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50679/web/
◆ 聯合報社論/文化與慣性,決定各國疫情因應成敗
◆ 聯合報黑白集/綠營再無沈富雄
◆ 經濟日報社論/原油大戰開打 保市?保價?
經濟日報社論/原油大戰開打 保市?保價?
2020-03-09 23:39 經濟日報 / 經濟日報社論
由於油國組織與俄羅斯等夥伴國(OPEC+)6日部長會議協商破局,減產破功,國際油價當天便重挫近10%;周末沙烏地阿拉伯決定從4月起大幅降低對亞、歐、美的官訂售油價格,並將逐步增產,這意味國際油價戰將全面開打,於是油價9日一度重挫逾25%,逼近每桶30美元,之後跌幅才稍縮小。與今年初每桶近70美元的水準相比,跌幅已經過半,完全符合「空頭市場」的標準。油價是否就此江河日下?
探討油價走勢,當然要看供給與需求,而在這一波跌勢中,供、需雙方面顯然都遭遇重大利空。在需求面,由於新冠肺炎擴散,導致供應鏈大斷裂,工廠停止生產,飛機航班取消,民眾不願出門,消費意願低落,使燃料與石化兩大項原油需求都將劇減。
需求看衰,產油國自然想要調整供給,即「減產保價」。依據目前OPEC+的減產協定,每日共減產210萬桶,效期到3月底截止。為因應需求面的不利情勢,於是以沙烏地阿拉伯為首的中東產油國建議將現行協定延長到今年底,而且在4-6月需求淡季期間每天再減產150萬桶,結果因俄羅斯拒絕而使談判破局;影響所及,不僅OPEC+不會擴大減產,連原有的減產協定也將於3月底終結,所有參與國4月起將自由生產,這一下情況當然嚴重;再加上沙國隨即決定增產、降價,油價暴跌毫不意外。
其實過去一年來國際油價已經明顯呈現易跌難漲的基調。去年4月美國擴大制裁伊朗石油出口,9月沙國石油處理設施遭到攻擊,及今年元月伊朗高級將領遭美軍無人機擊斃,都曾刺激油價衝到每桶70美元上下,但很快就回跌到50-55美元附近。究其原因,至少有三。第一,全球環保意識抬頭,尤其是針對氣候變遷,對減少石油等燃料的消費已形成共識,且開始逐步落實;第二,全球景氣偏弱,使石油需求隨經濟成長而自然增加的勢頭減緩;第三,美國頁岩石油產量激增,使美國從第二大原油進口國轉變為自給自足,一旦油價上漲便立即增產。正由於油價面臨結構性與基本面的利空,即便因地緣衝突升高導致油價急漲,但很快又會回跌。
展望油價後市,最大的不確定因素還是新冠肺炎疫情發展。
由於疫情在短期內便獲得有效控制的可能性不大,需求欲大不易;再加上減產協定即將結束,OPEC+的產量將易增難減,而且春天又一向是需求淡季,因此短期油價壓力沉重。一旦疫情再度擴散,每桶30美元也難以成為最後防線。
然而供需會影響價格,價格也會影響供需。畢竟「油價戰」只是手段而非目的。沙國揚言增產,打的是「震撼」策略,希望以最快速的行動,對俄羅斯及其他產油國造成最大的痛苦,藉此將各國拉回談判桌,然後再恢復減產。何況減產協定雖然結束,但OPEC+的產量並不會增加到減產之前的水準,因為大部分OPEC+國家目前已經接近全能生產,只有沙國還能每天增產逾100多萬桶,大公國與俄羅斯可以每天增產逾10萬桶,因此供給量並不會太多;而且油價重挫後,美國頁岩石油業者也將自動減產;同時進入夏季後,原油需求量也會出現季節性回升。有了這些支撐因素,油價在中期間並不會江河日下,每桶50美元上下應是均衡價位。
至於長期間,油價走勢仍是易跌難漲,這主要是由基本面、結構性因素所主導,因為石油占全球能源供給的比重已持續下降,油國組織壟斷市場、主導油價的時代已一去不返。產油國減產,地緣衝突升高,只會暫時激勵油價衝高,而無法維持油價居高不下。短暫動盪,長期緩跌的格局已定。無論「減產保價」,還是「增產保市」,種種策略性操作終將徒勞無功。油價下跌,通膨壓力下降,可支配所得提高,這對國內經濟與消費者而言,也是一大福音。
聯合報黑白集/綠營再無沈富雄
2020-03-10 00:31 聯合報 / 聯合報黑白集
海外人士使用全民健保議題再掀討論。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大綠」民進黨立委林俊憲提案修法,要大漲逾半年不住台灣、且沒繳稅的民眾健保費,稱為「黃安條款」。「小綠」基進黨立委陳柏惟立刻跟進,一番「二千三百萬人繳的錢,可能讓十四億人用」的驚天謊言,更是嚇呆國人。彷彿健保赤字,都是大陸人士納保所害。
對於被指為「黃安們」,在對岸打拚的台商台幹們首先表示不滿;但法案打擊面還要更大,所有在海外工作的台灣人都遭波及。陳柏惟的發言,更被證明與事實天差地別。相關法令其實是蔡英文任陸委會主委時起修,不會有「讓十四億人用」的問題,迄今適用大陸人士還不到千人。
全民健保開辦時,民進黨視之為「老人年金」之類的選舉紅包,抨擊保費過高,甚至大開「免保費」、「政府負擔自負額」的支票。如今為了區區千人用掉一些健保資源,就急著修法獵巫;要說這與「反中」無關,誰會相信?
當年,民進黨立委沈富雄率先對全民健保財務問題示警,甚至批評開「免繳保費」支票的同志不對。後來的二代健保,他也貢獻頗多意見。儘管其看法未必全被採納,但朝野都不敢忽視他的意見,就是因為他「專業」和「就事論事」。
如今綠營立委談健保改革者,只剩林俊憲、陳柏惟之流,意識形態也就罷了,連事實都大錯特錯,一味危言聳聽。只能讓人感嘆:綠營再無沈富雄了!
聯合報社論/文化與慣性,決定各國疫情因應成敗
2020-03-10 00:31 聯合報 / 聯合報社論
米蘭封城,義大利全國抗疫風聲鶴唳。(法新社)
距武漢封城一個半月之後,遠在半個地球外的義大利也宣布對米蘭、威尼斯為中心的北義地區封城,有一千六百萬人受到影響。封城前夕,因消息外洩,大量居民連夜外逃。這景象就像封城前夕的武漢,有五百萬人逃離,不少人因此將新冠肺炎病毒帶到各省、乃至世界。從北義逃離的人,會不會也把疫情帶向更多國家?
義大利宣布米蘭封城當天,中國大陸累計新冠肺炎確診案例達到八萬例;但當天全國新增案例僅四十例,其中武漢卅六例。反觀義大利,累計確診數已近七千四百例,當天新增一千多例,累計死亡數達三六六人。就在三八婦女節這天,義大利超越了南韓,成為中國以外地區感染人數最多的國家。
前一天,南韓疫情最嚴重的大邱市宣布封鎖一棟社會住宅大樓,在該大樓的一四一住戶中,有九十四人是新天地教會的信徒,目前已有四十六人確診。
從統計數字看,疫情發展已來到一個拐點。若扣除已治癒的五萬八千多人,中國大陸目前仍在治療中的確診病例僅一萬九千人。相對的,全球疫情扣除中國確診數,現已上升到兩萬九千多例。亦即,各國確診的加總,已超過了大陸。其中,義大利、南韓和伊朗各「貢獻」了七千多例。尤值得注意的是,義大利和伊朗已各自成為區域性的疫情擴散中心,義大利向歐洲鄰國散播,伊朗則是向中東地區輸出。
在武漢封城時,西方國家或許很難想像病毒會大肆擴散到歐美,而東南亞國家則因為有十七年前抗SARS的經驗,顯得比較警覺。也因此,在新冠肺炎延燒初期,東南亞國家受到的衝擊較大;但一個半月後,疫情便出現了曲折變化。
十七年前,台灣的確診案例是三四六例,居全球第三,僅次於大陸及香港。當年,和平醫院悲壯封院,全台七十三人死亡,都成為台灣許多人記憶深刻之痛。因此,這次全民戴口罩、勤洗手,醫護及防疫人員嚴格把關,政府早早下達入境管制,都是這次台灣抗疫有成的因素。相對的,當年SARS肆虐時,南韓僅三例確診,日本則是零感染,兩國這次的防疫部署便顯得疏鬆。正因為如此,南韓新天地教會成為傳染的溫床和防疫的死角,日本處理「鑽石公主號」郵輪感染的懈怠,應都與上次抗煞太過輕鬆有關,從而陷入了自己思維慣性的陷阱。
這次,人們也注意到「文化」因素如何助長了疫情的傳播。
以義大利為例,外界研判該國的新冠肺炎流行,應與大陸溫州商人在北義普拉托的大量聚集經商有關;但義國迄無中國人確診紀錄,但大陸卻發現有多起從義大利移入浙江的案例。義大利人熱情,見面都要親吻擁抱,隱然成了病毒傳播的捷徑。伊朗也一樣,該國迄今無法確知病毒如何傳入,但穆斯林見面互親臉頰、乃至親吻聖墓的習慣,也完全違背新冠肺炎的防疫原理。伊斯蘭原有嚴格的「淨禮」,但親吻習慣不符防疫衛生,卻是始料未及的漏洞。
同樣的,我們也擔心台灣會不會過度自豪於第一階段的抗疫成果,卻疏忽了下一階段的必要抗疫作戰。很明顯的,我國第一階段的抗疫有成,主要得力於對陸港澳的入境管制。但近半個多月來,台灣有多起確診案例是來自中國以外地區,包括日本、埃及、菲律賓,以及澳洲音樂家仍未確知的感染源,還有院內感染。也因此,如果仍將重點放在「圍堵」,恐怕不足以因應。且看,香港從一月以後即全面改採「遠距教學」,各級學校師生均未再進入校園,大陸許多地區也是如此;反觀台灣,仍停留在戴口罩、灑消毒水、面對面教學的階段。萬一疫情擴大,除了停課,我們能否做好遠距教學的準備,就要看政府能否跳出自己的慣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