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18日 星期日

經濟日報社論/紫光債務危機的啟示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

◆  聯合報黑白集/搶疫苗,比完特權比貢獻
◆  聯合報社論/石木欽可惡,助逃懲戒的幕後黑手更可惡
◆  經濟日報社論/紫光債務危機的啟示






經濟日報社論/紫光債務危機的啟示


2021-07-18 00:23  經濟日報 /   社論
紫光集團。(美聯社)


中國「半導體國家隊」重要成員的紫光集團,近日因為不能清償到期債券,被債權人之一的徽商銀行向法院聲請破產重整,震撼兩岸科技業。清華大學擁有51%股權的紫光集團,除了國家為後台的硬背景外,旗下還有記憶體產業領頭羊的長江存儲,以及手機通訊晶片設計大廠紫光展銳等,赫赫有名的企業群。紫光債務危機的原因與影響,值得我們重視。

首先要說明,紫光的債務重整,我們認為是企業債務整理的技巧性破產。紫光從去年11月開始陸續發生公司債無法清償的危機,調整到今年7月才由安徽省政府實質控制的徽商銀行向法院聲請重整。由地方政府的銀行向法院聲請國有企業的重整,是債務負擔龐大的紫光走出困境的最好方式。紫光可以透過重整,減少債務負擔;購買紫光公司債的地方金融機構,也可以藉法院的判決而確定虧損金額,結束尾大不掉的呆帳。

紫光陷入財務危機,除了去年新冠疫情帶來的影響外,主要有三因素:企業性格、產業特性與政府政策的轉變。紫光雖然是清華大學旗下企業,但實際公司的營運,是由擁有49%股權的健坤投資集團負責人趙偉國管理。趙偉國雖是紫光工程師出身,但真正累積財富是靠在故鄉新疆的不動產投資起家,將100萬人民幣資產短期內暴增到數十億,成為入主紫光的資金。

趙偉國的戰狼與豪賭性格,反映在紫光透過投資兼併,短期迅速擴大規模的企業性格。2013年紫光花了17.8億美元收購上市公司展訊通信,隔年再花9億美元收購銳迪科微電子,最後將展訊通信和銳迪科合併成立紫光展銳。2015年再以25億美元收購惠普旗下新華三51%股份,成為世界排名第二的網絡設備與服務企業。2018年用22.6億歐元吃下法國晶片商Linxens。重金兼併的結果,一方面企業得以迅速成長,卻也留下龐大債務,2018年到2019年紫光的資產負債率連續兩年皆高達73%以上。

紫光做為中國發展半導體的重要國有企業,積極建設工廠,然而這些記憶體生產工廠,不僅投資金額龐大,從工廠蓋好到良率足以損益兩平為止,也是漫長燒錢過程。紫光連續開新廠的結果,就是增加錢坑,雖公司以發行短期公司債來周轉,但終究陷入債務無法履行的泥淖。

然而紫光陷入財務危機,也與中國的政策轉變有關。中國金融市場長期以來有個不成文默契,國有企業的融資等於政府掛保證。國有企業在這樣的默契下,發行超過償還能力的公司債,或者向銀行過度舉債。從2014年起中國政府為了整治企業過度財務槓桿,開始容忍企業債券不履行的狀況發生,但國有企業還是少數,大型國企更是罕見,然而局勢在這兩年有很大的變化。

2019年債務不履行的國企只占違約企業的一成,但到2020年急速增長到一半,今年上半年國企已占債務違約企業的四成左右。除了現在矚目的紫光之外,今年2月也讓旅客量排名中國第四的海南航空進入法院債務重整。

為何近兩年中國政府會讓大型國企先後進入債務重整?上述中國政府去企業財務槓桿管控在2017年後,讓從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起,就一路上升「企業債務對GDP比」,穩定下滑。然而去年的新冠疫情爆發與之後的景氣刺激方案,讓企業債務又迅速升高。現在中國疫情控制穩定,北京正利用強勁經濟復甦,進行企業汰弱存強,下壓企業債務。

紫光債務重整後再出發是無可置疑的,因旗下的長江存儲等企業有中國最前端的半導體技術。然而,在紫光債務重整的過程中,購買其公司債的投資者注定要資產縮水。美ICE交易平台的資料顯示,今年初中國的美元高收益債利率約8%,6月後攀上10%,利率升高顯示風險升高,這對中國高收益債投資者是不能忽視的重要訊號。













聯合報黑白集/搶疫苗,比完特權比貢獻


2021-07-18 04:19  聯合報 /   黑白集
波波漫畫


政府疫苗政策錯誤,又極力護航國產疫苗,以致取得疫苗有限,除引發特權質疑外,施打順序也引起行業對立;誰能先打疫苗,更讓社會人心浮動。

「特權」二字,挑動社會敏感神經。疫苗短缺,社會嚴格檢視各種「特權疫苗」;尤其政院網軍頭都能以第二類的「重要官員」優先接種,更屬階層特權。而相對於問不到試驗組別直接去打疫苗的楊志良,陳建仁自揭為安慰組就引發「特權解盲」爭議,其根源就是苦等不到解盲通知者擔心錯失疫苗機會。

看到官員紛紛擠入無限膨漲的第二類施打人員,其他行業只能各顯神通插隊進入第七類施打對象。但誰是真正的「維持國家安全及社會機能正常運作者」?近日法官與外送員比較貢獻的爭論,讓人稱奇。

目前法官並非優先施打對象,司法院秘書長林輝煌舉印度政府表示以職業作為標準將構成歧視、義大利法官抗議未能優先施打反遭抨擊等例,盼法官諒解。但仍有法官指許多未第一線接觸民眾的文職軍警、政風法制人員等的風險會比法官高?更質疑法官還不如一個外送員對社會運作來得有貢獻?

不必怪法官竟須與外送員爭論社會貢獻,該責怪的是自居「重要官員」的特權階層,尤其無能的政府和錯誤的疫苗政策,竟讓人民為搶一劑疫苗爭比貢獻!











聯合報社論/石木欽可惡,助逃懲戒的幕後黑手更可惡


2021-07-18 04:19  聯合報 /   社論
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前委員長石木欽。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前公懲會委員長石木欽懲戒案二次開庭,監察院代表突襲聲請合議庭迴避,劍指合議背離公平正義、審判長吳景源顯有偏頗。一時間官官相護質疑之聲再起,司法再次蒙塵;但聲聲義正辭嚴的背後,也隱隱然上演著一齣甩鍋荒謬劇。

石木欽居整飭公務員風紀高位,卻與身背多起司法案件的商人翁茂鍾不當往來,並傳有關說案件、不當買股理財等情事。尤其,從翁茂鍾處查扣的「百官行述」筆記本,牽扯出多名資深司法官;翁案衍生的「銀行員之死」,更揭露重重司法黑幕,也讓蔡英文總統念茲在茲的司法改革淪為空話。如此行徑,就算刑事查無不法,行政上也應重懲。因此司法院以其情節重大,移送監察院經兩度彈劾終於成案,再交由懲戒法院職務法庭審理。

石木欽行徑爭議無庸置疑,但為何監院竟要調查兩次才彈劾成案?其間究竟隱藏何等程序瑕疵?又會否影響後續的懲戒審判?卻是必須先釐清的問題。

原來,監院第一次彈劾石木欽未成案,部分監委努力不輟才有二次彈劾。只是,依監察法施行細則,若對不成立的彈劾案有異議,應由「提案委員」兩人以上在十日內共同提出。第一次彈劾案是由監委王美玉、蔡崇義及林雅鋒提案,第二次卻由王美玉及高涌誠提案,是否合法、合於程序正義,也成為最關鍵爭點,因為基於「一事不再理」法理,只要法院裁定程序違法不受理,石木欽即可逃過懲戒。

對此關鍵,監院並未具體回應,而是要求合議庭先確認職務法庭對監察權的「彈劾程序」有無審判權,在此之前則應停止調查證據程序,以避免侵害「彈劾權核心領域」;相對的,合議庭則秉於先程序後實體原則,欲傳監院業務處長作證,盼能釐清程序是否合法。

程序正義又稱「看得見的正義」,法院不可能無視,捍衛人權的監院更不應無視。但監院迴避此「看得見」的問題,逕拉高至「看不懂」的憲政爭議,不免啟人疑竇。如果彈劾程序沒問題,何不讓相關人員出庭作證說明?搬出「彈劾權核心領域」大帽,莫非竟是為遮掩程序不正義的「低等錯誤」?以及誰該為此低等錯誤負責?

聲請法官迴避也有爭議。監委直指該案審理背離公平法院原則,無法追求個案的公平正義。唯依職務法庭懲戒案件審理規則,合議庭並無人構成應迴避事由;且依法審判長本就有權准由代理人出庭,監院卻認為審判長已認定石木欽「違法情事輕微」才准,因此構成得迴避的「職務有偏頗之虞」,甚而要求合議庭全體迴避,恐有過度跳躍之嫌。

石木欽案幾乎讓整個司法陪葬,牽扯的更是小老百姓深惡痛絕的官商勾結,正是被譏為蚊子院的監察院拿來重振威信的最佳腳本。然於此同時,面對防疫的三加十一決策、疫苗採購等問題,傳出監委擬約詢陳時中,卻在被蘇貞昌斥為「不厚道」後,就紛紛自我閹割,只敢辦地方而不敢碰陳時中;甚至先前「器官捐贈案」約詢台北市長柯文哲時還發生洩密案,如此仰承權力鼻息,又帶著幫派性格,怎能讓人民相信監院真敢打老虎?

石木欽案情節匪夷所思,且與官員、法官甚至監委多所交遊,監院一次彈劾未過已令人難以置信,二次彈劾還生程序爭紛更不可思議。未來如果面對懲戒法院因監院違反程序正義而辦不下去的窘境,誰能保證這不是早已設好的局?屆時甩鍋懲戒法院輕縱之責容易,但人民不免要問:誰才是真正讓石木欽逃過懲戒的幕後黑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