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46494/web/
◆ 聯合報社論/台灣經濟真的重回四小龍第一?
◆ 聯合報黑白集/掀開小英的「民主飯」
◆ 經濟日報社論/救觀光 不能治標不治本
經濟日報社論/救觀光 不能治標不治本
2019-11-04 23:50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移民署最新統計顯示,陸客來台觀光人數由8月的20.3萬人驟減到9月只剩下6.2萬人,少了69.1%。其中,團客人數由8.2萬到降到2萬,自由行由11.2萬降到3.6萬,小三通由3.4萬減為0.3萬最慘。大陸從8月1日起停止申請赴台自由行許可,所以現在陸客自由行來台,拿的是8月以前申請的許可證,其有效期間是三個月,也就是說,預計從11月開始,自由行人數將會降到接近零。
當大陸8月初宣布停止入台自由行時,就曾經有觀光業者估計,大陸自由行來台去年約有100萬人次,如果這100萬人次都不能來,以每人來台平均七天,全部的花費約5萬元,全台灣的觀光外匯收入預估會減少約500億新台幣,對台灣觀光相關產業將造成重大衝擊。
從蔡總統上任以來,兩岸關係惡化,導致大陸不斷限縮陸客來台人數,包括自由行和團客,使得陸客來台人數由民國104年(2015年)最高峰的410萬人開始下滑,觀光相關產業變成了真正的「慘業」,包括旅遊景點、旅館、餐飲與夜市等等。比方說,以前阿里山與日月潭的旅館一位難求,現在隨時去都訂得到房間,許多甚至降價求售。再比方說,以前故宮博物院滿滿都是陸客,現在很多人反而很高興說,終於可以慢慢看展了。另外,陸客少了,班機旅客也明顯少,不過主要受到衝擊的,還是對岸的航空公司。最明顯而直接的是小三通,現在小三通人數大減,金門的水頭碼頭買票根本不必排隊,大陸廈門剛落成的五通碼頭大廳,更是空盪盪的沒幾個人。
台灣各地的夜市,是吸引人潮的另一張王牌,是陸客必去之處。陸客大幅減少,許多知名夜市的人潮都消退,其中高雄六合夜市是最好的例子之一,新崛江商圈是另外一個例子,許多商家因此拉下鐵門,貼上租售的紅條子。高雄在地經濟的不景氣,是造成去年韓國瑜贏得高雄市長的最直接因素之一。
最近,政府為了提振國內觀光旅遊,推出了一系列的補貼,包括每晚1,000元的住宿補助和四張價值200元的夜市消費券。前兩天經濟部統計,從9月份開始,印製了580萬張的夜市消費券,發出了182萬張,而被兌換使用回收的只有47萬張,大約2,350萬元。經濟部預計還要再增加印製,預計最後要發放1,000萬張,估計可以創造5億的效益。
這裡有兩個問題,第一,為什麼發放182萬張,而只有47萬張被兌現?因為原本不想去夜市的觀光客,可能只有極少部分會因為這200元消費券,而特別跑去消費,因此,很多人拿到夜市消費券,但是並沒有去消費。反而是一些本來要去夜市的觀光客,他們現在可以用消費券,我們認為這47萬張很多都是本來就要去的觀光客在使用。也就是說,就算沒有消費券,他們也會消費,因此這些消費券可能並不會增加他們的消費支出。所以我們認為,真正因為消費券而增加的消費可能很有限。
第二,就算全部5億元的消費券都花完了,這金額也無法彌補陸客自由行不來所造成的損失。單單以8到9月份來看,陸客自由行減少了14萬人,以陸客每人來台七天花費5萬估計,全部支出就少了70億,這裡出現的嚴重失血,怎麼可能是消費券2,350萬元所能抵消的?更何況,70億的減少是持續性的。
陸客不來,最重要的原因在於兩岸關係惡化,這才是問題的根本。現在我們的觀光業嚴重失血,需要重度治療,不能只治標而不治本。民進黨政府不但不想去改善兩岸關係,還想再提出可能會嚴重破壞兩岸關係的「中共代理人」相關法案。所有政策都是以勝選和政治考量為第一優先,民眾的生活問題和經濟問題,怎麼辦?再說吧!
聯合報黑白集/掀開小英的「民主飯」
2019-11-05 00:01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蔡總統日前表示,「民主自由是可以當飯吃的」。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蔡總統最近造勢時說,台灣因為有民主自由,所以吸引高階人才來,大家也願意來投資,證明「民主自由可以當飯吃」。言下,彷彿是有了民進黨守護自由民主,台灣經濟才得以發展。
這說法錯得離譜。首先,台灣經濟成長最快、人民財富「淹腳目」的時代,恰恰是民進黨汙名為「威權」的年代,而非現在。其次,民主自由確是台灣重要的價值與資產,但這是七十年來幾代人共同努力的成果,民進黨無權竊為己有,蔡英文更沒有資格當成其私產。第三,民進黨兩度執政,拚政治而荒棄經濟,且不斷以反民主手法打壓異己、濫用私人,台灣的民主自由其實是在倒退。
若要說民進黨式的民主有「放飯」效果,人們倒也見識了。蔡政府今年各種「大撒幣」政策像雨花般灑下,草率的建設支票、莫名的減稅,還有形形色色的補貼、津貼、抵用券,計已高達數千億元,無非要讓選民「吃白飯」。這有助經濟嗎?
民進黨的民主,也讓綠營自己人「有飯吃」。蔡政府用人唯問黨派和血統,資源不夠分時,還把更多行政職位改為官派,連農漁會等機構都不放過,甚至修法以「政府出資」名義把手伸進民間團體。這何止是「把民主當飯」,根本是「免費吃到飽」了。
說穿了,民進黨式的民主,是讓自己人「有飯吃」,卻讓百姓吃「大鍋飯」。所謂的民主自由,在民進黨手上只是工具,這種民主飯選民能下嚥嗎?
聯合報社論/台灣經濟真的重回四小龍第一?
2019-11-05 00:02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轉單效應加持,上季台灣經濟成長率大幅上修。圖為高雄港。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台灣今年第二、三兩季經濟成長率回升,蔡總統為此得意洋洋,在臉書寫下「又是第一名」,宣稱台灣重回亞洲「四小龍之首」。弦外之音,是宣告她「執政三年有成」。在台灣經濟明顯處於困局、轉型困頓之際,執政者這種自吹自擂的說法,令人錯愕。
一般而言,人們關注短期(如每季)的經濟成長率,是為了掌握景氣走向及發展趨勢,並不會拿單單某季的數字變化當成比較跨國經濟表現的根據。若要進行跨國比較,仍必須根據中長期的綜合表現,才比較準確。諷刺的是,就這點而言台灣已落居四小龍之末,殆無疑義。僅以蔡英文執政的民國105~107年(二○一六到二○一八)這三年的平均成長率看,香港為三%,南韓為二.九%,新加坡為三.○三%,台灣則為二.三%,為四小龍之末。如今蔡英文僅以兩季的成長率,率爾宣稱「又是第一名」,除了刻意欺罔,也不智地提醒人們再度注視這項事實。
今年台灣經濟成長率確有提高,但主要是受美中貿易戰的影響,因為轉單效應與台商回流而受惠。這兩點,絕難稱之為「政績」。進一步看,台商雖不斷回流,但從其本質看,卻又再次凸顯台灣投資環境惡化的事實,尤其是企業極憂心的「五缺」問題。再說,台商回流只是一次性的變化,不代表台灣投資環境趨勢性的改善。未來美中貿易戰將如何發展,一則難以預料,二則也會構成以後的非連續性變數。
此外,我國今年經濟成長率的提高,還受惠於台積電持續的擴大投資。台灣近年來整體投資不振,台積電早已成為本土的支柱性企業及投資大戶。台積電此次擴大投資,固然顯現了它本身強大的競爭力,但部分因素則是中國大陸為了在美中技術戰中支持華為而提前推動5G進程。這點,更與政府政績無關。
再看四小龍的排名,這其實是民進黨最好不要提的政績。僅就年度經濟成長率而言,近十年來,除兩年之外,台灣每年都居於末位。民國100~107年(二○一一到二○一八年)的平均成長率,台灣僅二.五%,南韓與香港為三%,新加坡則達三.九%。
更重要的是,一般跨國比較都以人均GDP為經濟發展水準之指標。在四小龍排行榜上,原居於末位的南韓自民國92年(二○○三年)即已超過台灣;亦即,十多年來台灣一直吊車尾。南韓人均所得在去年底超過三萬美元,而台灣則還在二.五萬美元徘徊,不知何時可以抵達三萬的門檻。再看新加坡,人均所得在民國106年(二○一七年)已超過六萬美元,民國107年(二○一八年)則達到台灣的二.五八倍!新加坡因高度國際化,其成長率以往波動性較大,但該國將此當成警訊積極因應。蔡英文不顧這些事實,僅根據近兩季成長率自稱「第一名」,除了可笑,亦復可悲。
在四小龍排行榜上,另一個重要指標應該是投資率,即投資占GDP的比率。近年來台灣投資率約僅兩成,與香港相當,遠低於南韓與新加坡的三成;相形之下,台灣成長動能必然較低。以今年而言,台商回流只是搬回既有的生產線,基本上沒有產業升級;至於是否有前述台積電等績優企業的新升級性投資,仍待觀察。
台灣近年經濟發展成績落居四小龍之末,綜合而言,可歸因於策略失誤與政策缺失:其一,是兩岸政策與經濟現實相違,以致缺乏前瞻的發展策略與願景;其二,是未將維護基礎建設當成優先考量,以致出現如長期「五缺」的問題,和以選票為導向的前瞻建設,乃至意識形態掛帥的能源政策等;其三,決策多為短期考量,缺乏整體、前瞻的產業政策。新加坡和南韓都沒有諸如台灣的國家認同問題,因此能奠基社會追求發展的共識,產生務實的發展策略及積極的產業政策。至於台灣,就只能在選舉季節出現「四小龍第一」的短暫幻覺。