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65735/web/◆ 聯合報黑白集/當行善的人遭到圍剿
◆ 聯合報社論/偽陰偽陽,都比不上「偽專業」可怕
◆ 經濟日報社論/解譯Fed升息密碼:更早更大
經濟日報社論/解譯Fed升息密碼:更早更大
2021-06-18 04:06 經濟日報 / 社論
美國聯準會(Fed)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FOMC)16日決策會議的結果,顯示 Fed 對美國的疫苗接種進度以及社交保距措施逐漸取消備感驚喜,但同時也為全球金融市場帶來一場「鷹式驚嚇」;包括購買資產計畫「退場」的進程,以及提高利率的時間表,都非常可能比原先預期的時間更早,甚至還可能再進一步提前。金融市場雖被嚇到,但對於美國貨幣政策走向的長期觀察者而言,這種變化既在預期之內,更屬情理之中,而且轉變的跡象也早已出現。
如果只看這次會議後的聲明內容,事實上與4月會議的聲明差異甚小;主要不同點在於這次強調疫苗接種已有進展,使疫情對美國經濟的衝擊降低。然而「魔鬼藏在細節中」;若進一步觀察鮑爾的記者會談話,尤其是決策官員預測利率走向的「點陣圖」,充分顯示 Fed 的政策思路已明顯轉變。
記得鮑爾不久前對外發表談話時,還強調購買資產計畫退場議題,「連考慮都不用考慮(not thinking about thinking)」;但如今已經改口,表示可以把這次會議視為「討論討論(talking-about-talking-about)」的會議。鮑爾說變就變,而且面不改色,絲毫不在意對 Fed 信譽及金融市場可能造成的傷害。
最大的震撼,來自於利率預測「點陣圖」出現重大變化。在18位決策委員中,有13位委員預測民國 112 年(2023年)會至少升息1碼,而3月時只有七位委員認為會如此;之前便有 Fed 觀察者指出,預測民國 112 年(2023年)將首次升息的人數從七人增加到九人,其實並不困難;但如今居然是從七人一舉增至13人,還有11位委員預測民國 112 年(2023年)至少會升息2碼;尤有甚者,七位委員更預測民國 111 年(2022年)就會升息,比3月時增加三人;因此不應排除升息時機更早,幅度更大的可能性。
這可以想像成 Fed 內部恐怕已經發生「政變」,主因可能是決策官員對鮑爾去年8月提出的新決策架構難以認同。Fed 一向是根據對通膨的「預測」,採取「先制性」的措施;但鮑爾的新架構,則是要等到通膨的「結果」出來之後,再採取「補破網」的措施。再者,Fed 主張以「一段時間的平均通膨率達到2%」為目標,先容忍通膨暫時超標,等到以往的通膨缺口補滿之後才行動,卻又未說明「一段時間」究竟要追溯多久。正常的「滾動式管理」模式,是以新數據取代舊數據,進行「向前滾動」;鮑爾卻是以舊數據沖淡新數據,進行「向後滾動」,難怪他被經濟學者指為「看後照鏡開車」,卻輕忽前面的路況。
最值得深入觀察的,則是 Fed 最新的經濟預測,這才是政策立場的基礎。首先,Fed 上修中期經濟成長率與核心通膨率預估,失業率也維持在超低水準,這顯示短、中期內經濟都有過熱警兆;通膨升高雖未必會形成「永久性(permanently)」,但已不大可能只是「過渡性(transitory)」,而比較可能的情況是「持久性(persistently)」;由點陣圖的變化顯示,這顯然已經成為 Fed 內部的主流看法。既然疫情已經隨著疫苗接種普及而明顯減退,經濟活動正逐漸恢復正常,超寬鬆貨幣政策也應回歸到正常化。
其次,Fed 的長期經濟成長率預估仍處於年均1.8%水準,顯示 Fed 認為目前的經濟復甦勢頭,主要是靠擴張性貨幣與財政政策強力刺激需求面所致;對於拜登政府提出的基建計畫能否提振美國供給面的生產力與競爭力,並不抱太大希望。擴張財政支出有時而窮,還將受到國會的約束。一旦刺激需求面的效應結束,供給面又不能明顯強化,則失業雖減少,但薪資上升仍然偏低,於是美國經濟又將回到過去十多年來的低成長、低通膨、低利率、低失業、低加薪的景象,拜登政府致力於提振經濟成長、縮小貧富差距的願景也將淪為泡影。事實是否如此,目前無法斷定,但由 Fed 提出的長期經濟預測已展現出一片悲觀景象。
聯合報黑白集/當行善的人遭到圍剿
2021-06-18 04:04 聯合報 / 聯合報黑白集
藝人賈永婕(右)募資購買三百多台「救命神器」給醫療前線。 圖/摘自賈永婕臉書
奇怪的年代,人民做善事卻會遭到抹黑和攻擊。藝人賈永婕邀集親友募款,捐出三百多套高流量氧氣鼻導管全配系統,幫助確診患者急救,不少人讚揚她人美心美。不料,許多惡意攻擊卻也紛至沓來,有人批她故意給衛福部難堪,有人說她製造「社會對立」,更有人說她是「被派來攻打民進黨的人」。
行善做公益,卻也能引來噓聲、質疑和汙衊,台灣社會的病態何止有一點嚴重。儘管台灣藍綠對峙,但這類民間捐贈救命儀器的公益行為是超乎政治範疇的事,竟然也能遭到無謂的圍剿;只能說,某些群體的政治道德已經沒有下限了。事實是,許多網軍已經被訓練成殺人機器,看到非我族類一律出草「殺無赦」,哪還管你什麼人美心美。
賈永婕不是唯一行善遭殃的人。媒體人黃光芹先前募款捐了一百多台移動式冷氣,立刻遭人檢舉她違反《公益勸募條例》,一度傳聞她將遭衛福部罰款。所幸,衛福部調查後,最後宣布「不予處分」。在台灣,不要隨便行善做公益,其後果絕非凡人所能想像。
再看,郭台銘要花數十億元捐五百萬劑 BNT 疫苗,三個星期過去了,陳時中還在那裡有一招、沒一招地拉鋸。寧讓百姓坐困沒有疫苗的愁城,也絕不讓郭董的善願實現,難道這就是蔡政府的最後防線?
聯合報社論/偽陰偽陽,都比不上「偽專業」可怕
2021-06-18 04:08 聯合報 / 聯合報社論
一年多來,指揮中心遲遲不肯擴大篩檢的範圍。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日本贈台疫苗近日開打,但連三日施打後,全台竟傳出逾二十名老者接種後死亡。這個消息,對疫苗不足的台灣,真是雪上加霜。猝死者絕大多數為八、九十歲的長者,他們本身原患有一些慢性疾病,接種是否導致他們猝死的直接原因,仍有待釐清。指揮官陳時中昨天不否認兩者可能有關,卻仍以「利大於弊」為由,主張讓長者繼續施打。至於接種與這些超級長者猝死的關係,是否會有釐清的一天,以指揮中心的曖昧和推諉,則恐難以期待。
事實上,這波本土疫情爆發後,指揮中心每天在記者會上解釋死亡案例居高不下,屢屢以「他們都有慢性病」為由輕輕帶過。試想,近五百名染疫者因未能及時治療而喪生,都能推給「慢性病」;那麼老者因施打疫苗而猝死,「慢性病」豈非更好用的託詞?丹麥僅因發生一二例接種導致血栓致死,即宣布完全停用 AZ 疫苗,在我們看來似乎有點反應過度;相形之下,台灣三天有逾二十人接種致死,政府卻無意暫緩施打或深入研究調查;這樣的反應究竟是出於篤定,還是不以人命為念?
指揮中心的專業受到外界質疑,已不是一天兩天的事了;從病毒篩檢、疫苗採購、疫苗認證、藥物分配、醫療部署,每一關的處置都受到質疑,卻始終不調整。指揮中心握有絕對的權力,如果能表現出絕對的專業,那麼外界無話可說。然而,現在許多決策是反客為主,由政治人物在上面指揮下令或推促穿梭,而指揮中心及其聘請的一些專家卻扮演「背書」及「執行」的角色,防疫部署如何具有堅實的科學基礎?
舉例而言,台灣去年原本有機會買到 BNT/輝瑞疫苗,但因民進黨立委和官員插手涉入,加上政府高層的反中意識形態作祟,導致我們與這三千萬劑優質疫苗失之交臂。執政者當然應該受到譴責,但那些列位其間卻無法堅持優先搶購疫苗的專家,不會覺得愧疚嗎?再如,當一二業者以「發展本土產業」為由,反對台灣代工生產 AZ 疫苗時,指揮中心的專家顧問群表示過不同意見嗎?又如,當范雲要求將機師檢疫期放寬為「三加十一」時,有哪位專家期期以為不可嗎?
這次許多長者因施打疫苗猝死,我們無意質疑 AZ 疫苗的效能,但指揮中心排定的施打順序卻不無可議之處。例如,排在第二優先的「中央及地方政府防疫人員」多達十幾萬人,連行政院顧問丁怡銘都早早就施打,這樣的「優先」排序難以讓人心服。再如,這波開打的長者主要是七十五歲以上老人,他們固然是極需要保護的一群,但他們同時也是身體最脆弱的一群;指揮中心的專家難道沒想過應該由身體承受力較強的長者──如六、七十歲的這批人先行施打,以避免可能的風險。如此,俟觀察過一般長者的接種效果,再推及這些超級長者,不是更審慎的作法嗎?
一年多來,指揮中心遲遲不肯擴大篩檢的範圍,理由千篇一律是:廣篩會有「偽陰」、「偽陽」的問題,結果將更難控制。事實上,不論是偽陰或偽陽,都可以透過反覆篩檢查出最後的真相,儘管過程耗時耗事,至少是避免掛一漏萬的安全之計。這場防疫作戰,真正可怕的不是偽陰或偽陽,而是那些不敢接受檢驗的「偽專業」,卻靠著自己的政治正確和政治權威在那裡呼風喚雨,煞有介事地指揮全民,最後被自己的偽專業及前言不對後語戳破。
近五百條人命染疫喪生,逾二十名長者倏忽死於接種,這樣的人命流逝能不讓人驚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