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3月17日 星期二

經濟日報社論/Fed下猛藥 救急難救窮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50932/web/

◆  聯合報社論/現在,疫情是從歐洲倒灌回來
◆  聯合報黑白集/論文抄襲還當官股董座?
◆  經濟日報社論/Fed下猛藥 救急難救窮






經濟日報社論/Fed下猛藥 救急難救窮


2020-03-17 00:09 經濟日報 /   經濟日報社論


美國聯準會Fed繼3月3日緊急降息2碼3月12日對金融市場注入鉅額資金後15日又有驚人之舉,不僅搶在周日將聯邦基金利率的目標區間降到0%-0.25%擴大購買資產公債房貸擔保證券MBS),以阻止新冠肺炎疫情對經濟的嚴重衝擊。然而美股期指不僅利多不漲,反而被打到跌停,顯示市場反應不是「驚喜」,而是「驚嚇」。

Fed此舉究竟是在「防患未然」,還是「收拾善後」?到底是領先情勢leading the curve),還是落後反應behind the curve)?

其實近日來要求Fed趕緊將利率降到0的呼籲已經甚囂塵上,因此這回一舉降息4碼,並不令市場太意外,因為Fed最原始的功能,就是支持基本市場機能;一旦金融體系承受壓力,Fed就應提供充裕流動性

金融市場出現流動性緊絀,至少已經反映在三個層面。第一,當美股重挫之際,美國公債通常會成為資金避險的歸宿,即股市跌時公債漲,然而近日卻出現股、債雙跌的反常現象,顯示投資人為增加手中的頭寸而不得不拋出公債。

第二,銀行業的消息指出,多家超大公司爭相用盡信貸額度,許多企業財務主管本周都打電話要求銀行提供頭寸,搶奪現金唯恐不及,商業票據利率也大幅上升。

第三,金融危機元凶離不開」,這回輪到的是企業債。十多年來的超低利率,使美國許多「僵屍企業得以苟延殘喘摩根士丹利估計,全美約六分之一企業的現金流量,並不足以償還債務的利息,但仍然能夠靠發債取得再融資。現在企業界承受新冠疫情擴散及國際油價大跌的雙重衝擊,終於到了清盤的時候。企業若周轉不靈,會發生破產關門,員工失業。

面對金融緊絀,Fed當然必須大舉放鬆信用,但令人意外的卻是時機。第一,上周美股雖曾大跌,但周五 (13日)已強勁反彈逾9%,Fed似乎不必趕在休息日出手 ;第二,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FOMC17日就要召開決策會議,Fed為何連三天都等不及?「事出反常,必有妖」。經濟學界有句名言,「貨幣政策不是太遲,就是太猛」;而「太猛」,往往是緣自於「太遲」。

目前金融市場當然有理由懷疑Fed了解的實際經濟狀況,可能比已經反映在經濟數據上的情勢嚴峻得多;Fed之前一直強調「一切看數據」,現在可能認為寬鬆行動已經太遲,所以才會突下猛藥。投資人既高度憂慮,又不明實況,自然是先賣再說。

至於此番寬鬆措施的效果如何?其實並不容樂觀。大幅降息是價化寬鬆」,擴大購債是量化寬鬆」,儘管Fed「量價並舉」,但這種普遍性寬鬆措施必須靠暢通的金融傳輸機制transmission mechanism方能奏功,銀行業尤其扮演關鍵性中介角色,而資金最終能否提供給最需要紓困的廠商,仍不確定。

再者,這次金融危機與以往不同,震撼效應並不是從金融市場流向實體經濟,而是恰恰相反。肺炎疫情擴散不僅攪亂供給,又窒息需求企業經常性營收因而枯竭,並產生連鎖效應,導致業績惡化償債困難,從而衝擊金融市場。因此Fed放鬆信用只能支持金融業不致崩潰,以免經濟雪上加霜,但要想振衰起敝卻並不現實

然而「遲來總比不來好」。面對疫情持續擴散,要支持實體經濟不受重創,當然不能全靠央行唱獨角戲,政府也必須擴張財政支出;在財政政策落實之前,只能靠Fed先行出手,以時間換取空間。

我們再次強調,肺炎疫情衝擊的是實體經濟面寬鬆貨幣政策只能緩解流動性壓力,讓企業界還能夠咬牙苦撐;救急或有成效,救窮卻難為力 。只要疫情不能在短期內明顯緩解,美國今年出現經濟衰退恐怕已在所難免。國內企業界要有度小月的準備,投資人也應抑制搶反彈的衝動。一切看疫情,半點不由心。












聯合報黑白集/論文抄襲還當官股董座?


2020-03-17 00:02 聯合報 /   聯合報黑白集
破除酬庸,蘇貞昌換3官股董座。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回歸專業為名,閣揆蘇貞昌一舉拔掉三個官股董座還下令今後不准政治人物擔任官股企業董事長蔡英文執政四年,各種酬庸讓人眼花撩亂,此舉自然大快人心。但深入探究,他的「反酬庸」是真的嗎?

不健忘的話,蘇揆任命的台水公司董事長魏明谷,是彰化縣長敗選者,與台水毫無淵源,這難道不是酬庸?又如捲入國安私菸華膳空廚董事長民進黨大老葉菊蘭,迄今文風不動。蘇揆的反酬庸表現在哪?

從派系角度看,蘇貞昌換掉的三個官股董座,都與「新潮流」桃園市長鄭文燦關係密切,又與「正國會」的交通部長林佳龍有關,「左打新潮流,右攻正國會」,是「反酬庸」或「項莊舞劍」,還不明白嗎?

就在蘇貞昌大動作「反酬庸」的同時,近來被捧成「口罩實名制2.0英雄之一的公股企業關貿網路公司董事長許建隆科技部判定升等論文抄襲。這是三年前遭檢舉的舊案,兩年前就被期刊認定抄襲,論文下架,導致他副教授資格被取消比起政治酬庸,學術抄襲道德問題更嚴重;但幾天過去,卻不見蘇貞昌有任何動作。

當年教育部長蔣偉寧掛名的論文涉及抄襲,立刻下台。許建隆論文被判抄襲,官股董座的位子還坐得牢牢的。由此看來,在不同政府為官,「危險性」還真的大不相同。蔡政府的「用人標準」,要說什麼反酬庸、回歸專業,誰會相信










聯合報社論/現在,疫情是從歐洲倒灌回來


2020-03-17 00:02 聯合報 /   聯合報社論
義大利關閉商店,羅馬街頭異常冷清。(歐新社)


就在我們自以為防疫有成之際,台灣這兩天一口氣新增了十四個新冠肺炎確診病例,主要是歐洲為主的境外旅遊移入案例,包括一名高中生在內。這樣的發展並不意外,從三月十日確認的第四十七例起,國內新增的案例幾乎都由歐洲移入,連續有二十一人因旅遊、工作或訪友,不知不覺間遭到感染並把病毒帶回台灣。現在,疫情是從歐洲倒灌回來

過去兩個月,中國大陸因圍堵疫情而大肆封鎖、經濟幾近停滯,民眾的生活被壓縮到不成形狀,卻有不少人將之當成看好戲。殊不知,武漢乃至更多大陸地區高壓隔離,其實是為了避免病毒殃及別人所做的犧牲,以換取全球有更多的時間、裝備和知識來對付這個狡猾的新型病毒。近兩個月過去,觀察大陸目前的疫情,人們至少可確認一個正面的事實:「封城是有用的」,疫情可以透過縮減人員的流動來降低傷害但另一個不幸的事實則是,中國大陸為世界爭取到的因應時間,其他地方卻白白把它糟蹋了

截至十五日的統計,中國的新冠肺炎累計確診數是八萬一千多人,大陸以外地區的全球累計確診數則是八萬七千多。亦即,中國境外的累計病例,已超過大陸的人數,其中歐洲國家即囊括五萬多例。進一步看,中國仍待治療的人數已不到萬人,全球其他地區則高達七萬四千多。儘管中國的死亡數三,二一八人仍比海外的三,一九三人略多,但這個數字一天即可能翻盤。

當許多西方國家民眾還在歧視亞洲臉孔,甚至仍把戴口罩視為「染疫象徵」而不是「防疫工具」時,新冠病毒在這類缺乏警覺國家擴散流行,自是可以預料之事。尤其令人意外的是,目前確診人數已接近兩萬五千人的義大利該國在十四世紀對抗黑死病時曾發明了隔離檢疫(quarantine)的制度,所有進入威尼斯港的人員要隔離四十天,證明未染病才能登岸。這次義大利很早就對台灣發出飛航禁令卻忘了老祖宗發明的隔離檢疫制度事實上,最早將病毒傳播至該國的不是東方人而是義大利人德國慕尼黑帶入

目前歐洲已成為新冠肺炎的新「震央」,義大利和西班牙已先後宣布全國封城,分別有數千萬人生活受到影響,其規模已遠遠大於武漢封城。近日,奧地利和捷克也將跟進,要求人民在家自主隔離。法國雖未宣布封城,但已下令關閉餐廳、酒吧、咖啡館等設施,並削減國內飛機、列車、巴士班次,呼籲人民不要跨城互訪。最令人擔憂的,莫過於英國的「佛系防疫」,竟放言要讓全國六成人口感染,以達「群體免疫」的效果。也難怪,美國總統川普原本只宣布禁止歐洲人赴美,放過英國一馬;但一聽到英國首相強生的防疫論調,隨即也對英國和愛爾蘭設限,否則美國如何擋得住疫情?

台灣昨日將歐亞等四十三國及地區列為「三級警戒」,要求民眾避免前往,所有從當地入境台灣者則需「居家隔離」十四天。這樣的措施,當然是必要之舉;然而這是否足夠堵住現有防疫漏洞,則仍有待商榷。例如,土耳其、日本、泰國旅遊和轉機,已陸續為台灣帶進數起案例;我國昨已將土耳其列第三級警示,但對日本和泰國卻未升高警戒。反觀澳洲和紐西蘭的作法,從本月十五日開始,所有入境者皆須隔離十四天;相對於我國而言,則嚴格許多。

全球疫情的發展,從嚴防「中國流入」,變成嚴防「歐洲流入」,顯示抗疫形勢愈發嚴峻至今仍在蔑視戴口罩者歐洲民眾,恐怕還需要歷經更大的震撼,才能真正見識新冠病毒的可怕,也才能體會過去兩個月東亞防疫作戰不止是一場自虐遊戲而是一個嚴肅的科學命題。比較棘手的是,已拆除邊界的歐盟,如今面臨新冠病毒擴散敘利亞難民湧入的兩面夾擊恐已不知如何自我防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