸負擔就減輕一點。醫生表示,早餐、午餐及晚餐的分量應採三、二、一的比例,早餐一定要吃,宵夜則不能碰。餐後喝湯、吃水果,是不健康的,應該倒過來,先喝湯,吃水果,再吃其他的。類似的健康飲食習慣很多,醫界多有教導。作父母的,如果讓孩子從小就養成一些良好的飲食習慣,會一輩子受用。

箴言第二十三章2 節:「你若是貪食的,就當拿刀放在喉嚨上。」拿刀放在喉嚨上,是指要努力克制自己的口腹之慾。吃太多東西,不是因為維生需要,是因為貪圖口福,便可能造成諸多疾病。因此我們除了要拿刀放在自己喉嚨上,更要管好孩子的口腹之慾。

本文與台灣醒報同步刊登















王建煊/王老先生講故事之400:別剝奪孩子的學習機會


2023-11-17 10:37  聯合新聞網/ 王建煊(前監察院院長、天使居創辦人)
別剝奪孩子的學習機會。 示意圖,非新聞當事者。圖片來源/ingimage


中國大陸曾經邀請日本中學生參加一項野外求生競賽,將中丶日學生各若干人放在深山中,不供應水、食物及任何物品,讓他們生活二十四小時,測驗他們野外求生的能力。結果發現日本學生求生能力比較強。在大陸曾經掀起一陣討論,為什麼中國孩子不如日本孩子?

貧困孩子看到希望
大陸為降低人口成長率,曾經實施一胎制,獨生子(女)集三千寵愛於一身,甚至被溺愛,產生了很多不良後果,這種狀況在城市富有人家特別明顯。大陸貧富差距非常大,有的鄉村非常貧困,而且鄉下地方並未嚴格實施一胎制,一家有兩個孩子以上的也不少。鄉下孩子知道如何在艱難中求生存,吃苦耐勞不在話下,惜福、孝順、努力求上進,有些人成績還特別好。我們在貧困孩子身上看到希望。

台灣的情況如何呢?大體上來説,是屬於前者。

有個上小學一年級的孩子,回家向媽媽哭訴,不想再上學。媽媽問他原因,原來在舞蹈教室上課要脱鞋子,下課時小朋友都走了,這個孩子不會繫鞋帶,就坐在那裡哭。孩子為什麼不會繫鞋帶呢?因為家中有菲傭,穿鞋、繫鞋帶都有菲傭幫忙,孩子因而失去了自己動手做的機會。有次在美國紐約,我講這個故事給朋友聽,有位媽媽笑著説,她家兒子就是這樣的,家裡有傭人,孩子將腳伸出去,傭人就蹲著替孩子穿鞋。

看重孩子的家教
有些孩子吃飯時,坐沒坐相,吃相也不好,把飯打翻,撒了一地,不僅沒有一點歉疚的感覺,反而若無其事的坐在那裡,一動也不動,反正有人會處理。這樣的孩子長大會怎麼樣?躺著想都知道!

箴言第二十章4節:「 懶惰人因寒冬不肯耕種, 到收割時候,他必討飯,而無所得」。我想上帝也是很公道的。有些富有人家請了傭人,孩子少了自己動手的機會,久之,孩子就變成懶惰的人,長大後可能很難有成就。

有位媽媽陪剛考上大學的兒子,上街購買住校的日用品。搭捷運時,兒子不知怎麼買票,媽媽叨念:「都要讀大學了,怎麼連捷運車票都不會買?」兒子説:「每次我要買票,您都説由您來,我從未買過,當然不會呀!」各位父母應該瞭解,我們絕對無權剝奪孩子的學習機會

剝奪孩子的學習機會
過馬路或走天橋,常見父母牽著孩子走,孩子要自己走,還會被父母斥責,久之,孩子連單獨過馬路的膽量都沒有了。在大陸經常看到老人家抱著小孩,儘管孩子的身高已到爺爺奶奶的胸口,還是被抱著走,看起來非常怪異。有次我問他們「孩子這麼大了,還要抱著,不累嗎?」他們都笑著説:「不累!不累!」也許這就是含飴弄孫的樂趣之一吧!在大陸,有人研究發現,許多孩子骨骼發育不全,究其原因,是孩子小時候都是爺爺奶奶整天抱著,缺少爬行的運動

以上只是舉一些生活上的小例子,目的在警惕父母,對孩子的事,不要經常越俎代庖,不要剝奪孩子自我成長的機會

本文與台灣醒報同步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