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6月27日 星期一

經濟日報社論/經濟政策應回歸本質 別想包贏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76761/web/

◆  經濟日報社論/經濟政策應回歸本質 別想包贏
◆  聯合報社論/美大法官倒退判決,映射台灣大法官傾斜
◆  聯合報黑白集/潘孟安不裝睡了









經濟日報社論/經濟政策應回歸本質 別想包贏


2022-06-27 02:55  經濟日報/   社論
電價是否調漲,備受關注。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繼央行貨幣政策後,攸關物價的電價調整接棒登場。在通膨緊張之際,此二政策不但極其敏感,也讓人得以檢視政府政策的思維。

利率與油、水、電都是經濟體系中重要的價格,卻也都掌控在政府手中。一般商品價格透過市場機制決定,除了可調節供需外,最大的好處是可以引導資源有效配置。但政府可控制的價格,常由於「多元考量」,極易偏離合理水準,輕則導致資源錯置,重則可能影響國家的產業與經濟發展方向。

台灣長期電價水價偏低導致節電節水成效甚差,已是眾所周知。政府長期不願調升油水電等公共事業的價格,不但是民粹式的政治考量,更重要的是政府向來以「油水電維持亞鄰最低價」作為最高指導原則,並視為對產業的德政,可藉此降低成本、提高出口競爭力。這種作法從未因政黨輪替而改變,無論兩大黨經濟口號有多麼不同,努力維持低成本環境以追求出口、驅動經濟成長的基因,倒是相當一致。

政府努力維持亞鄰最低價,除了導致油水電這些稀少資源的過度耗用外,最嚴重的後果造成產業不適應負擔合理成本,長期對低成本的高度依賴,這雖帶來短期的競爭力,卻也是產業長期轉型升級困難的原因之一。這樣維護製造業的低成本環境,怎有誘因展開創新驅動的經濟成長?面對電價調整,馬上有產業領袖揚言出走。對於不願或無法支付合理成本的企業,不正是應該透過合理價格引導其赴海外重新布局,而將有限資源留給有競爭力的企業?

此次電價調整,政府特別躊躇不前。前次電價審議會議而不決,已傷害了政府威信,這次行政院又謂「衡量各界意見再做決定」,明顯放棄宣示改變的決心,當然最後功勞也不會歸於政府。最值得討論的是,經濟部面對電價調整,還要作態表示「注意對民生物價的影響」。電價調漲當然難免衝擊物價,但這只更凸顯了經濟部為何失職地不在物價平穩時調整電價水價。

民生物價問題最該負責的是中央銀行,經濟部應該專心將合理成本反映到油水電等公用事業價格上。油水電價格不同於利率,不一定得由政府制定,許多國家是讓市場決定的。在台灣,政府有油水電價格的制定權,儘管某些短期平抑物價的特別作為無可厚非,但長期而言,政府必須戒慎恐懼,儘量讓價格反映合理成本,讓資源不致浪費、產業健全發展。長期刻意壓低油水電價格,實係濫權行為。此外,台灣正尋求加入強調公平競爭的CPTPP、台美BTA,政府「維持亞鄰最低價」正是不公平競爭的典型作為。經濟部宜戒之慎之。

至於應聚焦處理物價問題的央行,日前僅升息半碼,楊總裁表示「顧內需還要應付通膨,是艱難決定」。抑制通膨是央行天職,行有餘力才能「兼顧」內需,但在通膨嚴峻的此刻,顧內需就不該是央行的主要考量,應放手讓主責的經濟部去做。相對於美國聯準會主席鮑爾明確指出「通膨之傷更甚衰退」,升息義無反顧,楊總裁實在沒有必要那麼「艱難」。去年各國央行誤判通膨情勢,我們不怪罪央行,如今各國急速升息,當然是「過正才能矯往」的亡羊補牢之舉,台灣央行誤判在先,又何苦為了顧內需這個次要目標而甘做幾乎是全球最保守的央行。

別忘了利率正是另一個無法由市場機制決定的重要價格,央行應該致力將利率訂在經濟體系合理的資金成本水準。濫用利率制定權所導致的經濟惡果斑斑可考,央行也宜戒之慎之。

經濟政策沒有包贏,這是經濟學鐵律,經濟部、央行應該各司其職,不要越俎代庖。經濟政策回歸本質,才能打造健全的經濟體質。












聯合報黑白集/潘孟安不裝睡了


2022-06-27 02:48  聯合報/   黑白集
屏東縣長潘孟安(後排左四)昨在佳冬鄉辦石斑魚料理發表會,協助促銷石斑魚,他砲轟農委會迄未提供地方政府任何幫助。記者潘欣中/攝影



銷陸石斑魚被禁,農委會大話連連,說要輔導轉銷其他國家。蔡政府和民進黨裝作此事沒發生,唯獨屏東縣長潘孟安火大了,砲打農委會毫無作為,至今未提供任何協助。農委會則辯稱,潘孟安是「誤會了」。

有什麼誤會?對岸宣布石斑魚禁令已半個多月,農委會主委陳吉仲除了指控大陸打壓,啥事也沒做。直到業者驚爆,被驗出禁藥的養殖場根本沒有出貨,是其他漁民的魚貨「借牌頂替」,才揭穿農委會的謊言。對此,陳吉仲還振振有詞,聲稱「借牌」是長年陋習,要怪就要怪ECFA。既知陋習,為何不改?

像農委會這樣啥事都不幹的部會,事前不把關檢驗,事後不檢討出事原因,陳吉仲還在那裡推諉卸責說大話,怎不令人火大!整個政府都可以繼續裝睡,但全台石斑有半數產自屏東,潘孟安再不講話,還對得起縣民嗎?

把所有責任都推給對岸及馬政府,這是蔡政府的拿手絕活;但要解決問題,卻是此路不通。在漁民檢舉後,漁業署才發現,兩度遭通報驗出禁藥又借牌的活魚搬運船都是同樣的兩家,才開罰十五萬元。如果農委會去年就認真追查,杜絕借牌惡習,這次會禍及全體業者嗎?

陳吉仲是作秀大師,就是少了一點誠實。問題更在,整個蔡政府陪著他裝睡,沒有人要面對真相。潘孟安這一砲,能打醒幾個人?












聯合報社論/美大法官倒退判決,映射台灣大法官傾斜


2022-06-27 02:52  聯合報/   社論
全美各地連續兩日爆發示威,抗議最高法院墮胎權裁定。圖為25日在最高法院前,示威者舉牌指大法官「手上沾滿鮮血」。(路透)



美國聯邦最高法院接連就「女性墮胎權」及民眾在公共場所「擁槍權」作出兩大歷史性判決,兩案都被保守派人士視為重大勝利,卻引發國際社會譁然,也招來歐巴馬及拜登兩總統的重話抨擊。墮胎權案判決出爐後,拜登形容該判決讓美國「倒退一百五十年」。出現這種結局,前總統川普任內新任命三位大法官,從而損害最高法院結構平衡,是最大癥結。

美國大法官共九人,川普接連任命三人,使保守派居於絕對優勢,因而在擁槍權判決以六比三領先,裁定紐約州限槍令違憲;在墮胎權則以五比四推翻憲法的保障,允許各州禁止墮胎。兩案完全暴露大法官意識形態如何影響判決,在人權議題上大開時代倒車。

同樣情況,其實也在台灣上演。我國十五位大法官,目前有十一位、超過三分之二是蔡總統任命,影響所及,近年大法官解釋與判決往往都是在迎合「當道所欲」。明年將有四位馬英九任命的大法官任期屆滿,蔡英文重新提名後,十五位大法官的同質性勢必更趨一致,讓人擔憂未來台灣的釋憲走向。

前不久大法官宣判萊豬案合憲後,行政院長蘇貞昌肯定政院辯護團隊成功說服大法官,更提醒後續還有農田水利法辯論,要以萊豬案當成功典範投入。其實不只萊豬案,在前瞻特別預算案、黨產條例、軍公教年改條例等重大爭議法案上,大法官幾乎全盤接受行政院意見,視反對意見如無物;套句黨產會說法,大法官簡直成為府院黨「附隨組織」。

蔡政府任內的大法官也被質疑限縮地方自治權。不光萊豬案,地方政府針對教師退休金年改、地方議會選舉議長與運作事項的規則制定等聲請釋憲案,大法官主流意見都認定是中央專管事項,憲法保障的地方自治權被大量剝奪,形同司法助長中央集權。

日前憲法法庭針對曾寫信向總統求救的台義爭女親權案,做出首件裁判憲法審查,遭法界強烈批評,指憲法法庭成為第四審、破壞法秩序穩定等;後續類似案件,大法官卻不受理,遭諷只因沒上書總統,大法官就不理。

蔡英文上任後,甘冒違憲爭議提名許宗力出任身兼首席大法官的司法院長,許宗力上任後不久,就把蔡英文競選時承諾的同婚案排入大法官會議議程,不意外地作出符合當局想要的釋憲結果。接下來還有死刑釋憲案,外界關切大法官是否會再助攻蔡政府達成廢死目標。

美國大法官在目前保守派穩居多數情況下,帶領美國社會走回傳統保守老路,自由派大法官只能透過意見書表達痛心疾首,提醒世人最後被破壞的是法院的權威。反觀台灣的大法官則是一味配合執政黨,淪為政治工具。

促轉會批評威權時期的大法官有侍從思維,多號解釋「配合國策」;檢視蔡政府任內大法官會議的解釋與憲法法庭的裁判,既無忤逆當道,且都符合執政黨想要的結果,如今大法官的侍從思維與政策配合度,更令人浩歎!

司法與行政、立法權理應分立制衡,大法官更有守護憲法、保障人民基本權利的責任;政治上的多數,也不能改變憲法對人民的基本承諾。但這幾年為挑戰執政者的釋憲聲請案,被大法官們築起一道又一道的高牆擋下,不但人民基本權利屢遭踐踏,更升高中央集權風險。大法官究竟是憲法守護者,還是執政黨護航者?

如果大法官只知迎合當道、配合執政者需求,讓政府變成一言堂,逾憲越權,肆無忌憚,與威權時期的侍從思維何異?這樣的大法官,根本是創造民主獨裁的幫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