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7月4日 星期一

經濟日報社論/電價、通膨與淨零碳排的三角習題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76955/web/ 

◆  聯合報社論/農漁產品每周一爆,陳吉仲只靠嘴砲救市
◆  聯合報黑白集/台灣的全球視野
◆  經濟日報社論/電價、通膨與淨零碳排的三角習題







經濟日報社論/電價、通膨與淨零碳排的三角習題


2022-07-04 03:37  經濟日報/   社論
電價示意圖。記者劉學聖/攝影



經濟部上周將工業大戶電價上調15%,使得電價由原先每度2.63元上漲到2.85元,也讓虧損累累的台電公司暫時止血。台電為何虧損?電價調整有何所得分配效果?電價調整和抑制通膨以及2050達到淨零碳排的目標有何關聯性?以上問題值得一併討論。

2005年之前,台電盈餘繳庫是中央政府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2006年台電開始出現虧損,到了2008年時累積虧損259億元。自此之後,台電一直無法弭平累積虧損。到了2013年,累積虧損達到2,086億元,為總資本額3,300億元的63.2%。不過,之後幾年多有盈餘,因而到去年年底,累積虧損只剩418億元。然而,今年1至5月,燃料成本加上運維、人事、利息後,平均每度售電成本達3.16元,但平均每度電只賣2.39元,導致今年5月的累積虧損達到1,090億元。

電力生產具有隨著發電量增加,平均生產成本下降的「規模經濟」現象,因此,率先進入生產的廠商會形成「自然壟斷」。為了避免圖利民間廠商,才會出現國營的台電公司的生產方式。然而,為了避免消費者遭受剝削,經濟部又制定一個電價公式,以確保台電投資報酬率不超過5%。

台電會長期虧損是因電價諮詢委員會基於政治理由,未遵循電價公式,長期凍漲電價所致。馬英九總統在任期間,2008年及2012年兩次油電雙漲,帶動通貨膨脹,所產生的民怨,令人記憶猶新。記取上述教訓,在蔡英文總統2016年上台後,電價諮詢委員會只於2018年針對大用戶調漲電價3%,而接著七次會議皆採凍漲決議。今年6月29日會調漲電價,是因今年前五個月,台電每個月平均虧損達134億元,若再不止血,則明年底以前就會虧空3,300億元的資本額。

電價凍漲的主要受惠者是富人以及工、商業用電大戶。因此,似乎造成劫貧濟富的逆向所得重分配效果。然而,在弭平累積虧損的過程中,政府必須不斷動用租稅稅收補貼,以維持台電的正常營運,而前述受惠者也正是這些租稅的主要負擔者。長期來看,電價凍漲產生的所得重分配效果不大。

然而,行為經濟學者指出,人們對所得及支出會出現「心理帳戶」。例如,人們會視薪資所得的5,000元和五倍券取得的5,000元為不同收入來源。類似地,人們會視規費及租稅的支出來自不同帳戶。因此,為了抑制民眾用電,直接調漲電費以反映售電成本才是最有效的方式。

電價長期未反映售電成本,也造成國內環境品質日益惡化。環保署的資料顯示,我國溫室氣體排放量,從1990年的1.38億噸二氧化碳當量,增加到2019年的2.87億噸;增加比例為108 %,超過全球平均值的67.6%。雖然去年我國已經將2050年的淨零碳排目標入法,但由於政府仍視凍漲油、電價格,以抑制通膨為最重要的短期目標,因而此長期目標猶如鏡花水月般虛幻。

隨著經濟不斷成長,人們對乾淨空氣的評價也愈來愈高。因此,採取抑制溫室氣體排放的政策可以增進人民福祉。環境經濟學裡有所謂課徵汙染稅,可以減少其他租稅,因而促進投資或增加勞動誘因,從而達到環境品質提升及國民所得增加的「雙重紅利」說法。實務上,政府會將汙染稅收入移轉去補貼再生能源投資,但因為國民所得的計算並未包括環境品質改善,因而不大可能出現雙重紅利的結果。

政府並無足夠誘因去執行減碳政策,環保團體如何反制?總統大選可能是最好的時機。環保團體可在大選時要求各政黨候選人,提出未來執政四年的減碳目標以及相對應的具體政策,並在選舉結束後逐一檢測。如此一來,才不致淪落到追求淨零碳排不成,反坐視碳排放繼續增加的結果。










聯合報黑白集/台灣的全球視野


2022-07-04 04:38  聯合報/   黑白集
北約領導人峰會6月29日批准了「北約2022戰略概念」,首度觸及遠在北約防禦範疇之外的中國,大陸學者認為,北約已「擺明了追隨美國對抗中國」的立場。美聯社



北約新版戰略概念首度提及中國,我外交部盛讚北約「展現全球視野」。言下之意,這個歐洲和北美國家組成的區域防衛組織,過去無視中國的威脅和台灣遭受的打壓,實在不夠「全球視野」。這是當慣了戰狼,口氣不免托大。

諷刺的是,歐盟及各會員國駐台代表日前聯名致函行政院長、教長、外長等官員,指蔡政府「雙語國家」政策獨尊英語,將使台灣在盎格魯薩克遜世界以外地區減少曝光機會,台歐絕非透過英語便可拉近關係。歐盟各國沒說的是,台灣從教育開始就談不上「全球視野」,最多是「半球視野」,甚至只有「美國視野」。

歐盟各國擔心在蔡政府僵硬的「全英語教學」模式下,未來在台灣會看到透過英語學習歐洲語言的場景,導致教學品質下降。但透過英語學歐語,有什麼好大驚小怪的?

在「雙語國家」政策下,國中教師甄試獨尊英語,國文老師不考國文考英文;大學中文系延攬師資,更以「全英文授課」為門檻。歐盟各國很快可以看到,台灣學生透過英語學理化、解數學、上體育、玩藝術、接受輔導;更夢幻的是,透過英語學中文!

在台灣,世界就是美國,全球視野就是美國視野,何況教育還必須為反中政治服務。只要看到中國歷史文化的遭遇,歐洲語言文化被排擠,歐盟真的不必太計較。














聯合報社論/農漁產品每周一爆,陳吉仲只靠嘴砲救市


2022-07-04 04:36  聯合報/   社論
農委會主委陳吉仲。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台灣石斑魚遭對岸禁止進口半個多月來,多項農漁產品也因被指驗出新冠病毒而對同一來源暫停進口一周,幾乎每周一爆。農委會主委陳吉仲則膝反射式地以套裝政治語言憤怒回擊。近日又發生日本水果經銷商把過期發霉的台灣鳳梨送到孤兒院,這是陳吉仲所稱最在意的「傷害台灣農產品與農民」惡行,但他這回沒有任何譴責或檢討,只急著要農委會購買等量鳳梨補送孤兒院,用公帑幫日本黑心商人贖罪。

六年來蔡政府舉著抗中大纛,掩蓋了多少行政怠惰,從石斑魚事件就可窺見一斑。這次被驗出禁藥的魚貨,是來自不在運搬船登載表上的十一家養殖場。漁業署火速公布檢驗結果,聲稱全部合格,卻不說是誰檢驗的;後來才被迫公布是半官方的中央畜產會實驗室。漁業署「左手送給右手驗」,恐是因事前也沒把握,才先找自家人檢驗,以「損害管控」。

對於遭揭露的石斑「借牌」文化,陳吉仲也強詞奪理,稱借牌與食安不能混為一談。但產銷履歷是農委會推廣多年的政策,陳吉仲為掩飾漁業署長年不作為,居然說出違背專業打臉產銷履歷政策的話,對石斑食安疑慮大打迷糊仗。大陸國台辦發言人馬曉光便尖銳提問,台灣石斑魚養殖及安全衛生管理體系的問題查清了嗎?誰又能保證輸往大陸出現的問題不會出現在其他地方?這正是石斑魚遭禁的關鍵。其實,農委會叫國人吃石斑時,許多民眾就在問,不查清楚禁藥疑慮,履歷不明,國人能放心吃這些「民主的魚」嗎?

每回有農漁產品遭禁,農委會除砸錢補貼運費,又做了那些拓展外銷的基本功?以鳳梨為例,現在外銷市場九成集中日本,在高額運費的誘餌下,許多原非從事水果外銷的廠商都來分一杯羹,不論品質及產季浮濫搶收,加上供過於求,使台灣鳳梨在日形象及價格都崩跌,打壞台灣農產品的品牌價值,這不是陳吉仲最該在意的嗎?但他只會不斷大內宣出口多少鳳梨,卻絕口不提當中有多少補貼,又有多少是價格低落或滯銷鳳梨?

這種一出事就撒錢炒短線,最後只能號召全民吃農漁產品的做法,也衍生後遺症。農委會砸四億救石斑魚,已出現排擠效應,虱目魚產地價從一公斤七十六元降到六十七元。面對漁民陳情,陳吉仲卻說,現在重點是推銷石斑魚取代進口的鮭魚;但這兩者是不同的烹調食材及消費族群,陳吉仲對如何讓國人從吃鮭魚改吃石斑,讓石斑從外銷轉為內銷,完全沒交代,只有口號,以為頭過身就過。

至於被對岸及澳門接連驗出新冠病毒並暫停一周進口的農漁產品,從農委會到衛福部都說,全世界沒有包裝傳染病毒事件。但實情是,台灣食藥署從前年十一月起,也針對進口肉品及水產品採檢新冠病毒,現在對岸和澳門檢出病毒,卻高喊不合國際貿易規範。事實上,大陸就是目前唯一仍採取清零政策的國家,從前年起即針對冷鏈食品內外包裝嚴格監控,因此禁止多國產品輸入,並非只針對台灣。

從蔡英文到蘇貞昌,從陳吉仲到陳時中,政客把中國罵得再凶,也無助打開農漁產品的外銷市場,只想藉抗中獲取政治紅利。農委會要分散市場,卻不腳踏實地做好消費市場調查、外銷戰略品種選育、長期的在地市場行銷等基本功,只圖以高額運銷補助美化帳面手段,度過眼前危機,不論是內外銷,始終無法提出能真正永續的市場拓展方略。殺雞取卵的結果,只會毀了台灣農漁產品形象,讓農漁民輪流受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