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16日 星期二

經濟日報社論/我國數位貨幣推動進程不宜拖延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  聯合報社論/四劑帝國,是程序正義遭竊的總示範
◆  聯合報黑白集/國際級的司法笑話
◆  經濟日報社論/我國數位貨幣推動進程不宜拖延







經濟日報社論/我國數位貨幣推動進程不宜拖延


2021-11-16 02:34  經濟日報 /   社論
發展數位貨幣的進程不宜拖延,以免影響到台灣競爭力。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本月初央行到立法院報告數位貨幣整備進度,強調發行數位貨幣要遵循國際共識原則,還要獲得「廣泛利害關係人的支持」。央行報告等同暗示明年完成兩階段研究計畫後,還要再評估發行數位貨幣的可能性。央行對發行數位貨幣態度保守,似乎不想承擔領航者角色,只想扮演面對變局的回應人。

在網路時代,央行發行數位貨幣是遲早的事。國際清算銀行BIS)今年初便調查65家央行的數位貨幣策略,其中有56家積極研究可行性,39家進行技術驗證,更有九家已開始部署實驗。顯然不少國家央行已感受到數位貨幣的發行壓力,畢竟央行若不採取行動,民間遲早也會取而代之;臉書規劃穩定幣 Diem 伺機行動即是一例。

事實上新興國家央行因特殊環境需要已推出數位貨幣。去年10月巴哈馬落實普惠金融推出沙元Sand Dollar);柬埔寨透過日本技術協助推出 Bakong 來整合破碎的支付系統。至於數位貨幣的落地實驗更有瑞典 e-krona、中國大陸數字人民幣(DC / EP)及明年泰國預計推出的數位貨幣。

數位貨幣規劃發行聲浪四起,今年4月資誠順勢公布零售與批發類的全球數位貨幣指數,其中零售型前二名的國家已開始使用數位貨幣,泰國排名批發型第一名更是讓人驚嘆。最近香港金管局宣告測試跨境支付的「多種央行數碼(位)貨幣跨境網絡」(mBridge),泰國、阿聯、中國大陸及香港都參與其中。mBridge 計畫若能成功,將成為國際數位貨幣清算典範

對照其他國家積極推動數位貨幣,我國央行態度就顯得較為消極。數位貨幣是金融科技一環,發行目的是要能解決金融交易流程中的痛點。在消費端,數位貨幣可紓解金融資源分配及支付系統落後問題。台灣金融產業高密度的服務,導致央行緩推數位貨幣也算是合理。不過,央行還是應積極研發「可程式化」的數位貨幣發行具智能合約特質數位貨幣將有助於企業風險管理,對於中小企業尤其有幫助。

至於批發端,特別是跨境交易,數位貨幣的重要性更不言可喻。數位貨幣不僅提升支付效率,更可能顛覆當前國際清算體制。批發端的數位貨幣不僅解決匯兌無效率,更有國際政治折衝意涵。國際匯兌涉及匯款、中轉與收款等不同層次的銀行服務,整個流程不僅耗時且費用不菲。未來透過由國家數位貨幣建構的清算,就有可能淘汰早已過時的匯兌系統。

雖然以美元為主的匯兌制度是目前國際金融交易的基礎,卻也是未來國際政治爭鋒的核心。據估計目前全球約 90% 的國際資金移轉是以美元計價,美國可透過指導 CHIPS 並影響 SWIFT規範國際政經秩序,故不樂見他國以數位貨幣建立起多邊清算去弱化其影響力。然而新興國家爭取匯兌自主權已是新趨勢,我國央行自不宜採取後發策略而在金融競技場邊觀望

利用科技創新顛覆金融運作世界潮流,G20 因此提升國際匯兌效率列為優先倡議金融穩定委員會FSB)最近公布改進國際匯兌路徑,就要求民國 116 年(2027年)底須達到75%的匯兌應在1小時內完成,零售匯兌成本更要壓在1%以內。目前看來,以區塊鏈建構數位貨幣有可能達標,其對應的跨國清算機制指日可待。我們希望央行也能以 G20 倡議為目標,投入數位貨幣跨境結算研究,徹底解決跨境匯兌痛點

數位貨幣是未來金融服務的基礎,央行應積極扛起推動重責。央行設定數位貨幣對既有貨幣政策「無害」,便應探究其在政策傳遞過程的角色;要求數位貨幣與其他支付工具「共存」,就更須明白市場運作規律。至於要求數位貨幣的「創新與效率」,本來就是央行研發初衷。總之任何對數位貨幣疑慮,央行有必要釐清,但發展數位貨幣的進程不宜拖延影響台灣競爭力












聯合報黑白集/國際級的司法笑話


2021-11-16 05:11  聯合報 /   黑白集
中國創新公司負責人向心(右)、龔青(左)夫婦捲入「王立強共諜案」,台北地檢署耗費兩年偵查,完全沒有證據,對向心等六人處分不起訴。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兩年前的「王立強共諜案」,最近以向心、龔青夫婦獲北檢不起訴草草收場,政府灰頭土臉。當初炒得沸沸揚揚的「國安大案」,說穿了,就是為選舉而炒作政治案件。這也讓台灣司法再次鬧了國際笑話

此案發生在總統選戰最激烈時,但當時所謂的證據,僅憑王立強在澳洲的片面說詞。這卻讓蔡政府「撿到槍」,煞有介事地羅織,向心夫婦被限制出境長達二年;結果卻未查出任何犯罪實證。如今必須放人了事,但政治目的已遂

說是司法「再次」鬧笑話,原因在,涉嫌在台殺害女友潘曉穎的港人陳同佳出獄已二年,卻因我政府不讓他來台投案,不久前他已搬出港警的安全屋,成為自由人。蔡政府表面上堅稱,要和港府有「司法互助」才接受投案,其實無意接這個燙手山芋於是殺人嫌犯就自由了

向心案對比陳同佳案,前者明知是假案卻堅決抓人,後者是證據確鑿卻拒不辦人,背後都是政治算計。向心夫婦獲不起訴後,檢方說「向澳洲調資料遭拒」,亦諷刺至極。澳洲與台灣之間也無「司法互助」,卻不見蔡政府有隻字片語指責這是雙標還是根本無卷可調

蔡政府國安之名玩弄這兩起案件,都鬧上國際。這種讓人「笑著笑著就哭了」的司法笑話,會是最後一樁嗎?













聯合報社論/四劑帝國,是程序正義遭竊的總示範


2021-11-16 05:12  聯合報 /   社論
接種高端疫苗的民眾若要出國,最多可能要打滿四劑疫苗。部分專家認為沒有太大問題,但也有人坦言,全球接種第四劑新冠疫苗的國家非常少,不確定是否出現副作用。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被譽為「愛國疫苗」的高端,三個多月來有七十七萬人接種;但由於該疫苗僅獲四個國家認可入境,一夕淪為國際「棄兒疫苗」。為解決「高端族」的出國問題,指揮中心宣布他們可以「混打兩劑國際認證疫苗但如此一來,這些高端國民等於得接種四劑疫苗。為此,網民譏稱台灣將變成全球唯一的「四劑帝國」;至於人體承受四劑不同疫苗的副作用如何,政府則稱還在研究

愛國手臂」淪落為「四劑公民」,並不是一個輕鬆的玩笑或無心之失,而是政府連續的離譜決策所鑄成。其源頭,始於蔡政府標榜的「國產疫苗召喚,以為民粹或愛國光環可以壓倒科學理性,導致官員和專家不斷對高端放水護航;從而使國民在「愛國心」驅使下,接種了這支疫苗。如今,政府只能讓他們加打兩劑其他疫苗,以示彌補;但這些人被高端貽誤的時光和信任,也只能自己默默吞下了。

高端泡泡」的形成始於蔡總統的積極吹捧帶頭施打,其間穿插著衛福部官員和醫療專家小組的各色曲意護航,到了手段惡劣、無所不用其極的地步。其中最關鍵的問題,就是「程序正義遭到竊取:理應扮演把關角色的行政官員和醫療專家一味聽從政治指令放棄自己專業堅持,把本質薄弱的高端塑造成全球第一支使用免疫橋接」的疫苗,完全略過第三階段臨床試驗。正因為這樣嚴重程序缺陷高端迄今沒有受到國際承認

回顧高端疫苗取得政府承認的過程,每個轉折都充滿政治扭曲和私心,到了不顧吃相的地步五月底,正值華航/諾富特及萬華疫情在台擴散的高潮,每天有十多人染疫身亡;國內僅少數 AZ 疫苗到貨,民眾為國內疫苗不足議論紛紛。衛福部卻在此時,與尚未進行三期試驗的高端簽下五百萬劑的採購合約,每劑高達八百多元。與此同時,衛福部也先一步安排一批「免疫橋接派專家進入專家會議,為高端的緊急使用授權(EUA)部署護航

六月初中研院院士陳培哲因憂心疫苗審查委員會無法維持獨立性,憤而辭去審查委員之職。其後數日,美國食藥局FDA覆函我財團法人醫藥品查驗中心,稱「免疫橋接」的科學地位未定,並不可行,等於打臉高端。然而,衛福部專家會議仍於七月中高票通過高端疫苗的授權製造,將高端疫苗推上施打枱。當天投下同意票的十八名專家,如今面對自己造成的「四劑帝國」窘境,不覺得自己有愧專業良知嗎?

事實上,當時不少輿論也曾高呼,高端的授權不應跳過正當程序,否則無法取得國際認同。但在政府的民粹操作下,這種要求服膺科學理性程序正義的主張,卻被抹黑為「唱衰」國產疫苗。另一方面,郭台銘在五月間即向政府提出 BNT 疫苗捐贈方案,卻被拖了七周,直到七月中才完成採購合約。不難想像,政府刻意拖延郭董捐購 BNT,目的就是為了護航高端;而我國疫苗覆蓋率落後,也是被此一私心所拖累。

儘管蔡政府千方百計護航高端,但全台接種高端疫苗的人口僅七十多萬人;這顯示,這支迷魂香並沒有說服太多民眾,但仍有許多人聽信了政府的說詞。值得警惕的是,在這類事關民眾健康的議題上,蔡政府都可以如此肆無忌憚地扭曲科學理性罔顧國際規範使整個行政體系不問是非黑白地向政治傾倒;如果我們的程序正義繼續失竊,台灣的民主還剩下什麼?

淪為四劑帝國的台灣,該想想:我們為何造就了大膽的道德竊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