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北和約 界定台領土主權
◆ 會考防疫 勿蹈統測覆轍
◆ 從俄烏戰爭 體認避戰的重要性
◆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微光134 守護老幼窮
◆ 國文老師只考英文? 荒謬的教師甄試
◆ 善待學校防疫國家隊
◆ 上海封城與鄭和寶船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微光134 守護老幼窮
2022-05-04 04:30 聯合報 / 侯勝宗(作者為逢甲大學公共事務與社會創新碩士學位學程特聘教授)
宜蘭1日新增314名確診個案,接連兩天破300例,其中南澳鄉部分新增34人確診、學生新增48人及教職員1人確診、移民署宜蘭收容所再添1名工作人員確診。圖/衛生局提供
直至五月三日,全台確診人數為一七,三九四二人。若以「萬人確診率」來排行,前幾名竟然不是雙北市疫情重災區,而是宜蘭南澳鄉和花蓮秀林鄉等原鄉部落。這顯示未來要病毒共處的新常態下,原偏鄉的醫療守護與社會照顧網絡,勢必要有全新的設計與想像。本文將說明筆者對疫後社會所想像的移動照護網絡—微光 134 行動。
筆者從事偏鄉研究超過十年,觀察到原偏鄉並不缺乏有形資源,而是受困於三大「先天不足」:企業家精神不足、工作機會不足與運輸微血管不足。原偏鄉因為缺乏第二部門(企業組織)願意有計畫地投入於地方產業的推動,只見第三部門(非營利組織)投放許多短期方案與救濟陪伴;第一部門(政府單位)雖每年編列大量的計畫預算,但因官僚體系造成跨部會資源無法整合,預算執行結果常是「手術成功,病人死亡」,面臨周而復始的治標不治本。
筆者民國 107 年(二○一八年)開始嘗試在台中梨山部落和新北烏來部落二個原鄉,整合中央政府衛福部的長照2.0預算、科技部的研發經費、教育部的 USR 資源、企業的 CSR 資源、非營利組織的愛心和逢甲大學的師生力量,與地方政府合作建置偏鄉Uber—小驢行預約媒合平台,聘用在地原住民從事接送任務,推動「一台車養活一家人,服務整個社區需求」的微血管運輸倡議,希望能用富人性化的資訊平台調度在地車輛與司機,來打通原偏鄉「人進物出」的任督二脈。
過去四年以來,這項「小驢行.接送情」的社會倡議,已獲得全台灣約一千萬人口的六個縣市政府支持,透過建置交通預約系統,整合地方政府不同業務目的之車輛,從事長者就醫、身障就業、兒童就學、民眾就養等多重目的的出行。目前也正積極推動「車不休息、人休息」共享模式,於周六日或連續假期將車子投放於載貨物流或地方小旅行。目前小驢行已成功媒合超過一百萬趟次的長者就醫和原偏鄉出行接送。
同時,也因為地方政府的成功經驗,如今這個社會實驗也於過去二年間接帶動了交通部《汽車運輸業管理規則》的修法,讓民間白牌車合法經營偏鄉客運服務,增加參與偏鄉公共運輸服務彈性;同時也鬆綁了偏鄉汽車客運、計程車與自用車除了載人以外,也可同時提供貨運服務的限制。終於讓制度法規可以符合原偏鄉的特殊需求。
去年大疫當道,新北市政府更徵召小驢行調度平台和長照專車,推動「微光抗疫」確診者專車接送,完成約四千四百趟次的確診者安心返家服務。
展望未來,與病毒共處將成為新常態,筆者也正構思如何結合社會各方資源,放大微光力量—號召一三四家企業,支持一三四位原偏鄉民眾返鄉,協助融資取得一三四台車輛,培力成為照顧服務員司機,返回家鄉守護老幼窮。用微光134行動,帶動人口回流。
台北和約 界定台領土主權
2022-05-04 04:30 聯合報 / 林滿紅/中研院近史所兼任研究員
在最近有關舊金山和約(簡稱「金約」)與台北和約(簡稱「北約」)的討論中,當前中華民國的國家領導團隊紛紛拋出人民主權與國家繼承等概念。就國家繼承而言,其著重的是民國 38 年(一九四九年)前後中國大陸的國家繼承。但就「金約」與「北約」而言,其在主權方面界定的是領土主權,而非人民主權,其界定的領土主權與當前的中華民國相關者是台灣、澎湖與南沙、西沙,而無關中國大陸。
有關領土主權與國家繼承,都與國家要素息息相關,目前國際社會有關國家要素,遵守的是民國 22 年(一九三三年)美國與十八個中南美國家簽定的蒙特維德公約(簡稱「蒙約」)。其第一條界定國家要素包括有具體範圍的政府、領土、常住的人口,與對外往來能力。第三條指出外交承認並非界定某政治實體是否具有國家資格的要素。本文擬參考「蒙約」,並由近代條約有關台灣與香港主權的界定來彰顯領土主權與國家繼承兩概念,也將討論當前國家領導團隊有關人民主權的說法。
一、領土主權與國家繼承
就國家要素而言,在台灣的中華民國與香港都有常住人口,也深具非外交承認的對外往來能力,但香港沒有自己的政府來行使領土主權。有人會問香港九七回歸,為何未回歸中華民國,而回歸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在英國殖民前原屬廣東,在民國 38 年(一九四九)前後的國家繼承中,中華人民共和國繼承了金門、馬祖以外的中國大陸,而中華民國持續保有金馬。
香港島與九龍司與台澎在清代條約中均有過領土主權割讓。但因香港領土最主要的新界有九十九年租借之約定,在清朝政府讓渡完全主權給英國九十九年期滿時,英國將整個香港一起移轉給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最近不斷加強廣、澳、港的聯通,其所行使的領土主權,就像一八九五年依馬關條約台灣割日後,日本透過關稅設計使台灣的茶與樟腦出口到美國的轉口港逐漸由神戶取代廈門或香港一樣,其他國家無得干涉。日本對台灣的完全主權則依「金約」與「北約」轉移給在台灣的中華民國。依照「蒙約」,民國 41 年(一九五二年)仍持有金馬的中華民國仍具國家資格。而因民國 41 年(一九五二年)四月廿八日「金約」生效,日本恢復國家主權,中華民國由其繼承台澎等主權,是日本國家主權的部分繼承,一如一八九五年日本接收台澎時,對中國主權進行了部分繼承。
二、人民主權
在「蒙約」之中與人民相關的國家要素是常住人口。但就「蒙約」看來,人民主權並非國際法界定的國家要素。香港沒得透過公投決定前途,或中華人民共和國沒有人民選舉國家領導人的人民主權仍為世界上的重要國家,皆為明證。
當前中華民國的國家領導團隊中,有人說,國家一直有主權,但未交代其主權基礎為何;有人說要到人民選舉國家領導人的人民主權誕生,國家主權方始確立,後者又將此說成是「有效自決」。此一說法應該源於美國總統威爾遜的「民族自決」。但相對很多亞洲非洲國家的「有效自決」,在民國 34 年(一九四五年)前後,台灣人民並沒有。民國 79 年(一九九○年)代台灣的民主發展有來自人民抗爭的部分,但更有人民與政府合作開創的部分。真正界定台灣領土主權的民國 41 年(一九五二年)的「北約」,其簽訂背後有台灣的戰略地位、政府的軍政能力與人民的良好素質等因素,值得全民共同珍惜。
會考防疫 勿蹈統測覆轍
2022-05-04 04:30 聯合報 / 溫順德/高中校長(台中市)
111年國中教育會考將於5月21日、22日舉行,台北考區計有2萬1776名考生。本報資料照片
四技二專統測已經結束,然而部分試務規畫仍有討論修正空間。
就考場安排來說,原本技測中心公告,確診考生不得應考,改以外加名額補救;居家隔離、檢疫及自主健康管理者須獲衛生單位通報,始得安排隔離試場。然因疫情蔓延過快,技測中心放寬標準,考生快篩陽性和密切接觸者被匡列可至隔離試場應考。技測中心彈性處置,雖可減輕考生壓力,然規畫不夠縝密,隔離試場查詢系統出現不少誤植狀況,反造成考生困擾。
以台中區考場為例,由於隔離考生驟增,臨時加開一所大學集中隔離考生應試,並於周五下午開放考生上網查詢。本校一班隔離考生,一位仍在原來考場,一位卻查不到資料,另一位則排至中壢,經反映後雖做修正,卻也影響考生情緒。而該班確診的考生竟還查到應試考場,鄰近友校主任反映亦有類此烏龍情事,確診學生一旦應考,恐將成為防疫破口,怎不令人膽顫心驚?隔離考生試場安排亦為整體防疫一環,必須百分之百正確,不容任何疏漏。
休息區規畫多數安排一般教室,部分集中在大禮堂,教室通風相對較好,應為防疫最佳選擇;將休息區設於禮堂,考生比鄰而坐,反而讓人捏把冷汗。考生中午用餐處,技測中心並未統一,交由試場學校決定,有的要求在考場用餐,有的允許在休息區,衍生一試多制亂象。大學學測規範嚴謹,全國考生一體遵行,四技統測相對鬆散,不論休息區設置或中午用餐地點,各考場應統一規範,一則落實防疫需求,再則避免不公爭議。
統測驚險落幕,疫情卻未稍歇,國中會考旋即到來,考生將近統測三倍,試務工作挑戰更大。統測亂象殷鑑不遠,當局必須超前部署,訂定縝密防疫規範,完善各項配套,別讓考生惴慄難安。
從俄烏戰爭 體認避戰的重要性
2022-05-04 04:30 聯合報 / 王伯元/李國鼎科技發展基金會董事長
烏克蘭首都基輔一名母親二日抱住正在溜滑梯的女兒,遠方是在俄烏戰爭中遭砲擊的建物。(路透)
俄烏戰爭明面上是兩國新仇舊恨累積爆發的結果,但背地裡不脫美國運籌主導的力量。戰爭爆發後,拜登屢次抨擊俄羅斯總統普亭對平民的不道德攻擊,也表明美國會堅定支持烏克蘭為其自由、民主和生存而戰。將俄烏戰爭包裝為民主對抗極權,正義捍衛侵略,並號召相同信念的國家加入其陣營。俄國也不甘示弱,並警告美國及北約等國家如再繼續支援烏克蘭,將會有第三次世界大戰的「真實」危險。雙方各自拉攏同盟,將世界一分為二,「全球化」瓦解成二個「半球化」。
美國不諱言,支持烏克蘭的最終目的是要利用他來消耗俄國的軍力。戰事未如普亭設想的速戰速決,加上歐美聯手給予經濟制裁,俄國的國力大傷;中國將會崛起,憑藉其經濟實力及軍事後盾,成為歐美之外的盟主,與美國分庭抗禮,甚至隱隱有凌駕其上的姿態。
三月拜登邀請東協各國領導人在華盛頓召開高峰會談,主要基調在抗中。只有新加坡的李顯龍總理親自去了,算是給東道主一個面子。不過他提到,不贊同美國將俄烏戰爭包裝為民主對抗極權的聖戰。他也呼籲要增加中國在 IMF、世界銀行、亞洲銀行等國際體系的分量、參與力及影響力。因為中國的經濟實力已超出英美日等國家。他同時建議美中不應脫鉤。因為中國是美國和東協最大的貿易夥伴,也是很多美國企業的製造基地,一旦雙方斷鏈,巨大的經濟成本將會使美國受傷。
美國拉攏東協,除在政治、外交及軍事方面布局外,更提出將啟動「印太經濟架構」,以抗衡中國透過「一帶一路」及 RCEP 在當地的積極深耕,但東協各國領袖似乎不願捲入美中的抗衡。就以在「印太經濟架構」及「四方安全會議」中占重要地位的印度來說,俄烏戰爭期間立場曖昧,既不和歐美同步譴責莫斯科,又趁機搶便宜向俄羅斯購買石油和軍武。而最近中印外長會面後,雙方似乎建立了初步的關係。印度的態度是否會造成美國印太戰略的裂痕,令人玩味。五月中旬美國將再度召開東協領袖會議,各國的態度及參與度更值得留意。
美國啟動「印太經濟架構」的目的就是要各國選邊站,東協各國雖與美保持友善,但未忽視中國。民國 110 年(二○二一年)中國與東協貿易額已逾八千億美元,為了國家利益,諸國均游走於兩強相爭之中,既不想成為美國博弈的棋子,更期待能左右逢源,漁翁得利。台灣有兩岸關係的變數及貿易依存度的壓力,怎麼能不更加小心謹慎呢?
很多人說今日烏克蘭,明日台灣。確實兩國有很多相似之處。這次戰爭也給了台灣一堂寶貴的課程;美國未出兵援助盟友,讓我們看見國際關係的現實及殘酷;烏克蘭烽火連天、斷垣殘壁,民眾驚恐悲泣、流離失所的畫面,更讓我們體認到避戰的重要。身處美中競爭核心,我們必須要有自己的安全策略,不要輕易地選邊站,製造兩岸緊張局勢。畢竟維護家園基業,追求和平共存,在地緣政治風險中,爭取更大的生存空間,才是愛台灣最好的方式。
國文老師只考英文? 荒謬的教師甄試
2022-05-04 04:30 聯合報 / 陳凱恩/教(台南市)
自從台南市前市長賴清德在民國 103 年(二○一四年)提出「以英語為第二官方語言十年計畫」後,接著在民國 106 年(二○一七年)蔡英文總統也提出了「二○三○雙語國家」的美好想像。然而這幾年下來,關心教育的民眾漸漸發現政府缺乏配套措施、急衝快打的政策方針,不但無益於教育現場的課程安排,更可能會對學生造成反效果。筆者不禁想問政府,所謂的雙語政策究竟是我國的教育願景,還是政黨選舉的口號、選舉前的大餅罷了?
這陣子以來,各縣市政府陸續公布了今年教師聯合甄試的考試簡章,對於新課綱下新時代教師,相信大家都有相當高的期待。然而,當筆者看到花蓮縣政府公告的教師甄試簡章時,只能用「瞠目結舌」來形容。從國小到高中,各級學校的教師甄試都要考英語科,而且英文科的比重都高得不合理,而國高中大多數科目教師甄試更取消了該科專業的考試,只需要考英文及教育知能。
舉例來說,化學老師的甄選不用考化學、數學老師的甄選不用考數學,甚至連國文老師的甄選也不用考國文,大家都跟英文老師考一樣的英文試卷!除此之外,教師甄試的口試科目「完全都是用英語口說」!試想,有多少教學能力優良的教師,有可能只因為英語口說能力相對弱勢,所以無法在學校任教?又有多少其實教學能力不足、缺乏該學科專業知識,卻因為英文能力很好而高分錄取,成為人師?
不是說英語能力不重要,只是把英語凌駕在教育專業、科目專業之上,完全忽略一位教師教育能力、輔導能力、班級經營、親師經營、文書處理能力的重要性。罷黜百家,獨尊雙語,矮化教師的專業能力,犧牲學生受教權益,完全是政府看不起教育的最壞示範!
在這樣教師甄選的條件之下,可以保證未來學校老師英語能力一定不弱,但是各科老師是否具有該科專業就是未知數了。面對有可能缺乏專業能力的教師,學生仍舊是最大的受害者!
善待學校防疫國家隊
2022-05-04 04:30 聯合報 / 蘇子鈞/教(台北市)
全教產說,目前各縣市校園防疫措施不一、基層老師無所適從,要求教育部擬定相關配套。圖為教育部。本報資料照片
學校教育是落實防疫新生活最佳場域,在這二年疫情延燒的日子中,勤洗手、戴口罩和量體溫,已透過防疫教育深植在學生的日常中,甚至延伸進入家庭;線上授課、自主學習更成為師生教與學的基本能力,證明我們都有能力在變動的局勢中找到最適合生存的模式。
由於確診攀升,第一線單位超過負荷,教育部在四月廿八日發文請學校配合「重點疫調」及協助匡列密切接觸者,配合建立「COVID-19學生防疫單」相關資料,當接獲有學生或教職員工確診時,於知悉確診個案廿四小時內,協助匡列「確診個案之密切接觸者」,並製作「密切接觸者名冊」送交衛生局。五月開始國小也會進行六至十一歲兒童疫苗校園集中接種。
因此,學校接手通報、疫調、居隔通知書、快篩試劑的發放,和規畫兒童疫苗接種的第一級防疫工作,人力吃緊不在話下。防疫長廿四小時待命校內師生疫情變化;班上如有學童確診,導師就要負責聯繫回報填寫表格造冊,業務處室彙整確診班級訊息並回報各級單位,還有接不完的家長詢問停課復課電話。當然本職教學工作,備課、授課及命題,也刻不容緩的必須承擔,家庭事務就先放開吧。
非常時期,學校單位配合執行,但仍懇請中央是否能在防疫順利開展的前提下,對於學校現場執行防疫工作的夥伴給予最大的關懷,無論是核撥代課補助或是加班費用,甚至簡化通報、疫調的流程,以數位通報、自主通報的做法減輕負荷,以激勵第一線學校同仁參與的熱情。
從最初的清零到現在的共存概念,全世界都在尋找一條對人類最有利的方向。黎明前的黑暗,最黑,但是衝破黑暗後的黎明,一定最美。未來台灣防疫史上,學校會以參與防疫國家隊而自豪,會以捍衛學生健康安全而欣慰。
上海封城與鄭和寶船
2022-05-04 04:30 聯合報 / 羅竹平/台大農經系教授(台北市)
長樂鄭和塑像
十五世紀時,鄭和的船隊(明永樂三年至宣德八年(1405-1433))是世界上最大船隊。既宣揚了國威,也撐起了國際貿易通道。但中國為何突然燒毀鄭和寶船?
經濟學家是這麼解釋的:自由貿易會創造財富,但財富會向掌控貿易資源的人集中。諾貝爾經濟獎得主安格斯.迪頓在其著作中認為,中國毀掉鄭和寶船旨在扼殺自由貿易。朝廷擔心因對外貿易而崛起的新富商階層會威脅它的權力。特別是當時的明朝,嚴重通膨使得清廉官員難以糊口,買官賣官盛行。為了鞏固權力,明朝皇帝寧願把全球最強大的艦隊自己放把火燒掉。
從此西風壓倒了東風四百年。直到鄧小平的改革開放,引進外資和市場經濟,民間生產力得到釋放。只四十年時間,就孕育了許多國際級的民營企業。
但是,自民國 109 年(二○二○年)以來,中國開始「國進民退」地管控民營企業。如螞蟻金服的上市一夜喊停。根據中研院的經濟院士謝長泰等人的研究,如果中國的資金和人才能像美國般自由地追求效益的話,中國製造業的生產力還可以提高三成以上。然擁有中國資金總量七成的四大國有銀行,八成以上資金都貸給了國有企業。
螞蟻金服利用財務工程將國有銀行的存款,依據大數據而非抵押品轉貸給普羅大眾。馬雲是在幫助把中國寶貴的資金資源從效益較低的國營企業轉到效益較高的民營企業,儘管風險較大,應更有利經濟民生,結果被獵巫。也許,中共不希望掌控資金的大權旁落,特別是旁落有外資控股的民企手中?在這 AI 時代,生產要素除了人才和資金,還包括數據。這也許可以解釋為什麼中國的數據平台 (騰訊、阿里、滴滴、美團等)也被「整頓」的原因。另外,香港占中時,許多年輕學生不認為自己是中國人,這或間接讓新東方瀕於倒閉。中國政府似乎是想將中小學的教育和教師全然收歸國有,免得愛國教育受到私營資本的染指。
難不成,中國想再次摧毀自己的寶船?軍工複合體發展成艾森豪口中的「怪獸」,深深影響美國政府決策。美國最富有的一%掌握了全國四成财富。中國推行「共富」和「國進民退」,也許只是出於防制這些資本無序擴張後的弊病。然而,上海封城還真可能多少產生這種效應。
這世界有二大泡沫,一個是美國的股市和債市。另一個泡沫是中國的房市,中國房產總市值已高達美國的二倍。美國對中發起貿易戰,要把「世界工廠」從中國搬到印度和越南,其中一個目的是要把中國弄得失業連連後,引爆中國的房地產泡沫。故中國希望其房市能軟著陸,免得步日本房市泡沫後失落卅年的後塵。但不斷封城,中國不怕房市硬著陸嗎?
上海、新加坡和香港,在防疫上有一個關鍵的差異:新加坡全用 BNT,上海全用滅活,而香港約各用一半。其結果是新加坡已然開放,上海封城,而香港半封城。上海是中國經濟的旗艦。批准高效疫苗就能解決的問題,何苦先封自己的旗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