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9月14日 星期四

經濟日報社論/拜登訪越南 台商的新商機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88217/web/ 

◆  聯合報社論/工地監測形同虛設,政府必須全面檢討
◆  聯合報黑白集/高虹安的公私之亂
◆  經濟日報社論/拜登訪越南 台商的新商機






經濟日報社論/拜登訪越南 台商的新商機


2023-09-14 00:11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美國總統拜登訪問越南,兩國並宣布正式升級為「全面戰略夥伴關係」。 美聯社


越南是台灣企業繼大陸之後最重要的投資國家,近日美國總統拜登訪問越南,將兩國關係提升至全面戰略夥伴,大家關切的重點是,這對美國與越南的經濟連結,有何加強作用?以及美國拉攏越南,會對中越關係造成何種影響?台商機會何在?

拜登在結束新德里的20國集團(G20)峰會後,10日抵達河內,他是繼歐巴馬、川普之後,連續第三任訪問越南的美國總統,並且與越共總書記阮富仲共同宣布,美越關係升級為全面戰略夥伴關係,比原本的「全面夥伴關係」提升,與中越、俄越關係同級。據說提升與美國關係的決定,是在越南共產黨中央政治局內部激烈辯論之後做出的,一度傳出越南希望把「全面」刪除,僅升級為「戰略合作夥伴關係」,主要這涉及越南的兩個顧忌。

顧忌之一是,俄羅斯現在還是越南最大的武器供應國,在拜登訪問前,紐約時報報導,越南最近還不顧西方制裁,購買了俄羅斯武器,但這並不造成美越之間的障礙,反而鑑於烏克蘭的困境,河內與華盛頓都有共識,必須逐步擺脫對俄羅斯武器的依賴。

其次是與中國大陸的關係,河內並不擔心來自北京的反彈,因為中國相信河內「永遠不會落入華盛頓的軌道」,就在拜登抵達河內前幾天,阮富仲還接見了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部長劉建超,意在傳達讓北京安心的保證。

中方其實知道,越南是在搞大國平衡外交,但是絕不會與美國戰略結盟,更不會在台灣問題以及「孤立中國」的問題上跟著美國跑。只要中越不在南海問題上激烈衝突,河內就會繼續保持同中國的友好合作關係,奉行同時與中俄美三國友好合作,誰都不得罪,這是最符合越南利益的。

但美國深知,雖然亞太各國在軍事安全上懼怕中國,但在經濟與貿易上,卻依賴大陸,所以對越南積極加強經貿的紐帶,而今年越南經濟成長率將由去年的8%降至5.8%,增加了提升越美關係的壓力,而拜登此行訪問目的,正是特意聚焦於科技合作與越南經濟成長。

川普政府時期,美國開始與中國大陸開始關稅戰、貿易戰,許多以美國為市場的台商、外商企業,自中國大陸遷出,而蘋果、耐吉、沃爾瑪等終端美國公司,為了分散供應鏈,要求供應商深化在越南投資。這就是美國官員所強調「友岸外包」,指將供應鏈轉移到如越南這樣的盟國,以防企業受到政治因素衝擊,而無法有持續且可靠的供應。

這促成了美越貿易量大增,根據美國政府資料,美國自越南的進口額由2020年的796億美元增至2021年的1,019億美元,去年再上升至1,275億美元;美國目前是越南的第二大交易夥伴,僅次於中國,越南也由2020年的美國第十大貿易夥伴國,躍上2022年的第八名。

而由於工資相對較低、人口結構較年輕,使得越南成為替代中國的選擇,在這波外移中國的浪潮中,越南成為最大的受惠國。拜登訪問期間,還與越南就雲端運算、人工智慧等高科技合作,美越也將就稀土達成協議,越南更向波音一口氣購買50架737 MAX客機,總價高達78億美元,在新的美越半導體合作方面,美國半導體業巨擘英特爾已承諾在胡志明市郊區投資15億美元打造成為英特爾在世界最大單一封測廠。

目前到越南投資的台商,經過投審會審核通過者達到130.5億美元,為越南的第四大投資國。此外,台越貿易2022年達到了277.5億美元,年成長達到驚人的24.4%,使台灣成為越南的第五大貿易夥伴。

現在是台商在越南的黃金商機,一方面美國大撒利多,另一方面中越關係又還穩定,而這個機會還有多久,要看越南政府在美中之間博弈,是否高明了。










聯合報黑白集/高虹安的公私之亂


2023-09-14 00:10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新竹市長高虹安。記者林澔一/攝影


立委時期的助理費官司未了,新竹市長高虹安又陷入新一波紛爭,問題根源竟如出一轍。從副市長蔡麗清的無預警「被請辭」,到豪宅及名車疑雲,及至「男友干政」問題,連續劇般地連日糾纏著高虹安。所有的問題,都指向「公私不分」的核心。

高虹安因區區四十六萬元的助理費被起訴,其實很難說她有貪汙意圖,卻顯示其待人處事欠周,沒有助理願意為她辯護。有此前車之鑑,高虹安在新竹市府仍犯下相同錯誤:處理人與事顯然不夠坦誠,造成她延攬來的官員或含辱而去,或因羞憤而挾怨報復爆料,又造成她形象受創。

年輕的科技新貴一夕躍上政治舞台,高虹安原以清新形象受到外界矚目;誰料,「清新」二字脫落得如此迅速。不僅如此,她是民眾黨唯一的地方首長,卻未獲多少政黨奧援;而今這個白色的政黨招牌在她身上,卻被砸得傷痕累累,連民眾黨都不敢替她幫腔,她只能孤軍奮戰。

至於其男友李忠庭,從助理費案到豪宅之爭、到干政事件,全都有份,讓人側目。「友人」當然可以對市政提供意見,但那也僅限於「建議」。而如果動輒把官員約出來吃飯給指示,甚至要求對方辭職,這樣的男友也太超過了。

高虹安得趕快整理形象,新世代市長不是這樣當的。公歸公、私歸私,須各歸其位。













聯合報社論/工地監測形同虛設,政府必須全面檢討


2023-09-14 00:08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北市「基泰大直」建案施工不當,造成周邊許多住戶房屋塌陷。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基泰大直工地坍方,引發附近七棟民宅受損傾斜,災情怵目驚心。事後傳出,負責現場監測的「儀大工程」七月間即已測出工地安全「超出警戒值」,並接連警告施工人員現場狀況「有點糟」。然而,基泰卻未積極改善,繼續動工施工,終致連續壁斷裂而波及周遭住宅。這種老建築改建卻因施工不良造成鄰損的問題,近年層出不窮,政府除了追究建商責任,也應全盤進行制度面的檢討,避免監督管理淪為虛設。

這次基泰大直建案會造成鄰近大樓那麼嚴重的損害,最主要原因,是工地的連續壁施作不良,甚至可能涉及偷工減料。首先,基泰工地地下開挖三層,該公司僅開挖十一.九五公尺,顯意圖以五公分之差規避開挖十二公尺即須審核的程序。其次,土木結構技師認為,連續壁的深度與地下室深度之比至少應為二.四倍,但基泰的連續壁只做到廿四公尺,距離標準值的廿八.八公尺少了近五公尺,造成支撐不足。

這些問題,在儀大工程的監測紀錄中,也如實顯現。例如,儀大對基泰工地的監測,七月下旬的數值顯示,連續壁的壁體內傾度、支撐應變計、地面沉陷點、建物沉陷點等,皆已超過警戒值,並據以向基泰工地主任提出警告。然而,不知道是工地主任未如實往上呈報,或者是受上級之命要繼續硬幹,終於使原可避免的憾事發生。

基泰是股票上市公司,卻為了區區小利減少開挖深度以規避審查,只能說是因小失大,聰明反被聰明誤。再看台北市政府的處理,基泰案的都更許可雖是柯市府所批准,但蔣萬安就任後,市府不斷接到民眾對基泰工地的申訴,都發局卻答以「無危害公共安全之虞」,恐怕太嫌草率。試想,當地有兩個建案正在施工,民宅牆壁發生裂損也是事實,主事官員如果真的以民為念,就應仔細追蹤來龍去脈揪出禍首,怎會以一紙公文就草草「結案」?假設當時市府官員曾向儀大工程調閱監測資料,至少也能及早阻止壁裂樓歪的結局吧!

台北市政府固難卸其責,但中央政府同樣有不可迴避的責任。基泰大直的工地坍塌,提醒了人們基隆河曾經「截彎取直」的歷史。那一帶目前高樓林立,但有多少建築是蓋在原來的泥灘地上,土地是否經過確實改良,市府和建商都有責任再回頭檢視改善。專家還發現,這次發生塌陷的大直街一帶,在二○一六年還被標示為土壤液化的「高潛勢區」;但最近再查,竟變成了「低潛勢區」,質疑有人竄改。對此,負責潛勢區調查的經濟部回應,近年的檢測密度是過去的十六倍,因此結果有落差。

經濟部的說詞,令人半信半疑。土地的條件是固定的,除非經過有意識的改良,不會因為突然之間變好。關鍵在,經濟部的檢測樣本是否足夠,地點是否具有足夠的代表性;否則僅以點狀的抽樣檢測,要論斷整個地區地質突然變好,仍讓人存疑。尤其,經濟部大幅變更土地的警示分區,若是為了方便都市發展或建商開發,那形同使得國土管理從源頭就開始鬆散。如此,後面再設置多少監測關卡,也是徒然。

基泰工地的坍塌,是一連串的不負責任所造成。其中,包括了上游的政府國土管理變調,中游的北市府行政管理鬆弛,到下游建商的貪圖近利與方便而罔顧安全,終而釀成大禍。基泰在內湖的另一建案,也發生路面傾斜問題。當工安問題日益頻繁,政府部門如果不思從制度面徹底檢討改善,卻只會相互推諉,那還配談什麼居住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