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6月24日 星期五

經濟日報社論/提前防範ECFA可能變化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垃圾 udn ,欠缺  

◆  聯合報社論/缺電與電價死結:膏藥貼太多而漸漸潰爛
◆  聯合報黑白集/還好沒有時光機
◆  經濟日報社論/提前防範ECFA可能變化







經濟日報社論/提前防範 ECFA 可能變化


2022-06-24 00:23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台灣的石斑魚遭到大陸海關下令禁止進口,自6月13日起實施,成為ECFA早收清單的18個農漁產品中的首例。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民國 99 年(2010年)6月29日兩岸於重慶簽署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迄今已滿12年;若非最近中國大陸禁止屬於ECFA項目的石斑魚進口,相信很多人已經忘了它的存在。

ECFA 既為架構協議,是採取逐步完成,與一次到位的自由貿易協定(FTA)不同;但為了立即實現貿易利益,當時我方提出先開放部分項目「早期收穫計劃」的構想。中國大陸提供台灣539項產品免關稅,其中18項為農產品,台灣則給予267項大陸產品免關稅,範圍遠超過中國以往其他 FTA 早期收穫的規模。另外ECFA早期收穫也涵蓋服務業,例如放寬兩岸金融機構互設分支機構的限制,也是屬於創舉。

ECFA 生效迄今12年,各方雖仍有不同解讀,但普遍認為可以帶來正面效果,此效果遠高於台灣其他 FTA 的總和,而農工開放的利益高於服務業。特別是蔡政府上台後,不再一味抹黑抹紅 ECFA,而以較客觀角度評析 ECFA,例如在兩年前 ECFA 滿十周年可能失效的傳聞下,政府仍希望 ECFA 可持續,甚至還呼籲對岸不要貿然終止,以免傷害台灣人民的利益。

ECFA 生效12年來台灣早收產品出口至大陸,已經累計減免88億美元的關稅,而大陸早收產品輸台則僅節省關稅8億美元。在2021年台灣早收產品對大陸出口252億美元,約是中國早收產品輸台的三倍,顯見台灣享有較多的貿易紅利。

早收產品的出口雖然各年度仍有起伏,但2021年台灣對大陸出口,較啟始降稅的2010年成長近五成;其中農產品成長更快,台灣對大陸農產品出口已經由逆差轉為順差,早收產品的貢獻居於關鍵。雖然整體而言,早收產品成長幅度仍不及以電子資訊為主的非早收類產品;但早收產品大多屬於高關稅的傳統產業,在台灣拓展 FTA 版圖不易突破下,自然應善加珍惜得來不易的關稅優勢。

最近對岸以台灣石斑魚包含有害健康成分為理由,而暫時禁止進口。雖然中國之前對不在 ECFA 早收清單的蓮霧、釋迦及鳳梨也有類似的措施,但是首度針對 ECFA 產品的大動作,不但挑起 ECFA 的敏感神經,也再次衝擊兩岸關係。

然而政府目前的因應有待加強,中國驟然禁止台灣進口當然可議,政府初期全力捍衛石斑魚品質,宣稱完全符合檢疫標準,指責中國政治操作;但之後又發現台灣檢驗單位有客觀公正性不足的問題,檢驗結果可能也不會被其他國家接受,出口同樣會受阻。

農業首長甚至批評ECFA才衍生石斑魚業者普遍借牌生產的亂象,並宣稱要求限期改善,千錯萬錯都是別人的錯;但是蔡政府已執政六年,為何毫無作為而放任問題發生?無非只是等待每次中國出招禁運之後再來指責中國,其實就是犧牲台灣農民利益,換取政治資本。

ECFA 雖然稱不上是兩岸關係的定海神針,但蔡政府上台以來,兩岸官方管道完全中斷,ECFA 是目前兩岸官方靠制度維繫少有的連結。ECFA 生效後,中國陸續完成了九個 FTA,已經減損早收產品的關稅優勢;但由於台灣對中國早收產品出口持續擴大,反而可以創造更多的貿易紅利。

由於兩岸及國際情勢不確定性高,會影響 ECFA 未來發展。繼石斑魚之後,未來不排除中國可能對更多 ECFA 早收產品設限,顯示大陸不再重視兩岸和平時期所建立最重要的基石;在兩岸高度政治操作下所產生的碰撞,會繼續侵蝕 ECFA 的效益。

以目前兩岸的氛圍,ECFA 當然不可能深化擴大,但至少應掌握現有的貿易利基。政府因應措施如果還是一成不變,繼續停留在鼓勵國內消費,提供出口補貼,治標而不治本的格局;不但損害台灣產業的利益,更達不到分散出口的目標。














聯合報黑白集/還好沒有時光機


2022-06-24 00:20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民進黨2016年完全執政以來,已出現許多程序不正義的爭議。(本報資料照片)



廿三年前,為紀念「新中國」成立五十年,大陸出版新書《歷史的先聲》,集結一九四一到四六年中共各報刊的社論、短評,副標題「半個世紀前的莊嚴承諾」。未料,書一出就被查禁,因為書中對國府專政的抨擊與對民主自由的期待,拿到半世紀後依然適用,甚至猶有過之。

共產主義曾是許多中國青年的理想,同樣的,當年台灣選擇投身黨外運動者,也有很高的理想性與叛逆性。例如,認為民主需要制衡,國家不能被執政黨當私產,議會政治更不該是投票部隊,仗著席次多就把一切輾壓到底。

當年的在野人士,若回顧自己的黨會看到什麼?民進黨完全執政後,就一副「媳婦熬成婆」之姿;拿下國會多數就如推土機般輾過不同意見,以確保自己的絕對優勢;檢調、司法、監察、乃至其他獨立機關都甘淪為側翼,「黨政一體」比過去更徹底。不僅如此,相對於早年民進黨的百花齊放,如今淪為政治一言堂;在野時高唱國會自主,痛斥行政干預,如今卻甘於扮演過去極力抨擊的角色:只要個人利益或派系子弟出路得到保證,還有什麼值得認真?

還好人類仍未發明時光機,大家不用面對過去的自己。因此,《歷史的先聲》在大陸當然非禁不可,教科書在台灣非改不可,因為控制過去與控制現在,永遠是一體的兩面。












聯合報社論/缺電與電價死結:膏藥貼太多而漸漸潰爛


2022-06-24 00:10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台灣最近兩大電力問題同時爆發。其一是電力不足,其二是電價過低不敷成本。記者曾學仁/攝影



台灣最近兩大電力問題同時爆發。其一是電力不足:夏至剛過,因天氣炙熱,廿二日出現了三九二七萬瓩的史上最高用電量;最低備轉容量已掉到六%邊緣,亮出橘色警戒。其二是電價過低不敷成本:近四年來我國電價「連八凍」,相對於一年多來全球能源價格大漲,台電與中油均因此虧損累累。經濟部下周一將決定是否調高電價,但由於適逢通膨飆高且年底選舉在即,蔡政府會有什麼積極作為,令人難以期待。

電價和缺電問題必須一起談,不能分開看,因為兩者已因蔡政府能源轉型政策的偏差糾結成一團。在一般民眾眼裡,電價當然越低越好,如果要漲,「漲別人、不要漲自己」就無所謂。但天下沒有這麼好康的事,台灣的煤、燃油、天然氣都是靠進口,當國際能源價格猛漲,電價如果一直按兵不動,電力供應必然出問題。近幾年,全台不斷發生光怪陸離的停電事件,顯示台電的管理調度破漏百出,輸配電設備也脆弱不堪,推給鳥獸的藉口已不敷使用。更糟的是,蔡政府一直在瞞天過海、粉飾太平;事實上,從今年初春頻頻發生夜間停電事故,即可想見這個夏季將極難熬。

如果要在「漲電價」和「不漲價」之間作選擇,民眾當然會選擇不漲價。但如果要在「漲電價」和「停電」之間作選擇,一般人恐將寧可選擇漲價。問題是,台灣面對的卻不是這樣「二選一」的問題,因為即使你選擇漲電價,也不表示你逃得過「停電」的命運。問題之所以如此糾結難解,癥結就在蔡政府六年來對發電政策、電力結構及電價的干預,都到了前所未見的地步;而唯唯諾諾的台電和經濟部,恐怕也沒有人說得清電力這本帳,只能不斷地利用大內宣來遮掩自己挖東牆、補西牆的窘境。

追根究柢,台灣的電力問題會落到這個地步,主要原因就是「膏藥」貼太多。所謂膏藥,是指政府的干預和粉飾,近四年電價「連八凍」就是為各種因素連貼八張膏藥。試想,在國際能源價格平穩時,油電價維穩猶有話說;但政府不僅連誠實反映成本都不肯,在國際能源大漲時,我們油電價還不動如山,就是用一張張膏藥遮掩患部及政府私心。

這就是政府在用溫水煮青蛙,麻痺民眾的感受。在有餘裕時,蔡政府用光了「凍漲」額度;碰到壓力止不住了,它才驚覺撕不掉這些膏藥布了,因為裡面的傷口已經潰爛。可悲的是,俄烏開戰後油氣價格暴漲,經濟部三月檢討電價卻還游移觀望,一拖三個月至今,卻沒等到它想要的天鵝。物價正在蠢動,電價一漲勢必觸動通膨的機關,進而引發民怨;如此一來,蔡政府擔心對年底選舉產生衝擊,就正好會發生。

電力不足的問題也如出一轍。蔡英文總統不及早務實調整電力結構,卻一味堅持把仍可使用的核電廠關掉。而且,在預知綠能發電達不到預期目標後,蔡英文又誇口要拿風中飄搖的天然氣發電來填補;她難道不知道,天然氣正是目前國際漲勢最猛的能源嗎?說來驚悚,台灣電力不足的患部,膏藥貼得比電價傷口還多;尤其,缺電尖峰從午後移到日落之後,更說明潰爛之嚴重,就算挖東牆也補不了西牆。

在溫水中被煮久了的台灣人民,對千頭萬緒的電力問題已失去了反應的能力。倒是美國商會一再提出警告,將供電不穩列為台灣最急迫的問題,要求馬上處理;國內工商界也示警,稱若再發生大停電,將招致國際負評。但當問題積重難返,蔡政府手上還有妙方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