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7日 星期二

經濟日報社論/監控資本主義的省思與因應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  聯合報社論/當下政治,正是林秉樞演繹的謊言與操控
◆  聯合報黑白集/民進黨這麼好騙?
◆  經濟日報社論/監控資本主義的省思與因應







經濟日報社論/監控資本主義的省思與因應


2021-12-07 02:16  經濟日報 /   社論
民進黨立委高嘉瑜遭男友施暴,與綠營互動密切的加害人林秉樞,試圖透過PTT帶風向洗白,扯出綠營不同派系的網軍角力。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最近女立委遭家暴痛毆事件引發全國譁然,但更令人意外的是此案同時牽扯出受害者被監控、嫌疑人錄音筆錄下政商名流對話存檔,以及網軍造假橫行等駭人情節,不禁讓人對人際之間的互動蒙上更多的猜疑與不信任。現實生活的往來都可能如此,那麼每個人在幾乎無管制的網路空間,數位足跡是否也安全呢?

基本上,隨著數位經濟時代的來臨,數據無所不在,以營利為目的的經濟體系,蒐集消費者的網路行為,透過加值轉換成行為數據,放在市場上販賣,美國哈佛大學學者 Shoshana Zuboff將其稱為「監控資本主義」。

Google 可謂監控資本主義的先行者,其分析用戶的上網行為數據,建構用戶專屬的「數位足跡」檔案,藉此預測用戶的喜好和行為,將行為數據賣給廣告投放主。而隨著聯網智慧化產品不斷推陳出新,現在幾乎所有網路原生企業,都採用監控資本主義作為主要的商業模式,監控資本主義時代已經來臨。但也衍生了許多值得關注的議題:

首先,從個體角度而言,科技本身應該用於造福人類,但監控資本主義企業的服務或產品,採用注意力經濟的商業模式、運用各式演算法吸引用戶,讓用戶沉迷於產品使用,已造成青少年以及成人科技成癮的現象。

其次,從社會層面審視,社群媒體分析用戶的行為數據,利用個人化推薦演算法,根據分析結果投其所好,推薦用戶感興趣的資訊內容,容易形成輿論的同溫層,以及成為假訊息傳播的溫床。近期,離職的臉書員工就指控公司演算法的設計機制,可能會更激化社會的對立。

再從資訊安全的角度,監控資本主義也造成隱私權的侵害。目前多數企業服務要蒐集使用者行為數據,都會事先提供《隱私權同意政策》以及《服務使用規範》,徵求用戶同意,但用戶對於企業如何蒐集行為數據,僅能保持最低知的權利,倘若用戶在「隱私權條款」,勾選不同意的選項,甚至有些產品會限制使用功能或是完全無法使用。

監控資本主義的盛行對於個人和社會都有重大影響,因此不應放任監控資本主義通行無阻,以免加劇對社會的負面衝擊。觀察各國規範的作法,以推出嚴謹的隱私權個資法案反壟斷法案為主,但由於監控資本主義企業遊走在法律邊緣,在自由民主大旗的框架下,政府無法利用監管規範介入檢視企業營運。

另一方面,監控資本主義企業所使用的演算法,也常因缺乏透明機制而遭受詬病,雖然各界紛紛針對演算法透明化機制有諸多討論,但由於牽涉到企業商業機密,實際若列入法規監管,還需要諸多細節討論。

此外,由於採用監控資本主義的企業,都是知名的科技巨擘,政府常利用反壟斷法試圖拆分其業務,目的是避免數據過度集中在大型科技企業,但由於這些公司都投入鉅額經費於國會遊說,因此反壟斷法通常會面臨政治,以及拆分科技巨擘業務將影響國家科技發展之難題。最終將落入騎虎難下,難以真正落實的局面。

平實而言,政府可提出諸多監管規範,抗衡資本主義帶來的負面影響,但如上述,會面臨到實際執行上的難題,導致無法完全解決監控資本主義的負面影響。「監管」終究只是擔綱人們的後盾,更強大抗衡的力量應來自於數位公民權意識

從個人的角度來看,恐無法僅寄望政府提出監管規範,卻對自身的權益漠不關心。因此,培養民眾具備數位公民意識,是監控資本主義時代之下關鍵的課題,希冀透過推動數位公民權,協助民眾建立一條防線,捍衛個人自主權,以及將注意力視為個人重要的資產。「監管規範」以及「數位公民權」雙管齊下,才是抗衡監控資本主義最佳解方












聯合報黑白集/民進黨這麼好騙?


2021-12-07 04:49  聯合報 /   黑白集
林秉樞對高嘉瑜施暴後,背景也被各界起底。 聯合報系資料照/記者黃義書攝影



林秉樞暴打立委高嘉瑜,但他到底是何方神聖,外界除知道他和綠營關係密切,迄今仍如隔一層紗。事發後,民進黨上下異口同聲說跟他「不熟」,林秉樞似乎只是個「蹭名人的騙子」。

但這個跟民進黨「不熟」的人,卻做到了「很熟」的人做不到的事。長期以來,他在深綠智庫的論壇寫文章,扮演綠營寫手;平時自稱是「國安外圍人員」,遊走綠營派系。案發後,一聲令下,就有綠營網軍幫他洗白帶風向,還有派系大老、國策顧問幫他向媒體關說。

這些「豐功偉業」不假,於是為了加強「騙子」形象,有親綠名嘴影射他可能和對岸有關,是「國安滲透」。還有媒體幫腔,說蔡政府「早就盯上林秉樞」,兩年前就對他「摸底」,並向相關人「示警」。

林秉樞的騙子形象,讓人想起前總統陳水扁找詐欺犯黃琪算塔羅牌」的往事。但當年陳水扁身陷貪腐弊案,走投無路,才會上當;但這次民進黨卻幾乎是「全黨受騙」,其震央,則是被稱為民進黨「智囊庫」的新潮流系。沙場無敵手的民進黨,怎會變得如此好騙?

如果林秉樞真是「國安滲透」或「蹭名人的騙子」,那民進黨簡直和高嘉瑜一樣「天真無邪」。到底林秉樞是騙子,還是民進黨用自己看走眼來騙百姓,就讓時間來驗證吧!












聯合報社論/當下政治,正是林秉樞演繹的謊言與操控


2021-12-07 04:51  聯合報 /   社論
季青漫畫



經多日發酵,高嘉瑜遭男友林秉樞施暴事件,已由單純的「家暴案」發展為政治懸疑驚悚劇。PChome 集團董事長詹宏志因捲入為林秉樞傳訊週刊,在澄清過程後,主動辭去總統府國策顧問職務。但和林秉樞交往甚密的新系大老段宜康,卻以「相識十年的陌生人」一語,輕輕迴避了責任。事實上,林秉樞以一名博士生做出種種匪夷所思的行徑,能捲起政壇千堆雪,反射的正是當今執政黨說謊與操控成性本質

民進黨的政治手腕,一向以長於布局操控扭曲事實,乃至愚民洗腦慢性割喉著稱。這些伎倆,林秉樞作為綠營側翼,顯然樣樣精通。他利用博士生身分為自己打造知識光環,利用奇巧社交及闊綽出手廣結人脈,利用能言善道贏取女性芳心。在私底下,他卻是狂暴凶狠的恐怖情人,是脅迫父母不肖啃老族,是自吹自擂說謊家,是密錄對話私密影片控制狂。他出入平行時空,千面人角色變來換去,毫無違和。

正因林秉樞的行徑爭議太大,牽扯民進黨的深水區生態,綠營最近也不斷採取切割、止血和轉移焦點的戰術。總統府火速批准詹宏志辭國策顧問,基本上就是為了止血。但一個錯綜複雜的案件,若最後竟只是由一名無關政治商界聞人承擔,而幕後的政壇人士全都躲過,豈符合比例原則?

不僅如此,綠營網軍近日也發動「陰謀論」的烏賊戰,一說稱高嘉瑜案只是為了轉移蔡英文「論文門」的焦點,另一說稱此案是為了分散蔡政府「反公投」的力道。無論是哪一種「陰謀論」,都訴求網民別再追打此案。由此可見,此案雖尚未打到民進黨的「七吋」,已讓它許多的卑劣手法暴露在公眾眼前。也難怪,儘管有綠營名嘴企圖運用「抹紅模式」,影射林秉樞是中共有計畫運用來「滲透」本土陣營的人,已沒有太多人相信。

更離奇的是,就在此案疑點不斷增生之際,林秉樞的維基百科資料竟遭一個 IP 登錄在「國發會」的用戶修改,將曾與林秉樞合照或互動的名人詞條上,加上賴清德和柯文哲的名字。事實上,近日出現在媒體上的林秉樞與知名人物合照,除賴清德外,還有陳時中、范雲、館長陳之漢等。這次修正,為何特意加上賴清德、柯文哲,而略去其他人,恐怕也是為了抹黑帶風向。為此,網民驚呼:「網軍國家隊現身!」國發會隨後澄清該 IP 使用機關為公路總局,但公路總局宣稱當天並沒有聯結至維基百科的紀錄;就這樣,簡短的說明就製造了一個斷點,讓外界無法繼續追查。

美國早年一部電影《性、謊言、錄影帶》,用來描述高嘉瑜與林秉樞的關係,正是合適的標題。但深一層看,林秉樞在兩人關係中所演繹的謊言與操控,更揉進了時下台灣特有的政治氣質,一種不帶任何情感的關係操控,一種不以誠信為基礎的政商網絡,在「顏色至上」的信仰下,如有毒的蔓藤般伸入你我生存的民主台灣。能夠把台灣政治的惡質化詮釋得如此透徹深刻,這位四十三歲的博士生、網軍、國安周邊人員、金融投資家「林董」,真的不辱使命。

蔡政府正強力反宣傳四大公投,蔡總統說,台灣再陷核四泥沼是倒退嚕,「絕不能走回頭路」。然而,在反萊豬、護藻礁、公投併大選三案,民進黨不正扮演「走回頭路」的角色?所有過去的宣示,到了危及自己的政權時,都一夕變成「可割可棄」。試問,在這種環境下成長的「林秉樞們」,還會有什麼堅信的價值不變的忠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