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3日 星期五

經濟日報社論/政府對兩岸經貿要有明確主張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54585/web/

◆  經濟日報社論/政府對兩岸經貿要有明確主張
◆  聯合報黑白集/明天的台灣
◆  聯合報社論/民進黨那只布袋,什麼公的私的都敢收









經濟日報社論/政府對兩岸經貿要有明確主張


2020-07-03 02:46  經濟日報 /   經濟日報社論


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已簽署十年,近來對於中共政府是否片面中斷協定的討論不少。十年來兩岸及全球經貿情勢已有巨大變化,兩岸經貿關係不僅量變,更是質變,在討論 ECFA 如今的必要性與重要性之際,應如何看待與因應未來的兩岸經貿關係,應是政府有必要釐清的上位課題。
在上世紀兩岸經貿初趨活絡時,李登輝政府憂慮西進過急將造成產業空洞化與技術流失,因而有「戒急用忍」政策;陳水扁政府時,經發會通過「積極開放、有效管理」的兩岸政策共識,開啟了台灣最急速西進投資的時期;馬英九政府認定中國大陸是台灣經濟解方,透過 ECFA 與諸多政策強力深化兩岸經貿往來。暫不論這些政策的對錯成敗,歷任政府對於兩岸經貿都有明確的態度宣示,作為政策指引,反倒是到了兩岸經貿投資依存度達於高峰、中國大陸經濟面臨20年來最重要轉折、台灣緊密依附的全球生產鏈面臨裂解的此刻,當今政府始終對兩岸經貿抱持曖昧態度,未曾有明確的政策宣示
十年前,大約正是中國大陸取代日本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取代德國成為全球最大出口國之時,大陸經濟日益勃發,終在全球生產鏈中取得最關鍵地位。在此背景下,台灣經貿與投資深刻連結中國本有難擋的引力,也成為台灣經濟成長的重要驅動力。只是時移事往,彼時的優勢竟成後來的困局。去年美中貿易戰正熾時,不少國際觀點都認為台灣將是受創最重的國家,正因兩岸經貿的連結程度最高。
美中貿易戰至今仍方興未艾。我們一方面慶幸台商回台投資潮使得台灣的經濟有所支撐,但另一方面台商面對這些外在劇變,正面對決策困難、短期內成本遽增的痛苦。今年的新冠肺炎疫情加上美中衝突加劇,使得本已有下行隱憂的大陸經濟前景更加難測,幾乎所有產業都陷於摸黑前行的困局中。
當然,疫情與美中貿易戰仍是近期影響兩岸經貿最主要因素;但即使不論此二事件,兩岸貿易結構近年來也有很大轉變。在中國大陸近年來發展進口替代、建構完整供應鏈的努力下,兩岸貿易已逐漸由上下游合作,演變為水平競爭的關係。根據研究,台灣即使過去最具競爭力的電子零組件產業,目前也已回復至「次強競爭力」水準,其他各產業的出口競爭力更是在逐步衰退。觀察民國108年(2019年)的數據,儘管美中貿易戰已對全球經貿帶來不小衝擊,也衝擊我對陸出口,但我對陸出口比重依然居高不下,反而是我國因貿易戰所獲得的轉單機會導致我國對中國上游中間財的需求與進口增加。
因此,中長期來看,即使不管貿易戰與疫情影響,兩岸經貿也勢必出現較大的結構性轉變。這種轉變可能是一種兩極化的趨勢:台灣擁有領先技術的產業,如半導體與若干其他電子零組件,有望隨著大陸的需求擴張而成長;其餘產業因競爭力漸失與大陸的進口替代策略,出口量價都將逐步挫低。長期而言,若不能找到其他替代市場,則我國對大陸的出口比重與獲利能力都會逐漸降低。
政府的產業與經貿政策,從六大核心戰略產業、新南向政策到致力加入 CPTPP、爭取台美 FTA,足可令人感受到重新打造產業結構、多元全球布局以避免對中國過度依賴的努力。然而,政府並未全力宣示此一目標,使得現有的產業與企業無法在亂局中得到比較明確的指引,政府相關單位也無法據以擬定明確的政策加以協助。最簡單的例子就是,許多考慮移出中國大陸的台商左右為難、求助無門,政府竟無單位專責協助。如果視台商為國力的延伸或未來產業布局的重要參與者,政府豈不該有明確的政策宣示與具體的實質協助?













聯合報黑白集/明天的台灣


2020-07-03 01:11  聯合報 /   聯合報黑白集
外交部長吳釗燮,1日公布索馬利蘭外長穆雅辛晉見蔡總統的照片。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劍外忽傳收薊北」,吳釗燮高調宣布與非洲國家索馬利蘭互設代表處,人們乍聽還真是「涕淚滿衣裳」,畢竟蔡政府執政後就只聽過斷交聲,都快忘了建交是什麼滋味。但一知道這個國家仍未受到國際承認,雙方也還建不了交,頓時涼了半截。
這像是菜只炒到一半就端上桌,吃起來味道怪怪的。畢竟不是建交,沒有人覺得太振奮。吳釗燮說,「很高興」跟大家宣布這項訊息,但他嚴肅的臉上似乎擠不出幾絲喜色。為什麼公開如此半生不熟的「喜訊」,顯得莫測高深,也令人不解。
尤其,我們的代表處捨「中華民國」不用,卻以「台灣」為名,也頗為蹊蹺。對方代表處光明正大取名「索馬利蘭」,毫不羞澀;我們用台灣」,難道也在表示雙方都是從脫離母國而獨立的新國家
但吳釗燮只見秋毫不見輿薪,索馬利蘭獨立了三十年迄今無一邦交國,活脫就是台獨幻想的現實版。游錫堃曾說,中華民國的邦交國沒了,台灣的邦交國就會出現。對此,索馬利蘭倒是可以澆盆冷水說:你想得美!
吳釗燮出任外長三年多,丟了五個邦交國,算上李大維那兩個,蔡英文的外交戰績是難堪的七比○。吳釗燮與其替台灣找新邦交國,不如好好鞏固「中華民國」的十五個朋友。但他喜歡逞口舌之能,罵對岸武漢肺炎、有病、獨裁毫不收斂,彷彿不惜再丟幾個友邦。只怕最後猛然發現:明天的台灣,竟然就是索馬利蘭!










聯合報社論/民進黨那只布袋,什麼公的私的都敢收


2020-07-03 01:07  聯合報 /   聯合報社論
在蔡英文的治理下,國有化、集權化的傾向正傾巢而出。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民進黨昨天在立法院強闖通過農田水利法》,除明訂水利會由公法人改制為公務機關」,會長改為官派,原屬水利會之土地、水權一律轉移為國有民進黨清算國民黨,好歹還透過黨產會這隻黑手居間操作但對付水利會卻省了這道程序,直接立法將水利一切業務充公、財產收歸國有,何其粗暴
對水利會職權和資產如此強取豪奪,民進黨表面的說詞堂皇:水利會改為公務機關是「升格」,可避免被地方派系把持,農民照樣享受灌溉之便,政府也會持續改善水利設施。但民進黨沒說出口的盤算是:全台十七個水利會長全部改為官派,日後選舉就更便於掌控基層農民動向,一百五十萬名水利會員皆成囊中物。民進黨沒有回答的大哉問則是:消滅公法人,剝奪農民的自治權,合乎民主進步的價值嗎?任意「沒收」水利會的民間資產,蔡政府覺得這樣的霸道立法沒有違憲嗎?
對於打慣順風牌的蔡政府而言,四年多來利用完全執政做了許多踰法濫權的事,不僅自鳴得意,更將這些作為美其名為「改革」。但是,如果改革就是像推土機一樣推倒眼前的障礙物,卻不必計較是非黑白或追究法理人權,這跟濫權、威權有何兩樣
值得注意的是,這次除了水利會成員和國民黨、民眾黨表示異議,更有多位綠營人士包括林濁水、蘇煥智、陳昭南等人公開反對,認為這不僅踐踏民間自治權,更非法侵占農民組織的共同資產,是反民主的集權作為。目前水利會已登記之資產約三千公頃,尚未登記的土地仍有一萬二千多公頃,蔡政府將這些土地及百年來農民辛苦開墾之灌溉系統一舉「收歸國有」,連最基本的徵收程序都略過,根本就是劫掠
試想,連這些參與民主運動多年的民進黨人士,都無法苟同蔡政府強徵水利會資產的惡行;那麼,今天掌握權力的這些民進黨人,為何卻不覺得自己的行為不妥?他們把自己當初追求的理想和信念都拋棄了嗎?最諷刺的是,這項粗暴立法,是由出身台灣農村陣線組織的農委會主委陳吉仲一手主導。一個原以推動農運為理想的人,一旦入朝為官,就搖身變成政客的馬前卒,親手毀壞農民自治、掠奪民產而不以為意。陳吉仲的政客化,又意味著什麼
民進黨對於權力的無盡胃口,大到令人難以想像。除了農田水利會長將改為官派之外,民進黨立委蘇治芬五月間提案修改《農業法》,要求將三分之一的農會理監事改為官派。三月間,則是綠委鄭運鵬提案修改《地方制度法》,要求廢除全台鄉鎮市長及鄉鎮民代表的選舉,全部改由官派。由此可見,水利會長改為官派,其實只是一個小小的線頭;民進黨更大的目標,是要消滅所有的地方自治機構,全部改由中央來分封官員,從農民組織基層機構一個都不放過。如此一來,中央政府的權力將大到不可想像,而原來保存著地方草根民主力量的鄉鎮選舉,則將全部遭到閹割。那樣的台灣,將是什麼景象?
民進黨對於權力的無盡胃口,還表現在對獨立機關的鯨吞蠶食。獨立機關的中選會,由中央指派李進勇出任主委,表面上退出黨務,實際效忠的就是民進黨。獨立機關的通傳會(NCC),蔡政府最近規劃要將其改組為「數位發展部」,變成專打不實消息的公務機關,這在為誰服務?更遑論,黨產會和促轉會一面快速東廠」,一面還要延長其存在期限。這也說明,包括「口罩國家隊」在內,近期各種國家隊爭相出檯,完全不是意外演出。
蔡英文是不是「大政府主義」的信徒,我們仍不清楚;但在她的治理下,國有化、集權化的傾向正傾巢而出。民進黨那只布袋,什麼公的私的都敢笑納,依然不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