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9日 星期日

名家縱論/雙英行打開了「潘朵拉的盒子」\星期透視/商人讓政客哆嗦

udn 論壇報垃圾 udn ,欠缺 

◆  馬蔡出訪 見不同願景
◆  名家縱論/雙英行打開了「潘朵拉的盒子」
◆  陸再圍島軍演 台怎化解危機
◆  馬克宏拚國家利益 蔡總統招軍演
◆  回應蔡麥會 陸敵意螺旋上升
◆  坂本龍一多元關懷 譜出真正感動
◆  星期透視/商人讓政客哆嗦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名家縱論/雙英行打開了「潘朵拉的盒子」


2023-04-09 02:43  聯合報/ 趙春山(作者為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榮譽教授)
總統蔡英文成為首次在美國本土會見美國政府第3號人物的台灣元首。聯合報系資料照/記者季相儒/攝影


蔡英文總統和馬英九前總統,在分別結束其外訪行程後,於同日返抵國門。馬英九把他的大陸之行定位為「祭祖」和「交流」,但他的一舉一動都被抹上政治色彩;蔡英文為了鞏固邦誼,從事她對中美洲瓜地馬拉貝里斯兩國的「民主夥伴共榮之旅」,但重點被認為是擺在美國的「過境外交」。二人殊途同歸,其產生的後續效應,將顯現在未來的兩岸關係上。

美國之音指出,蔡英文此行的目的,「不是為了獲得外交突破,而是為了在地緣政治動盪期間,鞏固台灣在美國領導人心中的地位。」蔡英文與美國眾議院議長麥卡錫的會面,是她此行的壓軸戲;但拜登政府似乎無意參與演出,卻對她的過境刻意加以「冷處理」;而蔡政府也只能隨聲附和保持低調。此舉顯示,台美關係難以擺脫中美關係美國國內政治因素掣肘

從中美關係看,當多國元首絡繹往訪北京的此刻,中美雙方卻因氣球事件,仍陷於「已讀不回」的窘境。拜登為了打破僵局,積極尋求與習近平對話,不希望「台灣問題」此時被端上檯面,讓他進退失據。此外,面對即將到來的美國大選,拜登政府擔心共和黨可能藉炒作「反中」議題,搶占美國言論市場,並凸顯民主黨處理重大外交課題時的無能為力

中共對馬英九此行雖亦低調面對,但卻給與高度禮遇。馬在訪問大陸期間,多次提及他卸任總統身分,依法定位中華民國和兩岸關係,並身體力行化解各界對九二共識疑慮。對岸容忍馬公開談論這些敏感的話題,主要是感受到馬的「中國心、民族情」,希望因此有助於兩岸的「心靈契合」,為兩岸「和平統一」創造有利的氛圍。

馬英九顯然已為國民黨建立了一道大陸政策的「護欄」,但國民黨除了發言人聲明外,整體的表現卻是「理直氣不壯」;尤其是那些擁有民意基礎的國民黨「地方諸侯」,似乎對馬此次在對岸言行視而不見,甚至「避之唯恐不及」,實在令人費解。

另方面,馬此行雖為兩岸關係發展保留了「避戰謀和」的空間,但綠營人士並不領情。民進黨甚至否定自己「中國人」的身分,把對馬英九個人的批判,從藍綠對抗無限上綱到國家、民族和文化認同層次,這些都已觸動兩岸最敏感的神經。民共關係幾乎沒有任何轉圜的餘地,只留下「丟掉幻想,準備鬥爭」的一條路可走。

針對蔡英文過境美國,中共的反應仍是慣常「文攻武嚇」,但較去年裴洛西訪台時是相對克制。毛澤東說:「戰略藐視敵人戰術重視敵人。」中共並非對美示弱,而是要從中汲取經驗,再進行戰術性的調整。

蔡英文和馬英九抵台後,都在機場發表了簡單的談話,雙方都對此行感到滿意,但內容沒有交集之處。前往接機的人群更是壁壘分明,反映台灣的政治對立和社會分歧。

研判明年台美總統選舉後,中共會採積極行動,主導兩岸關係的發展。中共會加大「反獨」和「反外力干涉」的力道。因此民國一一三年(二○二四年)是兩岸關係轉捩點,台灣人民將面臨戰爭與和平的重要選擇。

總之,雙英行打開了兩岸「潘朶拉的盒子」,但我們仍看不到和平的希望。











星期透視/商人讓政客哆嗦


2023-04-09 01:52  聯合報/ 楊泰順(作者為文化大學政治研究所教授)
前總統川普(右三)過去刻意不披露的身高、體重等個人信息,4日在前往曼哈頓法院出庭應訊時曝光。圖為他當天在警方保護下,前往紐約地方法院過堂。(美聯社)


美國前總統川普遭控卅四項罪行,清明節當天由佛州海湖宅邸搭乘私人飛機抵達紐約,並在車隊高調簇擁下出庭應訊。眾人皆知川普身家百億,但當美國人民苦於高通膨、高貸息與經濟停滯時,有意參選下屆總統的川普如此高調應訊,難免讓人覺得自毀前程。但結果恰恰相反,庭訊後的民調顯示,川普的支持度不降反升,有百分之五十七的受訪者認同他代表共和黨參選,與第二名的差距拉大到廿六個百分點。

美國社會向來自傲的法治與平等,何以竟因一人而變調?《時代雜誌》專欄因此感嘆的表示,「目前展現在美國人眼前的,並非正常。」針對這個不正常,解釋的角度不少,但較具說服力的為聚焦兩黨格局及川普背景特質

千禧年以來,美國社經情勢在華府政客操弄下,一直未見起色,但選舉卻總還是兩黨的老面孔。民意於是開始將目光轉向華府圈外,冀望以圈外菁英帶動變革,商人川普趁此勢頭,在民國一○五年(二○一六年)險勝傳統權勢代表的希拉蕊,當選美國總統。既非原來的圈內人,選民自不以傳統的行為倫理看待川普,只要他能帶來改變似乎一切都可妥協。於是,曾經的政治變色龍、豐富情史、不道德商業行為、勾結外國、種族性別歧視等政壇大忌,全都如蚊子叮咬,傷不了川普筋骨。選民厭倦現狀,川普雖不完美但能帶來改變。

類似的氛圍,其實也出現在台灣。統獨議題吵了半甲子,雙方狠話說盡卻少有具體進展;政黨就算輪替,但割裂的社會成為既得利益的護身符,透過文化、族群、世代、所得的操弄,選民如同人質,被政客輪番把持;基建民生改善讓民眾不滿,但非藍即綠格局卻還是只能選出老面孔。有理由相信,不耐的情緒早已醞釀,而這類情緒將可能如美國一般,從支持圈外菁英尋找出口,素人柯文哲當初能當選台北市長便是一例。

郭台銘四年前爭取國民黨提名,有些媒體便揣測受到川普的啟發,該次選舉雖因另位圈外人的競爭而未達陣,但兩人鋒芒皆蓋過幾位政壇老將,印證選民對圈內政客的支持疲乏。由於民進黨全面執政並未展現新的格局,郭此次再度表態,可謂江山依舊。故而,根據媒體民調,郭甫宣布爭取提名,便有百分之六十三的民眾表示力挺,遠遠超車其他名單上的人選。

郭先前因未獲得提名憤而退黨,迄今仍有不少藍營支持者難以釋懷。而其缺乏政府經驗、生意手段狠辣、大陸投資龐大等,也常被質疑是否適合擔任領導人。但當選民強烈渴望改變時,這些瑕疵便顯得不重要。

不難想像,賴清德選戰時必然標榜豐沛的公職經驗,但當選民不再信任圈內政客時,經驗上的空白卻反而是優點。回想民國一五年(二○一六年),希拉蕊的從政經驗與道德形象完全輾壓川普,但進入白宮的卻是後者。同樣的,芒果乾必會端上檯面質疑郭的大陸事業,但商人較政客更不願戰爭的印象,恐怕讓效果不如以往。

美國民主根底深厚,任何人有心競爭提名,規則與裁判相對明確公平。台灣則不然,政黨提名後甚至都還可能被拔掉。故而,圈外菁英的最大敵人,常是自己黨內的大老,因為他們有時並不想讓競爭公平進行。這兩天郭在臉書呼籲「全民徵召郭台銘」,或許便是施打預防針警告黨內菁英克制吧。 












馬蔡出訪 見不同願景


2023-04-09 01:21  聯合報/ 孫揚明/資深媒體工作者
美國眾議院外交委員會主席麥考爾(左)8日與總統蔡英文會面。 歐新社


前總統馬英九赴大陸祭祖,與蔡英文總統出訪過境美國,毫無疑問都分別受北京與華府的禮遇;但從這兩種不同的禮遇中,可以看出台北在華府與北京間個別性質。

蔡英文在美國最終過境時所得待遇,與最初所設定說法完全不同,這其中包括:美方官員完全不見、原先預定在雷根圖書館公開演說也取消,甚至連美方原先預訂就蔡過境美國官方簡報也莫名改期。毫無疑問,這必然是北京施壓後,中美妥協結果;我們唯一不知道的是,雙方是在何種條件下妥協,也就是說,美國用蔡英文過境美國這整個包裹與中共交易了什麼,但內行人清楚的是,台灣議題對美國言,是個可以交易的東西

至於馬英九赴大陸祭祖事,整個問題就深得多,也複雜得多。馬英九可以在大陸數度公開提及中華民國,這無疑是史無前例的,也使得藍營朋友們士氣大振;但更重要的,或說是必須了解的是,北京所以願意讓馬英九發出這樣的言論,是單一個案,還是一種政策趨勢?若是前者,甚或只是北京端出為對抗蔡英文訪美的一道菜,那終將不過是煙火一秀,最後只會是無根之水;以台灣的政治性格三個月後大概就船過水無痕,沒有人會記得這件事了。

但如果是後者,也就是說,馬英九能享有這樣的兩岸表述,並非只是個案,而是北京默許明勢性方向;亦即若北京希望藉著馬英九此行,暗示性的釋出北京在兩岸未來問題上的較彈性空間,為未來對話、發展乃至融合,做進一步的準備基礎;那整個概念就完全不同了。

因為,這更深層的暗示是,除非兩岸問題未來解決是以武力為依歸,否則哪怕北京相對於台北是強勢的一方,但中華民國仍存在於台灣是個無法忽略的事實。換言之,北京在思考兩岸問題的未來方向時,除非僅剩武統一途,否則終將無法繞過、或說是必須納入中華民國憲法仍在台澎金馬地區施行因素。這恐怕才是北京真正思考兩岸進一步融合發展,乃至於最終融合統一深層考量

就此言,馬英九在大陸的表態,甚至不妨可以看做北京是對其內部做一次水溫測試,畢竟大陸內部政治教育已久,驟然要就兩岸論述政治定位,做相當程度改變,也具相當高的實質風險。若馬此行可得到大陸內部人民高度讚賞,則北京進一步邁開步伐,甚至是可期待的。無論如何,北京若願就此事做進一步思考,在兩岸問題上絕對是件好事。

無論如何,當華府把台北當成是一個可以討價還價物件,而北京卻把台灣當成是一個最終的核心價值時,概念就完全不一樣了。蔡過境美國,馬赴大陸祭祖,兩件完全不同的事,卻在不經意間讓我們看到了完全不同願景












陸再圍島軍演 台怎化解危機


2023-04-09 01:28  聯合報/ 趙興鵬/軍退(台北市)
大陸解放軍東部戰區官方微博發布消息,自8日起至10日止將組織環台島戰備警巡和「聯合利劍」演習,美軍P-8A再次現蹤台灣巴士海峽及西南空域。圖/擷取自Flightradar24網站


蔡英文這邊說,台灣不會因打壓而屈服,大陸那邊習近平說絕不承諾放棄使用武力選項,一個不屈服,一個不放棄,要台灣人民如何自處?

原先各界認為,從麥卡錫訪台變成蔡英文到美會麥卡錫,應該不會有去年裴洛西訪台鎖島大動作,事實卻不必然。中共昨天公布「聯合利劍環台軍演東海戰區對外宣布封島演習三天為此,我國防部緊急召回三軍部隊主官,回營區坐鎮應變,足見這次演習軍方意料之外,與邱國正部長要全民放心,狀況在國軍掌握之中,顯然有所不同,且事態嚴重。

根據國防部的公開資料,八日下午前,中共軍機已有四十五架次和九艘軍艦越過海峽中線,會不會進一步大動作,有待繼續觀察。解鈴還需繫鈴人,要化解這危機,只有政府對九二共識重新評估可行性;否則,問題的嚴重,難以預料,很可能去此一步,即無回頭之路。











馬克宏拚國家利益 蔡總統招軍演


2023-04-09 01:25  聯合報/ 王景嚴/自由撰稿(高雄市)
法國總統馬克宏對中國進行國是訪問,總部位於法國的空中巴士公司宣布,已同意向中國租賃公司捷德航空出售50架直升機。 路透


法國總統馬克宏五日應邀赴中國大陸訪問,受到高度禮遇。習近平在三天內兩度會晤馬克宏,創下罕見外交先例,充分顯示其中的特殊意涵

馬克宏此行成果豐碩,除了中國與空中巴士簽署總價約二百億美元的採購協議,中法卅六家企業也簽署十八項合作協議,為法中合作開啟新頁。馬克宏此次訪陸極為成功,充分顯現法中相互取暖。

去年俄烏戰爭爆發,重創歐盟國家經濟,正好為中共創造重整對歐關係的契機。藉由大陸廣大市場,吸引歐盟主要國家與大陸重修舊好。馬克宏繼德國總理蕭茲之後訪陸,使中共一舉脫離國際困境。

對法國言,馬克宏近期推動退休制度改革,遭到法國民眾示威抗議,重挫馬克宏聲望。訪陸之行成果如豐碩,有助馬克宏重拾法國人民信心。另方面,德國前總理梅克爾卸任後,馬克宏有意承接成歐盟領袖,因此亟需國際作為以壯聲勢。當中國大陸欣欣向榮,而美國國際地位日趨低落之際,法國強化與中共關係,有助提升法國影響力。

法國外交一向追求獨立自主,對美國主導歐洲局勢不以為然。俄烏戰爭凸顯美國的好戰特性,中國大陸則成為和平的推動者。在此國際氛圍下,馬克宏選擇親中,對法國有利無弊

十九世紀英國首相帕麥斯頓Henry John Temple Palmerston有句名言:「英國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永遠的利益」。在國際政治中,國家領導人首要任務創造國家利益。馬克宏造訪大陸,使法國與中共走出相互交往的陰霾,為國家創造利益。相對的,蔡總統出訪過境美國,會晤美國眾議院議長麥卡錫,結果換來中共環台軍演。如此的外交作為,能給台灣帶來利益嗎?












回應蔡麥會 陸敵意螺旋上升


2023-04-09 01:23  聯合報/ 胡瑞舟台灣安全研究中心副主任
波波漫畫


美中台三角關係發展至今,對三方都屬複雜、微妙、重要且敏感。國內外高度矚目蔡麥會,三方原先都有不同程度的讓步與節制;包含由蔡英文在加州會見美國眾院議長麥卡錫,而非議長訪台(雖不保證麥卡錫日後不來台);美方事前與北京溝通說明,聯邦政府官員亦未現身;北京採取海事巡航低調應對。但是,在中美爭鋒對抗方興未艾的氛圍中,戰略互疑最終依舊強壓互信,隨著實際運作與衝擊影響的逐漸明朗,北京的回應也產生變化。

中國對蔡麥會的回應一波三折,規模強度如螺旋般升級。四月五日,中共僅由福建海事局宣布,將在台海中北部實施為期三天聯合巡航巡查行動,由巡護救難船編隊擔綱巡弋攔查執法隔天,中共第二艘航母山東號編隊出現在台灣東南海域,引起各界注意。八日共軍東部戰區發布,開始在台灣周邊組織環台戰備警巡,舉行「聯合利劍演習,同時強調,這是對台獨分裂勢力外部勢力勾連挑釁嚴重警告,是捍衛國家主權領土完整必要行動

進一步檢視「聯合利劍演習,共軍下令陸軍遠火、海軍驅護艦、導彈快艇、空軍各型戰機、火箭軍常導火力等任務兵力,快速展開作戰部署,演練各種制控能力,並在福州、平潭、羅源灣海域實施實彈射擊訓練;甚至,更要求任務部隊同步組織環台戰巡進逼塑造全向圍島懾壓態勢

北京這種螺旋式升高加碼反應模式,可解讀為原先採低強度處理,福建省海事局隸屬交通運輸部,並非海軍或武警,也不歸中央軍委會直接指揮。然而,當蔡麥會被形容為具有開創歷史性意義世紀會談台灣外交突破,國際空間與形象獲致擴展,吸引更多民主自由國家關注與支持。相對而言,中共原本的海事行動就顯得過於薄弱,甚至部分大陸網民都覺得應對力道太過輕微。

對應東部戰區聯合利劍」演習發布後的話語,可以看出北京的壓力和回應模式轉趨強硬。此時北京的用字遣詞開始逆轉,指出中美大國競爭對抗加劇,美國霸權霸道霸凌,「築牆設壘、脫鉤斷鏈」,不斷耍玩台灣牌企圖「以台制華」;台灣政府當局則「倚美謀獨」,配合美方遂行「抗中保台」。因此,在中共眼中,台美不顧台海和平穩定與民眾利益,是台海和平穩定麻煩製造者和破壞者

各類行動與演習模式,反映北京決策圈的感受與決策選擇。台美無正式邦交,夥伴關係卻遠勝邦交國;台美無軍事協防條約,兩軍關係卻遠勝軍事同盟國。這種親密關係,其實暗藏危機:既有危險,也有機會。決策必須知己知彼,還應知敵知友。我國安團隊尤應留意,台美利益必有重疊,但未必完全吻合。美國政客常提美國優先,我們也應把台灣安全與利益放在決策的優先順位。










坂本龍一多元關懷 譜出真正感動


2023-04-09 02:46  聯合報/ 林少英/音樂創作人(台北市)
坂本龍一不敵病魔,享壽71歲。圖/威視提供


近日在「音樂創作新思維」大班課堂上,我問有誰知道近日臉書出現,大家都在追思緬懷的音樂巨匠是誰?結果鴉雀無聲,我再問有誰聽過坂本龍一嗎?只有一位舉手。從而可知,新生代學習音樂潮流趨勢,及漠視人文藝術與音樂創作聯想的重要,未免令人擔憂。

坂本龍一,很難定位他是那一類型風格的作曲、編曲、演奏家,尤其他對古典現代作曲家史特拉汶斯基德布西的偏愛,其實從他許多創作中都有跡可循。記得當年,在波士頓伯克利音樂學院(Berklee College of Music)求學期間,雖說伯克利是東岸知名爵士學校,但也有葛萊美得獎老師授課。

坂本龍一創作崛起年代,和七○年代爵士融合樂Jazz Fusion)息息相關,且密不可分。七○年代,電子合成器、電子琴幾乎取代原爵士樂使用的鋼琴和低音大提琴;創作音源變得多樣性,這有如改朝換代般翻轉。

母校本是爵士老牌學校,應變潮流也開合成器主修及商業編曲課程。我有幸能在爵士音樂史轉型為融合音樂年代,在伯克利學習體驗,從傳統爵士迎接新電音合器融合爵士的浪潮。

在學校,老師都會提到年輕坂本龍一的電音創作、編曲優越,及他對爵士音樂獨特藝術解析,爵士不只是音樂。

台灣哈日、日本追逐美國流行、電音合成器改變音樂創作模式及聲響(不要忘了火戰車配樂大師 Vangelis新世紀音樂家喜多郎作品),但為什麼坂本龍一在世界各地都被注目推祟?

主要是坂本對各地文化及及民族音樂關懷及喜愛。他的作品多元化,加上合作導演、音樂人、藝術家,也是各地菁英,成功帶領日本走上國際化。民國八十一年(一九九二年)為巴塞隆納奧運開幕式譜曲指揮、民國九十年(二○○一年)他在紐約經歷「九一一」恐怖襲擊事件,呼籲社會反戰、反核注重環保問題、民國一○○年(二○一一年)三一一大地震後,他透過音樂以各種方式不斷開展活動,支援受災地區孩子們‧‧‧逐漸昇華已不只是位音樂人。日本重視他,是因許多年輕人追逐爵士融合音樂太過崇洋而忽視對鄉土文化根源認知及社會關懷

坂本龍一在音樂上有著開創性影響,也是電影配樂大師,他對民族音樂重視,特別是沖繩民謠。在經典作品《Beauty》多位異彩音樂家合作,其中沖繩民謠翻唱,民族音樂編曲風格,更讓人印象深刻。他在民謠界鬼才友部正人專輯《誰也不能畫出我的畫》的鋼琴演奏,也令人難忘、為日本流行音樂持續注入活水。他參加了山下達郎中島美雪大貫妙子等人唱片錄製及現場音樂會,這些都推動日本流行音樂發展,不斷影響下一代人。

反觀台灣音樂大環境,流行、古典、爵士、鄉土音樂至今依舊侷限於各自領域;加上玩音樂學音樂者不見得關心各地人文或時代生活的轉變災難,所以即使創作融入不同領域音樂,也很難創造出真正的感動。對異國文化關懷尊重,才有寬闊視野,坂本龍一在創作上始終能放眼遠方,時刻有新思維,開拓出多元音樂的空間,值得我們借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