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28日 星期三

經濟日報社論/規劃振興券 別又退回原點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67015/web/ 

◆  經濟日報社論/規劃振興券 別又退回原點
◆  聯合報社論/薛曼訪中與拜登「新中國主義」的問題
◆  聯合報黑白集/總統有個高端夢






經濟日報社論/規劃振興券 別又退回原點


2021-07-28 01:35  經濟日報 /   經濟日報社論
疫情重創餐飲業,對於研擬發放振興券的可能性,行政院也透露已要求國發會與各部會盤點各項振興措施。記者林澔一/攝影


行政院長蘇貞昌日前指示相關部會研議發放「振興券」,官員透露,9月前可隨時動支剩餘的1,600億元特別預算,比照去年所規劃的紙本、數位券。至於上路時機,仍需視後續疫情發展,唯一確定的是不會普發現金」。

回顧去年的振興券,特別的是要求國人自己掏出1,000元,換取3,000元的消費,蘇院長故定名為「三倍券」。但原始規劃只限行動支付,被批評為實質排貧、排弱、排老,才改為繁雜的四種方式,到郵局繳錢、領取或網路預購再到四大超商領取紙本,或上網綁定,累積消費3,000元後,再憑信用卡、App或到超商靠卡領2,000元的電子票證等數位券。6月初定案,卻遲自7月1日開始數位綁定及紙本券預購,7月15日才可消費,至12月31日止。

蘇揆雖然聲稱振興券「好領、好用、好刺激」,但實情是繁雜、成本高、啟動晚,政府花錢少,預期效益不高。最後的結果是,92%民眾冒著染疫的風險大排長龍領取紙本券,只有8%的民眾選擇數位券舉債共發放511億元的振興券。因此,蘇揆此次又想發行振興券,如果發放方式還是繁雜,只是在「倍數上」增加政府出錢的額度,效果恐怕不會增加太大。

理由之一是,所謂的倍數根本就是政府的數字遊戲。蘇揆所定名的三倍券,是指以3,000元總消費額除以自費的1,000元,誇張為有振興消費三倍的效果。若改為民眾只出500元,換到2,500元的消費券,豈不就擴大為五倍效果?若民眾只出1元,拿回2,000元消費券,就有2,000倍的效果?照蘇揆的邏輯繼續類推,若民眾不必出錢,拿到2,000元的消費券,等同於發放現金2,000元,不就是「無限倍」的振興效果?行政院官員說今年想改為五倍券,還斬釘截鐵地說「不會普發現金」,豈不是打臉蘇揆的數字邏輯?

再來檢討去年振興券的效益。政大教授別蓮蒂透過實際的消費者調查,從消費者使用情況與消費的類別,分析振興券達成的效果,發現消費者打算領取振興券的方式及想像自己會購買哪些商品,與最後實際的行為有相當明顯的差距,也比政府的預期效益小。

例如,大多數原擬採數位綁定,最後卻實體領券。振興券對大多數人是一筆「意外之財」,在領取前認為會一次花在大額支出上,但實際上反而是小筆小筆地慢慢花,且近七成的消費者是花在「日常消費用品」(日常餐飲、衣著、低價消耗財等),且無論是否受疫情衝擊的消費者,行為反應都相似,也和媒體民調所發現的「花在原本就有的消費結果一致。真正達到振興經濟的消費僅有三成,主因就是振興券的期間太長,意外之財的感覺消退後,不會從事「額外消費」,最後實際的效益並不如政府所預期。

此外,中研院經濟學者簡錦漢利用經濟模型推估,三倍券舉債510億元對 GDP 的成長貢獻僅有0.08%,也就是只創造了僅約16億元的產值,結論是三倍券不如消費券,政府宣稱創造千億元以上經濟效益實屬誇張。

振興券的另一目的是希望促進民眾使用電子支付,並降低印製實體券的成本,但研究結果卻顯示,相較於領取實體券的消費者,領取數位券者更傾向將振興券花在「本來就有的必需品消費」上,數位綁定方便反而振興效果較差。政府應該慶幸領取實體券的民眾超過九成,才使得超額消費的比率較高一些。

因此,行政院官員特別強調今年將「特別推廣數位券除加大優惠力度,也會讓數位券措施更易於使用、理解及辨認,此做法可能是搞錯方向,倒退回到去年原始規劃的原點。我們建議蔡政府應跳脫去年振興券的窠臼,積極思考更有創意和效果的振興措施。












聯合報黑白集/總統有個高端夢


2021-07-28 01:01  聯合報 /   聯合報黑白集
圖/擷取自蔡總統推特


高端疫苗取得緊急使用授權,蔡總統在推特發布好消息,期許它造福台灣與世界。她一許願,高端立刻再闖關,被衛福部列入公費施打計畫,澤被國人。至於高端將如何「造福世界」,官員須認真策劃,絕不能讓總統許願成空。

總統臉書說,要「依法律與科學把關」,疫苗要安全有效才會施打。這點,或許連造福國人都有爭議,未必顧得了造福世界。疫苗是否安全有效,須遵循國際標準,但蔡總統卻說依「法律與科學」。檢視衛福部的黑箱審查,科學能否達標,原來奧秘在「政府說了算」。

蔡政府為孕育國產疫苗,不惜犧牲民主與科學,比川普還厲害。日韓越也在發展國產疫苗,都老實進行三期臨床實驗;相形之下,台灣卻由高官指導跳躍前進。目前日韓已針對變種病毒提出研發戰略,希取得世衛認可,讓國際承認其療效。對比之下,高端只有政府口水保證,將如何進入全球造福世人?

蔡政府有意發揚光大國產疫苗,應超前日韓部署,推動高端申請列入世衛緊急使用名單,如此便可透過 COVAX 平台幫助他國,一圓總統的生技夢。

高端聲稱的孿生兄弟Novavax,及同一技術的大陸智飛,目前都提出申請高端能否走入世界,一試便知。否則,現在連疫苗護照都擠不進,造福誰都只是大話一句。
















聯合報社論/薛曼訪中與拜登「新中國主義」的問題


2021-07-28 01:29  聯合報 /   聯合報社論
大陸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右)廿六日下午在天津會見美國副國務卿薛曼(左)。圖/取自大陸外交部網站


美國副國務卿薛曼近日在天津會見中國大陸外長王毅副外長謝鋒。先由戰狼謝鋒披掛上陣狠批美方,發洩了一頓火氣;再由王毅登場言歸正傳,談雙方「設置護欄」的可能性。這場會晤,主要在為雙方三月阿拉斯加會談的不歡而散圓場上次美國務卿布林肯讓中方吃了一頓排頭,這次要由中方討回一次顏面,才能決定雙方下一輪要怎麼走

薛曼是拜登上台後訪中的最高層官員,她在會中提出美方關切的各項議題,也強調美中維持開放溝通管道重要性。薛曼表示,美方歡迎競爭,但強調「並不尋求與中國衝突」。中方除告誡美方立即停止干涉內政,認為這次會談增進了對彼此立場的瞭解,有益下階段中美關係的健康發展。白宮發言人莎奇則稱,這次會議,並未出現美方預期的美中交往機會;顯然,雙方心結仍未全然消解。

拜登上台後,接續了川普對中國的強硬態度,雖然不像川普那麼情緒化與個人化,但有些作法似較川普猶有過之。拜登基本上認為,中國的企圖是要取代美國的地位,因此必須以中國為假想敵從事戰略競爭。比較彈性的是,拜登認為「該合作就合作,該競爭就競爭,該對抗就對抗」,這被《經濟學人》稱為拜登的「新中國主義」。

這套「新中國主義」的戰略觀其實有幾個缺點第一,拜登之所以標舉中國為假想敵,主要是美國內部政治嚴重對立,民主黨僅占些微多數優勢,難以推動改革法案。拜登唯有以反制中國為名,指控中國以非正當手段竊取勝利,妨礙美國提升競爭力及國際領導地位,才能爭取到共和黨的支持。問題是,美中經濟多年來相互依賴,其實填補了美國製造業不發達的缺口,間接幫助美國人維持了生活水準;要強與中國經濟脫鉤,對美國民眾其實不利。

第二,拜登半年來積極爭取盟友,標舉自由、民主、人權的西方價值,聲稱中國正在破壞世界秩序;這套說詞,說服力未必足夠有力。東西方價值理念固有差異,但許多盟國近年與中國的投資及貿易關係密切,難以割斷;反倒是「美國優先」的倡議,未必符合盟國利益如果拜登逼盟友選邊站,只會落得彼此貌合神離

第三,拜登的「該合作就合作,該競爭就競爭,該對抗就對抗」戰略,看似合理,實踐上卻有困難。在核心價值如台灣、新疆與香港問題上,該對抗就對抗;在暖化減排、伊朗與朝鮮核武問題上,可合作就合作;至於5G、AI、疫苗外交等競爭議題上,就各憑本事競爭這些,聽起來理想。但在中方眼中,這些問題全在一個棋盤上,不可能分開處理,美國的三分法只是打壓中國的障眼法」:對抗遏制本質合作權宜之計競爭話語陷阱。美國以為可以就事論事但中方卻更重視背後的動機與居心

薛曼訪中後,雙方應會陸續釋放出善意,但即使最後開成峰會,也並不保證美中關係平順。因為中國不是蘇聯,此刻也不是冷戰年代,中國無論是在全球供應鏈經貿體系,或在國際政治聯合國體系已充分融入;美國無法像冷戰期間一樣,以「堅壁清野」迫使其經濟崩潰。何況,美中實力差距越來越接近,中國也會反制,這就會讓夾在其間的國家左右為難。

美中關係複雜交錯,不是拜登的「新中國主義」能有效對應。就像中國的民族主義情緒,同樣於事無補。薛曼這次訪中,或可視為一次「破冰之旅四個月才換得這一步,雙方都要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