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75352/web/◆ 聯合報社論/台灣假消息世界第一 陳吉仲漏掉的真相
◆ 聯合報黑白集/明年的糧解不了今年饑
◆ 經濟日報社論/中國大陸經濟的三大挑戰
經濟日報社論/中國大陸經濟的三大挑戰
2022-05-09 00:39 經濟日報 / 經濟日報社論
北京政府去年推出一連串的監管新規,為中國大陸經濟帶來新的不確定性。歐新社
由於北京政府去年推出一連串的監管新規,加以恆大地產危機重創經濟,為中國大陸經濟帶來新的不確定性,且已反映在經濟數據上,令國際機構對2022年中國經濟表現頗不看好。豈料,今年隨著變種病毒 Omicron 在上海等多個城市大流行,中國政府再度採取嚴格的封城措施因應,不僅重創國內經濟,更加重全球供應鏈壓力,市場遂紛紛下修2022年中國經濟成長率預測。
具體地說,2022年中國經濟正面臨疫情失控、地緣政治及政策失誤風險三大挑戰。首先,就疫情來看,上海自3月底封城至今,確診人數超過60萬、經濟損失難以計數,更讓人擔心的是,中國整體醫療量能和先進國家仍有一段差距,且過去兩年中國之所以能快速控制疫情,主要是透過體制效率調動全國醫療資源集中在疫情艱困地區之功。若疫情全面擴散,則在不同城市醫療量能高低有別的情況下,各地乃至全國醫療體系的崩潰風險,將產生負面的外溢效果。同時,與國際三大疫苗(BNT、莫德納、AZ)相比,目前中國主要施打的國產疫苗(國藥、科興)三期臨床保護力較低,恐難抵抗變種病毒不斷來襲,加以中國疫苗亦沒有經歷類如歐美地區大規模染疫的檢驗,如疫情當真在全國失控,既衝擊經濟表現,更危及社會穩定。
其次,俄烏戰爭不僅是兩國間的熱戰,更是國際地緣政治競合的混戰。這場戰爭令逐漸鬆散的美歐同盟開始團結,並著手恢復北約和跨大西洋的能源合作。更重要的是,過去不想在西方與中俄之間選邊站的國家,有許多國家開始明確表態,如芬蘭及瑞典都在考慮加入北約以對抗來自東方的挑戰。而以往常與俄羅斯站在一方的習近平,即便試圖在俄烏戰爭上維持中立態度,卻仍無法避免地要為「友好沒有止境」的盟友俄羅斯付出代價。特別是在美中貿易戰後,北京政府極力加強的中歐關係受到重挫,近年來的戰狼式外交,導致中國在先進國家民眾觀感為20年來最差等外交與地緣政治影響力的受挫,可能加劇中國的經濟下行風險。
最後,習近平上任以來中南海權力愈來愈集中,使中國政府體系出現政策失誤的風險。像是隨著疫情持續逾兩年之久與傳播力強大的變種病毒來襲,北京當局仍不願承認強硬的清零政策已不符現實所需,不願承認疫情初期中國體制勝於西方的故事不再,更無視客觀數據,堅不放行更具效力的西方疫苗施打,以致民眾難以做好與新冠病毒共存的準備,只能反覆接受自由被剝奪、行動被封鎖的代價,以及對經濟層面的反覆凌遲。
此外,過去兩年北京政府以「共同富裕」的口號,試圖重塑政府、企業與民眾的關係,透過各種監管措施希望創建更順從的新創與高科技公司。但順從與創新有根本上的矛盾,使曾經閃耀的中國科技業在新興領域發展處處受限,以致大陸科技產業市值損失超過1.7兆美元。取而代之的是,數以萬計追隨黨目標所創建的公司,這類企業雖取得地方政府大量補貼,卻因發展方向未經市場檢驗而難居於創新前緣,甚至僅是欺詐或淪為虛耗。
綜上,Omicron 疫情與俄烏戰爭急遽地加大了2022年中國經濟下行風險,但對中國大陸經濟影響更深遠的是習近平上任以來持續的集權及加強對輿論的控制,導致政策失誤風險提高。畢竟,過度集權會使官員以更多的阿諛奉承自保或爭功,輿論控制則讓人民聲音未被發現或讓其更加順從,令政策缺乏多元性,反饋機制也趨於失靈,最終讓政策缺乏調整彈性。倘若北京政府又不願認錯、一意孤行,必然形成政策失誤的惡性循環。屆時,習近平不只無法證明中國體制優於西方,更恐成為將中國經濟發展帶向危局的關鍵人物。
聯合報黑白集/明年的糧解不了今年饑
2022-05-09 00:37 聯合報 / 聯合報黑白集
屏東縣府爭取5處衛生所加入販售行列,圖為屏東民眾排隊購買實名制快篩試劑。示意圖/記者潘欣中攝影
政治人物最大的本事,就是用數字來糊弄百姓。原因是,數字看起來很具體,卻暗藏解讀玄機。在全民苦等快篩試劑之際,蔡總統呼籲大家不要囤積,說政府五月間將取得「一億劑」,民眾不必恐慌,這就是心戰型的數字遊戲。
被數字暗槓的,首先是「時間」。才五月初,單日確診數已四萬多,顯示政府該準備的工作都沒做,導致疫情黑數不斷增生。試想,以目前確診人數上升的速度,五月底前就算進來一億劑快篩,屆時累計已有上百萬人確診,不嫌太遲嗎?
這就好像,明年的米糧,解救不了今年的饑荒,是一樣的道理。快篩的作用,是要讓民眾及早測知自己是否確診,才能自我管理並避免波及親友。現在是政府毫無準備,使疫情急遽失控;俟確診遍地開花,再進口一億試劑,已經無濟於事。就像乾涸將亡的枯魚,一瓢水就可以救它;有人卻誇稱,來日要「引西江之水」給它。這是沒心,還是沒腦?
一億的試劑,不僅在時間上落後,也是誇大。「小吃店變身生醫」的高登,以兩百萬資本額要吃下十六億元大單,結果反因負債紀錄太多被噎住棄單,立馬出現一千七百萬劑黑洞。至於其餘廠商,能否準時到貨,亦仍未可知。說穿了,一億劑基本上是「安慰劑」,是總統的「畫餅充飢」術,卻安不了百姓的心。
聯合報社論/台灣假消息世界第一 陳吉仲漏掉的真相
2022-05-09 00:35 聯合報 / 聯合報社論
農委會主委陳吉仲。本報資料照片
華視報導頻頻出錯,也被踢爆拿僑委會千萬預算做「獨家」採訪,更被立委揭露農委會委託華視進行媒體操作及社群營運,去年預算即超過四百萬元。對此,農委會主委陳吉仲答稱,所有招標案都是合法,目的是要扭正假消息對農業的傷害,因為「全世界最多假消息的國家就是台灣」。陳吉仲如此大言不慚,似乎少講了兩個字;如果他說全世界最多假消息就是台灣「政府」,或許更符合外界觀感。
五月三日是聯合國訂定的「世界新聞自由日」,國際非政府組織「無國界記者」當天發布民國 111 年(二○二二)新聞自由指數報告,台灣排全球第卅八名,屬於新聞自由「狀況尚可」等級。但無國界記者組織稱,台灣的公共媒體不是大眾可信賴的主要資訊來源,台灣在對抗不實資訊沒做得很好,因為「打擊不實資訊,不等於控制媒體」。
台灣新聞報導看似自由,但近年言論市場有趨於單一化的傾向;尤其國家機器掌控媒體斧鑿甚深,政府有時甚至帶頭造假。最近美國參議員葛理漢訪台,當場對蔡總統推銷波音七八七飛機,媒體披露後,總統府、國安局、外交部、民進黨立委第一時間集體否認,國安局長陳明通甚至在立法院公然帶起「認知作戰」的風向。
當天現場直播時,葛理漢對蔡總統說,「我們希望您購買七八七」;總統府口譯竟離譜譯成,「非常希望我們接下來有非常良好的成果」。總統府事後新聞稿更是中、英文兩套手法,英文原文照錄,中文則隻字未提。政府新聞稿是官方文書,總統府自稱是「潤飾」,實則是「偽造」;上行下效,行政機關當然有樣學樣。
農委會是「一四五○網軍代名詞」的始作俑者,民國 108 年(二○一九年)農委會編列一四五○萬元預算,擬在網路論壇等社交平台發布訊息,被立委質疑是在招募網路水軍。如今農委會知過不改,又委託華視網路操作媒體,今年在社群媒體的維運預算上看六百萬元。網軍標案不僅有適法性疑慮,華視出包連連,除連犯烏龍跑馬燈的低級錯誤,還誤植閣揆蘇貞昌為「總統」,稱蔡英文為「蔡EE」。而今,農委會還砸大錢委託華視進行媒體操作,豈非「請鬼拿藥單」?
先前華視接僑委會千萬標案,竟自稱「獨家」採訪,形同掛羊頭賣狗肉,已違反預算法「一四五○條款」,未明確揭露廣告標示。連僑委會也證實,華視新聞台長陳雅琳專訪駐美代表蕭美琴和駐德代表謝志偉,並非其標案要求之內容,顯示華視已植入大內宣的 DNA。民進黨曾高喊「黨政軍退出媒體」,如今自己卻樂在其中。
政府機關的造假行為,最近也頻遭自家人糾正。綠委高嘉瑜日前指國內快篩試劑價格太高,稱「德國唾液快篩只要卅元,德國人民可以天天快篩後才出門」,卻遭指揮官陳時中駁斥是假消息,還秀圖卡警告「請勿轉傳,以免遭罰」。次日,各界引述德國消息來源打臉陳時中,證明德國確有卅元的快篩試劑;陳時中竟改口稱,快篩賣太便宜擔心民眾「囤積」。指揮中心的信口開河,人們見多了:確診案例可以「校正回歸」、不普篩變成「類普篩」、居隔政策三天一變。喊了兩年的「超前部署」,只有喊話比別人快。
民國 108 年(二○一九年)民進黨內初選,賴清德曾呼籲蔡英文的網軍停止攻擊他,當時「總統養網軍」已成公開的祕密。如今,政府機關花公帑養網軍,則是人民笑不出來的笑話。沒錯,「全世界最多假消息的就是台灣」,陳吉仲的故事就是其中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