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吸毒弒母判無罪/安置無法源 國民法官也沒用
◆ 吸毒弒母判無罪/刑法監護處分修正 遲遲沒下文
◆ 聯合筆記/藕斷絲連 絕不脫鉤
◆ 地方「超前檢測」 中央應協助
◆ 漫畫/背著「贅字」說酥胡
◆ 畫中有話/疫情口水戰 媽媽難心安
◆ 留不住人才 柯市長警訊
◆ 小編風波…「贅字說」能化干戈?
◆ 下周開學 中央地方防疫不同調
◆ 彰化逆時中 「有功無賞 打破要賠」
◆ 想一想「大屋頂中國兩制」
聯合筆記/藕斷絲連 絕不脫鉤
2020-08-21 00:26 聯合報 / 李春
美國與中國關係日復一日趨於緊張,有人開始論及「新冷戰」。 (美聯社)
北京有兩位學者,廿日誤入歧途。一位是首提「新冷戰」的人氣經濟學家,他這天在社交媒體上問,「新冷戰還有人否定嗎?」一位是資深國際問題專家,這天朋友圈中還在熱烈討論,那「炮聲一響,黃金萬兩」有沒有道理。
兩位學者皆非浪得虛名之輩,可惜這天只看了小報環球,沒看大報人民。中共中央機關報人民日報這天有篇重頭文章,講的話特別簡單明瞭又有意思,叫「中美迫切需要開啟新的對話」。
說到人民日報這篇文章,應觀三個背景,首先是非常惹眼的「北戴河會議」,開沒開外界都爭得熱烈,但這會沒開不等於沒開會,比如京西就是四季開會都極好的地方,這類會都討論最重要的事,這回重要的就兩個字,叫「脫鉤」。
順理成章,第二個背景,就是人民日報自八月十七日開始,連續展開「正確看待和妥善處理中美關系」的系列討論,首篇大題「脫鉤是誤判大勢的逆動」,那既是說給美國佬聽的,也是拿來教訓不聽話的戰狼、不服氣的粉紅。討論幾天後,北京有位學者用北京話俏皮了一下,叫「想脫鉤,沒門」。第三個背景就是人民日報廿日文章,叫署名文章。人民日報的署名文章,除領導人必署,就是某領域權威者署。這回署名的是陶文釗,頭銜是中國社科院榮譽學部委員、美國研究所研究員。但說到陶文釗,必須再交待三點:一是他是中美關係史權威,特別是二戰中美關係史;二是今天,他是京城知美派和鴿派;三是知美知到今天諸多問題,至少八年前與他淺談那回,已有受教。
陶先生說話有紹興口音,文章也寫得慢條斯理,如找不到人民日報或是沒時間細讀,記住他文中有這麼句話就好,叫「爭吵不要緊,要緊的是雙方要有誠意談」。而就在文章上街這天,中美終於又有誠意要談了。
前兩天,川普說是他推遲了八月十五日中美審查會談,那時就應想到北京在搖什麼枝了,果然白宮幕僚長就出來說,美中之間仍在就實施第一階段協議保持接觸,然後就是廿日這天華盛頓傳出評估會議要開,接著中國商務部出來確認將於近日通話。
簡言之,脫鉤得有五個環節、三大標誌、兩個影響。鉤都不脫,哪有戰爭,是以近期妖言惑戰者,不是蠢就是壞。
吸毒弒母判無罪/安置無法源 國民法官也沒用
2020-08-21 00:44 聯合報 / 高源流/資深媒體人
梁姓男子(左二)前年吸毒後持菜刀砍死母親還將頭顱從十二樓往下扔,高院昨判無罪,責付桃園市衛生局。 記者邱德祥/攝影
台灣高等法院昨天認定一名砍下母親頭顱從十二樓住處拋下的梁姓男子,是因吸毒誘發急性精神病症,喪失辨識能力,諭知他無罪,責付衛生局人員帶走安置。法院這樣的判決,無情地撤除了維謢社會正義的最後一道防線,令社會不安。
法院以吸毒誘發急性精神病症的理由,做成這樣的無罪判決,讓我們不得不痛苦想起,法院也曾以酒喝得太多致酒醉至精神耗弱,而給酒醉後開車肇禍者減輕其刑的不堪回首往事。
我們社會經歷了酒後駕車肇禍,致重大人員死傷,肇禍者卻無法重判,以實現社會正義的慘痛經驗,修訂了刑法,在公共危險罪章中,訂立了酒後駕車的罰則,也加重了酒後駕車肇禍,致人員死傷的刑罰,使得我們的刑律、司法判決,能更貼近人民的情感,實現人民期待的社會正義。
歷經今年五月,嘉義地方法院法官以鄭姓男子在殺害鐵路警察李承翰的時候,是因「思覺失調症」發病,行兇時無辨識行為能力,處於心神喪失狀態,而判鄭姓男子無罪的衝擊,我們的司法、法院,依乎還關在司法象牙塔裡,渾然不覺社會已經對他們的審判失去信賴,到今日還以心神喪失理由,對一個殘害直系血親尊親屬的被告,做出無罪判決。
這時候,我們再來提「法院是社會正義的最後一道防線」,已經沒有意義,也很諷刺。但我還是得提,我們的法院應自我警覺,他們存在的唯一價值,就是要能為社會排難解紛,預防及維護社會安全秩序。
高等法院昨天諭知梁姓男子無罪的理由,是他因吸毒誘發急性精神病症而心神喪失下行凶。這和喝醉酒後犯罪是一樣的。如果吸毒後的心神喪失能判無罪,那麼喝醉酒後的心神喪失呢?是不是也不管他開車撞死多少人,也不管犯的是強擄性侵,都能判無罪嗎?當然不能。
無論是喝酒或吸毒,都是一個人養成的惡習。他可以不喝酒,也能不吸毒。這樣的狀況,和一般精神病患的心神喪失成因及態樣,都完全不同。我們可以寬容生理及精神病變等的這種非起因於惡習的心神喪失,但我們的法律不應給喝酒及吸毒者,開這種刑法第十九條心神喪失的無罪小門。
或許有人認為,如果能讓選自民間的國民法官,參與這種案件的審判,整個判決可能比較能反映社會期待,但是我們的法律不修改,精神病者犯罪後的安置法源不確立,國民法官的參審,也改變不了這個困境。
這時候,我特別懷念已經不被採行的舊刑法第卅二條。這一法條有不得因酗酒而免除刑事責任之規定。我認為,東西不在新或舊,而在好用與不好用。我們刑法應該重修,把自醉或者自毒的行為,排除刑法第十九條的適用,才能根本紓解社會的不安。讓自醉或自毒者,判應得之刑,讓真正精神病患判入適當的安置場所,排除社會可能的危害。
吸毒弒母判無罪/刑法監護處分修正 遲遲沒下文
2020-08-21 00:48 聯合報 / 趙萃文/法律所博士候選人(台北市)
桃園梁姓男子(前左)涉砍下母親頭顱從12樓住處拋下,一審認定他因吸毒致精神障礙減刑,判無期徒刑。二審認定當下因吸毒而無辨識能力,20日改判無罪,並責付桃園市衛生局。可上訴。 (中央社)
桃園有吸毒前科梁男拿刀砍死母親案,一審法院參考醫院精神鑑定意見,認為他在行為時有受精神障礙影響,致辨識違法行為能力減低,判處無期徒刑;昨天二審認定他吸毒誘發急性精神病,改判無罪,並責付桃園巿衛生局。
我國刑法於民國九十四年參照德國學說,修正增訂第十九條三項原因自由行為:「行為時因精神障礙或其他心智缺陷,致不能辨識其行為違法或欠缺依其辨識而行為之能力者(可不罰或減輕其刑),於因故意或過失自行招致者,不適用之。」本案梁男對殺害母親應沒有預見,所以不能適用本條處罰。
事實上,民初《暫行新刑律》第十二條,就已規定長期酗酒或精神病間斷時,不能適用精神病人不罰之規定。針對國人痛恨的酒駕行為,現行刑法第一八五之三條亦規定處罰服用毒品、麻醉藥品或其他相類之物,致不能安全駕駛之行為。這二者犯人都不能抗辯說因為喝酒或吸毒後神智不清、不知道自己在犯罪,以為可獲減免刑責。
我國刑法長期繼受德國,該國不僅對精神病犯保安處分有詳盡規定,可無限期監禁治療。針對原因自由行為極端案例,為免有漏洞德國刑法亦增訂第三二三a條第一項自陷完全麻醉罪,規定「行為人因故意或過失飲酒或使用藥品,導致自陷於麻醉狀態而為不法行為者,如因麻醉狀態致無責任能力或有可能無責任能力,有不受處罰之後果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罰金」。
今年五月,鐵路殺警案無罪宣判,法務部才答應要修正刑法監護處分,卻遲遲沒有下文;昨日又發生弒母無罪事件,司法滿意度低落,良有以也。隨著民國一一二年刑事訴訟國民參審制即將上路,希望司法當局能盡速完備刑事法制,方為人民之幸。
地方「超前檢測」 中央應協助
2020-08-21 00:34 聯合報 / 沈政男/醫師
彰化衛生局篩檢出無症狀確診者,引發民眾討論,秀傳醫院在戶外成立微負壓貨櫃屋檢疫門診,一早有醫護人員忙進忙出。 記者黃仲裕/攝影
幾個月前某社區保全感染新冠病毒,結果社區大樓住戶無一被採檢,但最近幾個「境內移出」病例卻採檢上百人次(全都是無症狀),而彰化衛生局採檢無症狀檢疫個案,卻又被指揮中心啟動政風調查,到底台灣新冠病毒的檢測門檻何在?是不是「我認為風險高就必須檢測病毒,你認為就是多慮」?
南韓最新研究顯示,新冠病毒無症狀感染者排出病毒的中位天數是十七天,而有症狀是十九天,然而無症狀感染者的下呼吸道病毒廓清速度,明顯比有症狀緩慢(《美國醫學會內科期刊》八月號)。也就是說,如果無症狀感染者在台灣接受檢疫隔離,十四天期滿後進入社區,至少有一半人都還會排放病毒。
有人說,「陽性病例隔離十天後就幾乎沒有傳染力,因此沒必要普篩」,既然如此,何以高雄台商那例被隔離八十多天,差點釀成心理創傷?又為何台灣解隔離必須採行全世界最嚴格的三採陰?指揮中心自相矛盾的作法,正是民眾對表面平靜的疫情感到不安的最重要因素。
紐西蘭學台灣防疫,採取境外移入隔離十四天,另外加上了境外移入普篩,以及大規模封城,果然創下百日本土無新增的紀錄;然而這幾天依然被病毒攻破防線,一次爆出七十多個新增病例。關於病毒如何再起,至今仍是謎團,但目前最可信的管道是境外移入。難道有人隔離期間趴趴走?還是有偷渡客?一個難以排除的可能是:目前採用的十四天隔離,無法百分百攔下有傳染力的病例。彰化衛生局「超前檢測」,或許就反映了民眾對病毒傳染力的恐懼。
指揮官陳時中說,半年來彰化衛生局私自檢測病毒,但彰化衛生局卻說都曾上報,顯然中央與地方在防疫溝通上出了問題,而癥結就在於雙方對疫情的評估差別甚大,又欠缺整合機制,才會釀成「偷跑」。彰化是全國最早傳出疫情與家庭感染的地區,地方政府與民眾的擔心並非杞人憂天,中央應抱持同理心給予協助,而非想要抓小辮子。
有人說,「彰化衛生局檢測千餘人次,才抓到一個陽性病例,不划算!」試問,幾個月來台灣居家檢疫人數達十餘萬,換算約有一百例無症狀病例未篩檢出來,就進入社區,如果不是台灣人在先前幾個月勤於戴口罩,疫情會怎麼延燒還很難說。
病毒檢測固然必須慎用,但入境普篩也絕非大逆不道。當前最大誤解是「普篩偽陽性率一到三%」,若果如此,彰化衛生局早就驗出數十例,而非只有一例。也有人說「偽陰性將造成縱放」,其實擺在隔離十四天後檢測就無此副作用。綜合國內外防疫經驗可知,境外隔離十四天+隔離後病毒普篩+全民戴口罩= 防疫的銅牆鐵壁,台灣應趕緊補強病毒檢測一項,才能因應秋冬新一波疫情。
畫中有話/疫情口水戰 媽媽難心安
2020-08-21 00:53 聯合報 / 季相儒
圖/季相儒
面對新冠肺炎疫情的可能再起,一位母親身著防護衣緊緊護著懷中強褓幼兒,坐在松山機場內候機…
近日台灣境外移入或疑似本土案例突增,國人緊張升高。近日有自美返台少年居家檢疫期間無症狀卻被彰化衛生局驗出確診;疫情指揮中心要求政風介入調查,大動作引發學者專家正反議論。
中央地方防疫不同調,面對世紀病毒威脅,除了防堵病毒於境外之外,各國均等待疫苗來臨,只是疫苗聲聲慢;此時中央和地方口水戰,讓口罩下媽媽的小小心願—「安心」的生養天空,更顯遙遠。
留不住人才 柯市長警訊
2020-08-21 00:51 聯合報 / 林軺/教(台北市)
台北畜產董事長葉文忠(圖)和總經理姚量議雙雙請辭。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報載台北畜產公司董事會,董事長和總經理雙雙請辭,拋人事震撼彈。這對柯市長而言,無疑是值得擔憂的現象。
話說劉邦稱帝不久,對於自己可以取天下而項羽卻失天下的緣由,有了一段自我剖析:「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史記.高祖本紀)劉邦知人善任、且有用人雅量;項羽則「妒賢嫉能,有功者害之,賢者疑之」。以此觀之,這得失結果似有脈可循。
這段「楚漢相爭」的歷史,相信對於所有圖謀上位的政治人物而言,都值得好好思考借鏡。
小編風波…「贅字說」能化干戈?
2020-08-21 00:49 聯合報 / 任潔/鄉土作家(屏縣恆春)
外交部小編在臉書寫「這塊牌子就寫台灣沒有多餘贅字(酥胡~」引發爭議,民進黨主席蔡英文日昨表示,中華民國絕對不會是贅字。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以「台灣」之名與索馬利蘭互設代表處,外交部小編心中非常「酥胡」;偏偏蔡總統指正「中華民國」四字不會是贅字,顯然這四字還活靈活現,迄今與「台灣」猶共存共榮。
記得過去國中國文課本中,曾有「活的死人」與「死的活人」,何者「烈士」的爭議;各方均著眼「死、活」兩字,攪亂一池春水。其實抽離「生的、死的」兩形容詞,死人即烈士,「活人」行屍走肉,應無疑義。
同理,有人問「汝住叨位(那裡)」,答曰「恆春」;若不明所指,則應加「屏東」兩字;等而上可累加「台灣」猶嫌不足,則擺出「中華民國」框架,或可「鎮邪」。顯然恆春狹隘,懂的人不多,必須「累贅」以壯其大。
蔡英文總統的「贅字說」,係以國家元首高度,不得已有「中華民國台灣」的說詞;但是支持者堅持中華民國「已死」,只好硬以「活的」擺上檯面,信者無不大呼「酥胡」,豈不妙哉。
「花非花,霧非霧,夜半來,天明去,來如春夢不多時,去如朝雲無覓處。」寫盡兩千三百萬「島民」心聲,既無奈,又惶恐。
只是要問的是,當「福爾摩沙」面對「化干戈」或「執掃把抗敵」,對民眾言,是不是兩難的抉擇?
下周開學 中央地方防疫不同調
2020-08-21 00:40 聯合報 / 李嘉賢/國小教師(嘉義市)
彰化縣衛生局以公費採檢無症狀居家檢疫者案惹議,衛福部長陳時中要求政風單位介入調查;彰化縣長王惠美(前左二)到衛生局慰問第一線防疫人員,並送花給局長葉彥伯(前右二)打氣。 記者林敬家/攝影
彰化篩檢出自美返國少年為無症狀者確診事件,演變成中央與地方口水戰,以及網友相互圍剿、起底大混戰。
平心而論,疫情指揮中心成立初衷,是為了防堵疫情的各種衝擊做超前部署。當初第一波疫情襲來時,指揮中心確實有板有眼,國人也都相當自制且配合;而今國際疫情仍然嚴峻,我們卻開始窩裡反,連最該被關注的防疫工作,是否會出現破口,似乎都不重要了。
倘若,這起事件證實防疫破口確實存在,那麼一周後國中小開學日,便是最該繃緊神經的時刻。但中央與地方卻在此時亂成一鍋粥、大演羅生門,哪來的防疫動能呢?
別忘了「防疫」才是重點,打贏了口水戰,或起底了誰的身分、趕誰下神壇,都不是防疫工作重點,如果民眾還想繼續過著不用處處都戴著口罩、能大口呼吸新鮮空氣,且自由趴趴走的生活,那麼就不該繼續口水戰,該合力請中央與地方政府攜手做好防疫工作。
彰化逆時中 「有功無賞 打破要賠」
2020-08-21 00:36 聯合報 / 張國輝/社會工作(台中市)
彰化縣衛生局採檢無症狀者,卻遭衛福部政風處介入調查,指揮官陳時中解釋,民眾怕無症狀感染者被吃案,為避免後續爭議,「我們決定以第三方相對公正的政風處處理。」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日前彰化衛生局超前部署,發現自美返台少年確診新冠肺炎;不想卻遭疫情指揮中心要求政風處介入調查。這是官場「有功無賞,打破要賠」的典型範例。
在新冠肺炎嚴峻時刻,各縣市衛生局願意主動出擊,理當鼓勵;公共行政要進步就是要靠各部門努力,如果各部門都是一個命令一個動作,或找理由卸責,這樣的政府政策將停滯不前。
記得民國九十八年間,筆者在台中市政府社會處服務時,當時經濟景氣不佳,市長交代要研究開辦「食物銀行」可行性;由於全國沒有先例,僅知有民間慈善團體在做,同仁即主動拜訪該團體,引進其模式。當時的內政部長知道後,也主動派員了解,其後出任行政院長時,更進一步函請各縣市社會局開辦「食物銀行」。
行政工作要抱「功德不怕搶著做,最怕的是沒有人做」,做錯了可以檢討改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