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24日 星期一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走過羅丹〈沉思者〉前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64910/web/ 

◆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走過羅丹〈沉思者〉前
◆  零碳轉型 不能只有空洞宣示
◆  那我該怎麼合法吃飯?
◆  校正回歸 凸顯PCR量能不足
◆  1日7數值 防疫資訊極度混亂
◆  美壓力 文在寅吃悶虧當占便宜?
◆  防疫破功 衝擊綠地方選情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走過羅丹〈沉思者〉前


2021-05-24 04:50  聯合報 /   潘襎(作者為亞洲大學現代美術館館長)
清華大學校園內的羅丹巨型銅雕「沉思者」。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羅丹沉思者是全世界最有名的雕像。每天上班我都會從他前面走過。不少遊客聚攏過來,在雕像前拍照,卻很少有人願意多駐足些許時間來「沉思」一下。因為疫情嚴重,全台美術館閉館、學校停止上課,平時充滿活力的校園頓時變得安靜起來,還浮現些許緊張。

一年多來新型冠狀病毒使得我們生活環境改變了。上周以來台灣社會變化更大。標榜超前部署的台灣,疫情突然升溫,人與人之間的距離變得疏遠,疑慮增加、心情複雜了。〈沉思者〉的姿勢大家很熟悉,右手肘緊壓住左大腿,支住下巴,左手放在左膝蓋上,眉頭深鎖,全身肌肉緊繃,顯示出極度思索的瞬間,身體卻充滿著無限能量。

這個〈沉思者〉在想什麼呢?他原本坐在地獄門前,僅此一步,就掉落罪惡深淵。第一次觀賞〈沉思者〉是在民國 80 年(一九九一年)到日本留學時的春天,在東京上野公園西洋近代美術館前;民國 86 年(一九九七年)留學巴黎時,在羅丹美術館再次相遇,與他很有緣。這座雕像被羅丹從〈地獄門〉這件巨型雕塑中抽離而成為獨立雕像,今天早已經是件純粹造形藝術品,名滿天下。只是,藝術家嘔心瀝血創作時的想法,常常被觀賞者所忽視。人類心靈內部那些貪婪、情慾、恐懼、理想、希望、幻滅與滅亡等情感,正是羅丹所凝視的複雜情感,隨時湧現,令人陷入焦慮與不安的情感才是使人墮入地獄的原因。

佛教裡面有彌勒菩薩,預言著未來的理想世界,現存於日本奈良廣隆寺寶冠彌勒是飛鳥時代的珍貴遺品,距今大約一千四百年,右手中指與食指微觸臉頰,左腳單盤,右腳垂下,神態愉悅,臉部洋溢著神祕笑容。〈思維菩薩〉描繪著佛的理想心境,〈沉思者〉則刻畫出凡人內心世界的掙扎。

許多人走過〈沉思者〉前急著打卡,忘記了一百多年前羅丹創作時的想法,希望我們正視內心實貌,一步即是淵藪,永劫的苦難就在自己眼前。

疫情期間,我們面對這場災難,到底用什麼心情去面對呢?我們是否因為恐懼與不安而吞沒了正義與公理,我們是否因為貪婪與自私而泯滅了自己的良知呢?〈沉思者給予現實世界的我們,凝視著自己深沉心靈的契機。科技即使如此進步,面對疫情蔓延,一年多以來全球依舊處於焦慮、不安與恐懼當中。我走過〈沉思者〉已經無數次,今天依舊走過,腦中突然浮現赫曼.赫塞的話:「藝術家給予我的是對無常的克服。」藝術家透過藝術品撫慰人心,「因為它使無常接近永恆。」傍晚,我依舊走過〈沉思者〉回到宿舍。突然在翻閱資料時發現手藝人奚淞的一枚剪紙。年初與友人拜會他,臨別時慷慨贈送的〈〉字,紙張依然鮮紅。下面墊著紙張,留有丁福保的一句話:「人心不安,多因愛字欠缺。」面對疫情嚴峻,希望大家用愛來關懷周遭的每一個人。













零碳轉型 不能只有空洞宣示


2021-05-24 04:48  聯合報 /   林聖忠/中原大學國際經營與貿易學系榮譽教授
國際能源總署發布2050年能源部門零碳轉型路徑專案報告,揭示全球經濟將由化石燃料轉型成為由太陽能及風電等再生能源主導。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為了協助達成巴黎協定楬櫫的全球溫控一點五℃的目標,國際能源總署IEA)發布民國 139 年(二○五○年)能源部門零碳轉型路徑專案報告 Net Zero by 2050,揭示全球經濟將由化石燃料轉型成為由太陽能及風電等再生能源主導化石燃料的需求將大幅減少,且僅限於由既存油氣田供應,不再新增開發。同時需要大幅增加低碳技術投資、創新、細緻的政策規畫與執行、基礎設施建置、國際合作等配合措施

經濟活動電力化電力供應零碳化,是 IEA 所提的低碳轉型關鍵做法。所有部門活動都需進行電力轉型,因此預計民國 139 年(二○五○年)電力需求將較目前增加二點五倍。屆時九十%的發電將來自再生能源,其中風電與太陽光電約占七十%其餘卅%主要來自核能IEA將核能歸類於再生能源)。民國 139 年(二○五○年)時仍存有極少數化石燃料電廠,但均須有碳捕捉封存運用配套

面對嚴峻的氣候變遷災害與危機,全球已有一二○個國家提出民國 139 年(二○五○年)零碳轉型的承諾;然而即便充分落實,距離溫控一點五℃的目標仍存在鉅額的減碳差距。因此在最近幾次全球氣候高峰會中,主要國家紛紛提出更具雄心的規畫,歐盟承諾將民國 119 年(二○三○年)前的溫室氣體減量由五十五%增至六十五%。美國除重新加入巴黎協定外,亦認為氣候變遷不只是經濟問題,同時也是外交和國安問題,並在今年度預算中匡列多項低碳轉型方案。降低對化石燃料的依賴,凍結新增化石能源的開發終止煤碳發電,已成為全球低碳轉型的共識

全球零碳轉型浪潮,勢必為我國帶來重大衝擊。台灣目前每年接近三億噸二氧化碳排放量,主要來自能源燃料,政府的民國 114 年(二○二五年)電力結構配比化石能源占比高達八十%,與國際做法背道而馳。政府全力發展再生能源,然而囿於天然條件,即便如期完成,也只占廿%,無法降低我國排放總量排放密度人均排放量。因此我國未來零碳轉型過程中,核能似乎仍需扮演關鍵性的角色。

能源部門低碳轉型除檢討電力結構,也必須針對能源系統進行全面轉型,包括基礎設施建構、輸配電電網擴增、汽機車充電站增設、燃料電池生產、氫能開發及碳捕捉封存利用技術開發等。轉型過程需要鉅額的政府及民間投資,而投資計畫能否落實?前提是政府必須提出明確的立場與政策規畫,光有空洞的政策宣示或政治表態,很難帶領企業進行投資規畫及低碳轉型,而愈晚執行,成本愈高。

此外,一味將執行期程後延,亦即所謂的「背載」,也會產生禍遺子孫世代正義的問題。上個月德國最高法院曾對一件氣候訴訟案做出創新判決,要求德國政府修改氣候法律,不得將過多的減排責任加諸於未來世代德國經濟部也從善如流,縮短轉型期程。氣候變遷影響深遠,政府的不做為,影響的不只是未來世代的權益,廠商也因無法提前因應布局,喪失國際競爭力,未來更將遭受進口國邊境碳關稅的制裁。國際低碳轉型的壓力排山倒海而來,必須各界妥善因應,我國經濟對外依存度高,企業對氣候風險的處理因應,存有高度的需求,對於政府因應遲緩,也深感憂慮。盡速提出明確的氣候政策與因應措施,實屬政府刻不容緩的責任。















那我該怎麼合法吃飯?


2021-05-24 04:46  聯合報 /   任上勇/公(台南市)
自本月19日起,全國防疫進入三級警戒,依規定,室外及營業場所都需強制戴口罩。本報資料照片


看到一則台北市民自發封城的報導,凸顯台灣民眾自發防疫的優秀精神。其實除極少數喜歡不戴口罩還故意在車站、便利店、醫院惹事或咆哮的人,台灣人的防疫精神真的是令人敬佩的世界楷模。全國三級防疫,戶外、營業場所都必須戴口罩,極大多數的人都能配合。

然而卻傳出有人在自家一樓的營業場所,暫停營業的休息時間關上門吃飯,竟被敲門開罰的事件!不教而殺謂之虐呀!是的,你吃完飯,又開門營業,如果你有染疫,或者前不久到店的顧客有染疫,脫下口罩吃飯,就會成為防疫破口。但是有多少民眾會想到這個呢?

筆者在路上看到許多機車行、彩券行,各行各業的營業者、員工在店裡吃飯!這證實有很多人不知道:「那我該怎麼吃飯?我該何時、到哪裡合法吃飯?」政府只知下令營業場所戴口罩,卻未對人民宣導:那我該如何吃飯?

台灣人不是故意不配合防疫隨便脫口罩吃飯!但是政府應該先教營業者跟員工怎麼吃飯,不能不教而殺














校正回歸 凸顯PCR量能不足


2021-05-24 04:44  聯合報 /   吳仁光/醫(台中市)
PCR檢測量能不足,就會出現後續「校正回歸」的現象。圖為台北市萬華剝皮寮快篩站內外消毒。記者潘俊宏/攝影


當新冠病毒篩檢量大,疑似或確診個案快速上升數據塞車的情況在世界各國並不罕見。去年疫情初升之際,中國個案暴增,一度以臨床診斷胸部電腦斷層為依據,爾後再以 PCR 結果來校正。若堅持核酸檢驗陽性才列入確診,則當 PCR 檢驗量能不足時,就會出現後續「校正回歸」的現象;相對的,若先以臨床診斷肺部電腦斷層症狀加上快篩統計依據,就可能出現校正回歸的反差累積確診個案數反而逐日下降,在法國新冠確診案例的國際統計就曾數次出現這種微妙數字變化癥結在於核酸檢驗的量能

日前疾管署要求各家醫院,新入院的病人都必須取得三日內核酸檢驗陰性的報告,不知是否為了減少新冠病毒院內感染?這是項超前部署且用意良善的措施,然而卻在不少醫院,特別是地區醫院收治住院聯合診所,引發相當大的波瀾!這些機構缺乏核酸檢驗設施,其他指定篩檢醫院的量能也已經滿額,不可能再提供這些小醫院相關的檢查,CDC又不承認快篩的結果,收治新入院病人遂成為地區醫院違法既定事實

個人覺得這項舉措似可再檢討研議。若將入院病人一窩蜂地湧入指定篩檢醫院的急診(地方篩檢站不提供這些沒有暴露史的檢查),加上陪同者,勢必又造成群聚現象。若說這些住院病人沒有急迫性,不必要急著住院,那待產即將臨盆、其他嚴重感染症、急性中風、心肌梗塞、休克、急救後的患者,甚至某專門收容精神病患的醫院同仁表明,病人都非常不受約束,不會乖乖配合採檢,勢必又徒增篩檢醫院急診同仁們的困擾。這些管制舉措,可能會削減必要的專業醫療服務,甚至可能增加一些疾病相關的死亡率。加大核酸檢驗量能,應該是中央可以指揮調度,或策略性增產當務之急

想控制疫情,讓社會恢復正常運作,有效的疫苗扮演決定性的角色。國內生產的高端與聯亞疫苗,臨床二期實驗數據顯示能產生足夠的免疫力,兼具副作用較少的優勢,是值得國人期待的救星。為何疫苗讓國人望眼欲穿,不光拘限於初期研發的速度,部分原因在於臨床試驗收案的速度衛福部若能更早期地主導人體試驗的收案,讓疫苗臨床試驗過程加速,爾後取得緊急授權來快速生產

何種新冠疫苗較為有效?許多人似乎早有定見,真的是這樣嗎? 筆者觀看新冠確診案例的國際統計一年多來,發覺英國最近數周來死亡人數非常明顯地下降,最近兩周平均每日新冠死亡人數都是個位數。反觀同期的美國,平均每日死亡人數約三百,拜登掌政後當然遠比川普時代優異(每日新冠死亡人數下降近九成)。截至今年五月,兩國人口各為六千八百萬人與三億三千萬人,都是疫情重災區,發生了數波疫情反撲,也都是新冠疫苗生產大國,所以讀者可從這些數字來重新思考兩國疫苗的效益。















1日7數值 防疫資訊極度混亂


2021-05-24 04:41  聯合報 /   何君豪/高等法院法官(台北市)


廿二日新冠肺炎確診個案新增七二一例,指揮中心將其中四百例回溯認定是當月十六至廿一日確診,故公布當日確診數僅三二一例,並稱為校正回歸。指揮中心昨天再度公布校正回歸一七○例。依據這種算法,每天公布的確診案例在未來六天有可能隨時被校正,必須經過六天始會確定。

以指揮中心廿二日公布三二一例來說,對照過去六日指揮中心公布確診一六四四例,但校正回歸新增四百例,可見在過去真實確診個案較指揮中心第一次公布的數值多出廿四%,則廿二日的真實確診數可能不像指揮中心首次公布的三二一例那樣樂觀。

若每日回歸,每日確診個案就會有首次公布六次回歸共計七個數值防疫資訊將極度混亂。可見校正回歸會減損指揮中心之公信力。確診者並不是在檢驗報告出爐或地方通報中央時才染疫,而是在採檢時就染疫,因此,最能真實反映染疫狀況的資訊是採檢日期」,指揮中心以地方確定染疫時點取代通報時點去校正確診日期,不僅不能反映真實狀況,還引發人民質疑,可謂得不償失。

為使國人能徹底了解病毒散播的時點,並避免不必要的恐慌,個人建議指揮中心可同時公布兩項數據,以解決目前亂象,一是確診個案的「公布日期」,二是確診個案的「採檢日期」。如此,指揮中心公布的確診數就不會變動,可維持發布據數的公信力,不會一變再變,當需要使用採檢的實際狀況去研判疫情趨勢時,就使用「採檢日期」的數值做推估,會比目前校正回歸的數據更準確,更有價值,既可滿足民眾知的權利,又可契合實際狀況,且不必變動現有作法,可謂一舉數得,切莫自亂陣腳,為山九仞,功虧一簣。


本土確診校正回歸情形。圖/指揮中心提供















美壓力 文在寅吃悶虧當占便宜?


2021-05-24 04:37  聯合報 /   翁履中/美國德州山姆休士頓州大政治系助理教授沈梅玉/韓國政情觀察家
美國總統拜登(右)在白宮會見南韓總統文在寅(左),峰會之後舉行聯合記者會,說明會談成果。(歐新社)


繼日本首相菅義偉之後,韓國總理文在寅成為美國總統拜登上任後第二個會晤的外國領袖。一個月前的美日峰會,拜登政府把維持台海穩定納入會後聲明;在美韓峰會後,雙方再次提及台海穩定是共同努力目標。在拜登政府明確表達中國是美國最強大的競爭對手之後,美國接連透過外交手段,說服與中國有著高度經貿互賴的日本與南韓,在美中之間向美國傾斜。文在寅為何願意公開提及要跟美國合作穩定台海?即將卸任的文在寅真的打算在美中之間轉向,還是另有盤算?

對文在寅來說,執政的共同民主黨因為政治人物性騷擾疑雲與炒地風波,先在四月輸掉了釜山與首爾兩大選舉,又遇到國內疫情變化導致疫苗不足的問題再次浮現,讓文在寅政府的滿意度從去年五月的百分之八十五,跌到今年四月的百分之四十三。根據最新民調,共同民主黨的支持度,去年五月還領先國民力量黨超過百分之廿五,但今年五月中領先不到百分之三,已在誤差範圍內。如果不是近期文在寅宣布投入一兆韓元促進韓國半導體產業升級,打出帶領韓國在民國 119 年(二○三○年)成為全球半導體產業龍頭國家願景,兩黨支持度恐怕已經逆轉。執政遇到亂流,讓文在寅出訪美國的行程,有著必須帶回好消息為自己和政黨加分的壓力。

相較於文在寅的壓力,拜登只需要能夠把韓國從原本在美中之間保持中立的態度,稍微改變為向美國靠近。不只是在傳統安全議題上,希望韓國重新強化兩國軍事合作,拜登政府也希望從綜合安全的層級,把韓國的半導體實力,拉進美國的產業鏈重建計畫,進而在美中科技戰領域提供有力協助。

解讀會後共同聲明,在北韓問題上,拜登僅表示朝鮮半島去核化是與南韓共同努力的目標,雖然宣布派出資深外交官擔任北韓特使協調未來朝鮮問題,但距離文在寅期待的實質目標,仍有不小的差距。而在半導體產業的合作上,美國大有斬獲,當眾宣布韓國企業將投資二百五十億美金在美國設廠,為美國創造出數千個就業機會。收到了韓國企業的大禮,美國只撥出五十五萬劑疫苗給韓國的五十五萬現役軍人,來確保韓國的戰力不受疫情影響作為回禮。最後,在台海問題上,拜登也讓文在寅首次公開談到韓國願意與美國合作,維持台海的穩定和平。即使文在寅只是虛應故事而不是真的願意協助台灣,對於一直堅持不願惹惱中國的文在寅政府已經是極大的突破。

對美國來說,在半導體產業制衡中國等議題上,這場美韓峰會拜登大有斬獲。文在寅雖然不是全然沒有收穫,但付出與回收明顯不成比例卻也是事實。不論韓國民眾如何解讀美韓峰會的結果,從韓國對美國的要求無法拒絕,可以看出拜登政府利用北韓問題和韓國國內政治變化,以小成本成功換來大利益。

如果以韓國對美國的要求讓步作為借鏡,可以看出需要依賴美國給予安全保障東亞國家,對美國給予的壓力都難以承受,就算吃了悶虧,也得當占了便宜。在兩岸關係緊繃下,台灣與美國的交流究竟是平等互惠還是啞巴吃黃連,台灣民眾或許比韓國更有感觸。















防疫破功 衝擊綠地方選情


2021-05-24 04:37  聯合報 /   柳金財/佛光大學公共事務學系助理教授(新北市)
蔡英文總統連任執政一年來,最新施政滿意度及支持度皆呈下滑趨勢。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蔡英文總統連任執政一年來,最新施政滿意度及支持度皆呈現兩位數字下滑趨勢,顯示新冠疫情對台灣防疫管理衝擊,連帶挑戰執政黨國家治理能力降低施政評價,從而衝擊明年地方選舉。

首先,民眾對蔡英文滿意度及信任度大跌,是否會發生前總統陳水扁及馬英九第二任民意支持度狂跌剩一到二成有待觀察。根據 TVBS 民調,對蔡滿意度為四十一%,較民國 109 年(二○二○年)連任就職時六十一%減少廿%;對蔡信任度為四十七%,較民國 109 年(二○二○年)下跌十六%,不信任增加十七%,為四十五%;同時,有五十%民眾對蔡英文未來施政沒有信心,高於有信心的四十三%。

這顯示執政黨逐漸喪失領導、政策話語權。從政黨輪替經驗顯示,當國民黨或民進黨執政的中央層級政府,其滿意度及信任度降低至廿%以下,將遭遇地方選舉大敗,最終在總統直選立委選舉雙雙失利,發生另一輪政黨輪替。

其次,疫情治理失去控制,凸顯兩岸互動不佳,加劇公眾對執政黨治理兩岸議題之質疑。連日來本土確診病例激增,全台僅一%多民眾接種疫苗,民眾注射疫苗速度,趕不上疫情日益升溫。兩岸關係並未隨疫情肆虐展開良性合作及交流,反陷入爭論及惡性循環,未能善用「防疫政治學重啟對話及協商

民眾對蔡處理兩岸關係的立場,也陷入兩極對立評價。例如上海復星醫藥早在去年即表示願售台灣 BNT 疫苗,然台灣除已購AZ疫苗,也包括向美莫德納藥廠疫苗在內共訂購二千萬劑疫苗,卻陷入供給不及困境。輿論質疑執政黨因持抗中路線,寧可等待西方疫苗也不願購買中國代理的疫苗,致注射率偏低,疫情更難控制

再者,疫情惡化連結停電、缺水等民生議題,恐重挫民進黨執政滿意度。民調在閣揆個人領導、行政團隊及經濟表現方面,皆已呈現不滿意度高於滿意度趨勢。而黨內政治明星桃園市長鄭文燦固然具接替行政院長之優勢,然而其政治聲量下降,對提高內閣形象作用恐有限。

最後,疫情爆發後凸顯國民黨及民眾黨地方執政優勢,導致民進黨中央執政黯然失色。自雙北兩市宣布進入三級警戒,國民黨籍新北市長侯友宜及民眾黨籍台北市長柯文哲,其地方執政優勢及治理能力,相較於中央執政的民進黨政治聲量不遑多讓。衛福部長陳時中從原具高聲量跌落,而鄭文燦政治聲量華航諾富特事件後,也低於柯侯

政府治理績效檢視,陳時中無論是代表民進黨參選台北或新北市長選舉,或未必具絕對優勢;其餘高雄市長陳其邁、台南市長黃偉哲、基隆市長林右昌、新竹市長林智堅等,在疫情肆虐期間治理似無特別彰顯。這預示著明年民進黨在地方大選中,恐面臨「地方(泛藍及白色)包圍中央(泛綠)」,再陷入四面楚歌之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