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2日 星期六

聯合筆記/百日維「新」

◆  聯合筆記/百日維「新」
◆  漫畫/安全網呢?
◆  畫中有話/連假人潮怪象
◆  疫情下年輕人的勞動節
◆  司法不能淪為民粹
◆  失真 App 的破壞力
◆  錢櫃大火省思...過度依賴公助能力的台灣
◆  紓困先救急 勞資應互信
◆  責備法官之前 請立委諸公先修法
◆  犯罪金牌?別讓精神疾病汙名化
◆  增修襲警罪 執法才有後盾
◆  想一想「大屋頂中國兩制」







聯合筆記/百日維「新」


2020-05-02 00:32 聯合報 /   林政忠
疫情終將過去,但也改變許多民眾生活樣貌。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對抗新冠肺炎一百天,人類彷彿進入另類「百日維新」運動,小到個人社交距離、就學上班,大到經濟產業、國際關係,都與新冠病毒息息相關。隱形病毒看似微不足道,但人類習以為常的社會常態,都因此百年瘟疫出現巨變。

本來以為,PM2.5已讓人們習慣戴口罩,沒想到新冠肺炎傷害更大;這段日子,每個人除了隨身手機、就是口罩不離身。這一場百日維新有失有得。目前為止,失去的遠大於得到的,過去稀鬆平常的新鮮空氣、戶外踏青,如今顯得彌足珍貴;俗話說「失去後才知道珍惜」,新冠疫情也非一無所得,至少讓人們深刻體悟,失去後才知道自己曾經擁有過什麼。

從病毒爆發的那刻起,人類逐步進入「三離社會」:出門保持社交距離、染疫就要居家隔離、漸行漸遠的人際距離。人與人間保持距離、以策安全,視訊會議取代傳統社交禮儀,虛擬社群愈形活絡,實體活動愈顯凋零;為了防堵新冠病毒畫出一條條隱形又深刻的界線,社會正出現顛覆性變化,而且漸漸回不去了。

在三離社會,安全增加了,距離也拉遠了,冷漠、歧視、孤獨正趁虛而入;總有一天,疫苗必能治癒病患,但社會若累積過度的對立、疏離,甚至霸凌,一時之間恐怕很難找到解方。值此同時,社會也出現打破距離的溫暖,醫護人員自願上前線抗疫,志工們為隔離者送餐打氣;許多染疫痊癒者都不約而同指出,關懷和鼓勵是對抗病毒的重要力量,畢竟人類是群體動物,必須合作才能對抗病毒。

台灣防疫有成,並非老天爺特別眷顧,而是十七年前經歷過慘痛的 SARS 遭遇,換來寶貴經驗和防疫意識,這是台灣人的共同資產。這次新冠病毒讓全人類付出慘痛代價,傷亡人數彷彿經歷第三次世界大戰,接下來要共同面對更漫長、艱困的復原期。

「百日維新」只是一個段落,如果無法逃避,就必須正面迎戰,口罩人生雖然遮蔽多數人的面容,但我們沒有放棄笑容的權利。這是一場還看不到盡頭的長征,病毒雖然隔閡小我的距離,但大我的互助方能拉近距離,不分種族、相互扶持,這才是全體人類終將戰勝新冠病毒的關鍵機會。










畫中有話/連假人潮怪象


2020-05-02 00:30 聯合報 /   記者陳柏亨
記者陳柏亨/攝影


區公所人員高舉「請戴口罩」告示牌,提醒民眾時時注意。疫情連五天「掛零」時,疫情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說,近期將推「防疫新生活運動」,讓民眾在防疫之餘,也能享受生活。

為因應戶外活動需求,急推1968App人潮警示功能,遭地方質疑亂槍打鳥。五一連假首日,出現列入警示熱點遊客零零落落,沒警示的地方反現人潮的怪象。













錢櫃大火省思...過度依賴公助能力的台灣


2020-05-02 00:20 聯合報 /   李佩芸/美國消防工程師學會台灣分會研究人員(桃園市)
消防員搶救錢櫃KTV大火,升起雲梯車並深入各樓層搜救。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長久以來台灣對於政府、公部門、防災主管機關之仰賴,已漸弱化國民自助(自我救助)、自我審查之能力,總認為公助(救援單位)力量即可拯救所有生命與損失,而輕忽自助能力的重要性與準備,形成流於形式的消防安檢、演練;過度輕忽的災害意識、風險。

錢櫃大樓火災,業者固應負極大責任,然社會對災害風險的輕忽,及對於公助的全然仰賴,才是衛爾康大火、阿拉夜店火災等重大災例,一再發生的主因。

過份鬆懈的社會,將救災人員能力過度膨脹,認為災害來時,消防人員定能迅速救援,不論是閃燃的工廠、雲梯車無法觸及的高樓,濃煙密布大樓的情況,都能找到傷者將其救出。然而,消防員縱使存有滿腔熱血與責任,他們也僅僅是受過專業訓練、配備可承受一定程度火害裝備的一般人,如同火災當下無所適從的職員。

去年底三讀通過消防法修正案,將退避權資訊權調查權生命三權入法,加強保障消防員權益。此修正案賦予消防員面對不利情境下,由神回歸人的權利,民眾/機構將無法如以往,總是扮演待救弱者角色,而無精進自省,也意味面對防災議題,社會將被迫更主動、自審與查核,透過風險辨識與溝通,建構整體空間安全性。期許能推動台灣停滯不前的防災自助思維

錢櫃火災事件中,多數業者仍僅將消防設備視為安檢用;安檢後未落實有效管理,凸顯出防減災觀念邏輯思維仍未到位,缺乏企業防災使命與責任風險事實。本次事件應提升為市府重要公安事件之核心,防火避難設施因施工破壞(垂直區畫),致濃煙侵入本該為避難通道的安全梯,及位於九樓聲稱可防火防煙之包廂區畫空間,使消費者即使奮力向上避難,仍無法順利逃生。

長期以來,社會僅關注人命損失,卻總是忽略同樣難以挽回的財產損失。應反思整體災例下,財產損失凸顯之實質問題,才能有正確的影響與教育意義。










犯罪金牌?別讓精神疾病汙名化


2020-05-02 00:03 聯合報 /   孔令信/中華生死學會理事長(台北市)
嘉義地院一審以凶嫌鄭男有精神障礙為由判決無罪,警政署長陳家欽(左)受訪時表達憤怒無法接受。 記者黃義書/攝影


思覺失調做為判決刺警案主嫌無罪的核心理由,受害者家屬當然難以接受,他們期待的司法正義,就是要讓這位失序主嫌能夠永遠受政府監管,不要出來造成另一樁家庭悲劇。

這判決讓社會激起爭辯。「以牙還牙,以眼還眼」思維,長期在我們的社會價值判斷中,死刑是法律中最嚴格懲罰刑,處以極刑意味著取消受刑者生命權,做為對他/她所犯罪行懲處。然而,在沒有理由或有任何理由去殺害別人性命,都是違反自然律的行為,因為突然中斷別人的生命權,不但不公平,更違反人權

對於自殺,同樣也是突然中止性命,只是在法律上要追究責任的當事人已經尋短,無從究責起;問題是,自殺者解決了自己, 但是愛他/她的親友彷彿被判「無期徒刑或死刑」,陷入自責。這些親友的痛苦與折磨,往往會變成更大的心理傷害,但我們會認真地去關懷這些「自殺遺族」?

那麼無端被殺害的「凶殺案遺族」,被迫要面對的是親友無辜喪命,更是情何以堪;想向加害者要公道,可是司法裁決卻不一定能真的還他們公道,又該如何尋求救濟呢?

人死不能復生,對遺族來說是不可承受之重;況因廢死團體壓力改以無期徒刑做為最佳策略,司法教育被扭曲成有心犯案人士藉口,這樣的司法制度與氛圍,還會被人民信任嗎?

思覺失調是精神疾病,可是行為者在殺人過程中如何證明自己正在發病呢?加害者本人都說他沒病(缺乏病識感),卻可以拿刀刺殺員警,法官可否更具體(拿出證據)說明這個正在發作的主嫌真的無罪可判嗎?












紓困先救急 勞資應互信


2020-05-02 00:18 聯合報 /   簡建忠/中正大學勞工關係學系副教授
勞團首次取消五一勞動節上街遊行,多個工會代表改在凱道舉行記者會表達訴求。 記者徐兆玄/攝影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在五一勞動節連假的第一天,擺出六顆西瓜,宣示國內連六天「零確診」,累計十九天無本土病例的防疫成效。這當然是一項值得喝采、高興的成就,但對許多籠罩在已遭資遣、正放無薪假、面臨解僱風險的勞工心裡,除了繼續拚「不染疫」之外,更要拚「活下去」!

新冠病毒對人體健康、經濟和社會的影響,遠超過人類歷史上任何事件,各國政府將防止疫情擴散、拯救染疫國民列為第一要務,停班課、社交限制、封城,除是在嘗試錯誤中摸索出路外,也都被證實是有效的做法。健康的威脅暫時控制住了,但破碎的經濟體系反成為民眾生存的罩門;台灣「防疫的救急」頗有成效、令人稱頌,「經濟的救急」,卻是令人著急!

依據勞動部公布資料,到四月底止被放無薪假的勞工超過一萬八千人,民眾黨則整理勞動部資料,認為遭資遣勞工將近一萬五千人。無薪假勞工人數看似趨緩,但可能因為經濟部及交通部所提出企業薪資補貼方案,被扭曲的善意造成企業採取直接資遣員工(負擔的成本更低),而勞工紓困作業卡卡、處境日益艱難,令人著急。

基本上,政府想要同時拯救企業和勞工的目標是對的,但勞工人數眾多、類型複雜(全時/兼職、投保類型/薪資、有無雇主等),紓困資源較難直送需要的勞工當政府不願參照美國、日本和新加坡,直接發給人民現金的「救急」作法,而屬意酷碰券的「點火」效應時,反應釐清「救急」和「救窮」的優先順序。

政府更應該借鏡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在面對不同時間點、不同層次的病毒擴散風險時,適時修正防疫策略的態度,先勇敢實施對勞工的救急措施,再依據成效、缺失調整方案內容;先把人救活,再把人養壯。

今年五一勞動節雖然勞工大遊行喊停,但勞團仍舉行記者會,提出「疫情會過去,監督不能斷!勞權不能少、我要工會!」的訴求。也由多個團體提供會旗,製作出一面近五公尺巨大口罩,象徵「勞工要團結組織工會,保障勞動權益,抵抗資方病毒入侵」。筆者尊重工會團體訴求,但將資方視為病毒,則又不以為然!

政府最高目標,應該是「勞資一起活下去、活得更好」,勞團強將資方視為「病毒」,不僅無助於廣大勞工的生存、活得更好,只會讓新冠病毒摧毀人性和勞資互信。一時的口號很爽,病毒發威時就慘了。












增修襲警罪 執法才有後盾


2020-05-02 00:02 聯合報 /   許福生/警大法律系教授兼主任(台北市)
鐵路警察現在值勤兩人一組,確保自身安全。 記者黃義書/攝影


鐵路警察李承翰執勤遭刺死,嘉義地院認定鄭嫌行為時有精神障礙,不能辨識行為違法,判決無罪,並令入相當處所施以監護五年。這項判決引發各界譁然,冤死警察的母親說無法接受,且要讓警察有信心執法,不然大家以後怎麼做?

姑且不論本案精神鑑定爭議,以刑法妨害公務罪對於執勤員警安全之保障確有不足。目前對於公務員依法執行職務時,施強暴脅迫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罰金。惟據統計,一○七年度以警員為對象之妨害公務案(起訴九九八件)占所有案件(起訴一,○五一件)之九十五%,且在有罪判決(五二九人次)中,高達九十九%以上係六月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罰金,足見所有妨害公務案件係以警察人員為大宗,且不分行為手段之危險程度,多以易科罰金了事。對此,襲警行為應加重處罰,讓警察能勇於執法。

警察為保護社會安全最重要之防線,工作性質特殊,第一線執勤員警常面對暴徒,如鐵路警察李承翰殉職案,凸顯警察工作危險性極高,需較一般公務員享有更多法律保障;若發生員警遭襲受傷,甚至殉職之案件,亦會讓民眾對於社會安全產生恐懼,影響對政府施政之信心。為維護執勤員警之生命身體安全,確實有必要從法制面加重襲警罪之處罰,以捍衛警方執法尊嚴,保護百姓,維護社會治安。

香港將襲警罪採取獨立罪名,處罰「襲擊、抗拒或故意阻撓在正當執行職務的任何警務人員或在協助該警務人員的人」。德國刑法除妨害公務罪外另有妨害公務加重條款,即針對攜帶武器或其他危險工具或透過一種暴力活動而致受攻擊者陷於生命或特別健康損害之危險等情形特別嚴重者,可處六月以上五年以下。如此規範,均可做為我國對襲警行為加重處罰之參考

呼籲立法者盡速針對襲警罪修法,襲警罪採取加重刑度方式,作為警察執法後盾,降低員警遭不法之侵害。如同去年底推動刑法放寬聚眾鬥毆案件構成要件,達到有效壓制街頭等場所聚眾鬥毆之情形,以維護執勤員警安全












疫情下年輕人的勞動節


2020-05-02 00:28 聯合報 /   李艾格/文字工作者(台北市)
新冠疫情衝擊各行各業,實施無薪假勞工創近十年新高。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因為現在客人少,一人一天守一櫃是很正常的事,每天帶點吃的,肚子餓了就蹲下來吃。」賣場工作的年輕女子訴說近日工作現況。受困疫情沒有觀光客來台,儘管用盡所有行銷手段,業績還是難以提升;每天從早上十一點賣場開門,站到晚上九點半打烊,公司雖允諾可掛牌休息吃飯,櫃員還是堅守崗位。

舊城區的水果行,原本雇用幾個年輕人輪班看店,如今空蕩蕩的商旅街,只剩下老闆娘姐妹閒閒掃地。

疫情下的青年就業現狀,沒有大企業保護傘的勞動力,不見得能夠申請紓困補助金或貸款,也不見得符合無薪假進修方案;消失在生活軸線下的青春面孔,如何度過這波市場緊縮?不禁掛念那些友善笑臉。

市區咖啡廳,卻出現一波波的年輕人,穿著入時性感、身著名牌服飾的講述者,漫談著片段的台灣、世界財經訊息,慫恿網路相識的聽眾貸款投資;帥哥對著初見的待業女說:「一定要貸款!」有過工作經驗的年輕女子反問:「為什麼要貸款?」只能祝福青年內心有清楚的價值座標。

台灣努力守住疫情防線,維護全民健康、社會商業運轉的軸線;未來仍得面對青年低薪重大課題,讓勤懇工作的人有實質的市場回饋,嚮往投資致富的青年有正規管道學習,了解世界財經脈動,培養語言能力,親自旅遊觀光考察、海外工作,身心都與世界接軌,鼓勵以蘋果電腦賈伯斯、臉書創辦人祖克柏為標竿。

因唯有創造不同,才能翻轉階級。











司法不能淪為民粹


2020-05-02 00:25 聯合報 /   林宜靜/自由業(台北市)
演員林哲熹在「我們與惡的距離」中飾演思覺失調症患者,回母校演講時秀出10年前青澀模樣(前右一)。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去年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曾引發許多討論與共鳴。劇裡以不同的角色、角度敘述一個令人心痛的殺人事件,試圖讓大眾理解角色背後的心境。但現實中,無差別或精障殺人事件仍層出不窮,我們總在一次次事件中痛心、也痛罵兇嫌殘忍及不完善的社會體制,這些悲劇彷彿黑洞般無止盡,然而我們到底學會了哪些有建設性的討論及改變

司法系統的確需要衡量情、理、法三者再做判斷,也有許多法源需要立法機構補修,再者,社會大眾必須認清與接受,在社會中必定有許多人們深受精神疾病影響,不論自身是否有病識感、不論是否有就醫紀錄,這些都是大眾需承擔的風險,不是無期徒刑或一槍斃命,即可眼不見為淨的事實。

社會體制對於精障人士的關注、關懷以及輔導仍須強化,並檢討社會整體環境對人民身心狀態的影響,而某些人認為,台灣要淪為精障免罪的天堂,這種論調對認真執行判斷的醫師不公。法官與精神鑑定醫師都不是處理大眾情緒的出口,若司法需要在意是否符合社會期待,那司法獨立根本淪為口號,相信這不是台灣所期待的民主與法治!













責備法官之前 請立委諸公先修法


2020-05-02 00:05 聯合報 /   馮春華/退休教師(苗縣頭份)
台中賴男持刀殺死王姓牙醫師,二審認定罹思覺失調症的賴男,犯案時處於辨識能力降低,依法減輕其刑。被害人家屬批「精神疾病是免死金牌嗎?」 記者白錫鏗/攝影


思覺失調患者殺人被判無罪,社會才思考如何補救,再怎樣也救不回受害者性命,為何不在犯案前就將思覺失調症患者強制就醫社會安全機制為何不預防,只會補救

思覺失調症患者,前幾年可能連家屬還沒有意識到,患者或許會有些病識感,但不一定會去看精神科。時間一久,患者和家人常有衝突發生,家屬開始發覺患者生病了,但此時患者已經沒有病識感了,家人想協同去看醫生難度增加,可能要連哄帶騙

當患者和家人常衝突,又不肯就醫,家屬若想找警察協助強制就醫;警察問沒有暴力行為和傷害人,只是吵吵鬧鬧還不能強制就醫;家屬很無奈,眼睜睜看患者病情日漸惡化,直到傷人或殺人才能強制就醫,這種法律不該修改嗎

父母是一等親,兄弟姊妹是二等親,為何不能請衛生所、警察和醫生協助強制就醫呢?在尚未發病、尚未犯案時就醫,不就是社會安全機制嗎?

立委們,在責備法官判決時,請先修法吧!讓患者能即早就醫,防患於未然,只要固定服藥或打針,可以和一般人一樣生活,不要等到有人命犧牲了才補救。









失真App的破壞力


2020-05-02 00:22 聯合報 /   蔡爰/退休教師(新北市)
五一連假首日,熱門景點九份老街未出現人潮,1968App的人潮示警也呈現正常。 記者許正宏/攝影


交通部1968 App匡列熱門景點人潮,說能精準掌握車流、人潮,要民眾作為出遊參考;但推出後竟連連出包,爭議不斷。

熱門景點標準在哪裡南投合歡山武嶺沒有列入熱點公路總局即時路況影像顯示,遊客絡繹不絕。該列入並未列入,不該列入卻被列入,教民眾如何遵循?

App問題在於標示失真,無法給民眾出遊適時建議,大失人心下如何說服人民躲疫情。更何況,三個多月來,地方景點在疫情衝擊下,早已經苦哈哈,期望疫情趨緩時,能恢復較正常生活;如今在急就章下,本就寥寥可數消費者,竟被說成是可能的疫病熱點,連綠營黃偉哲市長也忍不住說:「只要列入交通部App警示點,要毀掉景點是很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