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健壯/這是一個特殊的學習時刻
◆ 黃介正/美國對中政策回不去了?
◆ 方祖涵/暫停轉動的世界
◆ 楊渡/澎湖與台灣命運之謎
◆ 劉維公/口罩社會症候群
◆ 陳立恆/發狂的地球,利益相關的全球未來
◆ 楊志良/新冠肺炎的最糟情境
◆ 薛承泰/天擇的再現
王健壯/這是一個特殊的學習時刻
2020-03-07 23:44 聯合報 / 王健壯(作者為世新大學客座教授)
湖北台商包機回台,引發兩岸互相批評。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哈維爾那句話比較完整內容是這樣的:「有一個價值高於國家,這個價值就是人」、「國家是為人民服務的,而不是相反」、「人之權利高於國家權利」、「人之自由所構成的價值高於國家主權」、「保護個人的條款,優先於保護國家的條款」、「人權不可分割,對一人不公,即對所有人不公」。
對生活在專制社會的人來說,哈維爾這幾句話是高調,可望而不可及;但對生活在民主社會的人來說,他這幾句話卻是常識,也是原則,可以實踐,也應該實踐。
台灣是民主社會,那麼對台灣絕大多數人來說,哈維爾那幾句話如果要落實,特別是落實於疫情蔓延的這個特殊時刻,到底應該有什麼現實意義或者啟發?
比方說,如果我們同意哈維爾所言甚是,也同意這幾句話應該落實,那麼對是否要修法嚴管台胞居住證,是否要修法限縮所謂的「十二億中國人使用台灣健保資源」,是否該說出「『他們』告不贏」與「國籍沒選台灣就要自己承擔」這樣的話,以及是否要堅持以「橫濱模式」撤回湖北台商等,我們是不是或會不會,應該有不同的想法、說法與作法?
以橫濱模式為例。這個模式當然是撤僑模式的典範,但現實卻是,中國不同於日本,台日關係有別於兩岸關係,橫濱模式即使再有典範意義,卻難以適用於湖北台商,強求亦不可得。
但撤回湖北台商是台灣的義務,政府領導人如果相信「人權高於主權」,是否就不應陷於橫濱模式或武漢模式這種非此即彼的兩難困境中作出政策抉擇?千名台商不祇是千位數字而已,而是千條生命,政府難道不能少談模式、多談生命,少談主權、多談人權?
更何況,當人權與主權發生利益衝突時,政府作利益衡量的結論應該是:主權也許「退此一步即無死所」,但人權與生命卻保證是「退此一步即無死所」;守住了主權,卻犧牲了人權,這是專制政體如中國的決策作為,民主政體的台灣怎能如此?
台灣防疫受到舉世稱讚,民進黨政府當然應居首功,但遺憾的是,在防堵了許多疫情破口的同時,這個政府卻也暴露許多出自人性與政治本性幽暗面的破口,這些破口對未來的民主與未來的兩岸關係,都有負面影響,祇是在疫情蔓延的時刻被忽略了。
比方說,中國爆發這場史無前例的病毒災難後,原本冰凍的兩岸關係,也許可能會因「災難外交」的運作而有所解凍。
但防疫不忘武嚇的中國,卻讓軍機多次繞台擾台,反中抗中已成政治本能的許多綠營中人,也把抗中保台的思維無限放大,以至於疫情爆發前,兩岸關係鬥而不破,疫情爆發後,兩岸關係不但續鬥而且還出現了破口。災難本來可以帶來災難外交,災難外交也許可以紓解兩岸關係,結果卻是災難沒帶來災難外交,卻帶來了更多的外交災難。疫情蔓延的時刻,兩岸領導人在兩岸關係這件事上,顯然都做了負面學習的示範。
但習近平可能不懂哈維爾那幾句話的意義,蔡英文等許多綠營中人呢?災難終會過去,學習才剛開始,台灣所有人其實都該如此自我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