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垃圾 udn ,欠缺◆ 聯合報社論/在野合作堆疊,要有可操作與信任的基礎
◆ 聯合報黑白集/高虹安vs.蔣萬安
◆ 經濟日報社論/鼓勵青年創業政策宜檢討
經濟日報社論/鼓勵青年創業政策宜檢討
2023-09-16 00:36 經濟日報/ 社論
過去20年,政府陸續推出許多鼓勵年輕人創新創業的政策,示意圖。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過去20年,政府陸續推出許多鼓勵年輕人創新創業的政策,許多青年在大學畢業後,不願投入朝九晚五的職場生涯,隨著風潮開始走向創業之路,但大多無疾而終,徒然浪費了青春歲月。
由工研院與李開復博士創立的台灣創新工場,多年前曾在台舉辦過數次創業構想大賽,主辦者最終得到兩項結論:一,已工作5-10年之30+族群所提出的創業構想,比剛邁出校門的學子創意多元,但執行可行性大增;二,構想大賽獲獎者很難憑藉一己之力執行計畫,如果沒有具規模的企業投資,最後大多選擇放棄,重新投入職場。
鼓勵創新,是任何追求經濟成長進步國家所必須堅持的重大政策,但鼓勵剛出校園的年輕人創業不等於增加國家創新力,反而耽誤了這些具才華與創意年輕族群的職場發展與成就,徒然浪費社會寶貴的人力資源。
李家同教授多年前曾經提醒:「創新不等於新益求新,還有精益求精」。衡諸世界主要進步國家中,德國與日本的國家競爭力形成,與美國不同,採取的不是新益求新,而是來自於精益求精。後者似乎更適用於中小型國家,風險小而且韌性強。
路邊手搖飲、拉麵餐廳、文創飾品,都可能創造出吸引顧客的創意,但是如果希望成為麥當勞、星巴克、Zara、優衣庫等國際級企業,尚需要兩項關鍵因素:可擴大性(Scalability)、可持續性(Sustainability)。前者的要訣在關鍵資源與可靠品質的可複製性,後者在於維持永久獨特性,不易為其他競爭者所輕易取代。因此,所謂真正成功的創業,不僅來自技術研發及特殊創意的發想,還需要有成熟的管理與策略能力,而這些不是學校所可以教導,必須具備足夠成熟職場的學習與領悟。
簡言之,鼓勵剛步出校園的學子立即創業,最終十中成一,尚屬難得,恐徒然浪費優秀人才寶貴青春,是一個錯誤的政府政策。
在這個事倍、功不至半的政策下,過去12年,國發會、經濟部以散財童子方式,補助逾千的創業個案,迄今幾乎看不到真正成功的範例,我們憐惜的並非近百億的國家預算,而是其間浪擲了數以萬計優秀人才的才能與歲月青春。
創新與創業的起始,通常需來自目標客戶族群之選定,及其痛點之深入認知。當這兩項前提精確認定後,創業者便可窮盡全力,尋找目標客戶痛點之解決方案。創新可能來自技術研發、服務品質提升,策略定位差異化,或是程序重定。
說來荒謬,大學裡開設之雙創課程,鮮有業師指導,而是由從未創業之博士級教授,教導年輕學子如何創新創業,如此好比從未上過戰場的軍官教導士兵如何殺敵,最後導致士兵多數戰死沙場。教育主管機關實在應該限制各校實務課程,應由具成熟經驗之企業導師執教,而非只會撰寫論文之博士教授。
晚近網路銷售興起,關鍵意見領袖(KOL)、關鍵購買發言者(KOC),一時成為產品與服務推廣之關鍵要素。
然而,網紅是不是創業者 TA 的合適 KOL 或 KOC,應該精確檢驗與篩選,許多創新產品屬於利基或小眾市場,亂槍打鳥,徒浪費資源而無效,這些經常是學校教授沒有教,青年創業導致失敗之常見迷思。
創業之風險管理至為重要,務必守住停損點,行銷無效即應停步檢討。創業若是只為糊口,與職場上班何異?辛苦與壓力則有勝之而無不及。如果希望創業具有可規模性,國際出海策略至關重要,這些並非青年創業者所專長,需要尋找具豐富經驗者指導領航,或是跟隨大型企業相伴而行,將可大幅降低創業風險。
以上種種創業要訣與陷阱,經濟部、教育部與國發會在制定相關輔導政策時,務必拿捏精準,千萬不要讓滿腔熱血的青年創業者,到頭來因創業而耽誤了一生僅有的年少青春。
聯合報黑白集/高虹安vs.蔣萬安
2023-09-16 03:27 聯合報/ 黑白集
新竹市長高虹安近日被指控其男友李忠庭干預市政、人事,掀起輿論風波,高虹安15日下午在臉書發出影片說明,並鞠躬致歉。圖/取自高虹安臉書
新竹市長高虹安身陷風暴,被迫辭去雙黨職。她遭指控的名車豪宅、男友干政、馭下刻薄等,都未到觸法層級,但絕對有害形象。若不能收拾,甚至將波及民眾黨及民調下滑中的柯文哲。
選民對政治人物投下一票,未必代表全面認同,而是當下好感勝過惡感,或對其對手的反感更大。從政者必須隨時警醒,修補「人設」的短處;否則一旦選民心中的惡感水位高於好感,即使只是些微小事,也很難再挽回。
高虹安成功空降新竹,是靠著科技新貴的光環,和市民對民進黨的不滿。但她入主市府後的作為,卻繼續呼應著競選期間政敵指控她的負面印象。當初不相信或不介意的選民,如今會怎麼想,委實難說。
台北市長蔣萬安先前的人設,是英俊有禮、正直清新,能力魄力卻非出類拔萃。綠營厭惡其蔣家背景,藍營支持者嫌他閃躲敏感問題。前任留下的雙城論壇,不少人等著看他失分,未料蔣萬安在上海不亢不卑,展現歷史與民族情懷,又不落藍營大老窠臼。近日大直樓塌事件,他對建商展現強硬態度,兩次表現都超越外界既定印象,選民心中分量自然加碼。
「雙安」都是年輕市長,未來政壇發展如何仍難斷言,但近日明顯一消一長。關鍵正是能否預見自己的「罩門」:是讓負面雪球愈滾愈大,或者能化危機為轉機。
聯合報社論/在野合作堆疊,要有可操作與信任的基礎
2023-09-16 03:29 聯合報/ 社論
國民黨主席朱立倫(右)6日中常會談話提出在野合作「堆疊」論,在理念政策部分更與民眾黨主席柯文哲(左)隔空接招。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國民黨主席朱立倫提出「在野合作堆疊說」,主張從理念結合堆疊開始,到立法院,再到總統選舉;他喊出憲政改革,要從變相總統制,走向雙首長制,最後走向責任內閣制。民眾黨主席柯文哲也表示,台灣選舉變成「民選皇帝」制,贏者全拿,毫無制衡,像總統應到立院國情報告等議題,政黨領袖都應坐下來談。朱、柯兩人說法隔空呼應,預設了對未來政黨合作和國會體制的想像;這未必做不到,但實務難度極高,重點在雙方合作要有可操作與信任的基礎。
朱柯的說法,反映了社會對當前總統獨大的「民主獨裁」現狀不滿。民眾黨沒有推上區域立委的實力,只能期待成為「三黨不過半」下的關鍵少數。尤其在「在野大聯盟」的期待下,如何發揮少數黨參政的最大利得,柯文哲因此一再提「聯合政府」。畢竟民眾黨壯大的最短路徑,就是爭取參與執政的可能。
我國憲政史上從未出現「聯合政府」。陳水扁剛上台時任用唐飛,想創造「藍綠共治」空間,終因民進黨無意與他黨分享權力,難改朝小野大僵局。馬英九執政時,因黨內紛爭,國會勢力抬頭,使馬政府施政屢受掣肘,結果以「馬王政爭」收場。蔡英文把總統權力用盡,立法院成了橡皮圖章,關鍵就在民進黨一黨獨大。這樣的政局不改變,「民主獨裁」的問題即不可能改變。
換言之,除了總統大選,立院選舉結果也會左右未來四年的施政走向。在野聯盟不僅要力阻賴清德「躺著選」的態勢,還必須在立委選舉架構起「在野大聯盟」的國會優勢,才能讓「在野合作」下的總統選舉結果有穩定政局的機會。因此,在野黨談合作,必須先就未來政府的運作取得共識;若不能承諾「總統不全拿」,在野聯盟就沒有合作的可能與基礎。
朱立倫先拿憲政改革為前提,釋放出即使國民黨總統選舉勝出,也不排除在雙首長制思維下,讓閣揆成為最高行政首長,這正是主要原因。對民眾黨而言,這當然具有吸引力,這也是柯文哲拋出「聯合政府」說的根本用意。問題是,如果雙方不能有一定默契,乃至白紙黑字的盟約,藍白合的工程難度很高。
當年國親連宋配,先透過聯盟會議形成共識,並白紙黑字承諾「合組專業、有效率的聯合執政團隊。重要政策及人事等,由聯盟主席連戰及宋楚瑜本相互尊重原則,共同協商決定」。在馬英九選總統前,馬宋也曾簽下「國親聯盟」七點共識,除共推立委外,還預約了「國親併」。後來卻因諸多恩怨,國親併未成,親民黨式微。以國親兩黨「系出同源」,合作都如此折騰,何況是成員、理念差距甚大的國民黨與民眾黨;要建立互信合作,這盟約也會是高難度的政治技術。
藍白合不僅是總統選舉的現實需要,力阻綠營國會過半,也是立委選舉的重要目標。民眾黨在區域立委提名者有限,只能寄望不分區能有斬獲;國民黨為促成合作,許多選區都預留合作空間,但多半「只做不說」。然而兩黨合作要有可以操作與信任的基礎,才能保證在「下架民進黨」後,能夠穩定政局推動施政。這點,就是柯文哲一再說的「執行力」問題。
朱立倫和柯文哲的喊話,都是在向對方抛善意,也預設了合作的空間。但兩黨合作,也要留有郭台銘共謀大計的安排,這是朱立倫「在野大聯盟」必須克服的難關。時間緊迫,藍白兩黨除了要在政策上合作迫使民進黨跟進外,還要在政黨合作上有具體作為,才能翻轉政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