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2月3日 星期五

【名家觀點】張耀文 / 人才斷鏈才是去台化關鍵

◆  【名家觀點】張耀文 / 人才斷鏈才是去台化關鍵
◆  【名家觀點】陳恭平/跨境避稅管得了嗎?
◆  【名家觀點】賴英照 / 財報不實,董事能否免賠?
◆  【名家觀點】柯承恩/後疫情工作模式的挑戰
◆  【名家觀點】彭双浪/我們需要資訊採購專法







【名家觀點】張耀文 / 人才斷鏈才是去台化關鍵

2023/02/03 00:45:39
經濟日報  張耀文(作者是台灣大學電機資訊學院院長)


近來台積電赴美設廠的消息成為全球各重要媒體關注的焦點,這是台灣厚植三、四十年所造就的堅實國力和產業力,繼民國九十四年(2005年)5月商業週刊封面以「台灣為何重要?」和民國一O九年(2020年)12月紐約時報的評論「以同樣條件而言,台灣是全世界最重要的地方!」等國際主流媒體高度肯定台灣實力的昇華,這個從未有過的光景,値得國人珍惜與省思。

然而,在這個令人振奮消息的同時,部分國人感到困惑,質疑台積電因地緣政治的壓力下而赴美設廠,恐有人才出走和技術外流等「去台化」的隱憂。筆者認為台灣自己握有「去台化」的關鍵,這個影響遠比國際地緣政治巨大而直接:若國人擔憂 500 位工程師赴美所造成的人才、技術流失和其效應,爲何不重視錯誤政策所可能傷害的數萬人才流失,才是台灣當今面臨人才「斷鏈」的最大挑戰?

人才是產業發展的根本。在過去數十年人口紅利的基礎下,國内產、官、學、研密切合作,端出優質的政策、紮實的教育訓練,獎勵創新的產業發展,培育具國際競爭力的高階人才,更獨特地蘊育出以誠信為本,願意腳踏實地深耕實務的產業文化,奠定今日多項產業成功的基礎。我們若能保有良善的敎育制度和政策,就能繼續培育出新的頂級人才,而旅外人才可以扮演開疆闢土角色,強化與海外夥伴更緊密的合作關係和產業生態圈,提升國際化能力,終將爲整體產業帶來正向循環。

然而,近來在少子女化和失當的教育政策下,我們在科技人才培育的原有優勢正在快速弱化,產業人才短缺窘境也日益顯著。據敎育部資料,大一學生數從民國一O四年(2015年)的27萬人將持續降至民國一一七年(2028)的17.7萬,意味著以碩士畢業生為主的科技產業,在未來將會遭遇人才基數短缺的嚴峻挑戰。
 
除少子女化衝擊外,國內理工學生占比更由民國九十四年(2005年)的41%—路下滑至民國一O九年(2020年)的32%大減逾10萬人,無疑是雪上加霜。而放眼未來,在持續的少子女化和失當的敎育政策夾擊下,更不利優質理工人才的養成。
 
要扭轉人才斷鏈「去台化」的危機,不外乎在於人才的「開源」和「優化」。「開源」有三要:策略性招募國際人才、加強女性從事理工領域的誘因和扭轉少子女化的劣勢

考量資源限制,應以策略性目標,招募留台意願較高的國際學生和專家;藉由產學合作,改善國際人才留台發展或是回母國協助台商企業發展的誘因,提升攬才留才的效率。

要有效提升國內女性理工學生的比率,應學習歐美的制度,在相關領域的學習、升學和就業機會上,給予適當的保障。要扭轉少子女化劣勢,則需破除長期低薪、高房價和工時過長等問題,政府和產業更需加強生育獎勵和養育照護福利。
 
當今最緊急的「優化」四要:調整中學數理「必修」學分數、重塑符合公平正義的大學考招制度、彈性大學修業的制度和建構在職轉行的培訓機制
 
適度增加中學數理「必修」學分數,使數學和自然科學敎育相輔相成,扎好理工基礎。尤其108 課綱高中自然科「部定必修」的規畫,難與考招新制連動;升學名額最多的學測僅能就「必修」內容作命題,但自然科f質必修內容僅爲原課綱的一半,物理、化學、生物、地科各只剩2學分,應適度調整必修和選修學分的配置,讓基礎扎根和適性探索間求得平衡。

人才斷鏈才是半導體產業是否「去台化」的關鍵。台灣當今在半導體的優勢得之不易,切忌好高驚遠,要腳踏實地培育人才,才能確保永續發展和卓越。




現任台大特聘教授兼電機資訊學院院長,研究專長為電子設計自動化, 積體電路實體設計, 積體電路可製造性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