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28日 星期日

名家縱論/政黨的民主基因\星期透視/是藍吃掉白或白化解藍?

udn 論壇報垃圾 udn ,欠缺 

◆  大屋頂下/共同跳脫單邊主義 兩岸安全不可分割原則
◆  名家縱論/政黨的民主基因
◆  星期透視/是藍吃掉白或白化解藍?
◆  政治恐嚇法官 偷渡特殊兩國論
◆  國際觀、本土觀 缺一不可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名家縱論/政黨民主基因


2023-05-28 03:16  聯合報/ 蘇永欽(作者為政治大學講座教授)
民進黨總統參選人賴清德,直稱「民主自由不是國民黨的DNA」,引發藍綠論戰。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前幾天賴清德主席公開說:「民主自由不是國民黨的 DNA」,非常好奇賴醫師對一個有百年歷史的建國大黨,是怎麼做的 DNA 檢測?想起年初承張良任前大使贈送其尊翁的中國黨派一書,以及我在四十年前參與推動民主化時期讀過德國幾十個政黨簡史DNA 研究確實不容忽視。

從政黨外在表現來反推,應該是必要的檢測方法之一,國民黨近百年前統一全國後,不論所制定的政府組織法,和之後所提歷次憲草,乃至最終通過的憲法,除表現出濃厚的大政府主義外,就是民主人權追求,因此說基因編碼裡看不到民主自由當然過於武斷。不過最值得注意的,應該是和賴主席一樣由醫而政孫文先生他的一個影響至深民主理念,就是民主要通過制度化宣導才可實施當時知識界反對所謂訓政」者如胡適、張東蓀,認為民主應即知即行,讓還在摸索的人來當教官,其理不通。何者才是及格的民主信仰,恐怕到今天學界也不易有共識。

到了抗戰結束,國民黨雖勉力完成制憲,卻又在內戰失利後,即以戒嚴與臨時條款凍結民主,這段時間確實仍是一黨專制,只是從台灣光復開始,就啟動了日本殖民統治從未考量的地方選舉,並藉臨時條款調控,從民國五十年代末期就開始中央民意代表的增補選增額選舉,以致到了七十年代,立法院實質上已由定期改選委員主導,因此若說國民黨有漸進成長民主基因,好像也可成立。

無論如何,在第三波民主潮中,台灣被歸類為極少數一次到位成功案例,也就是一旦完成即不再逆轉。而主導改革國民黨,不論從老國代自願修憲把自己送入歷史,或世紀之交完成的首次政權和平轉移,都可以看到此一民主信念體現,而從全面開放普選後大多數國民仍給國民黨長達十年完全執政的機會來看,也顯示人民對此一民主化模式高度支持,至少不能任意把它和那些被推翻專制政黨同視

賴主席當然可以用別的方法來檢測國民黨的 DNA,我這裡倒是想對同樣為民主改革做了重大貢獻的民進黨也做一次快篩。這個政黨的基礎毫無疑問就是前面提到由下而上未曾間斷選舉所集結反對政治力,以及在民國六十年代快速起飛經濟及其孕育的中產階級所形成的社會力,通過選舉取得政權確實是中國前所未有的盛事,因此選舉就是一切,選上了就開始準備下次選舉,派系林立沒有明確意識形態,便成了這個政黨的主要基因。這些是許多新興民主國家新興政黨通病無須厚責民進黨,值得重視的,反而是鞏固民主不可或缺守憲共識

我指的就是已多次提及的憲法上國家定位問題,從憲法增修條文特別把政黨不得危害自由民主憲政秩序和「中華民國存在」,並列為兩大違憲類型,這個直接從德國基本法第二十一條剪貼上去規定是二戰後西德重建民主很關鍵一環,也是我過去討論過的「政黨國家原則」,德國不惜打破民主國家政黨自食其力傳統由國庫支應配有國會席次政黨運作經費,目的就在確保其憲法忠誠,德國現在主政的社民黨已有超過一個半世紀的黨齡,是溫和左派政黨而曾飽受納粹政權摧殘,其民主性格其實從未受到質疑,但民國四十八年(一九五九年)仍為了展現憲法忠誠明確修改黨綱告別馬克思主義,就是代表性的例子。

民進黨從來沒有少拿過國庫一毛錢,但從不覺得有必要植入基於七次修憲迄未改變國家定位晶片。至於最近幾年為了選舉而把保護民主所有獨立機關變成執政黨側翼,更已亮起不可折返點的紅燈,顯示此類選舉型政黨民主基因孱弱。不論對憲政體制威脅,還是兩岸戰爭風險,恐怕都更值得賴主席費心。 












星期透視/是藍吃掉白白化解藍


2023-05-28 03:13  聯合報/ 戴遐齡(作者為台北市立大學特聘教授、前體委會主委)
新北市長侯友宜被國民黨徵召為總統參選人後,首度南下高雄展開行程。記者林澔一/攝影


民主政治的可貴,在於人民擁有平等參與政治的權利。任何選舉的結果,在各方勢力就自身立場或利益考量,做出了抉擇。它是無法控制所有參與者的行為,或由單一勢力決定的。

自國民黨決定徵召侯友宜競選民國一一三年(二○二四)中華民國總統以來,民調並未顯示出人選確定後的上升情勢。根據日前《聯合報》公布的民調,相較於四月底,支持率甚至反而下滑五個百分點,僅微幅勝過柯文哲。自家政黨者的支持度,皆不及賴清德和柯文哲外,中間選民的支持率,亦呈現落後現象。這著實是莫大的警訊!豈料國民黨仍深陷多頭馬車的混亂,其左支右絀之情形,真不知還得持續多久,方可底定全局。

綜觀民進黨無論在內政、外交、兩岸、國防的施政表現,或清廉、學倫等道德信用破產的問題,都讓人民失望。去年底的九合一選舉,其大幅流失傳統票倉的年輕族群和中間選民的支持,創下建黨卅六年來的最差紀錄,僅五縣市獲勝,或可反映出民眾對其口號治國的疲勞感和厭倦。

然此選舉的暫時勝利,似讓不少人過度樂觀,誇大了國民黨的實力,誤以為國民黨可乘勝整合「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不管總統大選、立委過半,皆可手到擒來,再次執政!殊不知選民只是更討厭民進黨而已,國民黨要取得總統大選的勝利,變數多多!

事實上,從高虹安的勝出,或可明白國民黨並非選民討厭民進黨的唯一選項。雖然白軍基本上就是柯文哲一人黨,但猶如他自詡的—「固然民調低,但講到總統大選,藍綠都得怕他!」現今的政治氛圍確實給了他足以影響結果的一席之地。坦白說,民眾黨若能夠充分發揮,以更彈性的運作方式吸取國民黨的票源,再加上其他小黨,未來將成為極困難預測的「多黨派民主合作」局勢,屆時將考驗相關政治領袖的耐性和政治素養!

一旦如此,那號稱百年老店的國民黨,將受到嚴酷的考驗!遑論總統大選,若立委席位越選越少,那國民黨是否保有在政治上的影響力,便只是向歷史借時間的問題了。

一個多星期以來,隨著徵召後的混亂,藍白合的建議或揣測甚囂塵上。然因泛藍的核心力量,並不喜歡「柯白黨」,其合作的可能機會,似比想像困難許多。以去年底台北市長的選舉為例,經中廣蓋洛普民調的交叉分析,發現蔣萬安的支持者,竟無一人願意轉而支持民眾黨的黄珊珊;反之,支持黄珊珊的選民,亦無一點可能願轉向支持蔣萬安。顯見兩政黨支持者壁壘分明之勢。

國民黨要能重新站起來,根本之道在於重新取得中產階級和年輕選民的信任。因此,侯友宜必須立刻想方設法,爭取知識藍及戰鬥藍的公開支持,以掌握大局穩定民心。否則,一旦民調再下滑、鬆動,誰能保證換柱戲碼不會重演呢?如此一來,前次的勝利便只是「全民討厭民進黨」的短暫逆襲而已! 











大屋頂下/共同跳脫單邊主義 兩岸安全不可分割原則


2023-05-28 03:21  聯合報/黃年
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出了「全球安全倡議」。(美聯社)


對照習近平提出的「全球安全倡議」,本文嘗試討論一下「兩岸安全倡議」。

兩岸深陷戰爭危機,就戰略安全的角度來看,主要的原因是:

中共要消滅中華民國,台灣感到不安全;民進黨要搞台獨,中共與中國感到不安全。

若欲化解這個安全困境,中共不要消滅中華民國,俾使台灣感到安全;台灣不要搞台獨,俾使中共與中國感到安全。這是「兩岸安全倡議」的基本架構。

俄烏戰爭後,許多論者認為戰爭的原因是:俄國只問自己的安全,不問烏克蘭的安全,在併吞克里米亞及操作烏東分離事件後,仍得隴望蜀,遂發動戰爭;烏克蘭則當然不得不顧慮自己的安全,但在操作納粹化、軍事化、北約化的民粹政治上完全失準失控,遂授予俄國「受到北約東擴安全威脅」的口實,招致戰爭。論者指出,俄烏兩方的安全操作皆是「單邊主義」,不是「系統性安全」,終至爆發戰爭。

顯然是受到俄烏戰爭的影響,中共提出了「全球安全倡議」。基本論述在指出安全思維不能是「單邊主義」,必須是一種「共同安全理念」。亦即,不能只問自己的安全,不問他人的安全。

「全球安全倡議」主張「安全不可分割原則」,「自身安全與共同安全不可分割,安全權利與安全義務不可分割,安全與發展不可分割」。

在俄烏戰爭以前,中國崛起的氣勢澎湃,中共官方充滿戰狼意態,民間則是「厲害了,我的國」;及至俄烏戰爭陷入僵局,「安全」突然成為中共官方的頻發詞,習近平在廿大報告中提到「國家安全」一詞竟達九十一次。這是「全球安全倡議」出枱的背景。

本文認為,如今中共一方面看到了俄烏戰爭的悲劇,一方面看到了自己身陷西方脫鉤圍堵,於是發表「全球安全倡議」,則一方面不但是要召喚各方尊重中國的安全權利,另一方面更應反省中共自身必須承負的安全義務。

習近平提出的「全球安全倡議」,在思維與精神層面,完全可以移轉到文本想像中的「兩岸安全倡議」。

俄烏戰爭若是緣於各自「單邊主義」的安全操作,則兩岸關係亦應當深刻認知到文首所描述的「安全不可分割原則」。中共不能不給台灣安全,只問自己的安全;台灣也不能不給中國安全,只問自己的安全。因為,倘是如此,安全就會「分割」。

簡略而言,兩岸當前的安全困境如下:

一、兩岸關係愈來愈深入鑲嵌在西方操作的地緣政治之中。台灣為了尋求援助,自然可能受到西方的誘惑。而中共面對西方圍堵,也會愈來愈繞不過「修昔底德陷阱」。台灣與中共想要跳出西方地緣政治的操作,皆非易事。

二、中共返祖「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形同為「改革開放」封了頂,因此台灣人對中共未來的「和平演變」難存寄望。尤其加上香港的變局,更使「一國兩制」在台灣成為過街老鼠。台灣內部飽含民粹意識的「懼統容獨」的「安全思維」愈來愈重,中共的「不安全感」也就愈來愈重。

由於以上兩點,外部地緣政治撕裂兩岸的行動愈來愈真實,且兩岸取得終局解決(如統一)的困難也愈來愈大。這正是兩岸可能發生戰爭的原因,但也正是兩岸千萬不要發生戰爭的原因,看俄烏可知。因此,「安全」(不開戰)就成了兩岸關係必須凸顯的新關注與新視角。

過去,談兩岸安全有兩個盲點:

一、在中共的強勢恫嚇下,過去談兩岸安全好像只是說台灣安不安全。但今日已見,台海安全不但只是台灣的安全,也包括了中國的安全,兩者互為因果,要一起來看,不能分割來看。在「全球安全」的觀點下,如果台灣不安全,中國也不安全。

二、再者,過去只強調,中共欲武統是破壞台海安全的發動者與加害者。但相對而言,民進黨如果搞法理台獨,或務實台獨或一邊一國或倚美謀獨,也必成為破壞台海安全的發動者或引戰者。

以上兩點,就是兩岸的「安全不可分割原則」。亦即前文所說的:中共要消滅中華民國,台灣感到不安全;民進黨要搞台獨,中共與中國感到不安全。

我們若要借鏡「全球安全倡議」來建構「兩岸安全倡議」,就是要建立兩岸安全的「不可分割」。中共不消滅中華民國,台灣不搞台獨。那麼,你安全,我也安全;我安全,你也安全。你的安全裡面有我的安全,我的安全裡面有你的安全。這就是「不可分割」,不是「單邊主義」。

中共若要消滅中華民國,如《大屋頂下》所論,這不僅違反絕大多數台灣人的安全與利益,也不僅因此就毀滅了中國五千年來所僅見的民主政體,亦是對「全球文明」的直接破壞。中華民國為了台灣,為中國,為全球文明,當然無可退讓,這是中華民國的「安全觀」。

相對而言,台獨不但涉及中國對外的「安全觀」,且如習近平說「十三億中國人不會同意台獨…我們(中共)如果不處理(台獨),會被十三億人民推翻」,這則是中共對內的「安全觀」。此即王滬寧所以說「台獨與和平水火不容」。

因此,「中華民國」就成了「兩岸安全不可分割原則」的底線。

何況,當兩岸關係愈來愈深入鑲嵌在西方地緣政治中,「維持(中華民國)現狀/和平解決兩岸問題」,儼然已成美國及西方的「安全倡議」。亦即,中華民國安全(現狀安全),台灣安全,中國也安全;中華民國不安全(現狀不安全),台灣不安全,中國也不安全。如此,中華民國不但是兩岸的共同安全底線與護欄,儼然也是台美中三邊的共同安全底線與護欄。

因為,中華民國有事(武統或台獨),世界有事。

這樣的「兩岸安全倡議」,應當建立在《大屋頂下》想像的「新型兩岸關係」之上。舊的兩岸關係是「中共與台獨皆要消滅中華民國的兩岸關係」;新型的兩岸關係則是「中共與台灣共同維持中華民國的兩岸關係」。

兩岸都要跳脫「單邊主義」。不能說,只有我能活,你去死。大家都要活,都要維護各自的安全。此處借用並補充習近平的話說:「企圖把誰扔下大海,都是(中華民族)不可接受的。」

這是一個「電車難題」:姑莫說兩岸都是誰無父母誰無兒女的生靈,且兩岸都是中國血淚試誤建造的文明。

因此,「定錨中華民國/共構和平競合」,應是「新型兩岸關係」,也是「兩岸安全倡議」。












政治恐嚇法官 偷渡特殊兩國論


2023-05-28 03:07  聯合報/ 桂宏誠/民主文教基金會董事長(台北市)
學者指出,行政院發通函的政治意圖是要將大陸人民視同「外國人」,但國賠法有「外國人」適用相關規定,大陸地區人民還是可以來台聲請國賠。圖為陸客。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中國大陸一名男子在台灣自行車環島遭漏電路燈電擊死亡。高雄地院根據卅年前法務部函釋「大陸地區人民也是中華民國人民」判國賠四百餘萬元。民進黨立委鄭運鵬臉書發文指出,法官引據卅年前的函釋,會被拿來當成認知作戰的素材;他並貼出行政院已清理及通令停止適用相關賦予對岸人民我國國籍、公民或國民身分的行政函釋,並強調未來法官再有類似引用及判決,就是個人意識形態問題錯誤判決,要接受國人批判。此舉明顯是「政治恐嚇法官」。

司法院釋字第二一六號解釋理由謂:「各機關依其職掌就有關法規為釋示之行政命令,法官於審判案件時,固可予以引用,但仍得依據法律,表示適當之不同見解,並不受其拘束。」也因此,鄭運鵬才先在法官頭上套個箍,若法官不願做出「政治正確」的判決,就將呼喚民粹對其大唸緊箍咒。

我們並不清楚是否真有認定大陸地區人民也是中華民國「國民」甚至「公民」的行政函釋,但導致行政院通令停止適用相關函釋的國家賠償訴訟,法院判決卻是依據「國家賠償法」主管機關法務部所做的函釋,認定大陸地區人民是該法第十五條所定的「中華民國人」,而非同條規定不適用國賠法的「外國人」。

不僅如此,該管法院還曾函詢陸委會並得到回覆:「國家賠償法對於中國大陸地區人民是否適用,並無明文規定,但基於人權保障及人道理念,應適用國家賠償法。」而且,法院的判決中還指出,國賠法規定外國人為被害人時,要依條約或其本國法令或慣例,中華民國人得在該國與該國人享受同等權利者才適用,此在法院和學界已多所討論,認有違背「國際人權兩公約」及我國憲法的人權保障和平等原則等疑慮。

該國賠案件是大陸人提起且勝訴,揭露了我國「憲法一中體制」的真相,明顯有悖於民進黨走向「特殊國與國關係」的政策。於是,行政院通令函又拿國籍法來圓謊,稱大陸地區人民並無我國國籍,卻又不直接將之定義為「外國人」,甚至也無法解釋大陸人若要取得我國國籍,為何適用「兩岸人民關係條例」而非國籍法?

行政院的函令中還指出,涉及大陸人民的權利義務事項,「未來應依我國對外締結條約協定或逐步修法加入中國大陸人民準用之條項」,逐漸改變既有依兩岸條例及其所建構的法規體系。換言之,兩岸關係正被偷梁換柱成特殊的國與國關係。













國際觀本土觀 缺一不可


2023-05-28 03:04  聯合報/ 紀俊臣/台灣競爭力論壇理事長(新北市)


國民黨、民進黨,乃至可能三足鼎立的民眾黨,皆已將總統參選人推向檯面。因三人皆屬一時之選,未來競爭必十分激烈。誰會勝出,國人自然關心,因為每人皆有不同主張,且政治人格亦相當突出,所能給中華民國、兩岸、乃至國際社會的影響,不但不同且至為深遠。

本文謹就國際觀及本土觀的可能差異,探討未來的影響趨勢。所稱「國際觀」,係指政治人物的國際社會視野和觀點,本無好壞之分,只有取向不同差異。質言之,參選人可能有特別重視國際民主結盟,並且建構以美國為首的國際發展體系自期;也有人主張不宜偏向何方,且以如何左右逢源以成就國家的最大利益。當然,既然是三足鼎立,第三者或許就在中美間以動態均衡的策略,視事實發展隨時調整。

當前中美儘管互動氣氛不好,甚至有形成壁壘分明的新冷戰趨勢。但當下,彼等關係正因國際政治的結盟不同,尤其面對國內經濟的不景氣壓力,在互有所求下出現鬆動。台灣絕不宜採唯一傾向自期,否則不僅自損嚴重,更可能滿盤皆輸。

國際觀不在於參選人有無出國留學,更不在於是否曾至美國輸誠,而在於對國際政治的基本理論分析能力,與國家在國際政治變化莫測中的發展思維。北京當局固有其最大利益考量,美國亦不可能完全以國際秩序的和平穩定取代國內經濟發展,甚至「外交是內政的延長」。因而,國人或是參選人,務必對美中政經情勢有所了解和判斷,始能洞燭機先。

國際觀係各參選人的應試題庫,想必已胸有成竹;但國際觀是動態的,最近國際間普遍認為台海是全世界除烏克蘭之外的火藥庫。民眾應多思考如何以小國之尊,逢事由大化小並且能化險為夷。國家果真有戰爭的危機,大家應該去思考如何團結對外,並且有化危機為轉機的積極作為;成熟的思維應是避戰,要善用孫子兵法,不戰而屈人之兵。例如九二共識就是兩岸經過長久互動所取得的和解共識,只因選票考量被惡名化。實質上,「九二共識」就是本土觀的化險為夷藥方,何不調整策略?

至於本文所稱的本土觀,係相對於國際觀而言,係指政治人物對國內公眾事務的判斷,源自於他對國內政經文社發展的期許。因之,對於三黨總統參選人,似可由下列層面去了解彼等的可能作為:一是其過去的作為,究竟係保守、穩健或改革?成效如何?二是他在面對問題的決斷力如何?三是他在跨域問題的價值觀如何?是協力促成,抑或獨善其身,乃至明哲保身,自私自利?如都能以國家發展、社會安定為前提,始可視為正確的本土觀;而本土觀正確,國際觀堅持主權獨立,就不至於有所偏失。

希望國人及參選人,能有正確的本土觀及靈活的國際觀,始能有合宜的判斷力,更有韌性執行力,才符合做為國家領導人的基本條件之建造和形塑。最起碼的國際觀和本土觀,是願承擔國家發展重責大任的總統最起碼的條件成就;對於當今的國政發展;尤其社會道德敗壞,更是該有是可忍孰不可忍的貫徹意志,始可當之。希望咱們能夠多所反省和關注。

總之,國際觀與本土觀並不是多麼高深的學問,卻是用對地方就可避戰;用錯地方,就要戰禍臨身。何不慎重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