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侯友宜訪美行 後發制人
◆ 部長下台回學校 會教得好?
◆ 博愛座2.0 把座位留給需要的人
◆ 舊金山華僑宴 勇警傳奇重現
◆ 老宅要養 建立建物全生命周期
◆ 偏鄉原民學校如何翻身?
◆ 每個座位都是博愛座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侯友宜訪美行 後發制人
2023-09-22 02:46 聯合報/ 陳奕帆/淡江大學外交與國際關係學系助理教授(新北市)
國民黨總統參選人侯友宜。聯合報系資料照
九月中開始訪美的國民黨總統參選人侯友宜將於今天返台,雖為目前四腳督訪美的最後一人,但看來卻有後發制人之效。筆者以為有三個觀察重點:
首先是準備充分、直球對決。今年五月底在華府布魯金斯研究院,美國兩岸事務專家葛來儀、美國在台協會前主席卜睿哲等學者談論幾位主要參選人,葛來儀稱賴清德為民進黨激進派、侯友宜可能像國民黨裡的李登輝,而柯文哲或因北京對侯不熟悉,是較傾向支持的人選。
侯友宜此次訪美與葛來儀、卜睿哲閉門座談,葛來儀會後表示,她是第一次見侯友宜,與他的對話是一次很棒的談話,侯友宜準備充分,直接回答她的提問,讓他們充分了解侯對台灣的願景。侯市長若非在閉門會議中徹底闡述己見、直球對決,豈能得到兩位專家的認同?可見侯對華府關切的美中台三組雙邊關係的深入了解,絕不像是對手陣營抹黑的「草包」人設。
此趟訪美,侯友宜一共造訪紐約外交政策全國委員會、外交關係協會、布魯金斯研究院、傳統基金會等四大智庫,橫跨美國民主、共和兩黨政治光譜,且目前未聞任何負評。
其次是拆解疑慮、建立互信。美國對侯友宜最關切的問題,不外乎是若侯當選後,如何處理台美關係與兩岸關係。
蔡政府已執政七年多,除對在野陣營諸多抹紅貼標外,也在美積極工作營造國共暗通款曲的印象。照理說,美國應較支持「反中」的民進黨。然而,侯友宜提出「攻堅理論」,就是跟美國說明堅實的台美關係與提升台灣自我防衛能力,即為台灣未來與中國大陸恢復對話的最佳籌碼。
《金融時報》報導說侯友宜要美國講清楚是否會保衛台灣,羅森伯格也在華府僑胞歡迎侯友宜晚宴致詞時說:「美國長期以來一直致力於幫助台灣維護足夠的自衛能力,讓我向你們保證,這一承諾仍然堅若磐石。」這句話不但是說給僑胞與民眾聽,更有回應《金融時報》與侯友宜訴求之意。同時,也解釋了侯陣營與美國已建立起「零意外」的互信。
最後是提出新見。美國知名期刊《外交事務》,日前刊出侯提出的「嚇阻、對話、降低風險『3D 戰略』」與政策目標「台海安定、台灣安全與世界安心」,點出侯的高度與新見。提升國防、自我防衛能力才能嚇阻共軍;透過恢復兩岸事務性對話才能減低誤判;穩定兩岸關係自然能讓台海情勢降低風險,也不至於把美日拖下水。
侯友宜訪美前,共軍航艦山東艦、軍機等在菲律賓海舉行軍演後轉往南海,並非是在訪問完後預告舉行大規模軍演,與裴洛西訪台、蔡賴過境美國不同;在共軍空前一○三架次擾台之時,侯友宜更強硬回應「徒增台灣人民的反感,對兩岸和平沒有助益」,這讓他首先贏得道德的制高點,除對外強化侯友宜在美國政界的印象,對內也展現他無懼挑戰的本色。
世局變化快速,美中皆有意避險並促成「拜習會」。台灣下一任總統若是賴清德,無心也無力降低兩岸緊張,會把台灣帶向兵凶戰危。務實回歸中華民國憲法、與美國一樣反台獨並反對一國兩制的侯友宜,此時後發先至提出新見,顯然更勝一籌。
部長下台回學校 會教得好?
2023-09-22 01:20 聯合報/ 李商/退休人員(高雄市)
進口蛋爭議不斷,農業部前部長陳吉仲請辭獲准,昨天歸建中興大學任教。 聯合報資料照片 記者邱德祥/攝影
進口雞蛋疑雲時時爆,頑蛋玩蛋玩到完蛋,最後陳吉仲自行宣布請辭,畜產會董事長林聰賢也跟進。如果沒有私心,一切照規定來,還會有這種難堪情事發生嗎?
最近拜讀一篇文章,是一位在印尼大學任教的台籍教師與學生分享自己的故事。有名學生詢問他關於在美加念 MBA 的事,老師耐心說明後,也問學生是否考慮到台灣?學生表示:「我發現台灣的『管理者』學歷都很優秀。幾任總統都是從台灣最好的大學畢業,也幾乎都在英美名校拿到博士;非博士的陳水扁也是台大法律系第一名畢業的律師。」學生繼續說:「但這就是我為什麼不想去台灣的原因。」
其實學生看的是數字。他看到廿多年來的台灣整體國力是下降的,不像印尼是快速上升。例如,年輕人普遍高學歷,薪水卻退回到多年前;內閣成員學歷堪稱全球最高,可是執政成績單卻很糟糕。學生不曉得為什麼努力工作的台灣人,卻沒辦法改善經濟;工作比較懶散的印尼人,近年來經濟成長卻是兩位數左右。
學生說:「我要念 MBA,如果去台灣留學,您認為我可以從這些歷任部長、總統或官員身上,學到正確的管理技巧嗎?很多台灣官員退休或下台後會回到大學當教授,但他們都做不好,怎麼可能教得好?」如陳吉仲下台後即回任興大教職。
看到國外學生的分析,怎能不叫人痛心。再多的理由,也無法掩蓋台灣經濟停滯真相;再多的解釋,也無法抹滅把一群學有專精的博士放在一起,結果卻是並沒有讓台灣加速前進。此刻,官員還在為了雞蛋問題卸責,自己都做不好了,怎麼還有臉叫外國學生來台學習什麼治國管理大學問?
博愛座2.0 把座位留給需要的人
2023-09-22 01:18 聯合報/ 趙哲聖/開南大學資傳系助理教授(桃園市)
作家李昂日前搭乘台北捷運遇年輕人不禮讓,博愛座的存廢再度引起討論。記者曾學仁/攝影
作家李昂又掀起博愛座存廢論戰。這些年,正義之士的「長輩」,教訓「表象上」沒有讓座的「年輕人」,這類讓座議題不時占據新聞;許多可能是沒被禮讓的長者或是「正義魔人」,與不讓座的乘客理論甚至叫囂,屢見不鮮。
博愛座的原意為 Priority seat(優先座位),原本是要優先讓「比較有需要的人坐」,而不是單純只為「老弱婦孺」的專屬座位。博愛座的教育過程原本是良善的,希望藉由「標籤化」,如座位顏色或文字提示等「明示符號」的操作,靠符號標籤的「強制性」讓禮讓的習慣能深植人心,慢慢教化民眾,大多人也都培育了讓座的 DNA。
但「博愛」的狹窄含意卻限縮到「老人孕婦」;有些人外表看不出來老,或非常累的人、不能久站的人、有病痛、懷孕初期;又或有種種難以簡單說出原因,但就是必須小坐一下的人們,卻因為博愛座符號的簡單化,讓這些人不敢坐。如果學校和家庭教育,已經成功培養台灣大多數人良好的個人素養,那「2.0 版的博愛座」,應該是將禮讓和博愛的精神化為內在行動,同時相信大家都是因為真的需要坐而坐,等真正需要坐的人出現了再讓座就好。
當少子化與老人社會到來,少數博愛座可能也會不夠。具像標示的「博愛座1.0」時期,約束了不守規矩的乘客;而社會公德心進化到更高層,「博愛座2.0」的願景,就是眾人能禮讓座位給「需要的人」即可,同理心的相信坐著的人就是該坐的人,不再計較。
當「計較博愛座該誰坐」的現象愈少出現,就表示「博愛座精神」更深化普及了!
舊金山華僑宴 勇警傳奇重現
2023-09-22 02:43 聯合報/ 段心儀/中華語文教育促進協會秘書長(台北市)
國民黨總統參選人侯友宜(左)訪美最後一站,在舊金山僑宴上見到26年前從南非武官卓懋祺家中救出的卓家男嬰查克(右)。記者侯俐安/攝影
大選精彩之處,就在它對每位參選人一言一行的嚴酷檢驗,誰最耐打誰出線!
國民黨總統參選人侯友宜訪美最後一夜,舊金山晚宴進行到一半,廿六歲高大帥氣的查克走上舞台,他注視著侯友宜:「我來,只是想跟你說謝謝,你對我非常非常重要!」一句話說紅了侯友宜的雙眼,也把大家帶回廿六年前的那天晚上,廿六年前的台灣。
當時,侯友宜任職台北市政府警局刑事警察大隊,因協力參與多起刑事案件而知名。民國七十四年(一九八五年),他參與林宗誠殺警奪槍案。民國七十五年(一九八六年),負責偵訊頭號槍擊要犯劉煥榮。民國七十九年(一九九○年),參與偵辦新光吳東亮綁架案,逮捕嫌犯胡關寶。民國八十一年(一九九二年),參與協力追捕槍擊要犯陳新發…。許多大案都發生在台北,侯友宜幾乎無役不與,但讓人印象最深刻的畫面,發生在天母南非武官家的那一夜。
民國八十六年(一九九七年)十一月十八日,白曉燕命案主嫌陳進興在逃亡數月後,晚間七點多潛入南非武官大使官邸,挾持南非大使館武官卓懋祺一家五人為人質。陳並致電北投分局,聲稱自己遭到司法迫害,指名擔任台北市刑大大隊長的侯友宜進官邸談判。由於白曉燕母親白冰冰的高知名度,三名嫌犯逃亡期間又犯案累累,對台灣社會造成相當大的震撼,因此媒體鎂光燈立刻聚焦。當天晚上,侯友宜抱著小嬰兒查克走出官邸的那一幕,更成為焦點中的焦點,侯友宜一戰成名。
廿六年過去了,卻在舊金山夜宴中重現傳奇,當年的嬰兒長成高大帥氣的青年,當年的警官成為總統參選人!但是,英雄會成為好的國家領導人嗎?查克說,侯友宜在擔任警察時,為台灣社會懲奸除惡,「你實在不能忽略他對台灣社會的貢獻。」故事還在繼續,台灣選民將決定最後的結局。
老宅要養 建立建物全生命周期
2023-09-22 02:42 聯合報/ 黃育徵/循環台灣基金會董事長(台北市)
台北基泰大直坍塌案,激發社會大眾對居住安全的關注。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台北大直民宅塌陷事件激發社會大眾對居住安全的關注。事實上,台灣屋齡卅年以上的老宅有將近五百萬戶,要有穩固可靠的住屋,從根本做好營運維管才是更務實的做法,不僅保障住戶安全,更能維持建物的價值和品質。
台灣社會普遍缺乏對建築物整修維護的觀念,以至於建築物老舊化的程度快速。相較之下,日本的市容維持良好,公寓大廈即便在使用多年後,由外觀到內部設施、結構安全都維護得很好。這是因為日本在法規等制度的推動下,對老舊建物觀念已從傳統的大量拆除重建,改為透過長期修繕計畫來延長建物的生命周期。這是一個從線性經濟思維邁向循環經濟的務實做法。
建築物就像人一樣,出生後便開始老化,過程中逐漸在外觀、結構、設施設備等層面產生劣化。以建築來說,長期修繕計畫的目的,在於定期執行預防性的修繕,以維持或延長建物的使用壽命,這是確保建物資產價值與居住空間品質的必要工作。過程中通常會由物管公司先規畫修繕計畫,更重要的是住戶需要依據計畫書準備足夠的修繕基金,才能確保修繕的執行確實。
然而,台灣的業主對建物的觀念通常是「不壞不修」,易衍生公共安全風險。目前的物業管理也多半只涵蓋保全、消防和清潔等日常運作的範圍。因此,中央和地方政府作為社宅的業主,應該將預防性修繕的規畫都納入到共廿萬戶、需長期維護更新的社宅量體中。
為了更有效率提升集合住宅的居住品質,社宅在設計階段應充分考量維護管理的便利性;例如機電管線明管化,才能提升維管效率及降低維管成本。在設備上,透過「產品服務化」採購,除了能由專業廠商直接負責維護修繕,減輕社宅管理單位的負擔之外;當廠商成為資產擁有者,也更有誘因透過再設計提升產品耐用度,與進行設備再製造,降低廢棄物與碳排放的產生。
政府同時扮演社宅業主和引導產業升級的角色,落實長期修繕計畫、執行產品服務化的採購,不僅能維持社宅的價值和品質,更重要的是帶領台灣相關產業建立建築物「全生命周期」的概念。如此一來,會讓建築營造業在規畫設計、施工階段帶入長期營運思維。二來,會提升物業管理產業的專業服務,能從基礎的日常維運管理,延伸為建物全生命周期的管理。最後,這兩方的業者也需要有經常性的對談與交流,才能為台灣所有集合住宅的居住安全打下穩固的根基。
偏鄉原民學校如何翻身?
2023-09-22 01:30 聯合報/ 梁明輝/排灣族、屏東縣原住民文教會榮譽理事長(屏縣瑪家)
山中偏鄉小校無法招到足量的師資,「有教無類」很難落實。記者蔡宗儒/攝影
昨天看到聯合報「願景工程」專題檢討偏鄉教育,非常認同,感謝聯合報長期以來關懷偏鄉及非山非市地區的教育問題。目前許多偏鄉地區學校面臨了「孩子不來、老師走了」的窘境。筆者曾在原住民地區擔任老師卅年,也創立了「屏東縣原住民文教協會」,執行原住民教育希望工程至今廿二年,在此針對原住民教育的改善提出建議:
首先,期盼政府停止偏遠原住民學校之「廢校或合併政策」,這是違憲的!我國憲法明定「國家對於自由地區原住民之教育文化,應予扶持並促其發展」,就是顧念到原住民之語言、歷史、社會與文化有其獨特性。原住民地區文化刺激不足,大多數部落沒有書局、圖書館、博物館或補習班等學習場所,所以學校變成了文化傳承的最後一道防線。如果廢掉小學(原住民小學大多低於一百人),那幾乎就沒有文化傳承的場所了!
其次,政府有沒有想過,廢校或併校後的偏鄉學生要到哪裡就讀?他們每天必須要翻山越嶺到其他的村莊就讀,交通不便又耗時,安全也有顧慮,求學好辛苦!所以逼得家長不得不選擇離開家鄉、搬到平地或都會區讓孩子就讀。目前大約超過一半的原住民已遷居外地,留在故鄉的只剩下老弱婦孺或沒有能力離開的家庭;原有的學校荒廢已久,村莊景色淒涼。
沒有孩子笑聲、讀書聲的部落是多麼孤寂、死氣沉沉?長者說:「我的孫子到平地就讀後已不像原住民了,因為他不會說母語,只會說國語、英語和閩南語,以後我要如何和他溝通?」
再者,應建立專屬於原住民族的教育體系。國內學者高淑芳教授前幾年研究「原住民學生的學力落差問題」,發現原住民學生在連續十年當中,不論是在「國中基測」、「大學學測」及「大學指考」之成績,較非原住民學生差距很大;而且令人擔憂的是,此種差距每年還不斷增加。
解決的方法,有的國家實施「教育雙軌制」,一方面不排斥少數民族就讀主流社會的學校,另一方面也大方協助少數民族設立民族中小學、大學或民族師範院校等,學生可自由選擇。教育雙軌制實施之後,原住民的文化傳承就可以得到保障,原住民學生升學就不再有加分不加分的問題。
偏鄉原住民學校要不斷創新、求進步才能生存;有些學校辦得很成功,校長及老師有愛心,教學創新成效佳,學生學力成就不輸都會區學校,因此學生人數不減反增。應該多辦理教學觀摩會及新教材發表會,供各學校參考學習;例如屏東縣瑪家鄉的長榮百合國民小學,近幾年在國內教育界得大獎無數,很值得大家觀摩學習。
每個座位都是博愛座
2023-09-22 01:16 聯合報/ 詹志超/高中教師(台北市)
圖/季青漫畫
作家李昂在臉書批年輕人在台北捷運坐博愛座卻不讓座,再度引發博愛座存廢爭議。博愛座讓或不讓、坐或不坐,我以為不應有「道德壓力」,也不宜「偽善」。
博愛座通常設置於車門附近,概念來自北歐地區的無障礙環境。基於安全與人權,全世界幾乎所有的大眾運輸系統都設有博愛座,孕婦、小孩、老人和殘障人士可以優先乘坐,沒有硬性規定必須禮讓,完全是發自內心。
如果捷運或公車上人潮不多,而且沒有老弱婦孺,此時暫時先坐在博愛座是無妨的。一旦有老弱婦孺上車,主動讓位應是每個人都可以做到的。倘若坐的並非博愛座,但是有老弱婦孺上車時,仍宜主動讓位。大家要建立「每個座位都是博愛座」的觀念,每個人心中都要有博愛座和體恤老弱婦孺的道德認知與文明表現。
博愛座究竟能不能坐?我們不該因為道德的壓力,寧可讓博愛座空著卻不敢或是不願坐;該讓座時主動讓座,不僅能發揮座位的功能,更能充分發揮設置博愛座的意義與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