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 聯合報黑白集/蔡英文與拜登的距離
◆ 聯合報社論/蔡總統可聽到國際的減碳警鐘?
◆ 經濟日報社論/英國脫歐對經濟整合的啟示
經濟日報社論/英國脫歐對經濟整合的啟示
2021-01-10 01:37 經濟日報 / 經濟日報社論
新華社
英國終於和歐盟完成了在英國海域捕魚的「過渡性權益」談判,順利在脫歐過渡期結束之前簽署了「歐盟與英國貿易暨合作協議」,自2021年元旦起,正式脫離歐洲聯盟(EU),結束民國 62 年(1973年)起成為歐盟(時稱「歐洲經濟共同體」)成員48年、近半世紀的漫長歲月。英國為何參與歐洲經濟整合,又為何退出的經驗,可以提供全球正狂熱進行的「區域經濟整合」運動,一個良好的參考。
經濟整合有不同層次,學界依整合深淺將其大致分為:自由貿易協定(互免關稅和非關稅貿易障礙,如北美自由貿易區)、關稅同盟(進一步統一對外關稅,如南非關稅同盟、1968年後的歐盟)、共同市場(進一步讓彼此資本、勞工自由移動,如1995年後的歐盟)、經濟同盟(進一步調和經濟政策,如1998年後的歐盟)、貨幣同盟(共用統一貨幣,如1999年後的歐盟、西非經濟貨幣同盟)、經濟整合(如美國各州)。
今天歐盟無疑是「區域經濟整合」的推動典範,它的理論基礎來自1950年美國經濟學家 Jacob Viner 探討關稅同盟經濟效果的論文,推導出消除關稅等貿易障礙的經濟整合將使企業競爭增加,去蕪存菁後資源使用更有效率,經濟成長加速而福利增加。歐洲為消弭德、法兩國世仇,於1952年開始將煤、鋼的生產和銷售統一透明管理,免被轉用於戰爭。由於績效良好,六成員國遂在1958年進一步建立關稅同盟,稱為「歐洲經濟共同體」(EEC)。英國一開始自認是「全球性」國家,也為保護農民不願加入這個區域性組織,自行拉攏六個歐陸外緣國家,於1960年成立不包括農業的自由貿易區,但發現EEC經濟成長更迅速後,英國回心轉意申請加入 EEC,但被法國總統戴高樂在1961和1967年持續拒絕;總算在法國換總統後,於1973年和丹麥、愛爾蘭一起加入。
英國雖享受了和 EEC 成員自由貿易的利益,卻一直抱怨每年約 GDP 的1%會費過高,因歐盟的花費英國受惠相對較少:英國財政部資料顯示,2014年英國交了188億英鎊,透過各種回饋拿回104億英鎊,淨負擔84億英鎊。更有甚者,各種「整合」帶來的國內法規修改和繁文縟節,讓英國人深受其擾。因此「脫歐派」逐漸興起,認為不如將巨額會費拿回來自己使用,效果將會更好;脫歐後自行決定諸多政策,英國也會更好。例如,英國為保有自己的貨幣政策未使用歐元,也沒參加申根條約,保有邊境管制讓國家更安全;在司法、安全和自由上也保有一些選擇不遵循歐盟規範的權利。
英國的脫歐派並非沒有道理,以不採用歐元為例,在 2002-2011 年期間,英國平均經濟成長率為1.5%,顯著超越歐元區的1.1%;在 2012-2019 年期間,英國更以1.9%大幅超越歐元區的1.2%。若非英國堅持使用英鎊,則英國的經濟表現很可能無法如此優異。而英國作為一個島國,其經濟海域遠大於其他成員,在歐盟「共同漁業政策」下,歐盟漁船一年在其海域捕撈了6.5億歐元(約226億元新台幣)的漁獲,當然也讓英國人難以釋懷。
在脫歐之後,英國和歐盟的關係就從「經濟同盟」基本上降了兩級,來到了「自由貿易區」,但英國的北愛卻和愛爾蘭維持邊境開放,參雜了共同市場元素。英國經驗帶給世人的啟示是:「自由貿易」基本上未涉及人的接觸,相對單純容易執行;一旦涉及大量法規調適或人員往來就非常複雜,若非社會體質極為接近,否則不宜輕易嘗試。正在往此路前進的「東協經濟共同體」(2025年達成共同市場)和非洲幾個經濟貨幣同盟(中非、西非),都該謹慎從事。
聯合報社論/蔡總統可聽到國際的減碳警鐘?
2021-01-10 04:03 聯合報 / 聯合報社論
蔡總統執政快滿五年,能源轉型尚未看到顯著績效,減碳成績卻是惡評不斷。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蔡英文總統在新年談話中提及減碳議題,她表示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今年要召開,我國要積極與各界對話,找出最符合我們未來永續發展的氣候治理路徑。諷刺的是,蔡總統執政快滿五年,能源轉型尚未看到顯著績效,減碳成績卻是國內外惡評不斷。
去年底歐洲公布的「二○二一年氣候變遷績效指標」(CCPI),我國排名再度位居末段班,在六十一個評比國家中倒數第五,溫室氣體排放與再生能源發展均被評為「極糟糕」。前年台灣排名倒數第三,連兩年拿到如此惡劣的評比,官員卻只輕描淡寫稱「尊重」。
過去四年多,蔡政府緊緊追隨美國的腳步;蔡總統在新年談話中主動提到減碳,可能感受到國際氛圍改變。美國總統川普退出巴黎協定,為全球應對氣候變遷與減碳樹立了極差形象,即將接任的拜登在選前已表示,上任後會立即推動美國加入巴黎協定,他並答應英國首相強生邀約將出席年底在英國舉行的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當拜登帶領美國重新走上減碳應對氣候變遷的道路,蔡政府能不跟嗎?
減碳的成績也讓蔡政府難向國人交代。為達到快速非核目標,蔡總統的能源政策總結就是四個字:火力全開。二○一七與一八兩年我國火力發電占比都超過八成,不但造成巨大空汙,也讓台灣背負了碳排大國的負面形象。一九年我國火力發電占比降至七十七%,一度被蔡政府拿來宣傳減碳有成,但去年前十一月火力發電占比再度上升至七十八%,本月稍晚會公布去年全年的發電統計,已可預期跟前年相比不會進步,甚至可能再度惡化。
蔡政府宣傳燃煤發電比重逐年下降,空汙較少的燃氣發電比重上升,但燃氣發電並不能解決碳排問題,這也是為何蔡政府迄今無法說明台灣何時可實現碳中和或零碳排,連最基本的非煤時間表,迄今最明確的官方表態是前副總統陳建仁卸任前所說的,台灣要禁止燃煤發電,「二○五○年差不多」。
陳建仁口中的「差不多」,看在歐美積極減碳者眼中卻是「差很多」。CCPI 的評比有個關鍵是「立即行動」,這個主張出自於全球升溫達到一定程度後不可逆轉的科學預測。全球對減碳成績單評比的重要依據,是看未來十年各國的減碳成果,而不是長期碳中和的目標,因為這樣的行動才能符合巴黎協定對抑制地球增溫要顯著低於二度的要求。
在蔡政府眼中,CCPI 的評比似乎無關輕重,但近年參考 CCPI 評比的主權基金越來越多,當台灣減碳成績持續位處後段班,台灣企業要如何吸引國際基金的青睞?即便台灣產業不靠這些主權基金,未來歐美對減碳設下的貿易壁壘會越來越多,這也是為何蘋果等跨國公司紛紛加入類似 RE100 等應對氣候變遷的組織,並承諾在一定時限內實現碳中和。未來台商出口前,都得先省視自己的減碳成績單是否符合國外買家的需要。以蔡政府的減碳成績單與未來減碳計畫,政府沒幫到企業,反而要成為拖累企業的凶手嗎?
去年底包括亞馬遜、通用等美國四十大企業致函拜登與新國會,呼籲美國重新加入巴黎協定。台灣的企業也已動起來,像台積電承諾在二○三○年前產線使用的能源四分之一來自綠能,二○五○年間接溫室氣體排放降至零。相較於企業積極減碳,蔡政府對台灣走向碳排難降與燃煤難退的困境卻缺乏作為。當歐洲領導人加速推動減碳,拜登也將重返巴黎協定,蔡總統可聽到來自遠方的警鐘?
聯合報黑白集/蔡英文與拜登的距離
2021-01-10 04:05 聯合報 / 聯合報黑白集
波波漫畫
美國駐聯合國大使克拉夫特將訪台,蔡政府大內宣定調台美關係持續升溫,但蔡英文總統與美國新總統拜登的距離卻更遙遠。
克拉夫特訪台有跡可循。去年九月我駐紐約總領事李光章與克拉夫特共進午餐時,她即稱支持川普強化台美關係,並期待與蔡總統會面。不過,拜登確定當選總統,克拉夫特訪台註定成為純畢旅。
但美國在台協會前處長楊甦棣說,一個跛腳政府下台最後數天,派高層訪台太奇怪,而且時機很糟,更讓拜登難以緩解與北京間的緊張。尤其克拉夫特訪台訊息,是美國務卿龐培歐譴責香港警方大逮捕泛民派人士時宣布的;川普打最後一手台灣牌,拜登毫無義務去穿前任訂製的小鞋。但這筆帳,蔡英文只能概括承受。
難堪的是,川普煽起一場「失敗的叛亂」,國會濺血;蔡英文面對拜登眼中幾如「叛國者」的代表,如何重彈民主價值?蔡英文挺太陽花、撑香港,卻對川粉攻占美國國會噤聲;直到川普推特帳號被移除,蔡英文才推文遠眺自由女神,隱晦地表示台灣要堅決的和伙伴站在一起。民進黨愛搞雙標民主,這裡又是一例。
終究來者是客,任何促進台美關係的作為都值得肯定。只是國人更關切,一路押注川普、最後還被川普挾持的蔡英文,與拜登的距離越來越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