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25日 星期二

經濟日報社論/全球供應鏈重組 台灣如何定位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  聯合報社論/疫情持續惡化,指揮中心還在官腔官調
◆  聯合報黑白集/瘟神的眼淚
◆  經濟日報社論/全球供應鏈重組 台灣如何定位








經濟日報社論/全球供應鏈重組 台灣如何定位


2021-05-25 00:58  經濟日報 /   經濟日報社論
拜登(中)。路透


就在美國拜登政府全力推動供應鏈重組之際,歐盟也在上周公布了「民國 110 年(2021年)產業政策」報告,同樣以供應鏈脆弱為由,要提升產業的戰略自主權」(strategic autonomy)。雖然未明言針對中國,但美歐二股力量已經啟動了改變全球供應鏈以特定國家為軸心的結構。

過去近20年來,歐盟一直將與中國大陸之間定位為戰略夥伴關係並展開全方面的對話及合作。在美國前總統川普發動貿易與科技對抗時,曾經一度有傳出中國有「聯歐抗美」的想法。而去年中歐簽署全面投資協定,也被解讀為雙方友好的表現。

不過事實上受到美國刺激,歐盟也開始反思這個定位,並於民國 108 年(2019年)正式宣布對中國不再只是合作夥伴,也是經濟與科技的競爭者,以及制度上的對手(systemic rival)。自此之後,歐中經濟互動進入新階段。中歐全面投資協定的重要功能,歐盟執委會也強調是要抵銷美中第一階段協議或RCEP對歐商造成的不利影響,看來並非夥伴關係的升級。

另一方面,歐盟看到美、日、澳近年紛紛強化外人投資國家安全機制,因此也在去年10月開始啟用新的「外人投資審查架構」,鼓勵各成員國制訂配套規則,並賦予歐盟執委會或其他成員國,在認為特定投資案可能影響國家安全時,可以干涉提出評論意見。

德國就按此架構,將運輸、電信、雲端運算、車載資訊系統、個人防護設備、藥品、醫藥器材等領域納入投資國安審查之範圍,跟美國這幾年建立的投資國安審查非常類似。

本月5日歐盟執委會再度公布「歐盟產業政策更新版」,指出從新冠肺炎疫情到近期汽車晶片短缺,反映出歐洲在許多重要物資的供應鏈上,有很深的進口依賴問題,是脆弱風險的源頭,影響了歐盟的核心利益,因此有必要改善其在關鍵領域的「戰略自主權」。

歐盟執委會很具體的指出不包含能源類產品,歐盟共有137種產品(占進口總值6%)存有高度依賴進口之問題,其中有超過半數(52%)來自中國,其次是越南(11%)及巴西(5%),其中更有34種幾乎找不到替代來源,因此屬於特別脆弱產品,其中包含關鍵原物料、化學品、原料藥及微電子。歐盟將這些過於仰賴進口導致脆弱的產品,分類為原物料、電池、原料藥,氫,半導體、雲端技術等所謂六大戰略領域,成為未來優先檢討的對象。

至於解決之道,歐盟執委會指出將透過與盟友建立多元化的替代供應關係鏈、推動成立如「處理器及半導體技術聯盟等產業聯盟、深化如電池、氫能、及先進製程半導體等自主科技研發方式降低脆弱程度,提高自主性,更要積極推動國際標準制訂

政策思維檢討範圍,這份文件幾乎就是美國力推的「關鍵供應鏈檢討歐洲版;唯一差別是歐盟並未特別凸顯與中國的對抗性。歐盟要追求戰略自主,也跟「中國製造民國 114 年(2025)」實現科技自立自強戰略目標如出一轍。美歐中充滿歧見,然而不但在拆解重組供應鏈一事有高度的共識,更重要的是三強要自主、回流的對象,竟也高度重疊。

三強有共識,全球關鍵產品的供應鏈重組已成定局。舉凡半導體、電動車電池、雲端技術及重要原物料,台灣要有充分認知,未來在美歐中三強之間,如何定位,如果無法回流則要展現自己是可信賴的夥伴,爭取成為不可或缺的供應鏈。以半導體為例,既要加入上個月成立的「美國半導體聯盟」,還要納入未來的歐盟「處理器及半導體技術聯盟」,更要抵擋中國大陸的競爭壓力。其他行業大概也面對類似的局面,是台灣產業發展未來十年最大的機會與挑戰所在。













聯合報黑白集/瘟神的眼淚


2021-05-25 01:20  聯合報 /   聯合報黑白集
北市議員梁文傑(圖)譏諷柯文哲的醫師妻子陳佩琪打AZ疫苗是「知錯能改,善莫大焉」。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柯文哲要求台北市醫護一律打疫苗,他的醫師妻子陳佩琪原想「等更好疫苗」,近日也因此打了 AZ 疫苗,卻引來綠營支持者酸言酸語。北市議員梁文傑甚至譏諷,她知錯能改,善莫大焉」;彷彿「等更好的疫苗」是多麼罪大惡極。

AZ疫苗保護力見仁見智,但血栓疑慮未消,最近連日本都喊暫停。具備專業能力的醫護人員,當然了解這個事實,因此對 AZ 疫苗施打意願不高。問題是,由於政府部署缺乏遠見加上採購不力,台灣迄今也只能提供 AZ 疫苗,這能怪醫護人員想等更好的疫苗嗎?

如果防疫當成作戰,醫護就是第一線戰士,政府有義務提供他們最好的裝備,就像必須給戰士最好的武器及防護,才能在陣前殺敵且自保。政府無法提供最好的武器,弄得醫護人員必須在「染疫」和「疫苗副作用」間兩害相權,政治人物不知反省,竟還譏嘲他人「知錯能改」,可謂毫無羞恥之心

熱播影集《火神的眼淚》有個橋段:消防局長向市長和議長爭取預算,希望汰換老舊消防衣和無線電;但市長只承諾「二擇一」,還說預算拿來放煙火才能「讓市民有感」。劇中的市長、議長再不堪,諒不敢在消防員被迫用老舊裝備救火時,說他們「知錯能改」。只能說,綠營演出的「瘟神的眼淚」,更勝「火神的眼淚」!












聯合報社論/疫情持續惡化,指揮中心還在官腔官調


2021-05-25 01:19  聯合報 /   聯合報社論
金門縣府原本在機場設置快篩站,昨早卻遭金門航空站要求拆除。記者蔡家蓁/攝影


經過連續三天的「校正回歸」,台灣本土疫情正向四千的大關邁進,每天維持三、四百例確診,而死亡人數及重症人數逐漸增加。從這樣的發展看,政府原計畫「三級警戒」要在廿八日解封,看來已難達成;能不提升為四級警戒,即屬萬幸。在這樣乾旱限水、供電不繼及疫情四起的「三災」交加中,指揮中心卻仍官腔官調對地方頤指氣使,對控制疫情其實毫無助益,只會讓民眾心生疑慮。

指揮中心上週六突然拋出四百個校正回歸案例,震驚各界。誰料,次日又追加一七○例,昨天又增二五六人。政府每天公布「雙數字」,而無法一次「回歸」到底,極混淆民眾對疫情的認知。值得注意的是,接連兩天單日都新增六人死亡,顯示重症不治的情況正在上升,且多人是死後確診」。其中原因,可能是患者未意識到自己染疫,也可能是因故拒絕就醫,或者未及等到確診通知即驟然病故。這些情況,都與近期政府的檢驗能量不足、醫療能量不均有關,使患者無法在第一時間獲得有效救治,導致病情迅即惡化。

在此病毒亂竄的當頭,指揮中心拿不出什麼好辦法來控制疫情,也未有效調度資源紓解地方之困,卻在數落地方政府的不是。這種表現,看得出任何號召全民團結抗疫的誠懇嗎?最新的事例,是金門縣府前晚發出公告,要求廿四日起搭機進入金門的旅客必須提出核酸檢驗陰性證明,否則即須在機場接受快篩。未料,指揮中心認為金門的做法事先未向中央申請,違反全國標準一致、說法一致、腳步一致的原則,連夜發布新聞稿撤銷金門縣府的公告,並隨即派人去拆了金門機場的快篩站

指揮中心此舉,表面上是為了統一全國的抗疫步調,看在民眾眼裡,卻像是為了「立威」,不許任何地方擅自行動。問題是,指揮中心這種「上駟對下駟」的打法有失道理,難以贏得社會大眾認同。原因有三:第一,金門迄今尚無確診案例,地方人士希望保持「無感染」的形象,並非出於自私動機。第二,金門設置快篩站只是協助防疫,並非設置入境障礙,多數旅客也許樂意接受這項服務。第三,雙北第一時間進入三級警戒,當時其他縣市並未同步提升至三級;指揮中心所謂「全國步調一致」的原則,其實並不成立。

因此,指揮中心之所以打槍金門,是否因為「快篩」一事碰觸到了陳時中的心中之痛;於是訴諸威權硬生生將它壓下?問題是,金門最近成了國內旅遊熱區,金門縣府多次幫台灣四處協尋趴趴走的確診接觸者,當地居民不會感到提心吊膽嗎?指揮中心極力阻擋金門快篩,萬一病毒長驅直入,未來這筆帳一定要記在陳時中身上。更可議的是,蘇內閣自詡「超前部署」,但它看到地方超前部署,卻是一記悶棍打下,不准別人超車。試問,一個不容許「因地制宜」的政府,還算民主國家嗎?地方政府發出的公告,中央可以隨便用新聞稿即予「撤銷」嗎?

近日,代理輝瑞疫苗的上海復星集團表態,稱願意提供輝瑞疫苗給台灣;對此,陳時中僅冷冷答道,「未收到有人申請」。當疫情已惡化到這個地步,疫苗是台灣走出困局的最佳指望,而陳時中仍不改官式作風。事實上,上週他曾鬆口,說可開放地方自行購買國際疫苗;但一聽到大陸代理商要提供,他立刻變臉。這樣的指揮官,心中太多政治考量,到底把民眾的健康和國家的競爭力放在哪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