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6日 星期三

經濟日報社論/面臨「半正常」經濟 要做好準備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52592/web/

◆  聯合報社論/每次宣布紓困,都像在打擊勤勞納稅人
◆  聯合報黑白集/勇伯「剁頭」的氣魄
◆  經濟日報社論/面臨「半正常」經濟 要做好準備






經濟日報社論/面臨「半正常」經濟 要做好準備


2020-05-05 23:35 經濟日報 /   經濟日報社論


台灣連續多日新冠肺炎零確診與零本土病例,美國、義大利與德國等之前疫情嚴重的國家,也正逐步緩解中。包括我國在內,各國都在評估疫情緩和後的重啟經濟措施,在我們Reopen前,政府與企業都必須對未來兩年的經濟樣貌做出正確預估,才能提出可實踐的應變方案。

副總統陳建仁日前受訪時說,在治療新冠肺炎的疫苗與藥物成功開發前,我們必須過著「半正常」的生活,也就是社交距離會較過往我們習慣的更大,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也有類似的預期。新冠肺炎疫情的發展不同於17年前的SARS,當年SARS疫情快速竄起,但在半年內迅速銷聲匿跡,新冠肺炎則不然,在疫苗與藥物出現前,新冠肺炎確診病患仍會繼續出現,這意味著我們要繼續維持高度警惕。

在新冠肺炎的烏雲不能完全散去的預估下,「半正常」的生活意味著經濟活動不能完全回到過去的模式,這是政府與企業研擬未來兩年發展策略時最重要的前提。「半正常」生活對消費端的影響,除了消費意願的減低與消費模式的改變,另一個隱憂是疫情的不確定性。

美國等多個國家的公衛學者警告今年冬天時新冠肺炎很可能捲土重來,一旦又出現社區感染,政府的管控措施立刻升級,消費活動又可能因此停擺。這是新冠肺炎對產業的一大挑戰,既有如當前的短期巨大衝擊,又有長期的不確定性,政府紓困措施不能只有救急,也要有長期紓困的準備。

對產業來說,消費端一時的沉寂還可以利用產品創新、促銷等方式喚回買氣,新冠肺炎對產業的另一個重擊是供應鏈的裂解。以任天堂的遊戲機Switch為例,疫情並沒有影響Switch銷路,銷售狀況甚至可能比疫情前更好,但因為疫情影響了供應鏈復工進度,即便買氣旺盛,但產品供應卻跟不上。

從前年美中貿易戰開始,到今年的新冠肺炎疫情危機,讓全球企業都開始重新評估全球化的策略,經濟部長沈榮津日前接受訪問時說,台灣產業已了解去全球化的重要性。沈榮津的談話表達的不夠精確,台灣產業當然無法「去全球化」,而是應該找出一個發展路徑,在面臨全球產業鏈重組時,善用多元布局減低衝擊。即便蘋果公司因為疫情將部分手機轉至中國大陸以外的區域生產,但最終回到美國本地生產的可能性很低,成本較高但更能分散風險的全球化策略,將是未來幾年產業布局新趨勢。

政府近期加速推動各種紓困措施,我們呼籲政府要採取「短長有別」、「內外有別」。短期內救急,莫讓有實力的廠商只因短缺一口氣而倒下,財政部應再審慎評估工商界的降稅呼籲,特別是對承諾不裁員的企業,政府應該透過減稅等方式予以鼓勵;長期則是要預留足夠的資源,因應未來幾年疫情的可能反撲。在國內外市場上,由於各國景氣復甦的速度不一,政府的紓困資源應加大投注在國內市場上,力保經濟至少能內溫外冷,而不至於出現內外皆冷,這部分可藉由加大公共投資等方式帶動內需市場。

在國內疫情逐漸緩解的氣氛漸濃的情況下,我們還要提醒,「半正常」的生活至少還會持續半年至數年之久,產業必須做好打持久戰的準備,深挖洞廣積糧是必要的戰略。對政府而言,不只要著眼於眼前的救急紓困,更要把紓困的戰線拉得更長,唯有救急與振興兩把抓,台灣經濟才能平穩度過「半正常」的日子。經濟復甦的曙光或許已在隧道的那一頭閃耀,但我們要走的隧道路程還很長,政府紓困不能鬆懈,產業界對疫情的評估也必須做最壞的打算。












聯合報黑白集/勇伯「剁頭」的氣魄


2020-05-05 23:50 聯合報 /   聯合報黑白集
中選會主委李進勇。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中選會主委李進勇為喬「罷韓」投票所,不惜賭上人頭,要讓高雄市民「哪裡選哪裡罷」。氣魄之大,蔡政府前所未見。小燈泡遭剁頭、鐵路警察被殺,人命大事從不見官員以頭相許論公義府院高層跟著民粹批司法判決,對照李進勇大膽進取,便知其中虛實

政客常在選舉時斬雞頭展清白、示決心。李進勇參選,不曾拿雞頭或人頭擔保;但落選方知無官一身「輕」,也才格外體認中選會主委之「重」。李進勇既知輕重,便不以「獨立機關」的角色自限,便用剁頭催生「罷韓」。這如同政客拚選舉,無所不用其極

罷韓表面上是民間團體發動,但中選會主委在倒數時刻浮出水面,引導衝刺罷免案,頗能收表裡呼應之功。李進勇當蔡政府馬前卒,吹起動員號角,足證府院對高雄勢在必得。「勇伯的剁頭大戲,檯面下推動的,正是蔡政府追求絕對權力意志

府院這種狠勁,若有一半心力用在政務上就好了。近來疫情紓困,若內閣首長皆如蔡總統一樣不自滿,應對關廠失業及早部署;若有李進勇的進取勇氣,賭上人頭也能讓紓困金早早入市。但是,綠營眼裡只有地盤,沒有人民

勇伯剁頭若促成台灣首度直轄市長遭罷免,中選會的政治使命將可改寫數人頭的民主,裁判竟敢賭人頭舞弊。成天喊著正名獨立公投的老綠男看懂了嗎?這回提案成敗,就看執政者借不借中選會主委人頭。










聯合報社論/每次宣布紓困,都像在打擊勤勞納稅人


2020-05-05 23:47 聯合報 /   聯合報社論
行政院長蘇貞昌宣布擴大紓困對象,舉凡有工作但沒有加保者,將排富發放1萬元。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行政院長蘇貞昌手持長長的撞球桿,比劃著身後牆面上放到超大的文字,逐條說明政府最新的紓困方案,凡舉廣告牌、賣玉蘭花及農漁生產者,將排富發放每人一萬元。這已是不知道政府第幾次追加紓困對象,這類措施如同無盡的迷宮繞來繞去,紓困對象看似不斷擴大,但絕大多數辛勤的勞動者始終不在其列。政府每一次宣布紓困,都自以為是「德政」,卻像在打擊誠實納稅人。

之所以如此,可能原因有三:其一,政府假定一般勞工都有正常穩定的收入,因此無需再特別給予額外照顧,這當然是錯誤的假設,勞動者所得差距極大;其二,政府對疫情衝擊的評估失準,所以一再追加特定族群,卻總是遺忘一般大眾的辛苦;其三,政府把紓困當成自己向百姓施恩的「特權」,卻忘了這些資源皆取自納稅人的辛勞所得,渾然忘了他們的存在。

疫情期間許多產業或企業受到重創,政府發錢紓困或協調金融機構助其度過危機,當然是必要之舉。但政府對個別民眾發放現金補貼,在選擇優先順序上,卻大有可議之處。以第一波發放的一千多億元現金補貼為例,對家有老人兒少的低收入戶每人每月給予一千五百元補助,未免太微薄。相形之下,近十萬名計程車司機和遊覽車司機每月可領一萬元,近百萬名水電工、營造工或「自營作業者」則一次發放三萬元。由此看,不同業別或族群的待遇未免太過懸殊

也正因為第一波的現金紓困對象太過狹隘,未照顧到許多困苦民眾;因此蘇內閣又追加納入「漁民」及「未加保勞工」兩大族群計一百七十萬人,每人發給一萬元。但是,這樣的分類選擇,顯然有很大的問題。在路旁舉廣告牌、賣玉蘭花的人,確實是弱勢勞工無疑;但把一二○萬農漁民列為紓困對象,就算有排富條款,亦令人難以苟同。尤其不公的是,首波已有農民計入「自營作業」的三萬元紓困對象,現在又擴大補助;反倒是實際經營農作的「青農」,因兩頭都資格不符落空。這種補貼法,怎不讓人氣憤?

碰上新冠病毒這樣的百年疾疫,所有國家都難以倖免,此刻紓困措施講究的是既快又準,要公平和效率,也要減少行政耗損。但台灣的紓困方案,更大成分似乎取決於部會首長的政治角力例如,政治實力大或政治角色重的交通部農委會,輕易攻城掠地爭取到資金;相形之下,經濟部勞動部就因說話分量不足而被壓縮,一般勞工受到的照顧明顯不足

觀察其他國家這次的紓困,不少是以全民為對象發放現金。例如,川普政府發給每個成人一千兩百美元,已婚配偶可領到兩千四百美元,受撫養兒童每人五百美元,是很實惠的補助;而且錢直接匯入帳戶,民眾不必申請。香港則是發給十八歲以上永久性居民每人一萬港幣,但須提出申請,七月開始發放。新加坡則是發給廿一歲以上公民六百星幣,折合約一萬二台幣,四月即直接入帳。日本原本決定發給特定家庭卅萬日圓,後來取消,改發給全體國民每人十萬日圓,約台幣兩萬八。

這種俗稱的直升機撒錢法,主要作用有三:一是快速公平,不必由政府層層審核決定誰符合資格;二是對民眾支持政府共同度過疫情,表示感謝和安撫;三是充實民眾荷包,讓他們有餘裕可以消費採購,兼收振興經濟之效。反觀台灣,蔡政府為了不受歡迎的「酷碰券」,修來改去,至今仍找不到更好的發行方式。而對照我國兩波發放現金的諸多條件,申請民眾窮於奔波,看盡官僚臉色,而其他上千萬勤勞工作者則一次次被排除只能說,政府機關算盡,分配資源的權力欲耍盡,卻忘了撫慰配合政府度過疫情的納稅大眾這真是一個傲慢又缺乏溫情的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