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6月21日 星期一

經濟日報社論/物價蠢蠢欲動 貨幣政策不能坐視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65784/web/ 

◆  聯合報社論/拉台積電稀釋郭董,並無法墊高蔡總統
◆  聯合報黑白集/民進黨這塊大黑布
◆  經濟日報社論/物價蠢蠢欲動 貨幣政策不能坐視







經濟日報社論/物價蠢蠢欲動 貨幣政策不能坐視


2021-06-21 00:46  經濟日報 /   經濟日報社論
美國聯準會(Fed)公開市場委員會(FOMC)決定維持近乎零的隔夜拆款利率。 路透


美國聯準會(Fed)公開市場委員會(FOMC)決定維持近乎零的隔夜拆款利率,金融市場反應卻不太領情,債券利率急漲,股價指數驟跌,美元指數則大幅跳升。無獨有偶,就在 Fed 剛結束其貨幣政策會議後,我國央行也在17日召開理監事會,決定繼續維持利率政策不動。兩國央行的貨幣決策均認為最近物價上漲屬於暫時性質,未來將逐步回歸正常。

聯準會制定貨幣政策總是嘗試在物價平穩充分就業兩相矛盾經濟目標取得平衡。去年3月受到新冠肺炎疫情衝擊,聯準會採取近乎無限制的量化寬鬆政策避免經濟衰退,結果造成 M2 貨幣供給年增率高達20%以上,直到最近才稍降至15%的水準。聯準會這種瘋狂撒錢的作法,讓發生疫情以來的貨幣存量增加28%直接推升主要股價指數飆漲

我國貨幣寬鬆政策也不遑多讓。央行去年3月下旬調降重貼現率,造成今年2月M2年增率突破9%。至於受疫情誘發的「宅經濟效應創造出口暢旺成為台灣經濟成長動力。貿易順差、台商資金回台,加上熱錢流入,縱使有央行在匯市調節,新台幣漲幅仍近8%。如今雖然疫情造成國內消費衰退,央行仍樂觀估計今年經濟成長率可達5.08%

面對疫情對經濟造成的傷害,美、台央行有志一同持續擴張看淡寬鬆政策對物價的壓力央行慣以量化寬鬆處理危機,而未慮及製造物價上漲的後果,隱約已將通貨膨脹始終是一種貨幣現象貨幣學派名言拋諸腦後取而代之的現代貨幣理論鼓吹印鈔融資政府支出,竟被媒體捧為寵兒。然而此一理論設想用租稅政策處理物價問題,卻有嚴重的政治正義瑕疵,很可能放大經濟波動性而不可行。

觀諸 FOMC 聲明稿就知,聯準會認定物價上漲為暫時現象,是想在美國社會逐步開放之際,利用寬鬆政策加速經濟復甦與增加就業。新冠疫情讓美國損失超過2,200萬個就業機會,迄今還有超過三分之一未能補回,犧牲物價交換就業於是成為可容忍的代價。因此縱使消費者物價指數CPI)近三月每月平均上漲近4%,3、4月個人消費支出指數也漲3%,10年期債券推估長期物價上漲率超過2.3%,以及央行官員也認為今年物價上漲達3%以上,卻仍刻意忽略物價已上漲的事實。

同樣的,我們央行看到國際油價走升造成5月消費者物價指數上漲2.48%,仍然樂觀認定「下半年,通膨率可望緩步回降」。在此必須提醒央行留意三點,一是4月物價指數上漲率就已達2.1%;二是除原油外,銅、鐵、天然氣及玉米價格今年漲幅都超過二成以上;三是新台幣大幅升值是緩和原物料成本上漲的主因,即便如此,今年前五月進口及躉售物價指數WPI)仍然分別上漲5.26%及4.79%。上漲的物價不會消失,遲早會轉嫁到消費者身上。

這波疫情重創世界經濟,疫情趨緩也必然促成經濟強烈反彈,結果就提供物價上漲的空間。請別忽略貨幣學派名言後段總體供給貨幣增加不協調才是造成物價上漲主因。縱使世界經歷產銷轉型貨幣傳遞機制改變,使得商品與服務價格相對穩定。但這個現象能否持續仍存有風險,特別是拜登政府大肆擴大財政支出對物價的影響,讓人擔憂。

央行淡化物價上漲壓力妨礙貨幣政策的前瞻性。貨幣政策若隨物價上漲才大幅調整,反而增加經濟衰退的機率。仗著美元是國際通貨,美國能採取以鄰為壑的寬鬆政策;新台幣則是國內通貨,央行政策特別要關注對物價的影響。疫情當下,央行維持寬鬆政策能被理解,但當聯準會面對物價上漲現實而開始調整政策時,央行動作稍有差池即恐招致負面後果,請央行務必慎重看待今年物價衝擊台灣經濟的可能性。














聯合報黑白集/民進黨這塊大黑布


2021-06-21 00:43  聯合報 /   聯合報黑白集
台灣疫苗仍不足,政府寄望國產疫苗七月能即刻救援。記者許正宏/攝影


民國 102 年(二○一三年)洪仲丘事件時國防部被稱為國防布」,形容軍方多麼會掩蓋事實八年後,我們看到一塊大黑布捲土重來:政府疫苗採購到底發生了什麼問題、誰拍板機師縮短檢疫、誰同意國產疫苗不做三期臨床試驗,全部都被這塊大黑布蓋得緊緊得,誰也休想看到真相

台灣原有機會買到三千萬劑 BNT 疫苗,卻因民進黨吳姓立委介入,最後變成泡影。區區一個立委沒那麼厲害,一定是有更高層的指示和考量才能讓政策轉彎;但現在,這過程變成了黑幕。機師縮短檢疫的決策也一樣,是民進黨立委范雲介入,衛福部因而放寬;現在放進了病毒為禍台灣,政府就把過程蓋上黑布,說沒有會議紀錄。高端疫苗的問題更嚴重,總統、前副總統都背書了,又有院士憤而辭審委,黑幕恐怕更難揭。

當年的「國防布」只蓋國防部,如今民進黨這塊大黑布,卻是鋪天蓋地的遮。許多決策已高於陳時中的層級,所以光「衛福布」是不夠蓋的,一則還要幫行政院或更高層遮羞,二則還要幫人盡皆知立委卸責,三則可能另有企業和黨政大老牽涉其中。所以,國民黨要求公開真相八項提案,近日在立法院全部遭到民進黨否決

民進黨過去很喜歡用「共犯結構」一詞,這下子,整個黨都是不透明決策共犯結構













聯合報社論/拉台積電稀釋郭董,並無法墊高蔡總統


2021-06-21 00:42  聯合報 /   聯合報社論
蔡英文總統(右)會見台積電董事長劉德音(左1)、鴻海集團創辦人郭台銘(左2)。圖/總統府提供


郭台銘在臉書的八點喊話,喊出了和蔡英文總統的會晤,還喚出了另一位未曝光的捐贈者-台積電。最後,三方就永齡基金會和台積電各捐五百萬劑 BNT 疫苗達成共識,政府同意提供企業「免責」的授權保證,捐贈者同意做到「原廠製造、原廠包裝、歐洲直送原則。台灣若能迅速取得這一千萬劑 BNT 疫苗,對紓解民眾恐慌當然大有幫助;但在疫苗需求孔急的情況下,政府竟還能對一項善舉攪入這麼多算計,實在令人難以想像。

會晤前數小時,蔡政府才由行政院匆匆釋放台積電有意捐贈疫苗的消息,充滿貓膩。若果真如行政院所言,台積電六月十日即已主動提出申請,為何此一善舉從未曝光,台積電與蔡政府皆極力保密?再說,為何台積電所捐贈之疫苗廠牌和數量,和郭董欲捐贈之來源與數量一模一樣,分毫不差?正因如此,外界認為台積電只是被蔡政府拉出來「稀釋郭董捐贈義行之棋子-其過程也許是迂迴遊說,恐怕才是更接近事實的故事。

從郭台銘宣布購捐疫苗,迄今已經月餘;蔡政府嘴上說會給予協助,實際上卻是不斷拖延,讓衛福部乃至食藥署官員和他虛與委蛇。試想,如果不是郭董那日在臉書攤牌,要求與蔡總統直接面談,此事還不知道將卡關多久。包括台積電的角色,會不會變成「後發先至」,乃至由相對捐贈者演變成「彼可取而代之」,亦未可知。換言之,郭董這次找到了他「隧道裡的光」,是他「逼宮」逼出來的。唯有把過程攤在陽光下,才能獲致合理而有效的決策;否則,國人對 BNT 疫苗的渴望,還不知將被延宕多久。

對於台積電願意站出來和郭董一起捐贈疫苗,我們表示欽佩,實無愧「護國神山」之名。但台積電和郭董的情況,其實略有不同,不可混為一談。郭台銘既是鴻海創辦人又是永齡基金會主要捐贈者,他以六十億元購捐疫苗,動用的主要是個人資金。但台積電董事長劉德音要捐贈同等金額之疫苗,卻是由公司名義出資,雖曾初步取得董事會諒解,卻未正式定案,劉德音對內還需要有一番解說與說服。

以台積電營業規模之大,捐購六十億元疫苗襄助台灣防疫,如九牛之一毛,相信多數台積電董事會成員不致反對,而會樂於促成此事。但換個角度看,蔡政府為了淡化及稀釋郭董的捐贈義舉,臨時拉台積電出來「共襄盛舉」,其實是政治對民營企業無謂干擾

台積電是全球晶圓龍頭,也是有社會責任感的上市公司,平日參與頗多公益活動。但近年,台積電卻屢屢被政府當成外交及政治工具運用。例如,去年台積電在川普壓力下宣布在美國投資卅五億美元設廠,據稱其建廠成本高達在台設廠之六倍,被業界認為其投資是為了「買外交」。這次台積電購贈疫苗,亦傳出「晶片換疫苗」的說法,指台積電可能前往德國投資設廠;不僅如此,近日也有傳聞它將前往捐我疫苗的日本熊本設廠。這些海外投資,若是經過台積電本身的投資精算,那就沒有問題;但如果只是為了幫政府換疫苗打「外交牌」,那將是「不務正業」的作法。護國神山企業,絕不應任由政府干預、指導及濫用

說來荒謬,蔡總統在這齣疫苗大戲打得虎虎生風,主要就是藉台積電壓一下郭台銘;其終極法寶,就是由政府發給他們一張「免責授權」。看看,好大的恩德天威要人家捐贈,還要他恩准如此繞來繞去最後仍未繞出上海復星的代理,這墊高了總統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