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能源轉型的第三條路
◆ 蔡政府的能源政策 帶來六項隱憂
◆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民以食為天 機器人呢?
◆ 蔣萬安訪星應展現的戰略高度
◆ 3+1?教育不可囫圇吞棗
◆ 九二共識 不能再被汙名化
◆ 民進黨奉習近平思想為圭臬?
◆ 兵役改口 不如霸氣穩台海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民以食為天 機器人呢?
2023-07-05 04:45 聯合報/ 趙坤茂(作者為台灣大學資訊工程系教授)
六月中旬舉辦的「台北國際食品系列展」,採用五項展覽聯合展出的模式,包括食品展、包裝工業展、食品加工機械展、飯店暨餐飲設備用品展、生技製藥設備展等,為疫後食品產業復甦注入一劑強心針。
本次展覽盛況空前,參展廠商約一千五百家,共計使用了四千多個攤位。寶島向以美食聞名於世,現場形形色色的試吃讓人驚豔,炒麵、餃子、肉圓、蘿蔔糕、麵線、麻辣燙、麻糬、方塊酥、冬瓜檸檬、椰奶、果醋、高山茶…店家分享美食毫不手軟,而參觀民眾吃人也不嘴軟,可謂你情我願,賓主盡歡。
隨著數位科技的進展,食品產業鏈的智慧裝置愈來愈靈活,在許多場域已成為不可或缺的得力助手。市面上常見的自動化設施包羅萬象,如蒸烤烘焙爐、包餡成型機、智能切片機、填充封口包裝機、智慧點餐系統、迴轉台送餐車、機器人服務生等,想得到的都看得到,而想不到的有時竟然也實現了。
為了減少人力資源,速食業者已逐步採用自助點餐系統。近三年疫情期間,為了降低人員接觸風險,智慧點餐機器更是遍地開花。透過觸控式螢幕的簡易操作,或者手機掃描條碼後點餐,早已成為許多消費者的日常。智能點餐提供了便捷靈活的餐品點選視窗,並能接受電子支付,結帳後再將發票自動存到載具。消費者以一機理萬機,還能隨時查看餐點進度、記錄常用餐點、選擇電子優惠券及線上儲值。
這年頭到餐廳用餐,從點餐、出餐到結帳,有時免不了要和機器人打交道。早期的機器人服務生只幫忙收餐盤,現在還能協助送餐,甚至到餐廳外巡航攬客。用餐時,我們已逐漸習慣喃喃自語的機器人服務生,像幽靈一般從身旁定速滑過。它們的造型多采多姿,既酷又萌,相當討喜;配送餐點時,一次可同步載運多層托盤,並具備避震及防撞的基本功能。此外,它們已建構餐廳地圖,可根據任務需求自動規畫最佳行進路線。餐廳服務評量的三要素:速度、溫度和態度,機器人服務生有朝一日必能達標。
其實,食品與機械設備的關聯相當深遠,這可從家家戶戶各式各樣的廚房家電略見一斑。個人對食品與機器連結的最初印象,來自於小時候購買吐司時,總會請店家使用神奇的土司切片機將整條土司切成一片片,回家後再以烤麵包機烘烤出香酥焦熱的美味土司。印象深刻的還有當年機器饅頭剛上市時,曾經在小鎮風靡一時,而現在又回歸到講究手作的養生饅頭。
參觀途中一路試吃,大啖小食之際,不禁要問:民以食為天,機器人以什麼為天呢?機器人縱然有十八般武藝滿足人類的味蕾,但自己卻無福享受美食,這輩子恐怕都要「以電為天」呀!
能源轉型的第三條路
2023-07-05 04:47 聯合報/ 潘翰聲/台灣樹人會理事長(澎縣馬公)
台灣在「氣候變遷因應法」載明二○五○年淨零排放的目標,以回應「巴黎協定」的承諾,同時處於全球化商品與金融市場,承受綠色消費者與投資人的新興要求。各總統參選人對能源轉型卻深陷兩極對立數十年的泥淖,我們亟需能源政策的轉型,從供給面替換跳到需求面管理的第三條路。
核電萬能和非核家園,兩邊爭執超過卅年,短期不會立刻有共識;再生能源尚未過半的過渡期,要用核電還是天然氣比較好,太聚焦在供給面鬥爭,就會演變成排他性的零和對立。
憂慮核電復辟的恐懼,從三接到四接爭議,擅長用情緒勒索,操作成南北對立,再度裂解民間環保陣營,忘卻監督政府的本職,也讓天然氣投資累積財務風險尾大不掉,短期應變措施必將淪為長期閒置碳資產。另一邊則把缺電恐懼無限上綱,回頭撿拾已除役的大型核電廠,未精算重新延役的財務成本,嚴謹的科學評估程序擺旁邊,穩定供電被神聖化,不思分散式智慧電網與儲能的系統轉型。最荒謬的是執政黨,對核電延役「愛吃假細意」,想要腳踏兩條船。
國際大廠供應鏈的RE100倡議,積極運用再生能源,是持續接單的必要條件,國內卻囿於傳統立場的糾結,反而聚焦歐盟是否認定核電為綠電。近年政府太急於風光綠電衝量,欠缺社會溝通和社區利益共享機制,導致生態破壞、農地破碎、地景劇變,更衍生政治貪腐,「吃緊弄破碗」害綠能被汙名化。應加速破除公民電廠集資等法規障礙,未來讓更多元的再生能源都和民眾切身相關。特別需要能源政策轉型,把更多心力從供給面轉到需求面,而非傳統能源之間的短期抽換。
需求面管理的第三條路,節約能源是最快速、最便宜、最有效,沒有生態環境和社會衝突的副作用,最適合過渡時期的優先措施,更能調養整體製造業的國際競爭力體質。但奉承選民的傳統政客,不敢要求全民動起來負起這一代人的責任,更不願得罪選舉獻金的財團金主。
台灣能源九成以上都是進口,早該拿掉東亞鄰國最低油價的奶嘴,也不應享有全世界倒數第四低的電價。政府應該導正社會不公,移除對能源價格的不當補貼,停止用受薪階級的稅金補貼高耗電的產業,擴大用電大戶的綠能義務發電量。節能技術早就存在,台灣資訊專長的能源管理系統,如同企業做體檢,已驗證可減碳一至三成,再投資優化製程可達五成節能,不必壓榨勞工就可以擠出獲利。「以價制量」才會逼大家珍惜能源的使用,讓淨零技術有擴大應用的市場條件,掌握全球轉型黃金期的商機。
即將實施的碳費,受限於環保署執行量能,費率難以達到有效碳定價,財政部該及早研擬碳稅未來接軌碳費的整套法案,並規畫將稅收返還人民,讓民眾自主決定減碳方案。市場機制就是調整遊戲規則,讓企業和民眾改變行為模式,不必耗資數千億元的電廠開發,既可省下千年藻礁和珊瑚礁的破壞,更省下社會對抗的火藥庫,逃離政治空轉的虛耗,團結分裂的台灣共同體。
蔡政府的能源政策 帶來六項隱憂
2023-07-05 04:47 聯合報/ 聞博/大學教師(高雄市)
蔡總統上任以來恣意推動二○二五非核家園,讓台灣原本穩定的供電產生變數,讓工商業者與外商皆不安。事實上,蔡總統的能源政策正為台灣帶來六個隱憂。
第一個隱憂是工商業、外商、學界一致公認電力極有可能不足。理由在於到了二○二五年,台灣綠能絕對無法取代核能原有的占比,一方面因台灣風電施工能力不足,無法按時完工投入發電,另一方面太陽能發電也無預期土地或建物投入設置電場,因此綠能電力的增加無法抵上核電關機的電力減損,而緊急調度的火力燃氣又因三、四接無法完工,讓電廠有氣投入發電,因此工商業、外商、學界的擔憂其來有自。
第二個隱憂是台灣電力的供應將不穩定,對工商業生產活動與民眾生活將造成傷害與不便。主因在太陽能、風能這些新能源帶來了發電的波動性,間歇性和隨機性特點對台灣電網安全穩定帶來極大挑戰,這些挑戰在歐美綠能先進國家是透過設置大型儲能設施與虛擬電廠,重新規畫新電力系統來克服。目前經濟部一直想讓綠電發電量達標,疏忽參考國外設置大型儲能設施與虛擬電廠的經驗,沒有大型儲能設施與虛擬電廠,就極有可能產生棄電情事,更會衝擊綠電換核電目標,造成電力供應兩頭空。
第三個隱憂是高電價與碳稅雙重壓力。由於政府錯估綠能的國際行情,讓台灣風電價格高於國際行情,因此台灣民眾將面臨電價不斷上漲的壓力;同時台灣放棄無碳排核電,並用燃氣來補充綠能不足時的發電,但是燃氣仍有碳排,對台灣承諾要減碳非常不利,將會帶給台灣工商業與民眾更大碳稅壓力。這種雙重壓力勢必會連帶影響物價高漲。
第四個隱憂是台灣核電人才流失與青黃不接。民進黨長期反核,讓許多年輕人不願投入核知識學習,也連帶讓核電人才流失。蔡總統七年廢核,更加速人才流失,由於後繼無人,產生核電人力青黃不接的人力斷層,未來如果要重新啟用核一核二電廠,將可能會有人力不足之窘境,因而核電廠是否可如預期重新操作營運得打上問號。
第五個隱憂是綠能國產化隱憂。政府原本規畫建立國產風能產業鏈,但由於政府為衝刺營運目標,放棄許多原有規畫,對風能技術的引進將產生許多不利影響,後續風電的維修保養仍需靠外力來進行,除讓綠能國產化夢想落空,也讓外商剝削台灣。
第六個隱憂是台灣無法達成二○五○碳淨零目標。欲透過綠能減少各種火力發電的碳排,是目前主流能源政策,但蔡總統放棄核能,缺額部分大多仍得以火力發電補足,火力發電目前占台灣發電比已高過八十%,說要減碳,恐怕無人會相信,連帶也讓國際社會看到台灣二○五○碳淨零是玩假的。
蔣萬安訪星應展現的戰略高度
2023-07-05 04:45 聯合報/ 黃奎博/政大國際事務學院外交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台北市)
七月五日,台北市長蔣萬安進行任內首次的出國公務考察,地點選擇了新加坡。
新加坡是台北市柯文哲前市長口中,八年內要超越的指標城市;僅就城市治理而言,台北市與新加坡何者較優,國際間多有定見。蔣萬安穩紮穩打的個性,不似柯文哲那般會說出台北市在他任內要超越新加坡的言詞。或許他應會希望透過城市交流與學習,讓台北市自己跟自己比,只要現在的台北市比過去的更好,施政就算成功了。
新加坡也是國民黨徵召的總統參選人、新北市長侯友宜,今年(四月)第一個出訪的城市,當時他還未獲徵召,但各方多將此行視為侯友宜藉「城市外交」以強化己身國際經驗、觸及兩岸與區域關係,為未來選戰的練兵。蔣萬安也不似侯友宜已經箭在弦上,所以他的「城市外交」或許會多所聚焦在城市治理的層面。
可是,新加坡對於我國而言有些特殊之處,蔣萬安身為台北市長,不該避而不談,而且還應展現戰略高度。
例如,除了城市治理的觀摩、學習外,以蔣萬安的就學(外交、法律)與從政(兩屆立委)經歷,以及目前的政治高度,他或應藉著去訪星國強調,二○一三年簽署的台星經濟夥伴協定(ASTEP),不僅對於以服務業及製造(營造)業為主的台北市極為重要,而且還是我國未來要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ECP)等的敲門磚。
此外,新加坡雖小,但善用地緣優勢、轉化地緣劣勢,以獨立自主的態度細心經營與大國關係,因此逐漸形塑的區域樞紐地位,例如亞太區域金融中心、世界利用率最高的商港、世界第三大煉油國。台北市應主動尋求與中央合作,戮力發展成為關鍵區域商業金融都市。
更別忘了,蔣總統經國先生與長期奔走台海兩岸的新加坡故總理李光耀,是私交非常好的朋友。如今蔣萬安以台北市長身分訪問星國,倘能延續兩國前領導人的公私情誼,拜會老朋友和新朋友,見到該見的人,對於兩國都有不凡的意義。
3+1?教育不可囫圇吞棗
2023-07-05 04:45 聯合報/ 李家同/清華大學榮譽教授、博幼社會福利基金會榮譽董事長(新竹市)
中研院前任院長中,有一位相當受人尊敬的,他就是吳大猷院長。他認為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科技加速的發展,大學生在四年內因此要學習相當多的科目。如果大學修業年限仍然設計在四年,大多數的學生會有基礎不穩固的現象,因此吳院長認為大學生應該將修業年限變成五年,以確保大學生們的基礎穩固。
可是教育部推出「三加一」的教育政策,因此很多學生只要在大學修習三年即可畢業。就以電機系來說,現在電機系的學生要知道電腦的硬體架構、程式設計、網路通訊、晶片設計以及晶片製造等。比起我當年所念的電機系課程,現在電機系的學生辛苦得多。
我前些日子在校園內碰到一位清大電機的學生,他坦白承認,自己沒有完全搞懂所學的知識,頂多懂得利用一些公式,但對於公式的來源多半是一知半解。
不僅電機系有這種現象,幾乎所有的理工學生都有同樣的問題。要使物理系的學生完全搞懂量子力學,實在是不容易。工學院的化工、機械、材料、土木等等科系,要學的科目一直在增加之中。
現在很多大學要求學工學院學生動手做和校外實習計畫,這種做法都是要打好學生基礎,因為很多工學院沒有動手做,其實是不可能真正了解這些學科的。在三年完成學業,動手做和實習計畫都有問題。
四年已經不夠,教育部卻鼓勵學生在三年內讀完大學所有的課程。學生只好囫圇吞棗,而不能細細咀嚼。這對學生個人是很大的傷害,因為他們在職場上會被發現自己連一些最基本的學識都不清楚。對國家的傷害才真是我們應該注意的。
我國不僅需要維護工程師,我們已經到達一個需要大量研發工程師的階段。我國的一大特色就是任何科技公司都需要自行研發的能力,否則一定會被淘汰。囫圇吞棗的教育不可能使我國有眾多研發人才。
學生畢業以後,仍然面臨科技變化的挑戰,基礎如果不夠,很難吸收新的知識和技術。先進國家中,科技人才轉行是常態,大學教育必須使學生畢業以後有轉行的能力。基礎穩固的學生當然會有轉行的能力,對基礎不好的學生而言,轉行的能力是很難得到的。
這個政策一定會對大學的經費有很大的影響,本來可以收四年學費的,現在只能收三年,這對私立大學的影響最大。這個政策是為男生設計的,女生不得如此,可是如果女生和她的男同學一起上課,三年以後為何不能和男生一樣畢業?
教育部如果一定要推行這個政策,最好以書面解釋這個政策在大學管理上的可行性,也同時解釋實行這個政策以後,學生的基礎仍然可以穩固。我們實在需要教育部做一個書面說明。
教育部尤其應該明白地說明,教育部是注重學生的學業程度。因為教育部知道學生的學業程度影響國家的命運。
九二共識 不能再被汙名化
2023-07-05 04:45 聯合報/ 蕭思源/自由業(苗栗市)
國民黨總統參選人侯友宜(中)表態接受合乎中華民國憲法的九二共識。記者葉信菉/攝影
侯友宜把「九二共識」說出口,表示支持「合乎中華民國憲法的九二共識」,不再迴避九二共識。
民進黨如何能說合乎中華民國憲法不對?又如何能說國民黨談九二共識就是賣台?國民黨理直可氣壯,馬英九八年執政顯示九二共識經得起檢驗,絕對是兩岸和平發展往來所無可取代。
民進黨政府不承認九二共識,但也提不出可為兩岸接受的新共識,只好一味抗中保台。但民進黨有何實力抗中保台?只不過又想賣芒果乾罷了。
若民進黨繼續咬著國民黨提九二共識就是支持一國兩制,那就表示民進黨了無新招。民進黨如果繼續執政,將激化兩岸對立衝突,可能會葬送台灣未來。
二○二○年選舉,反送中讓民進黨撿到槍,國民黨敗在自己說不清,任由民進黨汙名九二共識。二○二四年,民進黨還能撿到槍嗎?九二共識不能再任其汙名化,國民黨應要求賴清德對是否支持中華民國憲法表態。民進黨虛張聲勢終將無所遁形。
民進黨奉習近平思想為圭臬?
2023-07-05 04:45 聯合報/ 段心儀/中華語文教育促進協會秘書長(台北市)
民進黨立法院黨團劉世芳(中)、莊瑞雄(右)、立委參選人曾柏瑜(左)上午共同舉行「誰的九二共識?」記者會,對於國民黨總統參選人侯友宜昨天表態支持合乎中華民國憲法的「九二共識」,民進黨立院黨團上午質疑「這是誰和誰的共識?」中華民國憲法中從無「九二共識」,不要偷換概念欺騙台灣人民。記者曾吉松/攝影
日前國民黨總統參選人侯友宜表態:「接受合乎中華民國憲法的九二共識」。民進黨發言人立刻秒回:「這是一種偷換概念」,並且端出習近平四年前提出的「一國兩制台灣方案」,定調「九二共識」就是「一國兩制」,更指接受九二共識,就是把台灣送中國的口裡。民進黨這種說法才是「偷換概念」吧?
「九二共識」是指海協會與海基會於一九九二年經香港會談及其後函電往來所達成的非正式共識,二○○○年時才由時任陸委會主委蘇起想出「九二共識」這四個字予以概括,並將其解釋為「一個中國,各自表述」。
蘇起的解釋雖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否定,但完全不影響兩岸關係往好的方向發展。九二共識讓兩岸簽訂 ECFA 協定,促成兩岸領導人會面。而中華民國陸委會主委設想出的專有名詞,竟成中共領導人「堅定擁護的定海神針」,這是歷史的偶然還是必然?
《中華民國憲法》第四條:「中華民國領土,依其固有之疆域,非經…不得變更之。」因此根據憲法,中華民國領土仍包括大陸地區。同時,《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序言中也有如下文字:「台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神聖領土的一部分」。但事實上雙方均無長臂管轄對方的能力。憲法如此,歷史亦然;打開大陸歷史課本,中華民國已經在一九四九年滅亡。如果我們把歷史詮釋權交給對岸,則有效治理台灣七十四年的中華民國政府並不存在,二千三百萬國民都是幽靈。
但是七十多年來,中華民國確實完成許多不可能的奇蹟:台灣蕞爾小島,竟能力抗強權,贏得全世界的尊敬;台灣偏處一隅,竟保存了最正統的中華文化,贏得大陸同胞的尊敬;台灣經濟發展曾領先大陸卅年,成為亞洲四小龍之一,又成為世界矚目的科技島,台灣人真的走路有風!
因為努力,我們值得擁有對自己命運的詮釋權。既然「九二共識」四個字是中華民國首先提出的,為什麼我們不能定義其為「一個中國,各自表述」?為什麼不能界定它是「合乎中華民國憲法」的?為什麼民進黨政府硬要遵循習近平的思路與解釋,把中華民國做小了?
兵役改口 不如霸氣穩台海
2023-07-05 04:45 聯合報/ 戴參年/教育工作者(嘉義市)
國民黨總統參選人侯友宜表示要在確定兩岸和平穩定後,恢復四個月兵役,引發各界熱議。記者蘇健忠/攝影
侯友宜日前拋出「恢復四個月兵役」,對其低迷的民調原本是步好棋。因為藉此既能凸顯民進黨執政導致台海局勢緊繃、兵役被迫延長為一年外,若再加把勁,還可讓民眾見識到民進黨企圖用「三加一政策」來遮掩兵役延長的荒謬。
沒想到事隔一日,侯友宜就打臉自己,強調恢復四個月兵役的前提是「建立在兩岸處於和平穩定關係之上」。
但「台海和平穩定」標準為何?是共機不再擾台,還是中共船艦不再穿越台海中線?會不會「恢復四個月兵役」最後也只是張無法兌現的空頭支票?
侯友宜還不如霸氣喊話,說當選後一定能讓台海恢復穩定,所以「恢復四個月兵役」絕對指日可待。雖然前後兩種表述內容相差不多,但方式截然不同,民眾感受自然也不同。霸氣喊話除了不會讓民眾覺得侯友宜在自圓其說,也能讓人民知道,他對自己的政見是有信心達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