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dn 論壇報:
◆ 聯合報社論╱國民黨改革 需要「敢得罪人」的黨主席
◆ 聯合報黑白集╱減班休息的話術
◆ 經濟日報社論/思考高明對策 解決口罩之亂
經濟日報社論/思考高明對策 解決口罩之亂
2020-03-07 23:59 經濟日報 / 經濟日報社論
口罩之亂未解,是指政府雖於2月6日改採「實名制」,每人每七天可至6,285家健保藥局(後來增加303個衛生所)憑健保卡限購二片。但群聚感染風險最高的上班族,這些人藉由大眾運輸工具通勤至室內場所工作,最需要口罩卻不便取得口罩;反而是退休、家管者本來可避免群聚者,必須排隊領取口罩而增加感染風險;為了防範感染而戴口罩去領口罩,又造成「每領兩個,浪費一個」的情形。
另一方面,由於每個藥局配發數量相同,造成鄉村配給口罩過剩,都市不足,及成人口罩領光,但兒童口罩仍有剩的分配失調。藥師也大材小用被迫無償擔任志工,以致得擱下慢性病處方箋調劑,要訂藥時才發現供藥平台缺了抗生素及三高等主要藥物的問題。
按6,600家藥局和衛生所、2月6日起每個點供應口罩200片計算,每日配發量僅132萬片,第一周僅配發920萬片,等於有1,400萬人七天內一片都沒領到。2月20日開始日配增為每處400片,合計每日配發264萬片,等於每七天仍有500萬人一片都領不到,即可見口罩嚴重短缺的程度。所幸醫界提出「病患才需戴口罩」呼籲,以及「我OK,你先領」的包容,才讓口罩之亂不至於變成大亂。
口罩之謎,是指口罩嚴重短缺之際,竟然有巨額的「產而不發」的閒置或囤積黑數,令人大惑不解。經濟部長說2月6日起日供量320萬片,而日配量僅132萬片,顯然每天190萬片閒置,未用於支應急需。若說做為醫護人員優先之用,依衛福部醫事人員數統計僅有31萬餘位,每天產而不發的口罩數量也至少達160萬片。
衛福部說3月2日產能已達640萬片,每日閒置380萬片,計算產配差距,即實名制實施至3月4日止,初估近一個月累計的口罩閒置量即達1億片。最近的產能達到每日820萬片,故自3月5日起改為每七天領三片,每日配發量396萬片,每日仍閒置240萬片。3月9日產能將達1,000萬片,經濟部將再增30條生產線,日產能最終可達1,200萬片,屆時則閒置量只會以每日600萬至800片的速度快速累積。
因此,政府有必要向民眾解釋清楚,扣掉醫護優先分配的安全存量之後,配而不發的黑數到底是閒置還是囤積,甚或是流向不明?在口罩日產能達1,000萬片之後,是否應將1億多片的閒置量釋出,儘速配發給民眾。
未來配發量急遽增加,如果還是維持民眾排隊到藥局領購口罩這種「以人就物」、浪費人力物力的落伍方式,必定亂上加亂,建議衛福部不妨改採配發給投保單位「以物就人」的方式,可以低成本及時送到最需要的上班族及學生手上。
因為全民健保的保險對象,包含六類別的被保險人及眷屬,分別在其所屬的投保單位參加健保。第一類包括受僱者(含外籍勞工)、公教人員、雇主、自營業主、自行執業專技人員等上班族,加上眷屬(多為學生),即涵蓋七成的人口,且口罩很容易用快遞、郵寄等方式,送達其所屬的機關、學校、公司或雇主等投保單位。
至於二類的職業工會會員可至所屬的職業工會,三類的農、漁民等可到農漁會,第四類的軍人、矯正機關的收容人等可至指定單位,第五類的低收入戶成員和第六類保險對象(地區人口或榮民)可至鄉、鎮、市、區公所領取,也十分方便。
此外,政府或製造廠商可在超商、藥局、銀行等,普設口罩的自動販賣機,讓民眾憑健保卡投幣,每七日領取至少三片的口罩,則政府有政績,廠商有獲利,民眾又不必擔心口罩不夠用,全民皆大歡喜,何樂不為?
聯合報黑白集╱減班休息的話術
2020-03-07 23:43 聯合報 / 聯合報黑白集
新冠肺炎的衝擊,帶來無薪假的浪潮。蘇貞昌要求禁提「無薪假」,正名為「減班休息」。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蘇揆如此忌諱「無薪假」,與民進黨當年狠批猛打國民黨有關。十多年前受全球金融風暴影響,有些不想裁員的企業想出「每名員工每月無薪輪休幾天」方案。後來前閣揆吳敦義一句「有個創新理念叫『無薪假』,其實應該得諾貝爾獎」,從此被綠營一路黑。有此殷鑑,蘇揆當然視如蛇蠍。
但以台積電當時方案為例,平均月薪達六位數的員工每月休四天無薪假,其他薪水照領還可預支分紅,怎麼看都比每月最高只能拿卅四K的減班休息要好。其實同樣的無薪假,可能走上不同的命運,但後來被一概曲解為長期無薪,甚而演變為「只顧老闆賺錢、不顧勞工生計」的階級對立。
減班休息雖可領基本工資加差額或充電再出發補助,卻未阻絕「長期休」以及變相減薪的可能。猶記得韓國瑜選總統時曾提無薪假由保險支付六成薪資的政見,當時勞動部批評此舉等於要全體被保險人替雇主付工資,毫無正當性;如今減班休息運用就業安定基金及就業保險基金,有比較高明嗎?
就像美國認定台灣進入社區傳播,我國卻堅稱為「零星」社區感染,但話術再強,也阻止不了第二波疫情來襲。這頁從無薪假到減班休息的話術演進史,企業與勞工一樣艱辛,而政客卻如病毒一樣狡滑。
聯合報社論╱國民黨改革 需要「敢得罪人」的黨主席
2020-03-07 23:39 聯合報 / 聯合報社論
江啟臣當選國民黨主席。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國民黨主席補選在輿論關注不多的情況下結束了,投票率只有三成五,創下國民黨主席由黨員直選以來的新低,甚至低於民國105年(二○一六年)主席補選的四成一,顯見連本應是「藍營死忠票」的黨員,對這次主席補選都漠不關心。除了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最主要的原因,還是民眾對於國民黨的改革訴求已經失去信心,而黨員則是士氣渙散,難以提振。
何以致之?綜觀此次補選,兩位候選人提出的改革政見,無論是世代交替、拔擢青年、組織扁平化、改革黃復興黨部,或兩岸政策論述的調整等,其實都曾在過去主席選戰裡一提再提,但選後總是船過水無痕。更糟糕的是,每次選完,往往是「黨內改革放兩邊,政治利益擺中間」。
這樣的情況,到去年總統大選達到極致。國民黨在民國107年(二○一八年)九合一選舉大勝、一片情勢大好的情況下,黨主席吳敦義卻充滿各種個人政治算計,總統和不分區立委提名都荒腔走板;加上選戰策略不斷「走鐘」,終致選情被逆轉,國民黨以慘敗作收。可以說,國民黨不是敗給對手的強大,而是自己的錯誤連連。
而此次主席補選,照例兩位候選人又提出許多令人眼花撩亂的「改革」,但話說得很好聽,只要遇到可能損及黨內特定群體利益時,「改革」訴求就往往戛然而止。如黃復興黨部是否調整或裁撤,其實攸關國民黨黨員結構的正常化,但只因黃復興黨部是黨內選舉大票倉,結果是兩個候選人都持保留態度。
又如國民黨兩岸政策論述,也是外界高度關切的焦點,但諸如九二共識要不要調整、怎麼調整,或者國民黨被高度詬病的「買辦文化」如何解決,是不是要禁止黨內公職遊走兩岸牟利,都只是草草帶過,沒能更深入的討論。兩位候選人終日掛在口中的,也都只能是抽象的老生常談如「年輕化」、「世代交替」而已。
不僅如此,選戰過程裡,國民黨呈現的仍然是那個「大家熟悉的國民黨」。各種派系合縱連橫、利益交換與運作的傳言不斷,黨中央則為了傅崐萁是不是恢復黨籍的各種小動作,令人生厭。如果黨主席候選人「台上喊改革,台下耍手段」,當然就很難讓人對國民黨重拾信心。
雖然如此,這仍不意味江啟臣就任國民黨主席後,無法大開大闔進行改革。身為近百年來最年輕、同時也是國民政府遷台後第一個由立委兼任的國民黨主席,這對於國民黨過去給予外界老態龍鍾的印象,將有一定程度的改善。而其立委身分,也有助於國民黨的內造化,讓黨的權力中心往具有民意基礎的立委靠攏。
另外,距離明年國民黨正式的主席選舉,仍有一年多時間。在這段期間內,除了尚無法確定的高雄市長罷免、補選問題,並沒有重大的選舉舉行,也有利於國民黨在沒有政治利益糾葛下,找回自己的方向與定位,重新盤整。
要能大刀闊斧的改革,江啟臣首先要做的,就是記取過去黨主席陷於自身政治私心的前車之鑑,切勿只籌算自己的「下一個位子」,而能以對國家有利、將國民黨導向一個「能爭取民心」的政黨為念。選舉時的妥協,不應該成為改革阻礙。其次,是要有作一個「會得罪人」的黨主席心理準備。
改革必定有得有失,想要討好所有人,不但所有人都討好不了,也會使所有的改革淪為空話。無論是世代交替、組織重整、地方派系、兩岸論述等問題,皆是如此。
誠如江啟臣勝選後引述的選舉口號「勇敢改變」,國民黨的改革,應像他自己所說的「多做一點,少說一點」;人民等著看國民黨怎麼做,而不是怎麼說。至於已跌到谷底的國民黨,能否趁這一年多的時間重新找到振衰起敝的契機,關鍵不只在江啟臣一人身上,而在整個黨是否都有「退此一步,即無死所」的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