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21日 星期日

名家縱論/職權命令為哪樁?\星期透視/當前美中關係的現象與本質

◆  還給人民土地發展權
◆  當兵不磨練 如何打仗?
◆  認識路怒症 減少道路暴力
◆  星期透視/當前美中關係的現象與本質
◆  大屋頂下/中共仍在摸著石頭過河(下)
◆  名家縱論/職權命令為哪樁?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名家縱論/職權命令為哪樁?


2021-11-21 00:00  聯合報 /   蘇永欽(作者為政治大學講座教授)
立法院即將開始審查行政程序法修正案。 (聯合報系資料庫)



立法院即將開始審查行政程序法修正案,重點之一為第四章的行政命令,從原來的二分法—法規命令和行政規則,改成三分法—法規命令、職權命令和行政規則。其中法規命令和職權命令都是「對多數不特定人民就一般事項所作抽象之對外發生法律效果之規定」,只是一個基於法律授權,一個基於法定職權

在國會制定的法律和行政機關的個案決定之間,少不了行政機關做成的抽象命令,這類行政立法可說是現代國家行政權的標準配備,不論憲法上採的是何種政體。如此強大的行政權力,民主國家都會在憲法樹立的分權制衡人權保障體制下,按各自的政治文化逐漸發展成一定樣貌。所以當初制定行政程序法的時候,理論和實務專家都知道二分或三分在憲法上都有空間,職權命令就是我們國家自己走出來的一種台灣特色的行政方式,在不太明確法制基礎廣泛使用已有相當長時間。立法者是以「取法乎上」的決心,把在中央法規標準法第七條甚至含納了行政規則職權命令完全抹掉立法政策其實是非常清晰的,而且確有許多負面實踐作為改革理由

職權命令分權制衡上不緊不鬆(無明確授權但要事後送審),在人權保障上則因出入空間太大而有高危險性,即使嚴格控制其範圍仍可以勉強合憲,但行政程序法既已決定改採功能明確的二分,也就是有直接外部效力要求立法授權,僅為內部領導統御及統一釋法之用的則完全尊重行政權,既無違憲之虞,又可改掉職權命令已經顯露的弊端,可謂用心良苦。政策如有哪裡不妥,當然可以改正,但修正理由並未清楚說明適用廿多年的二分法有何窒礙難行之處僅泛泛規定以法律或法規命令定之者不得用職權命令,就要重新開放這個當年備受批評灰色領域,何其草率!

此外,緊扣職權命令的「法定職權」,反映的是我國早期為大大小小機關組織立法,細到連科室的編制人數都有,對行政權的機關組成權其實是很大的侵蝕,不論從內閣或總統制觀點看都不正常,所以民國八十六年修憲才會在有關立法院的第三條第三、四項立法權介入限縮準則性規定,讓各機關有權依該法「基於政策或業務需要決定組織該條因此被譽為行政機關組織鬆綁的重大一步。但中央行政機關組織基準法始終沒能掌握修憲意旨,到今天仍然讓一二三級機關都有組織專法,我過去即指職權命令和組織專法都是國外罕見的憲政習慣,暗藏的交易是用組織的不自由來換取行動的更大空間,從這個角度看民國八十六年修憲和八十八年制定行政程序法,應該有用更多的組織自主節制行政立法意旨:如果機關都沒「法定職權職權命令又哪來立足之地

其實大法官對法規命令法律保留審查並未不合理的嚴格,因此我無從理解行政院一意找回免於立法授權的的職權命令有什麼了大不了的理由。如果要往過去一年的防疫經驗瞎猜,說行政院覺得法律綁得太緊,才會這麼渴望鬆泛一下,可能冤枉了人家的「君子之腹」,但如果起心動念的確與此有關,我必須說,比起許多民主國家,我們已經省掉了憲法規定緊急命令程序,就更不能再嫌特別條例管太多了,這實在不是修法的好理由。

如果從更高視角看我國法制,真正年久失修的是早已不標也不準的中央法規標準法,即使和對岸一黨專政體制的「立法法」相比,我們這部該有的沒有,物換星移卻一仍舊貫的規定反倒比比皆是,都不能不汗顏。當看到回復職權命令的理由居然還引到這個老骨董,大有為的民進黨政府真的有點本末倒置了。何不善用機會成本,以憲法增修條文、行政程序法和立法院職權行使法承載的進步觀念為基礎,把這個用了超過半世紀的法律好好翻修一下?












星期透視/當前美中關係的現象與本質


2021-11-21 00:03  聯合報 /   邱坤玄(作者為政治大學東亞所名譽教授)
日前美國總統拜登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首次舉行視訊峰會。 圖/法新社



在美國與大陸關係持續競爭之際,拜登與習近平舉行了世所矚目的首次視訊峰會,雖然沒有具體的成果,但是重新建立了高層對話,為兩國緊張關係暫時降溫

雙方為此都有備而來,拜登政府與盟邦及伙伴建構印太多邊安全機制,以及簽署美國史上最大基礎建設投資法案,中共也剛通過建黨百年以來重大成就與歷史經驗決議,美國是重整旗鼓大陸則是乘勢而上

美國國安顧問蘇利文在會後隔日上午參加的智庫座談中表示,美國花了將近十個月時間塑造有利於美國領導的戰略環境,作為高峰會的後盾。作為世界霸權理應隨時都可應對任何情況,現在如此努力,可見挑戰前所未有。

國內媒體高度關注拜登在會議中是否有說出「不支持台獨」的話,其實正如美國資深官員表示不支持台獨本來就是美國一貫政策,我們不要做任何猜測與聯想。高峰會議的公開講話內容,一般雙方應該會事先溝通,講些大原則並表達立場,閉門的會談則會談實質性與針對性議題,美國當然知道這句話對中共具有高度意義與作用,美國反而可以當作籌碼,在適當時機加以運用。當中共指控台灣在「倚美謀獨」時,拜登就以美國不支持台獨加以駁斥,應當順理成章。

從拜登上台後,對兩岸議題講話不精準已是常態,我們也無須爭論是否口誤,或是只取對自己有利的言語自嗨。例如為了一句「它,是獨立的」做出一連串的延伸,把國家的前途寄託在他國領袖的一句話,充分顯示缺乏籌碼與自信

拜登政府對兩岸政策的標準說法就是:以台灣關係法、三個公報及六項保證為指引的一個中國政策,過去將三個公報置於台灣關係法之前,現在則更強調台灣關係法的適用性,這是美國與大陸關係本質改變的結果。

美國與大陸關係的本質已經改變了,尼克森設定的以交往促進大陸發展、同時導引其政治體制改變的典範,主宰了美國四十幾年的對大陸政策,即使在六四天安門事件發生後,也沒有改變美國對大陸改革開放的支持,簡言之美國對中國大陸是有期待的

川普上台之後,美國徹底放棄了這一期待,即使換成民主黨的拜登上台,也沒有改變對此本質的定性。美國對中國大陸的戰略定位就是全面的戰略競爭對手,大陸就是要取代美國成為世界的霸權。因此未來美國與大陸關係的本質就是競爭,而且是全面與長期的。

本質雖已改變,但是相應的交往規則與對策則尚未定型,這段過渡時期是最危險的時刻,雙方很容易在認知、行動上,產生誤判、擦槍走火、對立甚至衝突。因此建立溝通與管控機制更為重要。

拜習會之後雙方同意放寬對記者簽證的限制,同意展開核武軍控的對話,預期關稅戰也將減緩、重新開放川普政府時期關閉的成都與休士頓總領事館,這些和緩現象,只是點滴改善工程,不會改變雙方競爭的本質。今後雙方會更依賴工作階層、部門負責人,以及峰會的持續溝通,作為防止衝突的機制。我國與對岸既缺乏溝通機制,又只有一邊倒向美國的一手策略,挑戰絕對大於機遇。














大屋頂下/中共仍在摸著石頭過河(下)


2021-11-21 00:01  聯合報 /   黃年
中共第19屆中央委員會第六次全體會議(六中全會)閉幕後,16日發表中共百年黨史上繼1945年和1981年後的第三份「歷史決議」。圖/法新社



民國 34 年(一九四五年)中共第一次歷史決議,確立毛澤東地位,但未能預見後來毛澤東之幾乎亡黨亡國。此處的啟示是「靡不有初,鮮克有終」。

民國 70 年(一九八一年)的第二次歷史決議,其實是中共對建政卅年來的反省與自我救贖。得到的啟示是「今來縣宰加朱紱,便是生靈血染成」。

中共面對此次第三篇百年歷史決議,應當是與「血染朱紱」的嚴肅告別,尤應是對「靡不有初,鮮克有終」的深切警惕

但是,如本文()篇說,中共用二次決議「摸著石頭過河」走出來;第三次決議,卻似又要「摸著石頭過河」走回去。

今年七月一日,中共慶祝建黨百年,定下重回「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政治指引,充滿「四個自信」。但是,到了八月二十六日中宣部發布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使命與行動價值》,卻極為罕見地竟又出現一種「摸著石頭過河」的口氣。摘錄一段如下:

「中國社會主義只搞了幾十年,還在初級階段。黨對社會主義的認知和把握還是非常有限,還面臨很多沒有弄清楚的問題和待解決的難題,對許多重大問題的認識和處理還處於不斷深化的過程中。黨將繼續摸索,更好發展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趨勢和規律…。」

以上,「非常有限/沒弄清楚/繼續摸索」,完全沒有「四個自信」的氣勢,句句仍是「摸石過河」。這些話出現在此次決議前夕,卻彷彿是對此次決議作了預言。亦即,繼續摸著石頭過河。

如本文()篇所論,第三次決議仍是由權力及路線鬥爭交織而成,其與前兩次決議不同處,是對個人權力的塑造大於對路線的變化與抉擇。

就路線論,為展現「前後各卅年互不否定」,此次決議對於毛時代的功績作了鋪陳,以顯示「三七開」的比例,但對毛的錯誤之批判亦有超過預料的嚴厲。例如,「出現大躍進、人民公社等錯誤」、「毛澤東同志在…理論和實踐上的錯誤發展得越來越嚴重」、「毛澤東同志對…黨和國家狀況作出完全錯誤估計發動並領導了文化大革命」、「…釀成十年內亂」…。言詞凌厲,不下於二次決議。

因此,亦未出現原先外界猜測將否定或取代鄧小平路線情形,而稱「文化大革命以後,只有實行改革開放才是唯一出路」、「(十一屆三中)作出徹底否定文化大革命的重大決策…四十多年來黨始終不渝堅持這次全會確立的路線方針策略」…。

亦即,此次決議非但未出現「毛升鄧降」的現象,甚至可看成是在二次決議之上,更加確定了毛曾完全錯誤」及再申徹底否定文革」,並確立此為中共「始終不渝堅持的路線」。

這樣的決議確實與習近平近年來的若干政治操作大異其趣如改編教科書)。不知這究竟是出自原始的規劃,或係後續出現激烈爭執發生變化。亦即,在路線上,毛並未在根本上抬升,鄧仍不動如山。

但是,眾所共見,習近平的權力部署卻是「毛澤東化」。如修憲取消國家領導人任期限制及推動個人崇拜等皆是。又如,「兩個維護」就是「兩個凡是」。

因此,本次決議特別顯現出在路線指引權力部署上的矛盾。如本文()篇所說:第三次決議呈現出習近平「兼毛鄧而集大成」的用心主體架構是:欲以毛澤東式權力模式,來推進鄧小平式治理架構

否定毛的政經路線但回復毛的權力模式承續鄧的治理路線但違反了鄧反對終身制及個人崇拜的權力禁律這是很明顯的牛頭不對馬嘴,也是很大的矛盾

於是,自民國 107 年(二○一八年)來,習大力倡導返祖馬克思主張奉行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此次決議又多次肯定「馬克思列寧主義」,甚至更稱此次決議是「一篇馬克思主義綱領性文獻」。亦即,以馬克思列寧為超越並攏括毛澤東與鄧小平的人物,來做為習近平傳承的原祖,並將習塑造為「廿一世紀的馬克思主義者」。由此,習近平即可凌駕毛鄧爭議之上,為二十大連任塑造一個居高臨下的政治人設。

但是,馬克思進場其實只會使矛盾更加凸顯。因為,毛從來是以馬克思原教旨守護者自居,更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首席推倡者,誰都記得毛大罵蘇修」的表情。然而,毛的一生並未因他以純正馬粉自居而使他的權力與路線建立起合理性及正當性。何況,鄧小平正是「把馬克思與毛澤東關進籠子裡」的總設計師

毛的失敗正因他假託馬克思列寧主義建立其權力模式。如今,習近平若欲又將其權力與路線的正當性,建立在「馬克思列寧主義」上,豈非浮沙建塔?又豈非重蹈覆轍

因為,若中共再以毛式高度專政手段,將整個社會當作一個「甕嬰」來餵養以權力為路線,又以路線為權力,這絕不可能成為一個「可信/可敬/可愛」的國家,更無可能「復興/偉大」。

此次決議仍然「徹底否定文化大革命」,居然不見近年所操作的「十年艱辛探索」之類的迴護之詞,亦即未讓「朱紱染血」的毛澤東翻身。這在舉世議論中共可能又出現「造神運動」的背景下,應可顯示黨內主流權力的取得權力的品質仍有講究。如此,毛澤東不能翻身是否對今人也有啟示

如本文所論,習近平及中共當前最重要的課題不是權力,而是「方法」與「方向」的抉擇,也可以說,就是在「毛與鄧」之間作一選擇。中共不可能一方面主張回到「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的「舊時代」,另一方面又標榜要邁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時代」。因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核心,正是要「把馬克思毛澤東關進籠子裡」。

因此,此次決議顯示,習近平欲以毛澤東式的權力模式推進鄧小平式的治理架構,恐怕仍將是一段摸著石頭過河」的「艱辛探索」。

追求「富/強/復興/偉大」,是中國的憧憬,也是中國的權利。無人可持異議,甚至應予祝福。但是,欲實現這個目標,卻必須講究方法方向」。

中共若欲找到一個能超越馬、毛、鄧三人的政治指引,那就是自由是人性的本質,民主是文明的方向

此次決議攀附馬克思列寧主義及毛澤東思想,目的在建立權力崇拜但權力不足憑恃必須警惕:靡不有初,鮮克有終。

全文完



中共中央宣傳部
2021年08月27日05:06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新華社北京8月26日電)
《 人民日報 》( 2021年08月27日 01 版)
(責編:胡永秋、楊光宇)










還給人民土地發展權


2021-11-21 00:34  聯合報 /   徐世榮/政治大學地政系教授(台北市)
內政部次長花敬群表示,現在有許多區段徵收的案子,且常常都是95%地主同意參與開發,已經不會有過去令人遺憾的案件,未來修法方向也會朝更符合居住權、財產權與人權等保障去做。記者李成蔭/攝影



區段徵收長期造成嚴重社會問題,被徵收人為保護家園,往往組自救會激烈抗爭,如苗栗大埔到最近北市社子島等,都可得到印證。

惟相對的,也有部分贊同聲音,他們組促進會,主張當地居住環境窳陋敗壞,願犧牲部分土地換取生活品質提升,這股聲音讓政府得以將區段徵收扭曲合作開發

自救會促進會立場看似相對,其實有共同之處,即他們都要求發展權。以社子島為例,自救會要求解除已實施五十五年的禁限建;促進會則期盼藉由區段徵收獲得發展。不幸的,不論是自救會與促進會,他們都沒有擁有社子島的發展權,這個發展權完全掌握在政府手中。由於居民渴望發展,政府竟要求人民做更大的犧牲。

人民為何沒有發展權?民國 59 年(一九七○年)代初期,政府學習英國「民國 36 年(一九四七年)城鄉計畫法」,引入發展權國有化」及「開發許可制」,藉由都市計畫法全文修正(民國 62 年(一九七三))、區域計畫法制訂(民國 63 年(一九七四))及國家公園法制訂(民國 61 年(一九七二))(或稱國土三法),將全民發展權沒收為政府所有

人民縱使擁有土地所有權,卻不再擁有土地發展權,這也是社子島禁限建長達五十五年原因。這是重大且革命性的變革,土地發展權全部被政府無償沒收,若將其稱為台灣的「第二次土地改革」應不為過。

政府憑什麼沒收人民的發展權?需知,民國 36 年(一九四七年)城鄉計畫法有其特殊歷史背景。根據 Reade 所述,那時二戰剛結束,英國許多城市充滿廢墟,需要政府強力重建。那時政治意識形態偏社會主義工黨獲得政權,希望建造一個平等的國家,因此它對英國社會提出許多保證,該法即是達成這些保證的一個手段。

縱是如此,另一學者 Davis 也說,此法仍要求地方政府必須提出「發展計畫」,人民也可提出另類發展計畫,當人民的計畫遭地方政府否決時,有權上訴至中央政府請求翻案。後來在保守黨主政下,該制度又有許多變革

另外,這也與不同法律體系有關,Booth 說英國採習慣法,與我國採歐洲大陸羅馬法體系明顯不同。中世紀開始,英國法官即可根據個案特殊狀況而有不同的判決,由法官來立法的習慣法傳統,成為英國法律體系的特點。十九世紀時,這項法律決策傳統被轉移至行政決策系統,特別是在於地方政府階層;個案決策途徑乃地方政府行政的一個特點,在城鄉規畫施行之前就已經建構。反觀我國,政府施政仍不得逸脫憲法規範,而「發展權國有化並未規定於憲法之中

我國沒有英國的發展背景,也沒有它的法律體系,政府卻沒收了全民的發展權,拿全民發展權來與地方派系及財團建商分享,一起投機炒作;今日該是全民向政府取回發展權的時候了!














當兵不磨練 如何打仗?


2021-11-21 00:38  聯合報 /   蕭福松/台東大學教師(台東市)
金門發生疑似不當管教案,就發生在金門幹訓班內。記者蔡家蓁/攝影



金防部傳出役男遭不當管教事件,事後役男打電話申訴;結果九名幹部全遭行政處分,並函送偵辦。洪仲丘事件後,軍中「威武精神盡失。在部隊擔任主官好友說:「既然要民粹,大家就和稀泥吧!」

面對少子化及媽寶爸寶,基層愈來愈難管訓,只要役男不出狀況就好。問題是,軍營是訓練打仗之地,不是遊樂場,也不是戰鬥營,是隨時要上戰場拚命的。如沒有嚴格訓練,如何在戰場存活。

台海局勢緊張,沒人敢保證短期內不會有事,不堪班長「羞辱」就申訴,軍方高層也煞有介事究辦,台灣還能拿甚麼對抗解放軍?

















認識路怒症 減少道路暴力


2021-11-21 00:37  聯合報 /   莊凱全/醫師(嘉義市)
台中市宋姓男大生(黑衣者)開車擦撞瑪莎拉蒂跑車,遭張姓(白衣者)男乘客等3名男子拳打腳踢導致昏迷。圖/讀者提供



台中市宋姓男大生因擦撞名車,遭張姓富少三人毆昏事件,媒體又加碼一些細微緣故把對方毆打成嚴重問題案例。

美國廿年前研究統計,有四%的人曾經遭受襲擊,常發生在駕駛的高憤怒行為,稱之為路怒症 Car Rage」。路怒駕駛的行為,就是輕微擦撞或者是不爽對方開車行為,就逼車或者甩尾,甚至擋車招手叫你下來,沿路一直按喇叭,這可能是精神醫學裡面爆發性障礙精神疾病」。

這涉及生物學和認知科學的精神疾病,一些症狀是生氣時會丟東西,還有破壞物體的脾氣,甚至有虐待配偶和兒童動作。這種疾病的產生,是從兒童和青少年時期開始,一般平均是十四歲,且常合併有其他情緒障礙或者是藥物酒精上癮問題,若持續會對一些人(自己和其他人)生活產生深遠和持續影響,和造成社會動盪不安。

如果你發現有這樣駕駛的車子,在你的旁邊時一定要很小心;你只有讓他,不要跟他爭,因為這容易引起對方認為是挑釁行為,而且一定要在這個駕駛的後面,必要時從交流道先下去,最好不要跟他有眼神接觸目前研究知道,路怒的形成,是因為個性還有環境相互影響,才導致這些開車囂張行為

如果發現你的朋友或配偶,有路怒開車行為,你一定要做一些處理。如讓他們能夠睡得飽一點,且在飢餓時有點心吃,不要喝酒上路,可在車上放些舒緩音樂,早幾分鐘開車上路,這樣遇到十秒鐘等待就不會有太大壓力;在儀表板上可以貼上你心愛的人照片,讓你知道平安回家,才能夠看到心愛的人。

美國法官曾對路怒引起的傷害案件,要求他們接受心理治療;經過幾個月認知放鬆技巧等治療後,即明顯減少開車和某些狀況生氣而引起的暴力行為。

這個疾病大約有五%發生率,比思覺失調和憂鬱症躁鬱症發生率還高,目前已知是因體內血清數產生不足,還有功能不佳,可利用抗憂鬱藥物治療。因這疾病從兒童青少年開始,因此有必要在高中開設心理方面課程,教導情緒和釋放憤怒方法;這樣不只有治療作用,且能減少很多家庭暴力。當然政府也可有些作為,尤其是在交通順暢的上面加緊建設減少用路人的不便可能產生的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