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停課只是治標 學校應強化防疫
◆ 超高齡社會更需要友善公車
◆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綠色產業鏈也可以是護國群山
◆ 停課雖鬆綁 防疫不鬆懈
◆ 盼社會大眾做白化症的真心朋友
◆ 改採線上教學 兼顧防疫
◆ 放寬停課 增老幼風險
◆ 透過計畫實現量化 才能淨零
◆ 防疫當選戰工具 指揮官拿全民開玩笑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綠色產業鏈也可以是護國群山
2022-04-14 04:59 聯合報/ 郭瓊瑩(作者為中國文化大學景觀學系系主任)
2010年初台北花博奠立了都市核心展場之新典範。郭瓊瑩/攝影
每十年一次的荷蘭花博Floriade每一次均有其對Green City之新詮釋。郭瓊瑩/攝影
台北後花博園區已成為大台北都會區重要的休閒綠色園區。郭瓊瑩/攝影
各種農林園藝綠色產業鏈上下游左右串連,其實質產業與無形價值應可成為另類護國群山。郭瓊瑩/攝影
民國九十九年(二○一○年)台北辦了首次的國際花博,雖場域未及A1標準,但A2/B1之格局首次在首都核心區中舉辦吸引了近千萬參觀者。會後所成立之會展基金會借勢一點一滴努力,今日花博園區之成功營運,已成為西方國家借鏡之新標竿,也成為大台北都會區生活中之重要綠色紓壓園地。
四月十四日起,另一大規模之花博將於荷蘭阿姆斯特丹郊區之 Almere 舉行,他們在民國一○一年(二○一二年)時已作好全園區規畫, 這十年來所建構之核心價值即「Green City」之實踐。看似尋常之目標,正是永續城市發展務實之實踐。 知名的 MVRDV 公司所設計之主題強調永續、健康及未來生存之城市。
世界園藝博覽會是由 AIPH(世界園藝生產者組織)所主辦。美麗的花卉園區只是序曲,終極目標係期各國藉由花博得以建構更有長遠戰略之「綠色城市」,並培養園藝生產業者得以在科研技術、品種與綠色產業上升級深耕。
花博之精髓非表相之一次性炫麗活動,而係孕育全民綠色生活價值觀,激發產官學合作,以創造出與土地文化及產業密切接軌之綠色未來。
回顧十二年前參與台北花博規畫設計,到多次受邀出席分享後花博之營運,得以看出其雖由與農業園藝產業經濟相關之組織所主導,但背後之論述、核心價值與追求可持續發展與共富、共生之標竿,卻值得我們嚴肅地融入各向度綠色產業及綠色城市發展政策中。
在台灣我們也歷經了台北、台中花博,惟炫麗的展覽過後,有多少單位得以持續發揚其「花博」 精神與價值觀? 是否我們廣義的園藝(綠色)產業成長了? 是否我們的城市變得更加綠化、生態、健康?是否我們的市民因生態城市的理念,而生活型態轉變了?
自荷蘭、漢堡乃至愛知之花博經驗,煙火般活動絕對不符環境倫理,而台灣在農林、園藝綠色產業之改良已有百年歷史,人才濟濟。可惜這些卻從未是農委會與經濟部之優先政策。此次荷蘭花博很有創意地將各種花卉、植物,依學名字母融入空間規畫中,包括可食地景與園藝療癒,這正是在表層裝置下有科研專家細膩規畫及苗木培育生產之配套。
SDGs已為各界朗朗上口,但並非只是文字之連連看,如何在每一項公共建設上均能自小處做起細膩鏈結,除了決策者之遠見與魄力外,尤需建構各綠色產業鏈之科研智庫及政策引導。
我們不只需要唯一的護國神山,每一綠色產業無論大小均應是建構護國群山之重要防衛基石。
停課只是治標 學校應強化防疫
2022-04-14 05:00 聯合報/ 張淑中/台灣首府大學校長(新北市)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昨天(12日)與教育部共同發布校園因應COVID-19暫停實體課程實施原則,今天正式上路。記者胡經周/攝影
這一波新冠肺炎病毒來勢洶洶,傳染性極強,並已大舉攻進各級校園,不可輕忽。學校向來是傳染病學專家認為最易染疫的高危險性地方。此因校園許多場所,例如餐廳、圖書館、體育館,學生宿舍等皆為封閉性空間,人員密度大,學生活動頻繁。若有教職員或同學感染病毒並將其帶入校園,瞬間即能造成眾多人員的被傳染。然而學校染疫常常停課,也會影響學生的受教權益,因此如何制定全國統一標準,就是教育部的當務之急。
教育部長潘文忠十二日針對疫情變化,發布新的學校停課標準。但這些新停課措施只是治標,未來各校恐須再自行強化防疫工作才是治本方法。
筆者建議,未來全國各級學校除要加強校園清潔消毒、師生隨時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等基本防疫作為外;對於此段疫情高峰期間,尤其四、五月又是各校應屆畢業生群聚並拍團體畢業照的時期,對於頻繁進出校園內的各界人員如承包商、工程人員、家長、訪客等,都要有更嚴格的門禁管制與檢查,才能有效杜絕病毒進入校園的任何機會。
此外,公私立學校室內(如大禮堂、各專業教室)和室外(如籃球場、司令台)場所對外出租,也必須依疫情的不同程度,重新制定更安全、更適合的出租或停租規定;至於定期的大型集會也應考量是否適合辦理。例如筆者目前所服務的大學,就將原預定上月舉辦的校慶周年活動,延後至年底辦理,另外本校近日也依教育部指示設置「防疫長」一職,目的都在積極配合政府進行防疫工作。
總之,學生是國家未來主人翁,如果政府或學校防疫作為有任何不周全之處,皆會造成廣大學生的健康受到傷害,此也將是「國安危機」,必須事前防範。
媒體報導到十二日下午已有四十所大專校院受疫情影響停課,此數據超過我國大學總數量(一五二所)的四分之一,令人憂心。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十二日受訪時亦公開表示,預計四月底,單日新增確診數可能會破一千例,代表台灣未來疫情會日趨嚴峻,此也將嚴重考驗並挑戰各校的現行防疫機制。
超高齡社會更需要友善公車
2022-04-14 04:59 聯合報/ 陳珮瀅/媒體工作者(新北市)
一月底,台北市成為六都第一個超高齡直轄市。預計到二○二五年,全台灣將成超高齡社會,人口結構高齡化將成六都的共同挑戰。 記者林俊良/攝影
報載台北市邁入超高齡社會居六都之冠。在台北市超高齡長者中,絕大多數為健康老人,他們行動自如,因此友善的大眾運輸系統,是最貼近超高齡社會的需求,尤其是公車。雖然近來大台北地區公車硬體多有改善,但是針對超高齡乘客,社會可以有更多作為。
首先,請駕駛仿效日本公車,待所有上下車乘客皆就定位後,再大聲提醒起步。前幾日,筆者於台北市區搭乘公車,當所有鄰近門口的乘客下車後,一位柱著拐杖的長輩才緩緩起身,輕喊下車,由於門口已無乘客,公車正要起步,聽到其他乘客提醒才又煞車,以致這位長輩往後傾倒,所幸身後另一位長輩乘客箭步攔下,令長輩得以緩衝無礙地下車!
筆者也搭過耐心等候乘客上下車、提醒乘客抓緊扶手,甚至每站皆大聲報站名的友善駕駛。而且去年搭乘公車,凡經路口左右轉時,駕駛們似乎都被規定應暫停,並邊比手勢邊喊著「左邊沒人、右邊沒人」後才起步前行;長輩們的聽力、視力、行動力已然遲緩,台北市是否可聯合鄰近城市,一同邀請客運業者思考針對長輩的標準駕駛流程?
再者,請提供駕駛中途休息站。以往來淡海與台北市的公車為例,去程終點即為回程起點,抵達總站約需兩個半小時,致駕駛常需臨停路邊公園洗手間如廁。當駕駛身心都受到尊重與照顧時,服務品質自當水到渠成。
最後,請長輩對自身有正向積極態度。長輩可以是社會的資產,可以是下一代尊敬學習的榜樣,營造青銀共好環境,友善的大眾運輸是最直接又廣義的長照。
停課雖鬆綁 防疫不鬆懈
2022-04-14 05:00 聯合報/ 梁坤明/國中校長(新北市)
新停課標準正式上路。高中職以下確診個案同班同學均為「密切接觸者」,需居家隔離10天;若全校有三分之一以上班級,或全校達10班以上班級停課10天,該校實施全校停課,教職員工應進行「自我健康監測」。記者胡經周/攝影
教育部鬆綁停課標準,許多縣市也調整學校停課認定權責,甚至下放到由各校自主認定是否停課、停多少班、是否辦理校外教學,以及學校校慶等重要活動的辦理方式等。
一時間,全國營造出要與病毒共存的氛圍,好像我們已有足量藥物可快速有效醫治好新冠肺炎,所以信心十足,不需擔心受怕。但還是有家長擔心即將到來的校外教學是否安全無虞,而如果不參加則小孩少了一個活動且又不能全額退費,陷入兩難的抉擇。
其實要讓學校自行判斷、認定及決定停課的方式,需要衛生單位及教育主管機關協助。目前許多案例大都由家長向學校反映才獲得,這二手資訊已有時間落差,學校在知悉當天要疫調、清消、處理師生的課務且通知完畢,已經備感壓力。個案數零星時尚能掌控得宜,如果未來隨著確診病例的增多,在醫療量能不足的情況下,學校從收到確診通知到開始進行疫調,將會有更長時間落差。而將用以做為判斷標準的快篩試劑,因為經費的關係,學校的備量也僅能應付少量的篩檢需求,處理起來將會捉襟見肘,調度和供應都需要相關機關協助。
常言道「預防重於治療」,我們先前的防疫,不論是宣導、戴口罩、量測體溫、清潔消毒、用餐使用隔板等,都是在做預防的工作,全民防疫都仍無法倖免,千萬不可以因為停課標準的鬆綁,而誤認為預防的工作可以減少或廢除。誰都不希望自己確診,何況是孩子,正如一位家長所言:「未來就算每天有幾千例,也不希望孩子是其中一例」,在疫情高峰期未到的這時期,還是確實做好防疫措施,才是讓家長較為安心之道。
盼社會大眾做白化症的真心朋友
2022-04-14 04:59 聯合報/ 林雅玫/退休教師(高雄市)
加州夫婦喬恩和麗茲‧格拉波斯基夫婦在TLC頻道談他們如何在中國領養四個白化症孩子及另一名手臂神經受損的女童。(圖片截自TLC視頻)
八十八年三月剖腹產時,醫生盡量幽默的語氣,一句「黑色素沒有出來」,大概怕我接受不了吧!孩子沒有抱給我看。後來去嬰兒室看到女兒好漂亮啊!自然捲的頭髮自動分邊,粉嫩嫩的膚色,像極了洋娃娃。我有流淚嗎?有的,生產當天一個晚上,然後開始查詢資料。
白化症發生率大約一萬五千分之一,屬於隱性遺傳或基因突變。還分成好幾型,常見的有第一型全白,視力也最差;第二型,棕色髮色,視力稍好。女兒是第一型白化症,眼球震顫讓她的眼睛無法對焦,讀書是很辛苦的。她要忍受外界的異樣眼光,要做好防曬措施才能保護自己的皮膚不會曬傷。成績不好,過不了自己的坎,成績太好過不了別人的坎,著實辛苦。原本以為一切會順利,沒想到耳朵也有構造需要黑色素,除視力逐漸退化,聽力也退化,需要助聽器,種種打擊讓她的心靈感冒了。
加入白化症群組才了解,視力與聽力不是唯二的障礙,有人合併腦麻、自閉、智障、癲癇等,有心裡的坎過不去的也不少。我們都悲情嗎?不,我們依然盡力度日,有些人有專業的按摩技巧,有人考取公職,有人是音樂家,有人自己開店,有人做動畫設計,還有直播主呢!
六月十三日是國際白化症宣傳日,台灣白化症曙光協會特地選在白化症宣傳日前一天辦理成立大會,目前正積極籌備中。有愛無礙-我們要的是人權不是特權,我們渴望需要的是被認識被了解,避免因為不認識不了解而對白化症所產生的誤解。
誠心希望衛福部能將白化症列為罕病,統一障別名稱。醫療是我們第一個遇到的問題,看什麼科?醫生能給予怎樣的實質幫助?教育上讓其能正常上課,例如體育課在烈日下易曬傷,能在艷陽天上體育課時盡量選有遮蔽陽光處;老師的板書能寫大字且用力,以利學習。當然務必能讓同學接納白化症,形成支持系統做為基石,讓社會大眾認識白化症,了解白化症,期待在未來全民都將會是白化症的最佳代言人。社會福利亦有不足,希望能主動找白化症者,關懷並協助之。目前身障者輔具補助標準,對視障者來說,有些部分並不利,例如補助金額、輔具的使用年限等,目前正在修法,希望我們的發聲,衛福部能聽進去。
林林總總,心裡有太多話想說。總之,希望政府部門和協會能當白化症者的後盾,社會大眾是白化症者真心的朋友。
改採線上教學 兼顧防疫
2022-04-14 05:00 聯合報/ 彰憶蓮/公(台北市)
台中市教育局針對疫情改線上教學,調查師生、家長滿意度。本報資料照片
教育部提出新停課標準,改以確診者所屬「班級」為停課單位,減少全校停課的機會。惟部分地方政府提出「因地制宜」做法。
校園中,除十二歲以下學生未能施打疫苗,部分師長、家長、行政人員也可能由於身體因素,無法完整接種疫苗;即使接種三劑,亦可能有突破性感染。無論是學童,還是家長、師長與行政人員,朝夕相處,群聚授課,自然存在相當程度之風險。
過去兩年經驗,學校端應早做好「不停學」的軟硬體設備。去年在家學習時間,多數師生已知如何利用資訊設備繼續教學。從教育立場言,數位教學無法完全取代實體授課;但從防疫角度言,考量學生、教師、家長、行政人員及社區民眾等健康,改採數位教學來防疫,並不是壞事。
誠然,教育部及衛福部希望協助民眾「回歸正常生活」,但自有新冠疫情以來,所謂「正常生活」之定義,或許已經改寫。數位學習、居家上班、遠端會議,也可以是正常生活的一部分。許多人相信,數位模式融入生活,是不可逆的趨勢。即使是民間,中小企業、自營作業者,在過去防疫的時間內,也可能已摸索出「線上化」或「結合實體與數位」之經營方式,因為唯有如此,他們才能撐持至今。
確診數可能還會持續上升,目前雖以輕症居多,但對於防疫作為,科學與醫學人員仍在持續摸索,諸如輕症患者傳染他人的機率?有無演化成中重症之可能?痊癒後之後遺症?痊癒後再度感染的機率?目前可能都沒明確的答案。我們仍然需盡最大的可能,做好防疫措施。
指揮中心可提出「共存」或「清零」的大方向,但此事實關乎人民之健康及生命等重要法益,民眾應有選擇自己希望清零與否的權利。大多數人實在無法不依循學校或公司安排,須照常進行實體就學與就業。不知道政府能否協助,盡可能提供更多「選擇權」?
也許改採「線上授課」或「結合線上與實體教學」(不停課、不停學),仍是當前的一個選項。另外,配合民間居家辦公、遠端會議,家長亦可參與和陪伴孩子的學習。共存或清零大方向,依然要由專家及政府來指引,但至少在某一段時間內,我們可以努力,依照已經有的經驗,兼顧「正常生活」與「防疫作為」。
放寬停課 增老幼風險
2022-04-14 05:30 聯合報/ 李心雅/學生(彰縣溪湖)
教育部校園停課標準昨上路,不少國小學童家長抱怨,孩子還沒打疫苗,標準過於寬鬆。記者胡經周/攝影
本土疫情升溫,造成多所學校宣布改採線上教學,教育部放寬停課標準,但我不敢苟同。
在目前每日都新增數百例確診者的情況下,如果因為教學和家長的不便,找了一些說法(例如:現在疫苗覆蓋率提高,重症的比率降低)來放寬標準,想必未來確診案例只會持續增加。染疫的人越多,又如果都是青少年,那麼回家後將病毒帶給家裡抵抗力差的老人、還不能打疫苗的幼兒,使他們染疫風險大幅增加。
而且,病毒瞬息萬變,只要感染數分母變大,相對的死亡數分子也會變大,伴隨的重症案例也會越來越多,到時候再來防堵疫情的擴散一定會非常吃力。我認為當局應該要好好思考停課標準,並採取適當的行動。
透過計畫實現量化 才能淨零
2022-04-14 04:59 聯合報/ 孫振義/政大地政系教授(台北市)
國發會公布二○五○年淨零排放路徑,民間團體昨籲政府確立無煤時程等五大目標。圖為台北街頭,汽車仍以燃油車居多。記者蘇健忠/攝影
台灣在三月公布民國一三九年(二○五○)淨零排放政策路徑藍圖,然而達成淨零排放舉足輕重的綠色能源,卻面臨進度嚴重落後的窘境。以太陽能光電的設置容量而言,預計民國一三九年(二○五○年)達廿GW,如今卻遭遇到各種阻礙,推展速度不如預期。
土地是國家重要資源,更是經濟發展的基礎,國土的安排牽動著各項政策的成敗!近年來,台灣為了發展高科技產業而闢設科學園區需要土地;為了維持糧食自主安全也框列土地為農業發展地區;為了提供都會區足夠的發展空間劃設土地為都市計畫區;為了生態保育亦劃設保護區或國土保育地區。但卻在發展太陽能光電上,忽略了「空間計畫指導」的重要性。
在民國一○七年(二○一八年)四月由行政院核定、內政部公告的全國國土計畫中,對於綠能的著墨,僅混在重要公共設施部門空間發展策略中,將能源與下水道、環保、長照、醫療及水利放在一起討論,尤甚可惜。因為能源設施發展策略非常需要空間計畫支持,才能讓綠能政策透過「計畫」實現「量化」目標。
在「全國國土計畫」中提及太陽光電民國一一四年(二○二五年)規畫設置目標為廿GW,其中屋頂型目標三GW、需屋頂面積三千公頃,地面型目標為十七GW,需規畫光電設備及併連線路土地約二點五萬公頃。同時,計畫中亦提及屋頂型以推動民宅、工廠、農業設施、中央公有建築等設置為主;地面型利用地層下陷、不利農業經營土地、受汙染土地、鹽業用地、水域空間、中央與直轄市、縣市政府盤點之土地、光電與農業經營結合之農牧用地或養殖用地、特定光電專區用地等設置,並以「地面型專區」方式推動。但上述「定量」與「定性」的指導下,卻缺乏實質空間計畫(地面型專區)接棒,導致台灣貌似太陽能光電遍地開花,卻更顯得雜亂無章的窘境。
為了尋求「電農共生、電漁共生、電生態共生」,政府應當遵從「全國國土計畫」之指導,著手劃設「地面型光電專區」,並輔以妥善的環境影響評估,方是正道!
這些專區由政府劃設,再以招商方式讓私部門參與建設,不但可以降低投資風險,更可以確保綠電建設符合目標期程,才是真正符合「以計畫引導發展」的模式。
上述種種,正與近期光電業者呼籲政府應建置「光電專區」,以發展營農型光電的倡議契合。因為,若希望台灣的綠能在近期可以有實質進展、讓民國一一一年(二○二二)成為「營農型光電元年」,「地面型光電專區」就是政府應率先邁出的最重要第一步!
就國家整體布局言,綠電的建置進度不僅攸關台灣電力供應,更是本土企業如台積電、台達電、聯電、宏碁、華碩等,能否接軌全球再生能源百分之百倡議「RE100」的關鍵。一旦綠能推廣不如預期,這些跨國企業就會遭遇綠電憑證購買困難,屆時會遇到嚴峻的考驗。
唯有盡快透過國土空間計畫手段,以國家戰略思維調配土地資源,積極在適當區位劃設「地面型光電專區」,並輔以完整的環境影響評估,從量化政策轉向計畫導向發展,方可能輔助台灣達成永續發展的目標,民國一三九年(二○五○)淨零排放也才可能實現。
防疫當選戰工具 指揮官拿全民開玩笑
2022-04-14 04:59 聯合報/ 張凱鈞/文明人權協會理事長(新北市)
衛福部長陳時中是否參選台北市長,動向引發政壇關注。記者陳正興/攝影
本土疫情快速升溫,防疫指揮官陳時中卻一再傳出預備參與年底縣市長選戰,筆者呼籲陳時中若有其他人生規畫,就請早日卸下衛福部長職位,政府也好派新的防疫指揮官,早早進行新一波的防疫布局!
畢竟面對新冠病毒一再變異,長時間且高強度的防疫布局將不能免,這對政府而言是艱困挑戰!故防疫指揮官若不能全心投入防疫工作,就是拿全民生命在開玩笑!
陳時中渴望著外界的掌聲,二○二○年全球陷入疫情災難,只有台灣太平無事,蔡政府就開始了大內宣,強力推動防疫新生活運動,陳時中還帶領著衛服部官員到各縣市拍照、逛街、吃美食,說好聽點是宣揚防疫新生活運動,但實際上就是陳時中個人的舞台秀!
陳時中也非常忙碌,常打著宣傳防疫新生活運動的名義,要上雜誌拍沙龍照,又要上歌手演唱會當節目貴賓高歌,還要找商界大老伴陪喝紅酒加高歌,十足的網紅咖!這也讓陳時中一再出現在選戰名單上,他也有了參選之志!
但面對國內本土個案暴增,陳時中與疫情指揮中心只是很輕描淡寫的說,現階段並未宣布升級為第三級防疫,請大家放心。但台灣又已經是每日都有數百的感染者,且諸多感染途徑都不明確,試問台灣民眾要如何放心?
近日各縣市又拉起警報,基隆市長林右昌和總統蔡英文相繼自我隔離,立委廖國棟也確診,但蔡政府只會公告確診者足跡與發送防疫簡訊,只提醒民眾有可能與確診者接觸,但後續要如何因應,指揮中心卻說不清楚,這也引發大家恐慌與不安,但蔡政府卻裝作沒看見!
防疫是科學議題,而非讓政府拿來作選戰工具使用,陳時中想選舉就該下台,而非是拿防疫政策來開玩笑,當前政府也應務實分析現有防疫政策之缺失,不要每天只想著要選舉,少權謀,多用心,這才會是台灣百姓之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