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17日 星期四

周行一/戰爭風險的「自然避險」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周行一/戰爭風險的「自然避險」
◆  馬凱/「均富」開闢兩岸新戰場
◆  楊志良/民主獨裁者的下場
◆  葉銀華/明年經濟的三大難題






周行一/戰爭風險的「自然避險」


2022-11-17 00:54  聯合報/ 周行一(政大財務管理系名譽教授)
外匯示意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在學校教外匯避險的時候最常用的例子是台灣企業的外幣應付帳款,例如有三個月後才需要支付的美金貨款,如果美元升值了,台商就必須以比原來想像多的台幣換成美金償還貨款。因為實際要支付多少台幣是不確定的,為了避免這個風險(即避險),一個方法是用遠期外匯契約與銀行約定好三個月後兌換美元的匯率;另一個方法是先把美金換好,存到美金帳戶,等到需要付款的時候支付,這兩個方法都有機會成本萬一台幣升值不是虧大了?

最好的美元債務避險方法,是也有等值美元債權例如應收帳款),這樣就等於沒有風險而不需要任何避險動作了,這種作法叫做「自然避險」,需要企業的商業模式配合才做得到,企業真的要自然避險就要花心思及成本了。當然,企業也可以什麼都不做,的確,台幣可能不貶反升,但是這種行為是投機,通常我會建議企業應該以本業為重,避免匯率上投機而遭受巨大損失。

台灣現在最大的風險就是戰爭風險,政治人物及民眾都意識到戰爭風險已大幅增加,政府計畫延長義務役、外交上希望開戰後別的國家能支持我們、拚命買防衛性武器、國防部長說我們有信心打贏戰爭、縣市長選舉辯論的重要問題之一是地方父母官如何在戰時保護百姓的生命安全。

人民與企業已開始避險了。有的民眾迅速在海外購置金融資產或房地產、有的計畫把子女趕緊送到國外,企業也不遑人後,開始調整供應鏈,希望確保戰爭發生時公司不會無法營運。有的人什麼都不做,因為覺得無法改變現狀,等到發生戰爭了再講,對這些民眾而言,這是不得已的投機行為

企業有應付帳款而以遠期契約避險,是知道風險將發生的必要自衛手段。如果希望外匯風險根本不會發生,就必須調整商業模式外幣負債與債權互相抵消,但是這需要花高成本及長時間,而且市場上的避險工具垂手可得,因此一般企業不會全力做自然避險。

但是因為戰爭風險的後果難以想像,也沒有可以有效控制戰爭後果的避險工具,「自然避險」是我們應當採取的手段,也就是要讓戰爭的風險不發生,雖然這要花許多努力,但是避戰的好處遠高於花這些努力的成本。民眾與企業要做的努力很簡單,就是拚命與不斷大聲地告訴政府與民意代表:我們要避免戰爭。在台灣,各政黨都說要堅決維護台灣的民主,既然如此,只要萬眾一心要避戰,政治人物必然會順從人民的意志。

規避戰爭手段與代價之一強化國防,這個大家都支持,但是國防的目的是避戰而非開戰,必須輔以高明的政治手段才能真正避戰。如果避戰是多數百姓的要求,從政者即必須努力達成。

除非我們心裡已經接受,戰爭發生後逆來順受,或者已決心為戰爭付出代價,否則就應在戰爭尚未發生前盡最大的努力避戰,要不然我們就是在做一個極大賭注的投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