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5月29日 星期日

名家縱論/國際公共財衰退與移轉:美印太霸權困境\星期透視/台美關係真的「堅若磐石」嗎?

udn 論壇報垃圾 udn ,假日欠缺

◆  自由民主台灣 怎有位「蘇總書記」
◆  疫情消息 如何斷真假
◆  社群獵巫 另一種霸凌
◆  星期透視/台美關係真的「堅若磐石」嗎?
◆  名家縱論/國際公共財衰退與移轉:美印太霸權困境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名家縱論/國際公共財衰退與移轉:美印太霸權困境


2022-05-29 00:56  聯合報/   楊永明(作者為國安會前副秘書長)
美國總統拜登。 歐新社



美國總統拜登亞洲行做了三件事:號召印太安全與經濟抗中隊伍、推進全球冷戰格局、凸顯台海烏克蘭化的危機。前者是主要任務,後兩項是附帶效果,但卻喧賓奪主。然而,更重要的是,美國印太霸權在經濟與安全層面,都出現無法有效提供國際公共財的窘境。

拜登政府的印太戰略顯示霸權穩定論重要觀點:一個具有支配地位的霸權,同時是國際安全秩序的創造者,也是全球經濟體系的穩定者;所以霸權要提供「國際公共財」:安全秩序的建構與保障、經濟利益的援助與互惠。

面對中國競爭與挑戰,美國一直站在遏制打壓立場,無法接受與包容中國逐漸增長的影響力和合理的利益。拜登政府為維持霸權地位(以美國規則為基礎的國際秩序),提出印太安全與經濟戰略,卻因區域、國內、經濟等因素,持續提供支撐印太公共財的能力受到考驗。

美國在印太安全秩序層面,仍有前進部署駐軍、日韓澳軍事盟邦,及菲新泰軍事合作夥伴,加上阿拉斯加、夏威夷、關島等戰略武器部署。換言之,美國在亞洲地區軍事力量仍具主導性。但是,美國維持海外軍事基地壓力日增,「成本負擔轉移成為駐在國的重大政策爭議今年是沖繩歸還五十周年美軍基地問題日益嚴重

然而,美國在印太地區安全秩序的挑戰,還是來自中國軍事發展、中俄軍事合作、及北韓核武發展三個層面。這次中俄六架戰略轟炸機在四方安全對話(QUAD)峰會時繞日本一圈,雖說是例行性演習,但實是針對美國印太安全戰略,中俄兩國展現戰略合作權力平衡示警作為

區域國家擔心中美軍事競賽導致區域不穩定,例如去年成立的美英澳軍事同盟(AUKUS),出售八艘核動力潛艦給澳洲,造成東南亞與南太平洋國家的不安感。此外,這次拜登有意發言會軍事保台,雖然白宮與國防部第一時間表示政策不變,但是各國憂心美國以台灣作為代理人刺激中國,於是第二天記者詢問戰略模糊是否有改變,拜登回答沒有。

另一方面,拜登的印太經濟架構(IPEF)更顯露美國提供國際公共財的無力感。在斐濟表態加入後,已有十四個參與國,IPEF 不是傳統貿易協議,但包含數位經濟規則,供應鏈安全,清潔能源基礎設施,到稅收和反腐敗等,可以說每一點都指向中美競爭的關鍵之處,美國可能以其科技優勢治外法權,主導關鍵產業鏈排除與脫鉤中國的新印太經濟關係。

然而,IPEF 有兩個問題,一個是其本質是什麼?能夠提供亞洲國家經濟公共財嗎?另一個則是 IPEF 能夠達成抗衡中國經濟影響嗎?亞洲國家因為美國邀請出席參與 IPEF,來了派對,卻沒看到蛋糕,缺乏開放市場或經濟互惠的實質公共財誘因,反而涉及到設立更高的規則和標準,各方多不看好 IPEF 實際效益。

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在參加 IPEF 後,接受《日本經濟新聞》採訪指出,中國在全球經濟占比已增加,機會和市場都在中國,且中國一直參與亞太地區事務,提出一帶一路和全球發展倡議。同日,日本外務省公布針對東南亞的民調,東南亞人民認為 G20 國家中最可靠國家第一位是中國,然後才是日本,原因是友好關係、經貿連結與對世界經濟貢獻。

中國大陸亞洲地位無可動搖,從東南亞到南太平洋,從南亞到中東,從經貿、援助、基建到安全,各國都感受到國際公共財提供者逐漸移轉為中國。中美兩國其實無法在亞洲排擠彼此,也不應進行冷戰,或甚至代理戰爭,兩國應合作共同實現亞洲的長期利益,建立開放和穩定的區域。










星期透視/台美關係真的「堅若磐石」嗎?


2022-05-29 01:01  聯合報/   趙建民(作者為文化大學社科院院長)
拜登的軍事介入說,美方學者或自政策穩定的角度,認為戰略模糊未變。路透



過去不論美國採取抗中或聯中對蘇,或後冷戰時期的交往政策,台美關係從來都依附在美中關係之下,此於主權和對台軍售領域最為明顯。然而中美爭霸的背景下,川普時期美國對台政策出現脫鉤跡象。最近美國國務院修改台灣事實清單,拜登在日本三度表達軍事介入台海衝突,綠營人士雀躍不已,將之喻為戰略清晰。
拜登領導下,美國一中政策確實有清晰化跡象,上海公報雖然模糊的認同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但美方卻容忍中共將「一中原則」,刻意與「一中政策」混淆。最近國務院和國防部批評中共不再鄉愿。

然而,美方將當前美台關係喻為「堅若磐石」,究竟是拉攏台灣的套裝,還是對台戰略自主?

對拜登的軍事介入說,美方學者或自政策穩定的角度,認為戰略模糊未變,或謂台海戰略出現彈性,更多的專家憂慮美國的戰略混亂,反而激發中共整備軍武。最近台美關係的發展,很難讓人心安。

首先,川普時期官員絡繹於途不再,到訪多為促銷選區利益的民意代表。

其次,美國朝野支持台灣擴大國際參與,但多流為口惠,以台灣在半導體和數位經濟產業供應鏈的龍頭地位,不但未獲邀請參加以此為主體的印太經濟框架協議,還選在正式宣布成立的前夕知會台北,絲毫不留顏面;四方戰略對話功能有限,但台灣也不得其門而入;更別提參加世界衛生大會的提案,美國沒有連署!

第三,過去美方對台軍售限於防衛性武器,川普時期攻擊和防禦界線逐漸模糊,拜登上台後政策出現折轉,強調「不對稱」戰略,並遽爾片面終止台灣已經編列預算的自走砲和反潛直升機採購案,近傳愛國者三型的發價書遲遲不來,新的不對稱戰略軍售,尺度要比過去防衛性武器還嚴苛,面對解放軍的強大戰力,難不成只准台灣打巷戰?

更重要的是,拜登政府擺明避免與中共直接對撞,拜習兩次視訊峰會,拜登都提所謂「四不一無意」,避諱挑戰中共的核心利益,對中方最敏感的台獨,則表達不支持的立場,日昨布林肯的新中國政策,再度表態。

雖然美國將中國列為頭號競爭對手,布林肯提出投資美國、聯合友邦、和中國競爭的對中三政策,並將中共稱之為鎮壓型政權,但同時也強調外交、全面溝通,以期創造共同利益,新的對中戰略克制呼之欲出。美中目前最大的共同利益,便是防範對方改變台海現狀,美方消除中方疑慮的意圖明顯。另外,在烏克蘭戰事以及朝核問題上,美國希望北京配合的動機鮮明。

一言蔽之,美中關係並非零和遊戲,而是競中有合、既鬥爭又合作的矛盾統一。從這個角度,或可理解為何美方以產線受限為由,否決對台自走砲軍售,但廠商卻跳出來說產線無虞;或許也可理解美方告知台灣不讓參加印太經濟框架協議,是因為東協國家擔心台灣反中旗幟過於鮮明,而日本官員卻稱真正原因,是協議中的關稅誘因不足;更或許中方媒體一再強調拜登向中保證「四不一無意」,白宮不予否認,而我方國安外交首長卻稱,美方對我簡報中沒有此項內容。兩岸的矛盾,加上台海情勢的嚴峻,迫使美方單線交往,對兩方個別加碼承諾,但台海兩邊卻都只能掌握部分內容!

美方戰略如此彈性,台灣仍然以不變應萬變、堅持冷戰以來的對中「三不政策」嗎?












大屋頂下/仇中舔美 民進黨面對中共廿大


2022-05-29 01:03  聯合報/  黃年
國家主席習近平25日向世界宣示「中國經濟發展前景一定會更加光明」。(新華網)



今秋中共廿大,習近平將依新憲進入第三任期,並提出「新時代黨解決台灣問題總體方略」。

其實,在廿大之前,是兩岸關係最不至於出大事的時段,因為要等待廿大的局面落定。但是,廿大以後的習近平已不是現在的習近平,廿大以後的中共也不是現在的中共,兩岸關係的凶險與不可測性將急遽升高。

因此,現在民進黨當局必須嚴肅思考如何面對廿大以後的習近平及中共。也就是說,民進黨也應該拿出一套「新時代黨解決兩岸問題的總體方略」。

五月廿五日,「全美公共廣播電台」(NPR)報導我外交部長吳釗燮的專訪。他表示:台灣企圖避免戰爭,將維持現狀,不尋求形式上的獨立。

這是近年所聞「台灣戰狼」吳釗燮最溫和低調的言論,令人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他又說:中共對台威脅日益加劇,且中國大陸國內政經壓力日增,所以中方藉犯台轉移內部焦點、尋找替罪羊的可能性大增。

我要為吳的這句話加一段潛台詞,亦即:廿大後,中共內部權力架構底定,對台行動的自由度立即提升,台灣成為目標的可能性亦大增。台灣若冒進挑釁,就不是「替罪」。

吳釗燮專訪播出次日,美國國務卿布林肯發表《美國政府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政策》演說(原訂五月五日發表),使人聯想台北方面是否事前曾受知會。

布林肯將拜登政府的對華政策作了首次的整理公布,要點與解讀如下:

關於中美關係,顯示「圍堵vs.接觸」的兩難。他說:中國是唯一擁有重塑國際秩序能力的國家,包括經濟、外交、軍事和科技層面(承認並直面中國崛起)。但他又說:美國沒有要遏制中國崛起,更不是要引發新冷戰,反而要努力避免,也無意將中國排除在全球經濟體外(不是脫鉤)。他說:北京的願景是將全球脫離過去七十五年促進世界和平繁榮的普世價值,而美國將對未來提出與中國一較高下的願景(制度、價值、文明之爭)。

關於兩岸關係,則顯示「介入vs.維和」的兩難。他再度將「六項保證」列入「政策」,這可說是唯一增加的「介入」項目。其餘部分,再申「一中政策」並未改變,不支持台獨,反對任何一方改變現狀,支持以和平方式解決兩岸問題,台美軍事關係則在提供台灣「自我防衛」的能力,凡此仍以「維和」高於「介入」。

布林肯宣示的「政策」,若說得直白一些,就是:美國承認並警覺中國崛起,因應之道是和戰兩手、不放棄和,剿撫並舉、不放棄撫。看似仁義道德,其實是心餘力絀,底氣不夠。

以美國這樣的強權,在進行國際博弈時,尚知在「圍堵vs.接觸」「介入vs.維和」的兩手之間尋求平衡。那麼,在民進黨近幾年「抗中保台」的瘋狂操作之後,吳釗燮能說出「台灣企圖避免戰爭/將維持現狀/不尋求形式上的獨立/要避免成為替罪羊」等語,豈止是剛好而已,甚至在他是求之不得。

面對世局,面對兩岸,以吳釗燮的分量,也許自以為可以吃一吃趙立堅的豆腐,但絕對壓不過布林肯吧。

民進黨現今的國際戰略,直白而言,就是「仇中舔美」。

一面倒的仇中。只能仇恨,不能和平;只能衝突,不能互惠;只能零和,不能雙贏。認為:仇恨就是利益,脫鉤就是勝利。試想,連美國都不敢也無力操作這種一面倒的政策,民進黨要不要問自己何德何能?

一面倒的舔美。舔到完全喪失主體性,以作為美國誘殺中共的餌而自豪,以作為美國第一島鏈的一隻刺蝟而驕其國人。且看在今日美中角力與俄烏戰爭中,各國在美、中、俄三方的迎拒進退是多麼細緻地講究距離與比例。例如印度、以色列、土耳其、菲律賓、匈牙利、新加坡、韓國及IPEF各國,有一面倒向美、中、俄一方的嗎?但民進黨政府卻一面倒向美國,借季辛吉的話說,台灣為何不作東西溝通的橋梁,而偏偏要作大國對抗的前沿?

關鍵在民進黨究竟要以台獨或中華民國作為國家戰略。若以中華民國為國家戰略,真正實踐「中華民國不是台獨」,至少比較可能避戰,也就比較可能不必奢望美國軍事介入(把美國拖下水)。在中華民國憲法下,兩岸「一中各表」,就有可能跳出「只能仇恨,不能和平/只能衝突,不能互惠/只能零和,不能雙贏」的不歸路。

反之,若以台獨為國家戰略,就要三不五時看看「美國支不支持台獨」、「中共來犯,美國會不會出兵」。問題是:若要問「美國支不支持台獨」,至少應先問「民進黨你搞不搞台獨」,若你也不敢搞台獨,說什麼「中華民國不是台獨」,則美國「支不支持台獨」對你有何意義?難道,民進黨搞不搞台獨,全看美國支不支持?或美國若要你搞台獨,民進黨就搞了?試問主體性何在?

真正要注意的是,美國鷹派若欲以台獨為誘殺中共的餌,台灣也不能上美國的當。這就是主體性的問題。

布林肯發表的「政策」應視為美國政府的正式宣示。像拜登那種「軍事護台」的思考或言語,在美國政壇確實存在,不必視為「口誤」;不過,即使拜登真的那麼想,但以美國的老謀深算,這類語言畢竟比不上布林肯所言正規「政策」的分量。

布林肯宣示的美國的對華政策,可歸納為兩點:一、不支持台獨,亦即反對任何一方改變現狀(所以,民進黨應知不能搞台獨)。二、支持以和平方式解決兩岸問題(因此,民進黨不能再以仇恨為利益,以脫鉤為勝利)。

布林肯說,美國將提與中國一較高下的願景。台灣若不搞台獨,願以和平方式解決兩岸問題,那麼,也可提出一個與中共一較高下的兩岸願景。要影響中國,中華民國自由民主的願景,應是台灣的最大優勢,連美國也沒有這種直接而深入民族與歷史的影響力。因為,愈「中華」,「民國」愈有力量。

過了廿大這個門檻,中共對內外行動的自由度將提升。布林肯此時的發言,更是台灣辨認自身定位座標的指針。民進黨不要誤判了美國,不要誤讀了中共,台灣一面倒的仇中與一面倒的舔美眼看是走不下去了。迷途知返,懸崖勒馬。

陳明通說過好幾次,但沒有引起太大注意。他屢次說:在蔡英文任內兩岸不會有事,不會有戰爭。

他其實是在說,他的「保單」效期只到廿大,廿大以後就難說了。












自由民主台灣 怎有位「蘇總書記」


2022-05-29 00:49  聯合報/   桂宏誠/民主文教基金會董事長(新北市)
波波漫畫


郭彥均臉書分享醫護朋友敘述,不但遭網軍出征,連蘇揆也以「對辛苦防疫工作不尊重」及引起社會恐慌為由,下令究責查辦。蘇揆下令查辦「假訊息」,讓人以為自誇「自由民主」的台灣,怎有位「蘇總書記」?

目前有十名孩子經政府認定染疫夭折,若執政者覺得人命關天,至少應表現出悲天憫人的自責與遺憾。然而,蘇揆下令查辦彷彿告訴大家,真相是「才」沒有那麼多。這種心態,凸顯擔心防疫成效遭質疑,進而影響選情,尤勝於人命。

人民表達意見的自由,是唯一應「盡量用盡」的基本人權。換言之,人民對公共事務散播的訊息,即使出錯或不實,仍不應受政府處罰。相對地,政府的責任只在於說明實情即可,若還充當言論警察,猶如「專制政權」。

表達意見自由,容許質疑、批判及反政府,而質疑和批判政府的言論,包括容許出錯和不實,乃至於散佈未影響他人權益的謠言也不受罰,這是自由民主和專制國家的重要分野。蘇揆下令查辦,下屬日後競相以此為績效,人民懾於政府的權力,還敢公開表達意見嗎?

除美國發展出「立即而明顯的危險」和「惡劣傾向」言論不受保障外,法國也發展出若非「邪惡言論」和「毒訊息」,亦受政府保障。前者是指具邪惡本質的低價值言論,例如對個人侮辱、誹謗或鼓吹歧視、仇恨、恐怖主義和戰爭等。後者則指可被客觀證實的訊息,經惡意造假或扭曲而大量散佈,以致侵害自然人、法人或政黨的權益。郭的貼文又屬於哪種呢?何況,藝人散佈「假訊息」的影響,會比政府的不實訊息還嚴重嗎?

大陸新冠疫情初期被視為吹哨人的醫師李文亮,後來被中共追奉為烈士及追授「中國青年五四獎章」。連中共都制定公部門吹哨人獎勵制度,規定非惡意的不實報告不追究責任,民進黨除善於打假訊息外,敢建立鼓勵吹哨人的制度嗎?










疫情消息 如何斷真假


2022-05-29 01:07  聯合報/   吳景欽/真理大學法律系所教授(新北市)
行政院長蘇貞昌(右)對郭彥均分享臉書説法表示「這種不實謠言內容相近類似,有很明顯的操作痕跡」,將加以咎責、查辦。記者林俊良/攝影



藝人郭彥均依醫護友人敍述,於臉書貼出感想,除遭網軍出征外,蘇貞昌院長也表示,因相近團體操作痕跡,造成社會恐慌,將加以究責。只是對所謂假消息,真可憑一、二句話,就給予處罰嗎?

若散佈有關傳染病謠言,因其涉公眾的安全與健康,依傳染病防治法第六三條,可處以三百萬元以下的刑事罰金。而若涉新冠肺炎的謠言散佈,依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防治及紓困振興特別條例第十四條,則可處以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三百萬元以下罰金,以避免製造不必要的恐慌。故若於社群網路平台貼出,諸如小孩很慘、這麼多小孩走了等,並因此被轉貼,值此疫情嚴峻時刻,確實會造成社會不安。故加以查辦、究責,似乎為執法者責無旁貸之事。

但此處問題是,有關疫情訊息,到底如何判斷真假?如以新冠確診、重症與死亡人數,或者是有關快篩數量、採購價錢等等,是否以官方發佈者準,人民不得有任何異議呢?

這個答案顯然是否定的,除了官方統計數字永遠存有黑數外,我們也永遠無法得知,這些數字是否被有心或無意的美化或忽略。故若一切以官方宣布者為真,任何與之不同的說法或質疑,動輒被以假訊息查辦,這無疑是對言論自由的極大戕害。

又依大法官釋字第五○九號解釋,只要基於善意且有所本的言論,是不能以誹謗罪來加以處罰的。而此號解釋所建立的善意傾向原則,也應可作為其他對言論自由處罰的免責基準。

以此次造成爭議的臉書貼文來說,郭彥均是根據醫護朋友所言有感而發,撰文提醒大眾關注醫護人員辛勞,及對逝去生命的感慨與傷心,既有所本,也肯定是基於善意。若僅因小孩很慘、許多小孩走了,這一、二句話,就指責其散佈假消息,實已屬見樹不見林的錯誤解讀。更何況,本於生命無價,任何一個小孩的逝去,都絕對是台灣社會難以承受的悲傷與悲痛。

總之,對臉書貼文,執法者若僅抓著整篇文章的隻字片語,因與主管機關所發布不一,就查辦與究責,卻從不檢討與質疑官方數字與說法的真實性,則所謂對假消息的處罰規範,就只能是對付平民百姓的工具。











社群獵巫 另一種霸凌


2022-05-29 01:05  聯合報/   趙哲聖/開南大學資訊傳播系助理教授(桃園市)
藝人郭彥均因在臉書分享醫護朋友敘述,被網友出征。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郭彥均因在臉書分享醫護朋友敘述,被網友出征,連行政院長都說這是假消息,要究責查辦,雖然行政院隨後稱非針對單一藝人,但已引發議論。

自媒體豐富了網民眼界,能從社群看到各種人在得病、看病、排隊買快篩,或做 PCR 的種種,甚至「悲劇」,可說資訊澎湃、超載,甚至假訊息出現,這是社會意見表述的自由現象,「我分享,故我在」。郭的言論,可以不認同,或排斥此資訊,但連院長都說要查辦,這是社群媒體被獵巫的另一種霸凌。

資訊素養的訓練,只有使用者多看、多比較。至於政府,涵養接納各種忠言或諷刺,多做「少下假消息」的指導棋,才是正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