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24日 星期一

經濟日報社論/「校正回歸」 重傷政府公信力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64910/web/ 

◆  聯合報社論/韓國以晶片換疫苗,台灣吃了萊豬卻不能?
◆  聯合報黑白集/校正「誠實中」的可能
◆  經濟日報社論/「校正回歸」 重傷政府公信力






經濟日報社論/「校正回歸」 重傷政府公信力


2021-05-24 01:03  經濟日報 /   經濟日報社論
陳時中。記者陳苡葳/翻攝


22日中午傳出新冠肺炎本土確診病例飆增700多例的消息,但疫情指揮中心下午卻說當天只有新增321例,另有400例要「校正回歸」到上周六天,使得5月17日一天超過400例,連續六天本土確病例超過300例,等於指揮官陳時中自己在一夕之間推翻之前公布的確診個案人數。

乍聞「校正回歸」,絕大多數民眾一頭霧水,接著就是各種冷嘲熱諷。陳時中說是掀牌,但沒有蓋牌,怎來掀牌?指揮中心草率的動作已經動搖政府的公信力,降低國人對政府的「信任」,更讓民眾對於防疫的處置能力失去「信心」,這可能是蔡政府在疫情瀕臨失控之際,必須嚴肅面對的新危機。因為政府的數據都可以「校正回歸」的名義改來改去,被戲稱為「有政府,會作帳」,又有何立場去管制民間的「假訊息」?

指揮中心解釋,原本每天公布的確診人數,是以前一天0時至24時的確診上傳資料為準,但因近日各地篩檢能量、行政負擔吃緊,通報出現塞車情形,每一筆上傳的確診資料,通常距採檢日約二天,因此522回歸校正的400筆,就是以採檢日加上二天當基準,回推至過去六天的確診人數

問題是,疫情已多點爆發,擴散為全國性社區感染,是現在進行式,新爆發的地方愈來愈多,篩檢塞車落後的情形與日俱增,豈不是未來每天指揮中心都要公布當天數和前六日的校正數?之前的數字豈不是都要一改再改?則第一次校正回歸的522確診數,將來也會「被校正回歸」至少一次,結果是每天的案例數字在第一次公布的時候就會比實際值低,民眾怎麼可能相信「當天確診數」是正確的,反正後來都會被校正回歸,一改再改豈不是沒完沒了?

而即使勉強接受指揮中心的理由,我們仍可用客觀、科學且嚴謹的方式,檢視校正回歸後的數據是否合理。以歐美過去一年的疫情,由輕忽(連口罩都不戴),到懷疑(爭論應否限制社交距離、封城),到嚴格管制,再到疫苗接種而讓疫情緩歇的歷史趨勢來看輕忽期確診數死亡數飆升,呈現「斜率陡升」的恐怖狀況進入嚴肅防疫階段,民眾開始配合調整行為,也要經過一段時間之後,才慢慢看到新增確診數稍降,大家最希望看到的就是斜率變平的曙光。等斜率持平一段時間後,才能確定最壞的已經過去。

對照台灣5月起,因政府和民眾輕忽造成的疫情擴散趨勢,確診數從個位、兩位數增加到破百,516超過兩百件,再破三百,確診數愈來愈多,斜率為正應屬合理,因台灣沒有普篩,確診到疫調公布足跡之前,又有許多民眾正在染疫之中,可見得最嚴重的時期還未到來,可預期斜率將出現陡升的情形。但指揮中心來個校正回歸後,卻顯示疫情正在擴散之際,確診數反而逐漸減少,甚至出現斜率為負的情形,好似最壞的情形已經過去,甚至數日之內即將結束。顯然校正後的數據嚴重失真,完全不符合實際的趨勢,是個錯誤的指標。

目前的實情正好和校正回歸後的數據相反。最近每天看到的都是,醫院員工、電子科技、金融業、超商、學校、政府機關、立委助理等等到處有人確診的擴散趨勢,且染疫年齡層往下降,顯然疫情比去年嚴峻,英國變異病毒無症狀、不發燒、傳染力高的特性,只會讓斜率陡升的可能性更高。此時還來個校正回歸,造成疫情趨緩的假象,無異是粉飾太平,更可能誤導國人,還會產生不良的後遺症,也就是再次鬆懈,讓疫情更難收拾。

校正回歸,不但讓民眾對政府失去信任,也暴露了蔡政府根本沒有超前部署,篩檢和收容能量嚴重不足,採購疫苗又讓台灣淪入第三世界之林。在數據上動手腳實在是不智之舉,還不如加強快篩、充實醫護能量,早點買到疫苗來得實際。











聯合報黑白集/校正「誠實中」的可能


2021-05-24 02:21  聯合報 /   聯合報黑白集
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圖/指揮中心提供


一夕冒出四百例回溯確診,陳時中美其名校正回歸」,也算是天才的發明。這招顯然好用,陳時中昨天再宣布二八七例確診,外加「一七○校正回歸」。再這樣校正下去,民眾都會被謎樣般的數字搞昏頭吧!

陳時中被逼成誠實中」,是不得已的。否則,各縣市的確診加總,就會和中央有落差,吃案遲早會露餡。至此,大家才恍然明白:一,原來模範生的篩檢能量,並不是陳時中誇口的那麼厲害;二,原來地方申報確診的手續那麼麻煩,廿個欄位稍一差池就卡關,方便行政吃案;三,原來蔡政府的「周六坦白症」不是偶然,具有新聞降溫避免衝擊股市雙功能

好吧,就算「檢驗塞車」是可以理解;但一個案子頂多塞兩天,指揮中心為何不在結果出爐之日便「校正回歸」,卻要積壓一周湊成整數才一次公布?而校正後的數字,每天大幅攀升,這能說陳時中沒有粉飾太平的意圖嗎?

陳時中的四百「校正回歸」出爐後,有網友做了一個對子,右聯「超前部署」,左聯「校正回歸」,橫批「誠實中」,可謂入木三分。然而,「誠實中」是否確已獲得「校正」,則仍是未知數。那天,陳時中一邊輕鬆宣布「加四百」,一邊厚顏聲稱「確診率已降低」,這種態度距離「誠實中」恐怕還很遠。












聯合報社論/韓國以晶片換疫苗,台灣吃了萊豬卻不能?


2021-05-24 02:23  聯合報 /   聯合報社論
美國雖然口頭挺台,卻缺乏實際行動,台灣吞下萊豬卻還換不到疫苗。路透


美韓領導人峰會落幕比起美日峰會的一面倒,「拜文會則是各取所需:韓國同意加入美國主導的全球民主半導體聯盟,換取美韓建立疫苗夥伴關係;美國則承諾和北韓進行外交接觸,以爭取韓國進入美國建構的抗中四方安全對話

大國環伺下,韓國的外交主旋律一向是不選邊的「平衡外交」,以及觀風望向的「事大主義」。在這種策略下,形成韓國「經濟靠中國、軍事靠美國的外交路線此外,韓國也因自身利益左右搖擺,當成抗衡大國壓力的籌碼。因此,美韓之間此次形成的是一種「不情願的同盟」,雙方僅在北韓議題存有交集,在對中議題上則是各說各話

這次「拜文會」,韓國對於圍堵中國大陸議題採取「政經分離」手法,它加入美國所主導的民主國家半導體供應聯盟支持強化與東協及太平洋島國合作並承認美印日澳四方安全對話的重要性。然而,對於敏感的台海議題,韓國則以重要性特殊性等語輕輕帶過。換言之,韓國雖重申同盟合作的重要性,但對於加入抗中聯盟仍不輕易承諾。

藉由「可信賴供應鏈聯盟」之加持,韓國取得與美國疫苗合作的及時雨。目前韓國疫苗接種人數不到全國人口三%,美國同意提供與美軍合作關係密切的五十五萬韓國軍人疫苗,也承諾將協助韓國在十一月底前達成群體免疫的目標此外,美國也同意轉移疫苗關鍵技術,與韓國企業共同生產,擴大韓國疫苗的生產能量

在「事大主義」的思維下,對韓國而言,北韓的核武威脅實遠大於中國的軍事崛起;因此,在這次美韓峰會上,文在寅不但向美國重申朝鮮半島議題的重要性,也積極改變拜登政府對北韓議題「不棄核、不交往」的基調。拜登隨即宣布,由國務院亞太事務助卿金聖出任北韓事務特使」,讓美國在推動朝鮮半島非核化過程中願意和北韓進行交往,務實降低兩韓的緊張關係。

面對美國亟欲拉攏韓國合力抗中,韓國雖支持美國的多邊主義外交,卻僅選擇非敏感性的議題參與合作。例如,韓國全力支持美國的公海及南海自由航行倡議,但不加入抗中聯盟,僅在若干經濟議題上加入四方安全合作對話。這點,比起先前日本在美日聯合聲明公開反對中國南海活動大不相同可見,韓國不願跨越反中紅線,藉此維持自己的政治籌碼

台灣與韓國同為半導體生產大國,際遇卻大不相同。這次美韓峰會,韓國非但能與美國討價還價,還爭取到美國疫苗及疫苗在韓國生產。反觀台灣,每次言必稱美國是重要盟友,卻遲遲等不到美國疫苗相助,實極諷刺。如此差別待遇,源自台美的不對等關係,及蔡政府偏差的防疫思維

美國雖然口頭挺台,卻缺乏實際行動。日前美國衛生部長貝西拉在和陳時中的視訊會議,僅表達「支持」台灣取得疫苗及加入WHO,卻僅有口惠,不見行動。正因蔡政府對美國一味仰望,讓美國有恃無恐,甚至不以為意。反觀韓國採取搖擺策略」,能在美中之間取得平衡,逼得美國不惜用疫苗外交拉攏韓國。如今兩岸關係正在低潮,台灣當然沒有和美國討價還價的籌碼。何況,台灣不斷宣傳自己的防疫成績了得,讓國際覺得台灣並無需要疫苗的急迫性;而駐美代表蕭美琴一直在幫友邦爭取疫苗,卻使自己的國家失去先機。

看韓國以晶片換疫苗,而台灣吞下萊豬卻還換不到疫苗,蔡政府不慚愧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