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22日 星期一

經濟日報社論/原油市場再度面臨供需結構轉變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  聯合報社論/台灣成戰爭代理人,對美中都沒說不的權利
◆  聯合報黑白集/「無愧天王」
◆  經濟日報社論/原油市場再度面臨供需結構轉變







經濟日報社論/原油市場再度面臨供需結構轉變


2021-11-22 00:37  經濟日報 /   社論
原油示意圖。(美聯社)



近月國際油價漲勢驚人,10月26日布蘭特原油價格一舉衝到每桶 86.4 美元七年來新高。之後雖略見回檔,但大致維持在每桶 80 美元上下。這波油價的多頭格局主要源自於疫情趨緩後,原油市場持續性的供不應求,且持續時間遠長於歷史經驗所致。

資料顯示,民國 109 年(2020年)6月石油輸出國家組織及盟國(OPEC+)大幅度減產每日千萬桶後,國際原油市場即由供過於求轉為供不應求,且至今仍未見恢復。觀察原油期貨市場亦可發現,布蘭特原油遠期期貨曲線CCRV呈現象徵短線需求強於供給逆價差情況將近一年之久。問題是即使國際原油市場主要控制在 OPEC 手中,短期來說市場機能不易發揮,但像這次出現供需失衡持續期間偏長的狀態仍屬少見。因此,目前的市場失靈現象,極很可能是繼頁岩革命後,原油市場再度面臨供需結構轉變。

首先,疫後的需求強勁。疫情爆發以來,在各國財政與貨幣刺激政策支撐下,經濟下行情況不如預期來得急遽,而疫情期間抗疫需求帶動製造業率先復甦,之後隨著疫苗問世、經濟逐步解封,增加原油需求,加以液化天然氣價格飆升,又提高發電用原油需求(原油和天然氣在發電上具有替代性)。於是,在交通、工業及發電需求等多重因素下,國際原油需求增加速度較預期快上許多。

其次,油價持續上漲,原油供給面復甦卻遲遲未見主要是原油投資不足及能源轉型,使原油供給面出現結構性轉變且兩者交互影響,更抑制了原油供給。資料顯示,近年來受到股東削減負債、提高配息及碳中和長期目標等因素影響,使全球上游油氣產業投資持續不足,且能源轉型亦持續對原油產業不斷施加「不投資」的壓力。例如美國總統拜登上任後即限制新的聯邦鑽探許可證發放以及取消美加 Keystone XL油管計畫,使頁岩油產量遲遲無法回復以往榮景

原油巨頭而言,除了來自政府、學者、環保團體基於能源轉型所施加的壓力外,綠能當道也讓股東不願輕易投資,市場投資人在憂心化石燃料終將被取代下,要求比過去更高的分紅配股,也是原油上游投資不足的重要因素。所以,即便國際油價續漲,但供給的價格彈性甚小,供給量增長明顯不足,終致出現市場失靈的結果。

值得深思的是,預期化石燃料將逐漸被取代和國際油價持續上漲,兩個全然矛盾的現象怎會同時發生?19世紀的鯨魚油價漲現象,提供了若干解釋。鯨魚油曾是歐美地區主要的照明燃料,1846年煤油被發現後的20年中,煤油逐步取代鯨魚油,但鯨魚油價格非但沒有持續下降,還在1865年前後創下歷史新高。關鍵就在於煤油問世初期成本仍高、供給有限,且隨著鯨魚油供給逐漸減少,持續支撐鯨魚油價格走強。

同理,再生能源的技術較開採煤油難上千百倍,且各國的發展條件也千差萬別,要替代化石燃料可說難上加難。難怪有市場分析師預言:「原油的供給高峰可能會在需求高峰之前來到」。倘若如此,化石能源在遭替代的過程中,油價或將維持高價一段時間。

由此可知,在能源轉型過程中,再生能源發展慢的國家對化石燃料依賴仍深,能源安全將成為這些國家經濟安全的一大風險,當然也包括台灣在內。所以,執政者不能一味期待在化石燃料替代過程中會有低廉的能源可使用,且供給來源多樣性將逐步減少,能源不足將衝擊經濟發展及民生

同時,化石燃料價格波動將持續加大,一如去年疫情爆發以來,因頁岩油產量增加緩慢、OPEC 對於原油的價格影響力再度放大,以致出現價格波動加劇的情形。換言之,在當前台灣近 98% 能源仰賴進口、能源安全堪慮下,政府還能拍胸脯保證國家經濟安全無虞嗎?











聯合報黑白集/「無愧天王」


2021-11-22 03:32  聯合報 /   黑白集
陳時中最近一句「不然要怎樣」又惹批評,左為行政院長蘇貞昌。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蔡政府這兩年的風格,幾乎是以蘇貞昌和陳時中為代表所形塑的。蘇貞昌的蠻橫,他自己也知已繃到極點;而陳時中之厚顏,則像個無底洞。你朝這個洞投進一顆球,球會無限下沉,似乎永遠不會觸底。

醫界批評打高端疫苗的人需補打兩劑疫苗,簡直「把高端當水」;陳時中反嗆,「不然要怎樣?」對於綠委認為政府應該道歉,他冷回:「這沒什麼要道歉的!」如此,把自己當初千方百計對高端放水,並連哄帶逼誘使民眾施打的責任,推得一乾二淨。

人們必須承認,陳時中創造「金句」的能力,已是政壇之冠。當初媒體追問高端送驗疫苗批數,他當眾指責記者「態度不健康」;美國要求入境者需完整接種疫苗,他反嗆「世界又不是只有美國」;「三加十一」決策沒紀錄,他臉也沒有紅一下地說「再問一百次也沒有」;被爆無罩飲酒嗨歌,他反咬這是別人的陰謀。總之,這是一個「無愧天王」,彷彿有先天性恥感與疚覺缺乏症

以柯文哲之犀利,談起陳時中,竟只能譏他「一皮天下無難事」,真是太遜了。又或許,柯 P 是嫉妒這位牙醫大官見風轉舵本事?無論如何,陳時中那句「不然要怎樣」,瞬間喚起人們對當年陳水扁口頭禪「嘸你嘜安吶」的記憶。無賴治國精神,還真是世代有傳承












聯合報社論/台灣成戰爭代理人,對美中都沒說不的權利


2021-11-22 03:32  聯合報 /   社論
美國8月宣布售我四十輛M109A6自走砲及精準彈藥,這是拜登政府上任以來,首度宣布對台軍售。圖/取自美國陸軍官網



拜習峰會落幕,美中對峙暫時降溫,但國際關注的台海安全問題並無具體共識。對比中方凸顯拜登保證「不支持台獨」,並重申動武紅線美方則強調拜登關注中國核武及飛彈發展,兩國將進行武器管制戰略對話。與此同時,美方卻提升對台軍售,國會正在醞釀對台長期融資軍售法案。華府將如何一面與大陸談判武器管制,又同時介入台灣國防,值得關注。

美國意圖管控大陸發展戰略武器,但美中最大衝突核心是台灣,可預見雙方戰略穩定對話除了核彈數量,更離不開台灣。其間潛藏的危機是,核武大國相互避免毀滅,雖不直接交手,但夾在美中之間的台灣卻沒有「護欄」。一旦美國利用台灣成為美中戰爭代理人,或者中共要解決美方以台制華」的民族挑撥陰謀,台灣面對戰火都沒有說不的權利。

拜習會前,美共和黨議員密訪蔡總統與國防部,關切美台軍事合作的抗中布局率團參議員柯寧是《台灣威懾法提案人,主張對台提供長期軍售融資,條件是台灣防務與軍事支出必須配合美國,赤裸裸把台灣當成戰爭代理人。柯寧也領銜提出《台灣夥伴關係法案》,推動建立台美國民兵合作。外界好奇,蔡總統是否如應對美國萊豬遊說般,點頭配合

參眾兩院目前有數十項台灣相關法案,都與提升美台外交、助台軍事抗中有關。美國內部反中氣氛高漲,牽動拜登外交走向。拜登談到台灣問題時說,台灣得自己作決定;蔡政府的大內宣卻說拜登「呼應」蔡總統的四項堅持,無意隨美中破冰改善兩岸關係。難不成,蔡政府以為在台海緊張中還有套利空間

民進黨利用美中台矛盾炒作抗中保台」,和美國共和黨反中套利手段如出一轍。《台灣威懾法》草案意圖利用對台十年融資軍售長約,綁住台灣國庫,也納編我國軍隊。從川普開始,美國的「挺台」行動,除要求台灣開放萊豬、要求高科技業赴美設廠,無意推動經貿協議如今更聚焦在軍火交易及防務。民進黨的投名狀,不怕變成賣身契

蔡政府刻意放大美方「印太戰略」的聲勢,要讓人民相信中共來犯時美方必出兵相挺;府院黨得以不時挑釁中共,掩飾執政無能。當台灣成為美中衝突核心,蔡政府寧可讓大國管控風險,將國安交由美國代理,自己卻躲在「抗中保護傘下,坐享反中紅利」。

拜習會大談台灣問題,蔡總統卻顧左右而言他,一味領導全黨對抗四大公投,還偽充網紅大談「我愛吃三色豆」,蹭年輕人選票。除了輕率,這更暴露政府的黑箱作業,不惜出賣國人健康及國家利益,去討好美國。

從開放萊豬、舉債購買武器、將廿年天然氣自主權交給德州商人、向美方「進貢」台積電等,這些決策雖撐起蔡政府抗中底氣,人民卻得承受升高的戰爭風險。對比沸沸揚揚中共攻台時間表,美日卻要求台積電儘速建成新廠量產,安危之間,豈不諷刺之至。

外媒指台灣民眾缺乏危機意識,但真正不堪的,是執政者利用兵凶戰危加緊政治動員對抗公投並布局地方大選。有這種一邊買武器,一邊挑釁敵人的政府,人民可能甘心上戰場嗎?我對台海情勢的主動權越來越小,連先前主張「台灣有事就是日本有事」的日本岸田新閣已和習近平對話重新在美中之間尋找平衡

台灣夾在爭霸的兩強之間,一邊是我們的外交靠山,另一邊是我們的經濟所繫,蔡政府會不知道必須保持微妙的平衡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