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24日 星期日

名家縱論/深化民主 何待修憲?\星期透視/言行脫鉤的台式民主

◆  星期透視/言行脫鉤的台式民主
◆  名家縱論/深化民主 何待修憲?
◆  大屋頂下/答卷雖未完成 不應看成零分
◆  畫中有話/抓住年輕人的心
◆  畫中有話/生活還要紓困 誰想消費
◆  漫畫/醜態百出
◆  水利國家隊被遺忘了嗎
◆  黑色「怨與恨」 罷韓怵目驚心
◆  珍惜陽明「十字軍」精神
◆  史上最晚畢典 規範盡早確定
◆  「不反對」先生的解封政策?
◆  想一想「大屋頂中國兩制」







名家縱論/深化民主 何待修憲?


2020-05-23 23:22 聯合報 /   蘇永欽(作者為政治大學講座教授)
蔡英文總統520在台北賓館發表就職演說,也拋出修憲宣示。 圖/總統府提供


蔡總統第二次就職演說,引起最多討論的就是修憲。她特別提到立法院將成立修憲委員會,未來四年要使政府體制優化,並加強人民權利的保護。

四、五十歲以上民眾應該多還記得,我國民主化正是通過艱難的修憲工程次第完成,七次修憲重點其實都放在政府體制優化,人民權利不是不重要,而是大法官基於憲法第廿二條概括授權所做解釋,已經補充至少七八種基本權。

前三次修憲又是最困難的體制結構面調整,由贏得國民大會八成席次的國民黨主導完成。接著三次要達到國大四分之三高門檻,只能通過兩黨合作完成。到民國九十四年第七次,已是兩大黨合作加上實質直接民主(任務型國代)才通過。如果經過這麼多努力,體制還不能優化,問題恐怕已不全在憲法,而更多在憲法執行

事實上,沒有主導過修憲民進黨從來不願尊重這個體制,連其高層都不否認。第一個民進黨政府公然違背修憲時的政治承諾,組成少數(分裂)政府;第二個民進黨政府總統把手伸進每一個憲法位階的超黨派機關,行政院長也把手伸進每一個法律位階的獨立機關,部會操盤網軍,大部分媒體都成了政府啦啦隊。唯一還能起一點監督作用的公民投票,先是公然不執行,後來乾脆修法斷了生路。如果掌握政治權力的人可以這樣恣意操弄體制,請問優化又有什麼意義?

更耐人尋味的是,蔡總統並沒有具體說要修什麼,演講前據說是親近總統的立委才撤回有關國家定位的修憲案,演講也刻意不提,只雲裡霧裡說些「與時俱進」、「台灣價值」等,留下想像空間。修憲到底要修什麼,怎麼修?正如柯總召說的,要好好掐指頭算算時間才行,他沒說的,還有人數。

蔡總統唯一明確提到要優先推動的,是把人民選舉權下修到十八歲,這不但是大法官解釋不出來,必須靠修憲完成的改革,在各政黨間也從無異說。至於其他制度調整,如果非綁兩年後的地方大選不可,扣掉修憲案公告的半年,最遲要在明年底前送出立法院,剩下一年半時間振興經濟都不夠,怎能期待「充分對話,形成共識」?所以柯總召意在言外,修憲只能及於有通過可能的案子,除了十八歲公民權案外,政府體制修正,或會挑起對岸神經的國家定位,提都不能提。

唯一值得伴隨公民權案進行審議的,應該只有調整修憲門檻案理由很簡單,修憲既已加上公民投票把關,國會提案為什麼還要堅持各國都十分罕見的四分之三高門檻,若不能下修到立委總額二分之一或至少出席立委三分之二,未來將無可能再藉修憲來優化體制,在公民權案營造和諧氣氛下,這個聽起來合情合理的程序修正,通過機會恐怕不小

若我得不錯,「優先推動暗含兩階段修憲意思,如果其他黨真的就這樣通過夾帶修憲門檻案子,將給民進黨第一次掌握主導修憲機會,接下來兩年再綁下次總統大選,會把憲法修成什麼樣子,國家定位將如何與時俱進,大家就自己去想像吧。個人對修憲程序調整,在正常情形是樂觀其成,也不排斥任何修憲想法;但在蔡總統願意面對過去四年對民主體制所犯錯誤,真誠做好修復前,還是建議所有對民主憲政負責的在野黨,在修憲議題上暫時就到公民權年齡下修為止,絕對不要放行修憲程序修正案

新冠病毒肆虐以來,兩岸以不同方式暫時成功阻截,幾個重要民主國家卻出人意料一敗塗地,以致一個被當成甩鍋對象,另一個因緣際會竟成「民主也能防疫」典範,同時被推上風口浪尖。在我看來,這是台灣歷史機遇,如能通過對於民主體制深刻檢討,在更多方面證明不必犧牲太多人權也能把困難公共事務作得更好,將可使兩岸政權進入真正理性的制度競爭

如果蔡總統這次重彈八字箴言,看到的正是這歷史機遇,那就是大家的福氣。可惜從政府最近許多作法看,她似乎真的相信川普總統將可啟動一個新冷戰時代,並樂於扮演馬前卒角色,那我真要擔心台灣禍不旋踵












星期透視/言行脫鉤的台式民主


2020-05-23 23:24 聯合報 /   楊泰順/文化大學政治所教授
行政院日前召開臨時院會,院會後在大禮堂合影,拍下新內閣第一張大合照。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政治人物公開演說,常將施政抱負說得驚天動容,但轉身後的作為,卻彷彿得了失憶症,實施的政策與演說內容並不必然相關。學界很多人因此羨慕議會內閣,因為主政者一旦悖離承諾,議會可透過不信任案讓言行不一的政治人物付出代價台灣實施固定任期制,總統甚且不必出席民意機關報告,當選證書形同一張不必兌現的空白支票,任憑總統演說時盡情揮灑,卻沒有保證支付義務

對岸大陸原先似乎並不瞭解台灣的政治現實,故對蔡第一次當選就職演說,曾給予高度關注。當演說內容不符合陸方期待時,還訕訕表示,這是一份「未答完的卷子」;言下之意,如果答完就可以放心等待成果出現殊不知,台灣根本很少人認真看待答卷,甚至懶得「聽其言觀其行」,因為兩者可以不必相關

四年隔空互動,陸方總算有些體悟,故而這次就職演說,不再等待答卷,就連聽到「持續遵循中華民國憲法,與兩岸人民關係條例,來處理兩岸事務」,似乎也沒有感覺這句話上次說了,但演說前綠營不還曾提案刪除「國家統一前」文句

主政者是否有心將演說內容付諸實現,一個重要觀察點,便是演說主張與人事安排能否相呼應。因為,主張的實現必須透過官員執行,官員背景如果與宣示政策不符,演說承諾便自然沒有可信度。

蔡總統就職演說中強調,未來四年她將在產業發展、社會安定、國家安全、與民主深化四大面向上,「超前部署,讓台灣脫胎換骨」。但要讓台灣脫胎換骨是何等重大工程,政府團隊有否超前部署,便可檢驗演說是否當真。觀察上周公布的內閣名單,恐怕沒人會相信蔡講「脫胎換骨」是認真的。

產業發展在四大面向中居首,講稿中有近三分之一篇幅討論這議題,但內閣團隊自院長以降,財經人才卻明顯不如蔡第一任林全內閣。蔡口中幫台灣挺過「國際經濟的巨大變局」,並使「經濟成長回到四小龍第一名,股市萬點也成為常態」國發會主委陳美伶,更是少數遭撤換的產經閣員,難道是蘇院長沒聽懂總統演說

強化國家安全、爭取參與國際組織、深化美、日、歐夥伴關係,也是蔡演說中廣受關注要點。但過去四年,邦交國斷了七個,駐日代表頻出包,吳釗燮與謝長廷卻不動如山;從無外交實務經驗的蕭美琴傳將擔任駐美代表,配合早先不次拔擢口譯哥」,蔡總統難道認為外交工作可以像辦家家酒?尤其,擺個金管會轉任律師擔任國安會秘書長,更讓人難以體會,演說中所提的國家安全與兩岸關係真的有那般嚴峻?

若說就職演說對未來政策走向稍具預測性,恐怕第四部分的民主深化最為符合諷刺的是,這部分也是四大面向中著墨最簡短的。在此議題上,蔡總統表示,未來將在立法院成立修憲委員會,探討各項憲政體制改革議題使得憲政體制將更能夠與時俱進,契合台灣社會的價值」;這部分較具落實跡象,因為相關議題在過去四年便頻頻出現,蔡的演說只是再次展現決心。但令人不安的是,這部分的議題也最可能激化台灣社會對立,導致前三個面向變得更複雜












大屋頂下/答卷雖未完成 不應看成零分


2020-05-23 23:18 聯合報 /   黃年
總統蔡英文20日在就職演說中表示,立法院將成立修憲委員會。 (中央社資料照片)


台陸美應在「兩法遵循論」建立交集

四年前的五二○,兩岸發生劇烈衝撞。一紙所謂「未完成的答卷」,彷彿被看成零分的廢卷,繼之兩岸演出了四年的惡化螺旋。今年的五二○,兩邊答卷雖皆仍未完成,氛圍迄未清朗,但似乎不會也不敢再把對方的答卷看成零分。

試就蔡英文總統五二○談話與北京兩會及相關涉台論述,略作對比及解析:

一、蔡英文說「持續遵循中華民國憲法及兩岸人民關係條例來處理兩岸事務」,是五二○兩岸論述的定錨之論。此句源出民國105年(二○一六)的五二○談話,據說是事前由雙方協議定稿近日又傳,北京希望此次五二○談話能維持此說。因此,此說是否「持續」,成重大看點。現在,「兩法遵循論」終於留下來了。

兩法遵循論引申的潛台詞是憲法一中」、「一國兩區」、「一中各表」,因應國家統一前之需要」。當年這段論述作用,應在表達蔡英文希望被解讀為不同於台獨的立場,猶如陳水扁當年「四不一沒有」。且在最近,綠委提案刪除兩岸人民關係條例關於「國家統一」用語,又撤案,亦被視為刻意替蔡英文五二○維持兩法遵循論作對照,顯示蔡的路線與台獨不同

國台辦對五二○談話第一時間回應,劈頭又將台獨大罵一通。卻對兩法遵循論避而不論。比如,「兩法遵循論」是不是台獨?如前述,此說存在「憲法一中」、「一國兩區」、「一中各表」及「因應國家統一前之需要」,在兩岸互動中應否受到肯定?北京若故意裝作沒看見或看不懂,如何寄望有更進取發展?

二、此時最轟動的焦點,是國務院及政協涉台報告,竟然未出現「一國兩制/和平統一」。這是否顯示中共對台綱領將生移變。北京必須思考:「一國兩制/和平統一」是一悖論。因為,倘若非要「一國兩制」,就不可能「和平統一」或「心靈契合的統一」。自相矛盾的戰略,沒有可能實現。
至於蔡英文再申不接受一國兩制,可視為她的「兩制台灣方案」。因為,反對一國兩制,也符合兩法遵循論」。希望兩會報告未再提「一國兩制/和平統一」將可帶出新的及正面的兩岸政策主軸,勿出現「一國一制/非和平統一」負向發展。

三、兩會涉台報告亦均未提定海神針「九二共識」,震動視聽。

民國105年(一六)就職演說,蔡英文忌諱使用「九二共識」,卻曾盡力表白她尊重九二會談「達成若干的共識與諒解」,且贊同「求同存異」精神。

九二共識有三元素,也可說有三頁:「共謀統一/一中原則/一中各表」。在胡錦濤時期及習近平初期,北京持「求同存異的九二共識」,與台灣「一中各表的九二共識」對應。雙方可謂「在同一頁」(on the same page)。至民國108年(一九年)元月二日,習近平忽翻頁至「共謀統一的九二共識」,並指「一中各表」為禁忌語,情勢遂告崩潰。當時蔡英文趁勢蛇隨棍上,指九二共識及一國兩制皆在掏空中華民國消滅中華民國」。這四字究何所指,遂失準據

中共發現翻錯頁後,曾努力補綴。北京官方及涉台智囊,不時釋出「九二共識」不是「一國兩制」、不是要「消滅中華民國」說法,又稱「對一個中國的涵義,認知各有不同」仍是共識元素,亦即設法回到求同存異的九二共識」,但已說不出口接著北京改稱體現一中原則的九二共識」,不再說共謀統一的九二共識」,即顯示知翻錯頁但陸委會卻說歷史已經翻頁,不容北京翻回前頁

現在,兩會不提「九二共識」,不論是接受歷史已翻頁,或決定撕毀這頁歷史,兩岸皆付出昂貴及痛苦的代價。台灣方面必須警惕的是:這究竟是甩掉「九二共識」?或失去「一中各表」?「兩法遵循論」能否取代?

四、蔡五二○談話未稱武漢肺炎」。又未逕用「中國」稱呼對方,而用「對岸」或「北京當局」。四次提中華民國,一次提到「中華民國台灣」,但上下文不像在變造國號。又說中華民國可以很團結,台灣可以很安全」,拆開成兩個概念。論及修憲,限於政府體制及人民權利,排除涉及兩岸定位。完全未提香港反送中,尤屬意外。可謂小心翼翼,俱見斟酌。

相對而言,國台辦的口氣仍然銳利,卻使用「極少數台獨分裂份子/一些政客/外部勢力」等稱謂,刻意繞過了蔡英文,留下餘地。

民國105-109年(二○一六到二○二○),世界、中國大陸及台灣皆已丕變。一、十九大習近平取消國家主席任期限制,渲染「厲害了,我的國」,引爆國際對「中國崛起」的疑懼。二、由於中美貿易戰及新冠疫情,如蔡英文說「改變了國際社會對台灣和周邊形勢的想像」,台灣的國際角色發生變化。三、美對兩岸的戰略轉為積極主動,加重了對北京的壓力,增加了對台灣的誘惑。四、民進黨在台灣的政治根基更趨穩固,不無可能再執政十二年。五、國民黨重傷,嚴重邊緣化,難望再起。

在這樣的大趨勢下,民國105年(二○一六年)的「兩法遵循論」被視為「未完成的答卷」,但在今後的兩岸變局中不能只看它「未完成」的部分,而必須正視其中「已完成」的兩岸政治資產。也就是不能再將這張答卷視為零分,而是有幾分就應當珍惜是幾分,並從這幾分再求上進。

在這樣的大變局中,蔡英文及民進黨應當以「兩法遵循論」來力爭並鞏固中華民國在兩岸及國際的角色,而勿將這個變局視為僥倖推進台獨的機遇。她的五二○談話,「華獨」似多於「台(殼)獨」,應當是一個正確的起點。北京處此變局,則應知已不可能將統一或實現一國兩制視為急務,而應以「維持中華民國」(也就是要先穩住「兩法遵循論」)為首要目標。美國的兩岸政策如台北法案亦已明顯傾向維持中華民國也就是說,「兩法遵循論下的中華民國應當是台陸美三方的最佳交集處任何一方想脫離這個準據,局面都很難收拾

北京不能期望台灣接受一國兩制,民進黨不必期待北京答應台獨不可能有那種完成的答卷」。「兩法遵循論或許仍是未完成的答卷,分數高下的看法可以不同,但不應視作零分的廢卷,台陸美三方均當珍惜












畫中有話/抓住年輕人的心


2020-05-23 23:25 聯合報 /   文/陳柏亨
圖/陳柏亨


一群大學生從校園魚貫而出。蔡英文總統五二○就職演說承諾,啟動修憲優先推動十八歲公民權。對於潛在票源,誰都不敢輕忽,深怕一不小心輸的不只是一時,而是永遠

過去國民黨都說,要跟年輕人站在一起,實際上卻是「講給年輕人聽」,如今成了在野黨;其實各黨真正要做的是,聆聽年輕人聲音,誰能抓住年輕人的心,誰就擁有政權。












畫中有話/生活還要紓困 誰想消費


2020-05-24 00:33 聯合報 /   文/杜建重
圖/杜建重


政府防疫有成,但紓困卻衍生亂象,不僅民眾抱怨、公所基層反彈,連地方首長都痛批政策不食人間煙火,才讓紓困之亂蔓延。

紓困,救急也救窮,許多人縮衣節食只為安穩度日,誠實納稅卻又不符任何紓困資格,看到阿中部長在螢光幕上,大張旗鼓做防疫旅遊,而政府又將推振興券刺激經濟,民眾不禁感嘆:生活都要紓困了,誰還想要旅遊消費? 













水利國家隊被遺忘了嗎


2020-05-24 00:32 聯合報 /   張重玖/軍退(高雄市)
高雄澄清湖是備援用水,梅雨前乾涸見底,連日豪雨讓澄清湖水位急速回升,目前是「滿庫」景觀。 記者徐白櫻/攝影


乾旱缺水、逢雨成災幾乎成常態,對台灣未來發展具潛在威脅,「水利國家隊被遺忘了嗎

老天對台灣不薄,在乾旱時期來個及時雨,然水庫進量仍有限;遭豪大雨襲擊城鎮,有些地區卻成災,政府每逢淹水對受害戶發個補償金了事;民意機關為何不監督政府把錢用對地方,莫再年年遭缺水、淹水之威脅呢?下雨路過激起水花,下這麼多的雨,政府把雨水留下了嗎?蓄水的基礎建設在哪?前瞻計畫、疫情紓困猛撒錢,卻對水資源國家整體規畫與投資棄守,苦民所苦的政府已讀不回了。

美麗健康的城市建設,不是僅靠市長個人魅力,其國家資源灌注與民間投資支持,相對的不可少,期盼政府覺醒,重視「不缺水、不淹水、樹不倒的民生問題,避免年年重蹈覆轍














黑色「怨與恨」 罷韓怵目驚心


2020-05-24 00:30 聯合報 /   鍾亮恩/退休教師(高雄市)
罷韓團體和綠營民代連日疾呼北漂青年6月6日返鄉投票,連續2個周末更將在岡山、旗山、鳳山展開罷韓演習。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日昨與小港機場排班運將聊天,話題圍繞在疫情和紓困,現在只剩稀疏的國內班機,乘客門可羅雀,原本還有八大行業的乘客,結果他們也停業,可見各種營生息息相關。

這位大哥說,景氣最好的時機,是在政府開放到大陸探親,陸客可來台觀光之時,平均一個月收入可達十萬元,陸客是旅遊業命脈,可惜我們太不珍惜?

話鋒一轉,問他每天東奔西跑,有感覺到現在路面比以前平坦舒暢嗎?近日大雨,是否不再淹水、水也消退比較快了嗎?大哥笑而不答

其實高雄市民是善良有感情的,我們禁不起一再被挑撥與仇視,看到民進黨政府上下全心挺罷韓,高雄市民又如何看呢?日昨路過中華路,一處建築物的牆壁張貼大大的罷韓標語,黑色怨與恨讓人怵目驚心,期盼停止對立分裂,還給高雄市民清靜的生活空間













珍惜陽明「十字軍」精神


2020-05-24 00:25 聯合報 /   林敏哲/醫師、陽明大學校友(台中市)
陽明大學保有十字軍的精神傳承,早期大量公費生投入基層偏鄉醫療與公衛行政。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陽明與交大合併修正計畫書,正由教育部審視修正計畫書明載,合併效益是結合生醫與電子資訊,惟審查意見提「應加強說明『合校』跟目前的『深度合作』有那些根本不同。…兩校合併應非僅是結合醫療與子專業,成立一個生醫園區。」

大哉問;對此,陽明回應說:大學間合作無法從根本解決學術、組織及財政方面問題…需要經過組織整併,才有機會達成。此回應實難說服校友。

陽明大學創立四十多年,體質根基俱佳僅為了結合生醫與資訊跨領域發展智慧醫療,就必須動合併手術推入開刀房?何況,陽明大學短中期發展都沒有問題,更非不合併,即面臨生死存亡。

身為校友,我認為大學的偉大不在其大,而在其精神!除頂尖研究型大學外,陽明的根本,是保有十字軍精神傳承

大量早期公費生投入基層偏鄉醫療,與公衛行政的事實,這是台大成大都沒有的優勢。保留陽明的意義,在於彰顯國家對醫學教育曾有及未來將持續保有的期望(公共性與理想性),尤其是服務利他醫療平權等核心價值,於新冠疫情中更凸顯其重要性陽明大學才是台灣社會真正需要珍惜的公共財












史上最晚畢典 規範盡早確定


2020-05-24 00:22 聯合報 /   李基福/國小教師(嘉義市)
新北市有家長憂心無法參與小孩畢業典禮,議員敦促教育局應盡快訂出規範告知學校。圖為畢業典禮示意圖。 圖/新北市教育局提供


再過一個月左右,各級學校就要迎來史上最晚畢業典禮;但新冠肺炎疫情瞬息萬變,學校也傷透了腦筋。

畢業旅行來說,很多學校原本排定的畢業旅行,在學期初已因應疫情而取消;近來又因為疫情趨緩,教育部及縣市政府逐步解禁,調整為一天往返,或兩天行程但不過夜方式。

新指示下來,學校就必須馬上調整,殊不知畢旅的經費,往往十萬元以上就達到必須招標門檻,學校在招標與解約、安撫學生情緒,與確保學生安全之間,得耗費多少人力與精神。

再以畢典來說,學期初原本學校已朝線上畢典的方式籌備,但四月中旬鬆綁為,戶外但有人數限制,近來又放寬為室內量體溫、實名制。舉辦的場地與方式不同,籌畫方向就必須隨之更動,光是從戶外移往室內,燈光、通風、播音設備的處置,就截然不同,更別說還有座位安排、動線規畫。如果主管機關一直變動規範,學校也只能在可能的人力、物力內做到主管機關規定。

身為學校教育工作者,當然想給畢業生最美好的畢業回憶,畢竟每個階段的畢業活動,只有一回期盼主管機關能盡早訂定最終遵循的標準,而畢業生及家長也能體諒學校的難為,共同讓今年的畢業生,以感恩之心迎接畢業、迎向下一個人生階段!

陳宏煇大學教官新北市
教育部同意在落實防疫前提下,放寬學校大型活動人數限制;許多縣市宣布學校可恢復辦理畢業典禮畢業旅行,但也讓學校相當困擾

對許多大學生來說,畢典一生只有這麼一次,經歷了四年好不容易盼到,對學生及家長是意義重大的,許多家庭甚至準備全員出席;若因疫情導致縮小規模,甚或是線上舉辦,實在有些遺憾。

如今疫情趨緩,畢典可恢復舉辦,但轉眼六月就是畢業月,在所剩不到十天內,要重新規畫、招標,作業根本來不及;家長也不斷打電話到學校,表達希望能恢復舉辦大型畢典。

高中以下畢典,多規畫在六月底,尚有一個月時間可以辦理,時間或許還來得及;但大學畢典時間相當緊迫,確有恢復辦理的難度。













「不反對」先生的解封政策?


2020-05-24 00:19 聯合報 /   沈政男/醫師
陳時中(中)昨晚到墾丁宣導防疫新生活。 記者劉學聖/攝影


新冠疫情趨緩,台灣已四十多天無本土新增案例,防疫指揮官陳時中在疫情記者會上展示的商品,屢屢造成大賣,被暱稱為「最佳業配」。然而接下來最重要的防疫課題,是擬定解封重啟經濟計畫,光靠陳時中零星推銷,恐無濟於事

四月中旬,對於各級學校是否舉辦畢業典禮,陳時中的回答是遵守指引就不反對;對於五一連假是否鬆綁,則說不反對外出,但要做好防護;而對於高鐵飲食,他最近又表示,不反對適度開放。顯然,他成了不反對先生,只能消極回應民間解封要求沒有自己的方案與進度

台灣防疫陷入了「一百分情結」,每天巴望看到零確診,不能容忍任何新增病例的出現;下午的記者會也成了品嘗滿分滋味的展示場。相對於記者會上每天更換的新增吉祥物,多少老牌餐廳、飯店、表演團體,卻是一一倒閉,叫苦連天若繼續堅壁清野下去,只怕經濟蕭條帶來的傷害,遠大於病毒肆虐

最清楚疫情控制與復發風險的人,當然是指揮官,如果連他都對解封如此保守,要人民如何重新消費,回復正常生活?中國武漢、南韓與香港在零確診後,都相繼傳出新增病例,但這些地方都曾有明顯社區傳播,潛在傳播鏈鋪得既深且廣,而台灣始終只有零星社區感染,病毒早已被消滅,不能相提並論。

當前最迫切需要解封的,是各級學校的畢業典禮。以台大來說,雖已放寬典禮進場人數,但也只能有三百多人入場,而不少學校早取消畢業典禮,讓眾多畢業生少了美好回憶。事實上,只要落實量體溫與戴口罩,大型集會已無染疫疑慮,教育部應指示各級學校恢復完整的畢業典禮,並讓家長參加

大眾運輸方面,台灣未出現乘客傳染,連敦睦艦隊染疫官兵坐巴士都沒有散播病毒,實在可以放心。對於雙鐵開放飲食,除了在車廂內拉大用餐距離,也能設立餐車,其餘車廂仍維持禁止飲食。在餐飲、旅遊與表演產業方面,最好的振興方式是發放消費券,一來刺激經濟,再者也能證明政府對防疫有信心

雖然指揮中心對境內解封遲疑卻又傳出擬開放國外商務客縮短隔離時間以及與紐西蘭、越南等疫情緩和國家交流的消息甚至也要與美國史丹佛大學研究如何減少入境旅客隔離時間,事實上台灣本土比這些地方乾淨許多,應先做好境內解封,再來討論國際交流

新冠防疫進入下半場解封階段,新內閣也已成立,但防疫團隊仍未做調整。能當先發投手,未必適合做中繼投手陳部長已完成階段性任務,如果他在解封問題太過保守或可改由醫師背景副總統賴清德領軍,繼續打好防疫賽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